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商管理学和投资的角度解读孟良崮战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0:56:17
孟良崮战役研究·
孟良崮战役"土八路"吃掉王牌军的原因
一九四七年解放战争开始不久,国民党以绝对优势兵力大举进攻解放区,扬言几个月之内消灭**党。敌军步步逼压,我军节节后退,战略上处于防御阶段。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又四面逼围的情况下,孟良崮战役打响了。下面从生产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这场残酷的虎口拔牙之战:
1.人才方面。整编74师是国民党的王牌军,官兵久经沙场战功显赫,经验丰富。做为一个整编师要求很高,从师长到下谩颉蝙层军官,大部分是军校毕业生。下属各兵种如步兵、炮兵、通讯乃至军医都是从专业对口学校毕业。74师指挥官在抗战时被国民党授予抗战英雄,据说过去于C。P。党交手中从没输过,用现在话讲,既有文凭又有实战经验,人才济济素质高。
2.资金方面。74师曾是保卫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都师、"御林军",官兵们不愁吃穿,物资充足,供应有保障。该部队实行双薪制,每月所得薪水比当时国民党其它步兵师官兵高一倍,蒋介石宁可饿着别的部队也要确保74师供给,资金实力雄厚。
3.技术装备方面。从上到下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按照当时美军标准和编制配置。官兵们在美军顾问团指导下进行训练,机械化成度相当高,用那时世界先进水平衡量也是一流部队。
当时美军顾问团团长在南京检阅了出征前的74师之后,竖起大拇指对蒋介石说:有这样军队,中国天下是你的了。
下面我们看看与74师作战的**党部队情况:
1.人才方面。当时我军连长、排长中90%不识字,或者说文盲。团长、营长中80%在当兵以前没读过书,多是当兵后通过部队文化教育才认识一些字。军长、师长也大体如此,谈不上博览群书,要找一个专业对口、有毕业文凭的指挥员和其他军事人员可能是凤毛麟角。
2.资金方面。当时部队从最高军事指挥员到下面每一名士兵没有一分薪水,也没稳定资金来源。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49年夺取政权,中国**党领导的军队从来不发薪水。
官兵吃穿很差,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冬季还穿着单薄的夏季服装,不少人长年累月穿着草鞋奔波,物资供应非常困难,生活十分艰苦。
3.技术装备方面。当时自己不能生产武器,也没外国向我们提供,所有装备都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五花八门。有国民党、日本和美国造的,还有其它国家造的;零配件不通用,子弹打完了或零部件坏了只能当烧火棍;常常有枪没弹,有弹没枪,或弹炮口径不一。全部装备要靠人拉肩扛、牛马相助,没一点机械化可言,差别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编制配置齐全、军规管理严格、战史辉煌、阵容豪华的王牌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情况下,几乎一夜之间在孟良崮上被一群"土八路"消灭干干净净。如果在解放战争中后期被消灭,还有情可原,因为那时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国民党不再占优势。然而,事实似乎跟人们开了个大玩笑,思维方式来个大颠倒,蒋介石没想到,其他人也没想到。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和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乃至整个中国革命在军事上的胜利与国民党在军事上失败,用单纯军事理论解释不清,从人才、资金、科学技术等军事力量上也找不到任何辩解的理由,教科书上生产力的三要素在这里一点作用没有。人们只能从军事关系(人与人关系)上去寻找答案。其实过去和现在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如果有人说,孟良崮战役胜利是偶尔的,那么长达二十二年武装斗争不可能年年偶尔。
当士兵利益逐一得到满足,并通过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得到了可靠保障,他们实现了理想,看到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士气高涨带动全军上下斗志昂扬,尽管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丝毫不影响广大官兵精神面貌。
虽然军事成功不代表经济成功,但实质相同,建立一个好的管理体制和先进工作方式,就能创造良好人与人关系环境,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积极性。没有人才会吸引创造人才,低才能的人得到超常水平发挥,没有资金、技术能够想方设法克服,能实现在旁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同样,人与人关系恶劣就是人才、资金、技术十分充足,多数人积极性依然调动不起,外表看起来文化程度高、经验丰富、物资雄厚,但仍旧难逃失败命运。
1949年中国**党取得军事胜利,不象现在国企管理把成功希望寄托在各级有才能指挥员身上,或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因为我军指挥员文化程度很低,99%的军官没上过军校,这方面不抱很高奢望。国共两军之争与其说是军事力量之争,不如说军事关系之争;社会中各实体竞争与其说人才、资金、科技之争,不如说监督、责任、分配管理之争;实际上是两种体制形成的人心、意志、毅力、艰苦奋斗、团结精神的充分体现。
长期实践证明,当底层人员积极性调动起来后,高层领导即使想不到或考虑不周全的问题,下面人员能替你想到;上面领导认为困难大、难办成的事,下面人员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办成,并解决的比领导想象更好。淮海战役结束后,毛**高兴地说,没想到一锅夹生饭被你们煮熟了。任何一个高层领导要想在战略、战术、技术管理上样样精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上、下之间配合、协调。有的学者在评价这段历史时说,毛**抓住了每一个兵,而蒋介石只抓住一些黄埔军官。一个领导者不踏踏实实地解决好底层人员利益,总想摆弄一些个人技巧证明自己比别人能干、聪明,最终一事无成。
人与人关系没解决好、落后、腐败,底层人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就象现在的国企一样,上面领导想不到或考虑不周全,下面人员也"想不到"或"考虑不周全";上面认为难办的事,下面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何必自找麻烦。谁都不是主人,没一点主动性和责任心,大家眼睛盯着上面,看你能拿出什么高招。在这种环境中,即使一些职工凭着良心做一点,有时也遭来同事非议:"你那么积极干嘛!做的再多、再好功劳还归上面,是领导者有能力、管理好的结果,他们去领奖、升官、发财,你永远是个无产者"。有什么样的管理体制下面职工必有什么样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来没人说得人才、资金、技术者得天下,古人格言排除了生产力各种因素。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毛**讲话中用的最多词语是:"人民力量"、"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各种场合一遍又一遍重复,因为他很清楚今天的成功是怎么得来的。民心就是底层人员利益和愿望,得民心就是满足或解决好,这句话含义很深,说明了人与人关系在人类社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古人对历史最有力概述,军队是如此,企业、国家和社会更是如此。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九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领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解放军副司令、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第一主将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施实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
更何况,国军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然而,对党国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
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
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
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解放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14、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1?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12000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因此,华东解放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国军的包围圈?
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军呢?
直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骗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战友"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的战役,终于,以陈毅、粟裕赢得胜利、张灵甫则惨遭失败身亡而记入史册 本人特别提一下,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派的通信连深入XXX腹地毫发未损(躲在某山洞中),开创了中国信息化部队特种作战的先例

当今许多企业的战略决策并非错误,但痛感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将孟良崮战例加以概括,增强执行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准确掌握敌我双方的信息;制定正确的方针和计划;选派称职的执行官;授权执行官根据实际调整计划;善于识别和解决关键细节。
仔细分析孟良崮战役决战双方的作战方针和部署,重新推演战役进程之后,我们发现:在双方战略方针基本无误的情况下,执行力就成了战役胜败的决定因素
时任国民党国防部第3厅厅长的郭汝瑰在日记中写道:“余以纯军事立场觉得此次失败十分怪异。盖74师左右翼友军均相距五六公里之遥,何以竟三日之久不能增援?”“各部队如此不协调,战斗力如此之差,除失败而外,当无二路。”
当今许多企业的战略决策并非错误,但痛感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将孟良崮战例加以概括,增强执行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准确掌握敌我双方的信息;制定正确的方针和计划;选派称职的执行官;授权执行官根据实际调整计划;善于识别和解决关键细节。
以往人们对于孟良崮战役的了解多来自电影《红日》和《南征北战》这类文艺作品。留下的印象也常常是领袖人物运筹帷幄、大军决胜千里,一切都在神机妙算之中。然而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却千变万化,比电影中要复杂得多。
国民党投放在山东战场的兵力是45万人,其中包括其五大主力中的三个(整编74师、整编11师和第五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坐镇徐州亲自指挥。山东战场的重要性以蒋介石的话来说就是:“匪军的主力集中在山东,同时山东地处要冲,交通便利有海口运输,我们如能消灭山东境内共匪的主力,则其他战场的匪部就容易肃清了。”此时在山东指挥27万华东野战军的解放军将领是陈毅和粟裕。在战役的最初阶段,由于国民党军采取“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新作战方针,华东野战军数次战机均未能抓住。此时的毛泽东,尽管同样心急如焚,却发电报叮嘱陈毅、粟裕“不性急不分兵诱敌深入相机歼击”。
1947年5月,国民党前线总指挥顾祝同在两个多月找不到我军主力的情况下,根据错误情报,命令国民党军队向鲁中山区全线进攻。张灵甫率领的整编74师为南线中路先锋,越过孟良崮突进到华东野战军主力集结地。陈毅、粟裕根据掌握的敌军行动计划,经全面考虑,决心集中5个纵队的优势兵力歼灭整编74师这个国军“王牌中之王牌”,同时以4个纵队的强大力量阻击救援之敌。粟裕的这个大胆的计划被陈毅称之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当张灵甫发现华野大部队正向他的两翼穿插时,随即退守孟良崮。这时,潜伏在南线进攻之敌后面的华野6纵接到命令连夜急行军,出其不意地攻占了整编74师的后勤补给基地垛庄,切断了张灵甫的退路。蒋介石得知整编74师被围,立即调动了11个整编师(军),对围攻孟良崮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实施反包围,同时命令张灵甫坚守孟良崮,试图“里应外合、中心开花”。此时,对阵的双方各自下出了一步险棋,谁胜谁负则要看谁能够抢在对手前面实现自己的作战意图。在接下来三天的激战中,“战斗尤为惨烈”。眼看包围圈越来越小,整编74师在孟良崮即将弹尽粮绝,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亲自飞临徐州督战,严令各路增援部队全力以赴,“否则以纵匪害国贻误战机论罪,决不宽容”。此时,距离最近的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离孟良崮只有5公里。陈毅赶到前线指挥部,在电话中对华野一纵司令员叶飞说:蒋介石拼死和我们决战,你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孟良崮拿下来。并对担任主攻的其他四个纵队司令员说:聚歼74师,成败在此一举。谁攻上孟良崮,谁就是英雄!
50多年过去了,沿着当年华野六纵的进攻路线向主峰攀登,旁边巨石上的斑斑弹痕仍依稀可见。这条路线的尽头就是当年张灵甫作为指挥部的那个山洞。据说六纵在孟良崮战役之前的涟水保卫战中曾吃过整编74师的亏,损失数千人。然而,还是这个六纵,在孟良崮战役中,先是星夜兼程占领垛庄,完成了对74师的包围,接着又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率先攻上了孟良崮,击毙了张灵甫。
如何总结这一仗的经验教训,不同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经历丰富的高层经理人来说,深入分析孟良崮战例是研讨授权和执行力的良机。
在孟良崮战役初期,毛泽东在电文中授权陈毅、粟裕“因地制宜”,按情况决定。当战机出现时,毛泽东又特别强调“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实施,我们不遥制”。从而使陈毅、粟裕可以及时抓住战机,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作战计划。在孟良崮战役的关键时刻,粟裕进一步授予一纵司令员叶飞统一指挥各主攻纵队的权力,保证了最后胜利的取得。
授权是一个被管理者经常讨论的话题,善于授权被认为是一种高级领导技能。然而,许多有经验的领导者都曾有过授权失误的经历。在孟良崮战例中有两点经验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知人善任,二是用人不疑。选将要知人善任,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倍受统帅们重视的话题。《孙子兵法》中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梅尧臣在批注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孙子还提倡“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的高尚品质,视具备这种品质的将领为“国之宝也”。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经理们或许仍然能从孙子的选将标准得到启发。
只有知人善任才能用人不疑。对下属能力的了解是信赖得以长久持续的基础。德国陆军元帅毛奇甚至主张只要觉得称职的军官能够不需要命令就完成任务,那就没有必要下达命令。要真正了解下属的能力,就必须摆正心态。
一位美国商学院院长讲过这样一个切身经历的事情。他曾经到全球最大的重型工程车辆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的CEO的办公室与这位CEO讨论问题。这位商学院院长注意到他们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从未受到电话的干扰。于是,便向那位CEO请教其中的奥妙。得到的回答耐人回味。那位CEO自上任以来,一直很重视挑选胜任的经理,并鼓励他们在各自分管的领域深入调查、认真思考、大胆决策。遇到失误之处则勇于帮助他们分担责任。这样一来,下属打来请示工作的电话就逐渐减少了。那位CEO还向商学院院长反问了一个问题:大公司的CEO要同时考虑很多问题,面对一个问题,CEO只能考虑半个小时,而分管的经理可以考虑半天,谁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呢?
当今许多企业的战略决策并非错误,但痛感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将孟良崮战例加以概括,增强执行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准确掌握敌我双方的信息;制定正确的方针和计划;选派称职的执行官;授权执行官根据实际调整计划;善于识别和解决关键细节。
仔细分析孟良崮战役决战双方的作战方针和部署,重新推演战役进程之后,我们发现:在双方战略方针基本无误的情况下,执行力就成了战役胜败的决定因素
时任国民党国防部第3厅厅长的郭汝瑰在日记中写道:“余以纯军事立场觉得此次失败十分怪异。盖74师左右翼友军均相距五六公里之遥,何以竟三日之久不能增援?”“各部队如此不协调,战斗力如此之差,除失败而外,当无二路。”
当今许多企业的战略决策并非错误,但痛感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将孟良崮战例加以概括,增强执行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准确掌握敌我双方的信息;制定正确的方针和计划;选派称职的执行官;授权执行官根据实际调整计划;善于识别和解决关键细节。
以往人们对于孟良崮战役的了解多来自电影《红日》和《南征北战》这类文艺作品。留下的印象也常常是领袖人物运筹帷幄、大军决胜千里,一切都在神机妙算之中。然而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却千变万化,比电影中要复杂得多。
国民党投放在山东战场的兵力是45万人,其中包括其五大主力中的三个(整编74师、整编11师和第五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坐镇徐州亲自指挥。山东战场的重要性以蒋介石的话来说就是:“匪军的主力集中在山东,同时山东地处要冲,交通便利有海口运输,我们如能消灭山东境内共匪的主力,则其他战场的匪部就容易肃清了。”此时在山东指挥27万华东野战军的解放军将领是陈毅和粟裕。在战役的最初阶段,由于国民党军采取“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新作战方针,华东野战军数次战机均未能抓住。此时的毛泽东,尽管同样心急如焚,却发电报叮嘱陈毅、粟裕“不性急不分兵诱敌深入相机歼击”。
1947年5月,国民党前线总指挥顾祝同在两个多月找不到我军主力的情况下,根据错误情报,命令国民党军队向鲁中山区全线进攻。张灵甫率领的整编74师为南线中路先锋,越过孟良崮突进到华东野战军主力集结地。陈毅、粟裕根据掌握的敌军行动计划,经全面考虑,决心集中5个纵队的优势兵力歼灭整编74师这个国军“王牌中之王牌”,同时以4个纵队的强大力量阻击救援之敌。粟裕的这个大胆的计划被陈毅称之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当张灵甫发现华野大部队正向他的两翼穿插时,随即退守孟良崮。这时,潜伏在南线进攻之敌后面的华野6纵接到命令连夜急行军,出其不意地攻占了整编74师的后勤补给基地垛庄,切断了张灵甫的退路。蒋介石得知整编74师被围,立即调动了11个整编师(军),对围攻孟良崮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实施反包围,同时命令张灵甫坚守孟良崮,试图“里应外合、中心开花”。此时,对阵的双方各自下出了一步险棋,谁胜谁负则要看谁能够抢在对手前面实现自己的作战意图。在接下来三天的激战中,“战斗尤为惨烈”。眼看包围圈越来越小,整编74师在孟良崮即将弹尽粮绝,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亲自飞临徐州督战,严令各路增援部队全力以赴,“否则以纵匪害国贻误战机论罪,决不宽容”。此时,距离最近的整编25师和整编83师离孟良崮只有5公里。陈毅赶到前线指挥部,在电话中对华野一纵司令员叶飞说:蒋介石拼死和我们决战,你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孟良崮拿下来。并对担任主攻的其他四个纵队司令员说:聚歼74师,成败在此一举。谁攻上孟良崮,谁就是英雄!
50多年过去了,沿着当年华野六纵的进攻路线向主峰攀登,旁边巨石上的斑斑弹痕仍依稀可见。这条路线的尽头就是当年张灵甫作为指挥部的那个山洞。据说六纵在孟良崮战役之前的涟水保卫战中曾吃过整编74师的亏,损失数千人。然而,还是这个六纵,在孟良崮战役中,先是星夜兼程占领垛庄,完成了对74师的包围,接着又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率先攻上了孟良崮,击毙了张灵甫。
如何总结这一仗的经验教训,不同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经历丰富的高层经理人来说,深入分析孟良崮战例是研讨授权和执行力的良机。
在孟良崮战役初期,毛泽东在电文中授权陈毅、粟裕“因地制宜”,按情况决定。当战机出现时,毛泽东又特别强调“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实施,我们不遥制”。从而使陈毅、粟裕可以及时抓住战机,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作战计划。在孟良崮战役的关键时刻,粟裕进一步授予一纵司令员叶飞统一指挥各主攻纵队的权力,保证了最后胜利的取得。
授权是一个被管理者经常讨论的话题,善于授权被认为是一种高级领导技能。然而,许多有经验的领导者都曾有过授权失误的经历。在孟良崮战例中有两点经验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知人善任,二是用人不疑。选将要知人善任,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倍受统帅们重视的话题。《孙子兵法》中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梅尧臣在批注中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孙子还提倡“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的高尚品质,视具备这种品质的将领为“国之宝也”。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经理们或许仍然能从孙子的选将标准得到启发。
只有知人善任才能用人不疑。对下属能力的了解是信赖得以长久持续的基础。德国陆军元帅毛奇甚至主张只要觉得称职的军官能够不需要命令就完成任务,那就没有必要下达命令。要真正了解下属的能力,就必须摆正心态。
一位美国商学院院长讲过这样一个切身经历的事情。他曾经到全球最大的重型工程车辆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的CEO的办公室与这位CEO讨论问题。这位商学院院长注意到他们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从未受到电话的干扰。于是,便向那位CEO请教其中的奥妙。得到的回答耐人回味。那位CEO自上任以来,一直很重视挑选胜任的经理,并鼓励他们在各自分管的领域深入调查、认真思考、大胆决策。遇到失误之处则勇于帮助他们分担责任。这样一来,下属打来请示工作的电话就逐渐减少了。那位CEO还向商学院院长反问了一个问题:大公司的CEO要同时考虑很多问题,面对一个问题,CEO只能考虑半个小时,而分管的经理可以考虑半天,谁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呢?
良崮战役:股市每位统帅都应阅读的战例
-----在股市中,每一位投资者都是自已资金的统帅
-----“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论)行动;注意你的(言论)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 ”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有很多败仗都是输得糊里糊涂,从战略战术上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的败局。但1947年5月间的孟良崮战役,却是一场双方的战略意图及战术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双方的主将也都是指挥高手,没有哪一方是糊涂虫;而从整体兵力上看,当时,国军有24个整编师(有的师相当于军建制)共45万人,比在山东的解放军多十几万人,且装备精良弹药充足,还有坦克与飞机助阵。但,孟良崮一役,国军却仍败于解放军,其精锐之师整编第七十四师遭全军覆没。
1947年4、5月间,国民党45万大军,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统率,一字儿摆开,步步为营,稳打稳扎,向山东的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解放军(九个纵队、一个地方军区共27万人)推进,意欲将陈、粟部逼至胶东海边,先予以包围,尔后相机剿灭。为了打破国军的进攻,避免被围歼的危险,并且打击一下因国军占椐了延安而生的嚣张气焰,华东解放军副司令、全权负责军事指挥的第一主将粟裕,策划了几次部队调动,以寻求战机。最后,决定了“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略,即全力围歼敌之精锐、王牌的第七十四师,从而既能威震对方,又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撕开敌人的合围圈。
当解放军在正面以五个纵队即以十多万兵力对国军第七十四师施实围攻,以四个纵队分别从左、右隔开其与国军第八十三师、二十五师的接壤,再以一个纵队从后面堵住其退路时,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很快就明白了粟裕要围歼自已的计谋。不过,此时解放军对其虽已有合围之势,但,张灵甫凭其七十四师32000人的兵力及该师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只要向左或右方转进,便可与国军八十三师或二十五师靠近会合,因他与这二个师都只相距10多公里。一旦与其中一支会合,张灵甫的危险便会解除,粟裕指挥的解放军便不是那么容易能围歼七十四师了。更何况,国军45万兵力大部就都在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随时都会开了过来。
然而,对党国颇为忠心且尽职军旅的张灵甫不但没有迅速撤离,面对险情,他反而作出了“将计就计”的决策,将部队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动让解放军来包围自已,从而,使自已的七十四师做一个“钓饵”,在解放军十多万兵力围住他的同时,周边的40多万国军则有了从外面又反包围解放军的机会。张灵甫相信,周边几十万国军,近则只有10来公里,远也不过100多公里,他们开到这孟良崮,最多不过是半天、一天的时间。而凭七十四师的强大军事实力与孟良崮的险要山势,他张灵甫在此坚守一天二天都不成问题的。他认为,只要四面的国军一围过来,他的七十四师不但能解围,而更能实行“中心开花”的效果,使国军创造出在孟良崮围歼陈毅、粟裕的华东解放军的大捷奇迹。
确实,张灵甫将部队一拉上孟良崮,国共双方的主帅主将便一下子明白了此时战役性质的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蒋介石立马知道了张灵甫的用意,看清了这个歼灭陈毅粟裕统率的华东解放军的机会(因为平日国军想找解放军决战,却往往找不到解放军主力),连忙飞到徐州,亲自敦促顾祝同赶紧指挥各路国军开往孟良崮,对解放军实施反包围。
而陈毅、粟裕呢?原想在运动中歼灭七十四师,却没料到张灵甫主动受围,还上了孟良崮,坚守待援。
危险与战机同时产生。
摆在华东解放军面前便一下子只有两种结局了:不是赶紧消灭七十四师,就是被七十四师粘往,反遭周边围过来的40多万国军的重创。
战况到了这个阶段,在孟良崮,虽说华东解放军对张灵甫的七十四师握有了绝对兵力优势,但从整个山东战局来看,40多万国军却正在获得一个战机优势。
进攻张灵甫的战斗是在5月13日下午七时开始打响的。经过14、15日两天的生死激战,虽攻下了孟良崮一旁的几个小山头,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顽守主峰,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方圆仅1·5平方公里的孟良崮,已躺下了数以万计血肉模糊的尸体。而攻山的解放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了(此战役解放军共伤亡12000人),并且弹药补充都出现了困难。加之,周边国军向孟良崮进发的情况,也令军心很有些紧张。因此,华东解放军总部与下属纵队有些指挥员提出:久攻不下,又是如此境况了,是否忍痛从孟良崮撒退,以保大军不落入周边国军的包围圈?
亲处前线指挥所进行指挥的粟裕,自然透彻明白当前战势的严峻:获胜与战败这两种可能,都已接近了胜负概率的临界线,此时,唯一能让战局偏向胜利或失败的因素,就是对战双方的军心了,而其中最重要的却又是指挥官们的决战信心与指挥效率。
于是,粟裕下令:任何人不得言撤退!(陈毅也宣布了追究失职者责任的“撤职、查办、杀头”的三大战场纪律)并严令各纵队务必不顾一切牺牲,限在24小时内攻上孟良崮,歼灭七十四师;各纵队伤亡多少人,战役结束后,保证给予补足建制;同时,打破解放军历来只在夜里打大仗的传统(为躲藏敌飞机、坦克),16日白天也继续进攻,直至于16日下午三时完全攻占孟良崮主峰,击毙张灵甫。
而向孟良崮进军的国军呢?
只到16日下午七十四师被消灭、张灵甫阵亡之时,除了国军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为着逃避蒋介石指责其援张不力,象征性的派了一个连,带着报话机躲在孟良崮附近一个山洞中,蒙*张灵甫谎称他们“来援救”了外,整个孟良崮就再没有其他国军的影子了。张灵甫按常理推断,只要他坚守一、二天,周边国军是无论如何都能开进来的,他也的确死守了近三天。然而,可悲的是,就是他守到第三天,不说远处的国军磨磨赠赠而没有开到,就是近在咫尺(不到5公里)的“战友”八十三师与二十五师都没有赶到位,从而使解放军不仅有时间攻上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主力,而且还有时间在已撤出战场后,因清点被歼的敌人人数不够32000人(七十四师兵员数),又重返战场,再抓获躲藏的敌散兵7000余人。然后,解放军才浩浩荡荡从容撤走。
一场双方原本都有资格可能获胜、或都有危险可能战败,而在战机上双方又几近相同的战役,终于,以陈毅、粟裕赢得胜利、张灵甫则惨遭失败身亡而记入史册。
历史已被铸就,人们不由自主创造自已新的历史画页的活动,却永不会停止。今天,从孟良崮战役那陈旧的往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领悟些什么有益的东西呢?
至少有这么三点吧:
(一)真正去做一件大事,而不是仅仅说说而已的话,计谋、战略、策划类层次东西,常常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做”或“实行”的效率才是第一位的。
这里,并非否定计谋、战略、策划这一类高级智力活动及其成果的重要,相反,任何大的事业的成功,都要起始于计谋、战略、策划,都是离不开计谋、战略、策划。
之所以说它们常常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有二层意思:
第一,一般来讲,真正想干大事的人,基本上都属于高智商群体。对于高智商的人来讲,基本都会拥有干某大事所需的有关文化与知识。因而,在高智商群体中,谁拥有这些有关文化与知识,并不能构成他的一种特别优势。因此,这些高智商的人们之间的较量、比斗、竟争,都不会是在来源于有关文化与知识的计谋、战略、策划等方面,而只会是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些计谋、战略、策划了。
当张灵甫将他的部队拉上孟良崮之际,不仅陈毅、粟裕顿时明白了张的战略意图,就是远在南京的蒋委员长也一下子懂得了此举的深谋大计。然而,决定胜负结局的却不是张灵甫“将计”而来的妙策。
当然,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弱智者,那么你的高智商派生出来的计谋、战略、策划,相当多的时侯则会起获胜的关健作用。不过,在能有成千百万的人(包括来自山沟里的青年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今天,在知识的传播快得令人目不暇接、信息量也如海如洋之际,尤其在已进入市场竟争机制社会的今天,你最好是认为:没有人的智商会比你低!这才会使你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任何聪明的计谋、战略、策划、理论,都不能孤立地来评价其正确与否,而必须将它放到它所要发挥作用的整体范围中去考察,才能决定其高明与否。
有些计谋、战略、策划、理论在局部时、或在纯理论推断时、或在某一段时期时,是正确无比的。但若将它投放到某一个周期较长的很大的实践领域中,可能就显出了它的片面、甚至是错误。例如,高智力集中的电脑软件业的企业,常常能获得超常的暴利与超常的发展,这无疑是这些企业的CEO们,在其包括产品价格等企业决策上的正确。然而,这些CEO们的正确决策却绝不是可以照搬到所有企业、尤其是照搬到那些规模巨大的传统产业的企业中去的。若照搬,结果就只能是失败者为多。
张灵甫在孟良崮将计就计而布下的“中心开花”战术,从军事理论上说,应该还是很不错的。只是他没有想想,他这一战术在当时国民党派系林立、各军师主官心目中都以保存实力为上、而蒋委员长的权威对战场上的将领常常鞭长莫及无可奈何的大环境下,会能有什么正确的获胜结局吗?
前段,有些经济学家对深沪股市发表了很多指责性论述,仅从他们的论述本身来看,当然是正确无比。但,若想想中国目前的整体情况与深沪股市发展的历史,那么,他们的指责性论述是否正确,显然就得打上问号了。
(二)一个人的性格,的的确确是决定他能否做成一件大事(或也包括不大不小的事?)的关健。
“性格决定命运”一话是培根说的。说了几百年了,看来还真是颠补不破的大真理!
对有些事情,尤其是对人们较大的社会活动中的某些问题,如仅在理论层面上来争争议议,不是往往分不清高下,或就是常常让能说会道善写的人占了便宜。这,在古代已有纸上谈兵的赵括与当代的各种大学生辩论会,做了此理的根椐。
然而,事情若一进入到实践的层次,仅凭理论的武器,就往往会显出它的苍白与底气不足,而很大程度上会让“性格”高居行事的首位。很多的事,并非理论的错误,而实实在在是人们没有做好它。很多明明都懂得了的东西,在实践中,人们就是不能或不敢照“理论”行事。
为什么不能或不敢按本认为是正确的理论行事了呢?
害怕出错。
因为,理论一进入实践,它就不再是孤立的一种“理论”了,而将有无数的其它因素伴随着它,去影响实施这种理论的人,从而使他会处于茫然之态,并再无纯执理论时的潇洒、坚定。
所谓性格,其实,就是人们的人生经验被锻炼、凝变后成为的某种下意识的习惯行事本能。
华东解放军总部及下属纵队的某些司令们,虽然都身经百战也各具特长,但是能象粟裕那样做到,面对泰山崩裂压顶而仍能沉着行事者,却不多有。连陈毅在战役结束后,都坦白地说:“打张灵甫这三天,我的脑子简直要被压碎了!以后儿子长大了,不能让他带兵,这不是人干的。”
如果不是极具大将风度的粟裕,在最后一天以钢铁般意志指挥着战役的继续进行,孟良崮战史与张灵甫的命运,可能就会是另外的模样了。
“性格决定了命运”的真理,在这里已被典型的诠释。
在激烈博奕的股市,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对某一只飚升猛涨了的股票,你明明早在其启动之时就已经分析得知其上涨的概率极大,但你却偏偏不敢买入它,而只留下日后的遗憾;对某一只你已赚了钱、而其走势已露“头部”之态时,你却往往仍对其依依不舍,不能果断卖出,导致结局反赢为亏。
这是为什么?
显然,不是股市知识的障碍所致,也不是操作技能的缺乏造成。
有人说,是因为“怕”,因为“贪”。而这股市中的“怕”与“贪”又是人的什么东西呢?不就是性格吗!
所以,我们切切要听从培根的告戒:注意你的性格,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虽然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这只是说它“改”的艰难罢了,人的性格并非绝对一成也不变的。因为,除了人体内的某些物质能先天的决定人的某种程度的个人性格之外,大量的后天因素更决定了人的独特性格。
对此,请参考培根关于性格的另一段论述: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论)行动;注意你的(言论)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
(三)千万不要将自已的命运,寄托于那些自已无法控制、而其变数又很大的因素。
一个人工作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当然不可能只单枪匹马闯天下,真当一个孤家寡人,你总得有自已的朋友、同事、亲人,还有上级。你要做成一件稍大点的事,虽然自力更生是你的主要基调,但也不可能不依靠他人与外界的帮助。此条,完全是不言而喻的公理。
但,依靠旁人的帮助来发展自已的事业,那“依靠”的范围实际是有个“度”的。
这“度”就是:
第一,要么你能控制住那主观或客观在帮助你的因素,使其不能随意中断你对它的依靠与信赖

第二,要么那些能帮助你的因素,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全面长期的稳定性,并不会因你没有掌握它而发生改变。
上述第二个“度”,我们都经常感受而且还永远能感受到。例如,氧气,是我们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不依赖它,生命就无法维持。但除了你爬上了几千米的高原,在平日,我们是不需另备氧气,而完全可以依赖大气中天然存在的氧的。对于这个“依靠”,我们不用控制它,它也会帮助我们的。
对上述这第一个“度”,我们可就要注意、重视与警惕了。 张灵甫没有想清这一点,他也就栽倒在这一点上了。
张灵甫以自我牺牲之态主动让其32000人马受解放军来围攻,他那战术的整个核心要求,就是寄希望于其他40多万国军能迅速也围攻过来,从而不仅使他的七十四师可轻易解围,更能使国军获得一次消灭解放军的大捷。因此,张灵甫此役的成功与否,主要不在于他及其七十四师奋斗得如何,而在于他那些不受他控制的因素能不能实现,即那40些多万国军会不会开过来。结果,一旦用于反包围的“自已的国军兄弟”不到位,张灵甫本人及其战术便只有死路一条。
平常,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气愤万分地抱怨,他被或朋友或同事或同学或亲戚、甚至被上级“给出卖”了,他帮人家过了河,人家过河后却将桥给拆了。出卖他、过河后拆了桥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人品大有问题,而往往是或自私些,或因某种急情而只顾及自已去了。但,无论是哪种动机的出卖、拆桥,对他的工作事业命运都已造成打击与损失。
经常有些企业家与人联手进行某项目时,中途,合作者突然退出,结果导致不仅所合作的项目半途而废,更使这些企业家损失惨重。
这一类经常出现的痛心之事,虽然责任大都在对方,但从举措方面来讲,你将自已的工作事业命运的成功,系于那不受你或事业本身控制的对方因素身上,不就是从一开始,你便立于了危墙之下吗?
为什么任何合作,不论对方是多么好的朋友同学亲戚,都要事先莶定法律性的合同、协议?
为什么你借钱给别人,不论对方是多么好的朋友同学亲戚,都必须要硬着头皮让他给你出具借款条?
为什么你做的很多重大事情,在事前,必须连对自已最好的朋友同学亲戚都应该保密?
……
这一切,都是为了使你的工作事业命运不致被那些你无法控制的因素搞坏,或者使你能通过法律等手段的压力相对稳定那些有可能出变数的因素啊!
如果我们的工作事业命运是因为自已的努力不够,或是因为某一大环境条件太差,而导致了失败,对此,我们应该认栽,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后努力再战就是。
但,如果我们的工作事业命运是因为别人的错误,而造成了悲惨结局,那么,我们则要先煽自已几个大耳光,再说下文。
现在新开盘的公司很多,都告诉大家机会难得!选择大于努力!其实我们想想做业务是要靠能力的。游泳是要靠跳下水去不断练习的,要有教练教的。不是你换个游泳池就马上会了。你所具备的能力和技巧是不是可以竞争这个市场是最重要的。朋友们!选择是大于努力.过多的选择只会让自己更迷茫。大家有的已经知道靠网络来赚钱,但是很多人在选择了一家有一家的公司后开始迷惘。为什么网络业务靠QQ发广告的方法一定失败?在这个游泳池里不会游泳的到了别的游泳池就能游了吗?
其实一个问题比较简单的,做过业务的都应该明白!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任何销售行为都是建立在相信,信任的基础上的。你自己用脑子想想就应该知道。如果你忽然收到一个陌生人的QQ广告,说什么发财的机会了,让你去看什么网站了,你会怎么样呢?99%的朋友都是不会去看的,因为不信任,现在的网站病毒太多,,太多的人不敢去打开,谁知道会中什么毒呢?那么还有1%的朋友就是去看了,但是会很认真仔细的去看吗?随意的一看,只会断章取义的了解一点点,也没有什么用。就是1%其中的10%认真去看了一边,随意去注册了,也就忘记了,也没有什么用!
但是有的网站上说某某人天天很轻松的靠发广告,发邮件就会收入很高很高,其实都是那些网站的主人虚构出来的,真正的网络业务没有他们说的那么的简单,要知道:销售不是推销产品,是销售自我和观念,只有当朋友认可你的人和观念的时候,他才会接受你的产品,成为你的管道! 成功的人一定有成功的方法,还要靠团队的配合,单枪匹马的做法铁定失败!!!
以上都是那些曾经失败者最终总结出来的经验,希望聪明的朋友去感悟其中的道理,不要执迷不悟,要懂得: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只有检讨失败,才是成功的老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