儒家思想与老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2:03:00
老庄的解读,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又一巨大障碍。
这里所说的儒家思想是泛指,将一切关于人事的学问,即皆归入儒家名下,例如如何当官、如何赚钱,如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何阴谋诡计、出人头地等等,当然原本还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学富五车、治国为民、效力天下,学而优则仕从而青史留名的,总之比百家里纯粹儒家的意义广阔得多。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们立于世、行于世,建功立业、实现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必须具备品质、才能的必遵规范和基本学识条件,几千年来由于这一思想的熏陶,社会的文明与发展,人才的激励与培养,不可否认都有其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但是,物极必反,凡是超过它应有的度者无不走向它的反面。自汉之后在统治者们操持下,大刮尊儒崇儒之风,好象这个世界只有儒家一门学问,历代都将国人目光思维紧紧捆缚在儒家这驾战车上,如井蛙只能拥有头顶井口那一小片天一样,以儒家为万应灵丹,一切行为都要以儒家观念为准绳,一切物事都要贴上儒家标签,打上儒家思想烙印,根本不知道儒家之外的天地更精彩、更广阔!这就是旧中国所以长期贫弱落后的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根源。
儒们在对待道家经典上也是如此,贴上儒家标签,打上儒家思想烙印,竟以为天经地义!
在百家里道家也是其中之一,道家不同于儒、墨、法、兵,道家不是以人间世事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的重心在于宇宙万物和人身,人身和万物之外的世事它不管,正如《庄子》所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六合即万物包括人身,六合外即指一切世事,非万物人身本身之事,这就是道儒的根本不同处。
道儒不同是尽人皆知的事,早在司马迁《史记》里就已明确说过:“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然而历来知是一回事,行则又是一回事,将道家著作武断地纳入于儒家行列,强迫使之也成为论述世事、治国御民平天下的典籍,阉割、蹂躏之,致使道家经典一直难明难解甚而越解越滥·
因为以儒解老解庄之路不通,所以仁智歧见人人言殊,其解简直光怪陆离无奇不有!
因为以儒解老解庄之路不通,所以五颜六色泥巴污水都泼将上来,于是乎丑陋不堪,大加鞑伐,置之死地而后快!
因为以儒解老解庄之路不通,却偏又装腔作势挖空心思,所以流入玄、理、神等歧途,沉沦万世而不返!.......
道儒的不同处处可见,即以“道德”意义来说:
(1)儒道为规律为理,儒德为品格为善恶,其道其德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而道家之道与德完全相反,道之道是一种客观实在,其德也是一种客观实在,道之道与德都属于物质范畴。
(2)儒之道德只存在人事上,是人的思想行为的外在表现;而道之道德则完全相反,存在于万物包括人身之中,是万物人身的本质和决定者。
(3)从发生学来说,道之道先于德,没有万物道就已经存在,德则是随万物产生而出现;儒之道与德则不这样,德的地位高于道,而出现两者似乎没有先后。
所以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个道与德属于万物,一切形质物无不具备;
所以庄子说道“在屎溺”,连屎溺都有道德,何论其他;
再如盗跖,在儒家看最坏最无道德,而在道家看则是有道有德的,故曰“盗亦有道”。
《老子》、《庄子》本来是道家书,而不是儒家书,道儒如此截然相背,不言而喻以儒解道是根本不会解得通,过去不通,现在将来也不会通,永远都不能通!但是祈望儒们放弃以儒解道之风,也不现实,他们已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此外,儒们还有遮遮掩掩、以退为进的法子来为自己撑腰打气,譬如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成一家、都有道理之类。
果真都有道理吗?错!完全是一派胡言。
庄曰“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与非的判断因为审视角度不同而不同,站在儒家角度为世事,站在兵家角度为兵争,站在史家角度为史实,站在商的角度为商道等等。然而,老庄是道家的,道家的东西不从道家角度去审视,那不是戴上有色眼镜了吗?那样的结果能不走样?但是话又说回来,各家不是不可以从老庄中汲取有益营养,取长补短,相互砥砺,问题是不应以自家标准为衡量标准到处去套,道家也一样,若从道家角度去审视别家也必定会出问题,自己的标准只适合于自己。
道家研究的是为道修身,儒家研究的是为世治国,虽然皆不离大道之理,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为道必须无为,为世则必须有为;为道必须弃绝名利,为世必须鼓吹名利;为道必须逆取,为世必须顺去,……几乎处处相背而行。这不是说儒道就该冤大仇深势不两立,而是说不应当把道家稀里糊涂的拉进儒家圈子里去,不能用儒家为世观念去解释道家;这也不是贬低儒学,而是说根本不对路子。以儒解道是彻头彻尾的错误,几千年的历史事实早已充分证明,以儒解道之路根本不通,这种低级错误不应当再继续犯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