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何以从丑陋"进化"到常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2:41:49
学术腐败何以从丑陋"进化"到常态?
王清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7-6-22 11:42:44 http://guancha.gmw.cn
昨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简称监督委员会)发布两则处罚公告,武汉大学教授艾勇和中国民航大学教授张连顺因抄袭他人论文成果受到通报批评,并被取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资格3年,相关科研项目撤销,张连顺还被要求在《物理快报》上发表声明道歉。(6月21日《京华时报》)
身为堂堂大学教授,对身份、脸面、名誉和地位,还是比较看重的。想到今日颜面尽失、斯文扫地,估计当初打死也不去做那蝇营狗苟、偷偷摸摸的勾当。面对着舆论的讨伐,领导的诘难,同事的嘲弄,学生的哂笑,家人的奚落,这种给灵魂戴上枷锁的精神处罚,仿佛油锅里的鱼般难以煎熬。再去拷打和鞭笞他们的良知,无异于落井下石。需要认真反思的是,被学术界视为最卑鄙、最无耻、最恶劣的抄袭剽窃现象,何以从个别发展到群体,从特殊演绎成普遍,从丑陋进化到正常?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一针见血指出,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作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学术腐败已有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为集体、集团行为的趋势,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一批名校名学者公开地、明目张胆地欺骗政府、舆论和社会,典型的有某校“十大名师”之一的剽窃事件,汉芯知识产权造假、骗取国家巨额投资事件。中国政法大学对今年申请参加答辩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查,在抽查的89篇论文中,12篇有程度不同的抄袭嫌疑,约占全部抽查论文的13.5%。最严重的涉嫌抄袭字数达到9800字,占该篇论文总字数的26.5%。在百度搜索里填上“教授,剽窃”几个字,竟然找到相关网页54.6万篇。国务院参事任玉岭通过对180个博士的调查,发现其中60%在学术刊物上花钱发论文,大约同样比例的人抄袭他人成果。他声称:“学术剽窃和研究造假在中国已经猖獗。”“这个问题正损害着人们对学术界的信任。”
细究起来,论文抄袭,研究造假,固然有当事人投机取巧、好逸恶劳、沽名钓誉、侥幸心理等主观因素,而现实社会培育成熟的学术腐败土壤,恐怕是其赖以生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术体制只根据论文的发表数量而很少根据其质量来对学者进行奖励的语境下,且论文的多少和其地位、待遇、职称、仕途挂起勾来,学子和学者的逐利冲动就不可遏制。有些学者每年发表海量文章,其产量之高在西方国家会令人难以置信。不少文章除了拼凑、抄袭,就是占用所带学生的劳动,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剽窃。另外,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对论文发表采取一种宽松的评审政策,原因在于管理者普遍重视教授广泛发表文章,而不管研究成果是不是独创的,他们需要的只是成果。而这成果,又和机构或者大学的水平、质量、排名连在一起,进而和政府投资、社会声望、学术地位形成链条。这种各取所需、皆大欢喜的局面,正是学术腐败得以猖行的天然温床。
此外,我国至少在目前,还缺乏比较合理的、有效的、科学的打击和惩处学术腐败机制。对当事者的处罚,多停留在道德层面,顶多对已有荣誉的剥夺和课题研究的中止,很少触及实质层面的东西,比如降职、解聘或者撤销技术职称等。也就是说,学术腐败的既得利益和预期收益,比遭受查处带来的损失要大的多。按照经济学原理,超过30%的利润,投资者就敢铤而走险,遑论学术腐败的利润难以衡量了。还有,我国没有保护揭发者的措施,即使有人能够正直勇敢地站出来揭露其同行或上级的不端行为,也肯定会面临报复,而且是群体性的围攻。而机构和团体,这时大多选择沉默,因为他们也是学术腐败的既得利益者。
据悉,教育负责人说,将设立一个国家委员会来调查学术不端。愿在这个问题上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尽早让学术腐败从常态回归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