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的是与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1 21:03:17
2010年07月24日 10:45华商报【大中小】 【打印】共有评论0条
7月份娱乐圈进入《唐山大地震》时段,话题接踵而至,纸巾生产企业的业绩可能也会上升零点零几个百分点。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被称作灾难片的《唐山大地震》不是悲剧,在冯小刚的把控下,转化成了亲情的力量。
《集结号》之前,冯小刚的电影纵使票房不错,但都被指插
科打诨,不入大流,还被金鸡百花排斥。一部《集结号》,令他进入主流电影圈,也当上影协副主席。这个只会逗老百姓开心的导演,终于“被上层”了。《唐山大地震》刚刚剪出来,是先拿到中南海,为老同志们放了一遍。然后为唐山市领导和国家广电总局领导放了一遍。冯小刚拿了个高分,也获得了华谊兄弟送上的“悲喜巨匠”的称号。
23秒地震,32年的心灵重建。故事是一个轮回,映照的是小人物辛苦、挣扎、寻找、回归的32年。从开篇母亲“只能救一个”的肝肠寸断,到32年后母女相认,那一跪跪出无数观众心灵的震撼,泪水恣意滂沱。
在鱼龙混杂、大导演也玩忽悠的电影市场,站在普通观众的角度,《唐山大地震》算是上乘佳作。但毕竟“哭”不是衡量一部电影的标准。之前有《我的兄弟姐妹》、《妈妈再爱我一次》,2008年看地震救灾场面同样也是哭,这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电影是有力量的,其主题是“心灵重建”,但《唐山大地震》的力量并不是那么强烈,母女团聚应是母亲心灵重建的开始,但影片却戛然而止,让人略觉遗憾。大部分观众表示不会去看《唐山大地震》第二次。不是不想哭,而是电影离“心灵史诗”还有那么一点差距。
当然,《唐山大地震》成不了经典,它的毛病如它的感动点一样多。比如片名,冯小刚只用了“唐山大地震”这个皮。地震的场面及时间很短,换成别的灾难性事件,这个故事本身也会成立。而且在地震之后,情节就变得很电视剧,故事分割成两段:张静初饰演的女儿方登与母亲徐帆各自的经历,都是家长里短的平民生活。两段故事一直平行着,但都没有闪光点,完全是为最后母女相认的结尾作铺垫。李晨蹬三轮在杭州碰上陈道明这种巧遇,更是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情节,方达为什么莫名发财……结尾处出现一个真实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骑着自行车,绕着那长长的纪念墙。在这种情况下,你听到了王菲的《心经》,会不会觉得不见余音绕梁,而是在看宣传片呢?
此外,靠广告植入收回大部分投资的《唐山大地震》,这部大牌和大场面都不多的电影,反而涨价了。在西安,不少影院的票价都是75元,之前的大片可都是60元。这自然也把许多城市观众挡在电影院外。而对于农村观众而言,恐怕更消受不起,花掉这么多钱去影院享受“一把鼻涕一把泪”,也许会这样做的人不多。
冯小刚有多顶“帽子”,昔日的“平民导演”开始贵族化了。“靠伤痛赚钱”的帽子扣得有点大,但这样一部电影,已经从多方渠道将投资收回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多些公益放映,不要当印钞巨匠,少来点铜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