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冷眼看日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2:46:06
[1101] (2009-01-14)
 
说到日本这个复杂的国度,我们许多国人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中日两国不仅一衣带水,还有某些无法否认、无法切割的联系。历史上,日本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汉字和汉文、儒学和佛教等融入日本社会、文化、生活等基因之中,今天还不时会寻见鲜明的印痕。在当代,中国又受到日本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作出,就被学者认为与邓小平1978年10月访日期间乘坐新干线高速列车而引发的感慨有关。此后,中国从日本得到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积极援助。进入新世纪,中日两国在经济上更成了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合作伙伴。
陌生,我们对日本那里发生的某些与中国的敏感事情难以理喻,众多百姓有着很深的仇日情结。这点,我在最近所写《日本:一个复杂的国度》一文中指出,它源于历史的积淀(日本曾多次发动侵华战争,制造了无数血腥惨案),也来自今天的刺激。前者的答案不言自明,后者的问题,主要因日本政府在发动侵华战争上羞羞答答的“忏悔”,时不时传出日本某些人否定南京大屠杀、修改历史教科书,日本政府有的高官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的报道。这等于往中国人的伤口上一次次撒盐。
然而,熟悉也好,陌生也罢,在全球化经济高速发展、世界多元化并存的当今时代,我们必须客观正视日本,正如日本不可小觑中国一样。我们需要正视,因为日本比中国发达;日本不可小觑我们,因为中国正在崛起。这是任何人都不可回避的现实。何况,中日两国同为临国,同处东方,同对亚洲和世界产生着一定甚至很大的影响。因此,中日两国应该在尊重历史、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基础上,相互正视。只有这样,中日关系才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借用国家主席胡锦涛关于保持中国改革开放大好局面的话语),两国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解与互惠的合作。
中日两国相互正视,当然首先取决于各自政府及领导人的态度。回想36年前,正是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与日本时任首相田中角荣的历史性握手,才同时开启了双方封闭多年的国门,推动两国走上了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此后,两国领导人接触频繁,中日关系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但是,小泉纯一郎上台后,不顾中国及亚洲其他受侵略国家民众的感情,再三执意参拜供奉东条英机等战犯的靖国神社,使两国领导人中断了正常接触,也使中日关系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外交危机。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相继执政后,摈弃了小泉纯一郎在对华关系上的“强硬”路线,为积极修复日中关系接连访问中国,温家宝、胡锦涛也先后到访日本,促使两国关系很快由“冷”变“暖”,并保持至今。就发展趋势来看,假如今后日本执政者不重蹈参拜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那样覆辙,两国领导人就会保持正常接触,中日关系就会一直互动互惠。
问题还有中日两国的民众。就中国而言,由于政府和领导人的着力推动,包括新闻媒体更加全面的报道,以及中国崛起所增添的极大自信心,我们国人对日本长期形成的看法,已由完全的排斥变得逐渐客观。这似乎与日本民众许多人目前对华的态度截然不同。尽管我们国人对日的态度在发生微妙变化,但是无法否认,仍有相当的人数具有仇日情结,历史的积淀与现实的刺激,旧恨与新怨,叠叠相加,持续发酵,一时很难彻底化解。中日两国若要世代友好下去,除了各自政府与领导人的积极对话与互动,也离不开民众的主动参与,热心推动。因为庞大的健康的民间力量,有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对外决策。所以,今后还应广开民间外交的渠道,让中日两国民众更加密切沟通交往,以增进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感情。
说心里话,我原来对日本没有一点好感,对那个复杂的国度仇视得很,鄙夷得很。有了些许变化,主要因近年安倍晋三和福田康夫先后上台,在对华关系上采取的友好路线及务实行动。其间,我又有机会到大海那边的日本目睹了一番,亲身感受了那里的发达——虽然只是来去匆匆的七天。于是,我的心态日趋平和起来,能够学会冷眼看日本了。
毛泽东有一著名诗句,“冷眼向洋看世界”,写的是何等好啊!他教给了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去看世界,自然蕴涵着怎样观察与思考。他老人家就是这样做的。当年,在世界处于严重冷战时期,毛泽东以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气魄,果断地抓住一个细微的时机,以小小的乒乓球推动了大大的地球,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跨越太平洋的历史会见。尔后,又在大海的两头,架起了一座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桥梁。后来的改革开放,更使中国人放眼五洲四海,感受八面来风。
今天,中国已融入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澎湃大潮。在这种情形下,我想,对大海那边发达的日本,我们也该学会冷眼相看了——尽管它在历史上给中国造成过深深的伤害,令我们至今刻骨铭心。就日本而言,在发动侵华战争这一重大历史问题上,理应像德国人对待二战历史的态度一样,进行认真反省,坦诚谢罪,以赢得包括中国在内的过去受害国政府和人民的谅解和信任。
我们中国人是善于学习的,善于以夷为师的,善于取长补短的。中国近现代以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恩来等先驱者先后东渡,到比当时中国强大的敌国日本留学。今非昔比,正在日益崛起的中国,更应拥有与大国匹配的开放眼光、宽阔胸襟、包容心态,虚心地学习和大胆地拿来世界各国一切先进的优秀的东西,积极为我所用。改革开放的30年来,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包括引进了日本等国在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今后当然要一如既往。
学会冷眼看日本,我们将实事求是地发现它的发达之处。
多年来,日本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地位。而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较大发展,但真正崛起还是在改革开放这30年间。从国土面积、自然资源等各方面相比,日本始终处于明显劣势。然而,就是那个国土空间狭小、资源严重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竟然比我们领先多年迈出了发展步伐,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这,促使我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
学人之长,在于补己之短;学人之先进,在于促己之直追。
我们正在发展,正在崛起,正在直追。
我们还有许多短处,还有许多不足,在某些方面还很落后。
为此,我们需要继续“冷眼向洋看世界”,自然也应该冷眼看日本。只有永远怀有这种虚心学习的态度,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持续腾飞,才能真正成为立足于东方的世界强国。
杨志和 辽宁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