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的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6:12:04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books&idArticle=70645
『闲闲书话』《雨天的书》跋
作者:子非鱼兮 提交日期:2005-12-11 21:09:00

2005-12-11 星期日(Sunday) 多云


周作人《燕知草跋》云:
“因为我喜欢读序,所以也就有点喜欢写序;不过序实在不好做,于是改而写跋。”
“做序是批评的工作,他须得切要地抓住了这书和人的特点,在不过分的夸扬里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才算是成功,跋则是整个读过之后随感地写出一点印象,所以较为容易了。”
“随感”、“印象”云云,所说的无非是怎么写的问题,按此标准,跋《雨天的书》似乎很容易,可以拉杂谈点印象,然而倘若写好,也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序固不易而跋亦复难,假如想要写得像个样子。” (《杂拌儿之二序》),好在我并不在意是否“写得像个样子”,关于《雨天的书》先前我已经写过略微“像个样子”的文章,所以这里只想“写出一点印象”,把想说而在那文未能说清的问题在这里略作补充。
《雨天的书》初版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由北京新潮社刊行,“初版正文实为五十三篇(《怀旧》、《济南道中》在目录中均只列一题)”(止庵《关于〈雨天的书〉》),在《那些忧郁的琐屑》一文中,我将《雨天的书》的文章粗略分为四类:“一,悼亡怀人,如《唁辞》《若子的死》《怀旧》等。二、闲适文章。如《北京的茶食》《鸟声》《故乡的野菜》等。三、“正经文章”,如《狗抓地毯》《我们的敌人》《与友人论怀乡书》等。四、读书“茶话”,如《读欲海回狂》《舍伦的故事》等。”这是从内容性质上而言,大抵还算合理,惜乎限于主旨,未能深入探讨下去,《雨天的书》作为周氏早期散文的代表,单纯从性质、内容上简单分类似乎有点浅率,有些文章还不能归之于这个标准之下,其中的某些篇目可以单独抽出来重新分类后再具体说说,因为它们直接影响了周作人后来一些文学观、思想观诸如书信观、死亡观的形成。

《雨天的书》以《苦雨》开篇,在《那些忧郁的琐屑》中我说它“别有深意”,列了三点含义:“一来切题,二来大约是抒发己之苦闷,三则可能此时周作人已经有意无意开始追求 ‘苦’的艺术审美了。”实际上我忽略了一点,该文是用尺牍体写成,它反映了周作人文学上的某些审美趣味,即对尺牍体的偏爱,故而在篇目编排上“别有用心”,《雨天的书》篇三列《日记与尺牍》便可印证,周作人在该文劈头就说:“日记与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因为比别的文章更鲜明的表现出作者的个性。”这里总结了日记和尺牍的两个特点即有“有趣味”、“更鲜明的表现出作者个性”,不过能做到这两点却殊为不易,作者随后不无感慨地说道:“我不能写日记,更不善写信,自己的真相仿佛在心中隐约觉到,但要写他下来,即使想定是私密的文字,总不免还有做作,——这并非故意如此,实在是修养不足的缘故,然而因此也愈觉得别人的日记尺牍之佳妙,可喜欢亦可贵了。”随后周作人例举了王羲之、松尾芭蕉等人的一些情、趣具佳的信,由衷的表达对了对它们的喜爱。然而作为文人,总免不得技痒,序言中自承性格仍然“褊急”的周作人,也情不自禁想牛刀一试,《雨天的书》以一封尺牍开篇,大抵有与前人一较高低的架势。
《雨天的书》共收尺牍体散文八篇,约占全书分量的七分之一,即《苦雨》《与友人论性道德书》《与友人论怀乡书》《与友人国民文学书》《山中杂信》《济南道中》《济南道中之一》《济南道中之二》,如果把《山中杂信》每部分拆开,则共有十三篇,约占全书分量的五分之一,可见周作人对尺牍的重视了。
老实的说,周作人的这些尺牍虽然情文俱至,写得极为自然,但并未达到他在《日记与尺牍》中所说的两点要求,因为这些尺牍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尺牍,而是尺牍体散文,按照后来《周作人书信》中的分法,这些是“书”而非“信(即尺牍)”——当然,说完全不是“信”也不恰当,《山中杂信》确实是周作人写给孙伏园的信,只不过拟定要发表,下笔难免有点矜持罢了。一方面,用周作人自己的话说乃是“修养不足的缘故”,另一方面,关于尺牍和尺牍体散文,此时周作人还处于尝试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书信观,十多年后,编订出版《周作人书信》时,周作人的书信观大抵形成,关于这点,我在《尺牍和书》中有详细论述,不妨抄来一段:“在此书《序信》中:周作人将书信一分为二,书是书,信是信,即尺牍也,此其一。二,约略梳理出书和信的发展脉络,给出优劣的评定标准。书的发展轨迹是从司马迁、杨恽、陶渊明以至韩愈,再到后来收进集内,至宋而单列集外,书的演变大体形成、地位完全确立,书的好坏的判断标准是‘情文俱至’;而尺牍这一路发展下来则是由东坡山谷而孙内简秋水轩了。后来周作人的思想又有所发展,在孙内简、许葭村之间加上了卢柳南、方秋崖、赵清旷、王稚登、吴从先,至此则‘前后联成一气’了。”读此庶几可知周作人关于书信的意见矣。
从《雨天的书》开始,周作人就开始有意提倡尺牍体散文了,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书信,检点周作人生前自行编定的文集,发现文章都涉及到尺牍这个话题,甚至还专门结集了一本书信集。书信作为随笔的一种形式归之于现代散文,周作人大概是始作俑者,后来书信蔚为大观,作家、学者们有意保留书信俟候他日出版,这不能不说和当年周作人等人的大力提倡不无关系。


《雨天的书》中还有一类文章值得我们特别留意。篇二列《鸟声》,这和后面的《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同属“闲适”类作品的代表,世人多有论之,毋庸赘言。下面只谈篇四所列的《死之默想》。这是一篇饶有意思的文章,由一首小诗阐发开去谈论死亡,然而即便是死亡这般严肃的话题,周作人也谈的十分轻松,反映出他的闲适情趣,在分析了人们畏惧死亡的三种心态后,周作人说到了自己对死亡的态度:“大约我们还只好在这被容许的时光中,就这平凡的境地中,寻得些须的安闲悦乐,即是无上幸福;至于‘死后,如何?’的问题,乃是神秘派诗人的领域,我们平凡人对于成仙做鬼都不关心,于此自然就没有什么兴趣了。”洒脱旷达,大抵有“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名士气派,这是和周氏之审美情趣相符的,是“艺术与生活”的“吾道一以贯之”。
可是对于青年人的死,周作人并没有这么洒脱,在《雨天的书·唁辞》中他说:“死总是很可悲的事,特别是青年男女的死,虽然死的悲痛不属于死者而在于生人。照常识看来,死是还了自然的债,与生产同样地严肃而平凡,我们对于死者所应表示的是一种敬意,……在中国现在这样状况之下,‘死之于赞美者’(Peisithanatos)的话未必全无意义,那么‘年华虽短而忧患亦少’也可以说是好事,即使尚未能及未见日光者的幸福”,这里还可以看出刺世的意思,然而对于死者却多是追怀、哀痛,体现出一个为人长者对幼小生命死亡的体恤、哀悼:“我们哀悼死者,并不一定是在体察他灭亡之苦痛与悲哀,实在多是引动追怀,痛切的发生今昔存殁之感。无论怎样地相信神灭,或是厌世,这种感伤恐终不易摆脱。”周作人是受过科学洗礼的五四文坛斗士,毕生都在致力于破除迷信、提倡“伦理之自然化”,但他对于“希冀死后生活之心情觉得很能了解”、“我们知道这是迷信,我确信这样虚幻的迷信里有自有其美与善的分子存在”,这里呈现的周作人人情通达,是一位宽容敦厚的长者,而并非向封建道德讨伐的斗士,这正是周作人不同于一般“革命群众”的地方,对于“国故、迷信”他并不是一棍子打死 ,而是给予“同情之理解”。相反,对于一般群众的庸俗心理周作人是有所警惕的,他之所以不愿意“跟着街头的群众去瞎撞胡混”,而宁愿卜居于“十字街头的塔” (《雨天的书·十字街头的塔》)中,一方面是缘于周作人思想深处的宽容意识,反对任何形式的“定于一尊”,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这种对人情物理给予“同情之理解”的悲悯情怀。
《唁辞》是周作人为悼念次女若子的朋友齐可而写的,作于一九二五年,四年后,若子亦不幸病故,年十四岁。该月二十六日,周作人作《若子的死》,记叙了若子急病致死的情形,寄托了对爱女的哀思。虽然用语极力节制,但我们仍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痛失爱女的巨大悲痛。同写作《唁辞》时的态度一样,此时呈现的仍然是一个极具人情味的周作人,即使他再笃信科学反对迷信,但“睹物思人,人情所难免”,这种哀伤是“总不易摆脱的”。
《雨天的书》中还有一篇与死亡有关的作品《笠翁与兼好法师》,虽然赞叹的是笠翁、兼好法师他们对生活的理解,然而其中兼好法师的一段话日后为周作人反复引用,不得不特别提出也:
遍观有生,唯人最长生。蜉蝣及夕而死,蟪蛄不知春秋。倘若忧游度日,则一岁的光阴也就很是长闲了。如不知厌足,虽厉千年亦不过一夜的梦罢。在不能长住的世间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语云,寿则多辱。即使长命,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过了这个年纪便将忘记自己的老丑,想在人群中胡混,到了暮年还溺爱子孙,希冀长寿得见他们的繁荣;执着人生,私欲益生,人情物理都不复了解,至可叹息。
不过此时的周作人正在提倡生活之艺术化,虽然颇为欣赏兼好的生活态度,“但也不觉得活满四十必须上吊,以为非如此便无趣味”,着眼点仍然落在“趣味”上,乃是周氏一贯执之的人生态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寿者多辱”的慨叹竟一语成谶,晚年的周作人非但没有实现“生活之艺术”,相反却凄凉之至,乃至最后被红卫兵活活殴打,死时身边一个人也没有,是年八十三岁。
死亡是周作人常常论及的话题,在周作人作品中,悼亡怀人之作占有相当的分量,自《雨天的书》始,周作人生前自行编定的文集中大都有此类之作。其实先前我在《那些忧郁的琐》中所概括的其他几类文章,在以后各集中也都有所体现,从这个角度上讲,《雨天的书》中文章的写法,大致确定了周作人后来的创作方向。
12/11/2005 6:03 PM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12-11 21:24:55
:)SF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5-12-11 21:38:43
让你把周读的有生气出来了。能够很中正的来写,这是我喜欢的特色,自己多数时候还做不到这些。
周是文人的一面镜子。与学,与文,让人感佩。于人,于气,却是有倒不出来的味道。
《雨天的书》读过两遍,却无法象你这么延伸。
作者:子非鱼兮 回复日期:2005-12-12 10:26:20
谢谢一石,你过誉了。我只是胡乱写一气。我力求写文对事不对人,尽量客观、中正,然而做到确实不易。
周甚为复杂,谈起来颇为困难。
作者:美丽的裙子不说话 回复日期:2005-12-12 14:33:09
又写新的了
作者:梦樱 回复日期:2005-12-12 15:31:05
乱写一气都能写成这样~
啧啧~
^o^
作者:泌之洋洋 回复日期:2005-12-12 21:25:23
拜读。
作者:夏虫语冰钦 回复日期:2005-12-13 15:47:30
有见地,来自于文,却能不限于文。这才是读周之文。
作者:心丽 回复日期:2005-12-13 17:48:19
当年一眼看中了这一册。
作者:朴素 回复日期:2005-12-13 18:07:09
好文。
作者:惯于长夜 回复日期:2005-12-13 18:30:56
笔耕不缀,看样子要出书的,预定签名毛边本,先:)
作者:平淡的雪 回复日期:2005-12-13 18:49:22
的确很好
作者:周作人 回复日期:2005-12-13 18:51:13
你写得很好!
作者:七楼的天光云影 回复日期:2005-12-13 19:13:25
从前很喜欢周,现在又有点喜欢了.
作者:马国兴 回复日期:2005-12-13 19:16:21
后生可畏。
如果真出书,我愿出让《封面是书,封底是生活》书名!
作者:tangdawan 回复日期:2005-12-13 20:00:58
拜读
作者:树袋熊学弟 回复日期:2005-12-13 20:04:37
学习了:)
作者:enability 回复日期:2005-12-14 11:09:41
拜读!
写的文章很有底气。
作者:所以摸鱼儿 回复日期:2005-12-19 11:22:57
拜读
作者:子非鱼兮 回复日期:2005-12-20 17:09:30
美丽的裙子不说话:谢谢关注。
梦樱:樱子,呵呵,一点零乱的资料堆砌而已。
泌之洋洋:谢谢。
夏虫语冰钦:虫子。过誉了。信手拉杂写来,不过倒挺符合周氏所言“印象”的写法。
心丽:《雨天的书》作为周氏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确实值得一读。我们未必非要把周作人的全部著作读完,但是周氏的几个代表作还是值得一读的。就我个人喜好而言,我喜欢《雨天的书》《周作人书信》《看云集》《夜读抄》《知堂回想录》
朴素:谢谢朴素兄。
惯于长夜:惭愧。刚刚读完周作人的大部分著作,有点感想,拉杂写来,不成系统。其实原本想偷懒,可是一想到以后估计没有机会这么细致的梳理关于周作人的读书笔记了。所以有点印象,赶紧写下。至于出书,暂时恐怕不够资格吧,谢谢段兄鼓励。如果真出了,肯定送你一本。
平淡的雪:谢谢阅读。
周作人:谢谢知堂先生鼓励。
七楼的天光云影:谢谢,如果是因为我写的这些笔记而使你再度喜欢知堂,那是我无上的荣幸。
马国兴:谢谢马兄,不过你那书名和周作人暂时还沾不上关系吧,呵呵/
tangdawan:谢谢。
树袋熊学弟:客气了,学弟。大家相互交流。
enability:谢谢。
所以摸鱼儿:谢谢。
因为出差了一个礼拜,迟复为歉。谢谢朋友们的阅读。
作者:苦雨 回复日期:2005-12-20 17:50:42
写的好,鸡蛋挑骨头一下:其实不必把知堂的没句话都拿来上纲上线,譬如知堂说:“但也不觉得活满四十必须上吊,以为非如此便无趣味”,楼主便断定其着眼点仍然落在“趣味”上,并总结出了所谓周氏一贯执之的人生态度来。
楼主做学问是很有系统的,逻辑也很严密,是好事,也是坏事。
作者:子非鱼兮 回复日期:2005-12-20 19:14:26
回苦雨:
谢谢批评指正。不过我不太同意你的这个批评。因为我认为我并没有“把知堂的没句话都拿来上纲上线”,你所举例的那句话,我之所以特别挑出,是因为日后周作人反复引用了兼好的那句话。
知堂说:“但也不觉得活满四十必须上吊,以为非如此便无趣味”,
这句话在我看来,可作两解:
1。认为兼好法师的这句有点绝对,“非要如此”不符合周作人的中庸思想
2。如果真要认为“活满四十必须上吊”,这样想是没多大意思,也就是说索然无味,换而言之,不是无趣味么?
再者,我所引用的这段话出自《笠翁与兼好法师》,作者的意思是赞叹他们对生活的情趣化理解。仍然是与趣味契合。
复次,提倡生活之艺术化大抵是周作人一以惯之的态度。贵族化和平民化的调和是周作人追求的目标。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很多文章可以看出,他强调精致,注重内在的情趣,如《北京的茶食》、《喝茶》等文都可以看出他这方面的审美追求。
如果说写成文章的文字呈现的不可能是真实的周作人,那么我们不妨从周氏的私人信件中寻找这方面的证据,读周作人写给废名、俞平伯、沈启无等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发现周作人之种种爱好,如写字、搜书、集邮、说梦、聚餐、喝酒、赏月、刻印、制笺等等,都充满着生活之趣味化,即使在生活比较困窘的晚年,周作人仍然保留着某些情趣化的生活习惯,从他致鲍耀明的一些信中频繁的企寄一些在当时中国还算稀有的物品,都不难看出这点。
基于上述,我不接受你的这个批评。谢谢阅读。
至于学问云云,愧不敢当。只是零星笔记,何敢妄谈学问?此其一。其二,因为没有受过正统的学术训练,所以很多问题无法深谈,所以只好避重就轻,谈点印象记、读书记之类。其三,接触周作人太短,不过区区一年光景而已,所以对于他,只是乱谈而已。如此说来,还谈什么?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因为刚刚读过,纵然再走马观花,总该有点印象,有点自己的感触,写写也无妨。况且,周作人不是也说:“我相信批评是主观的欣赏不是客观的检察,是抒情的论文不是盛气的指摘”吗?虽然我力求客观,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对文不对其他,然而因为是读书笔记,从一己世界出发,打量周作人,肯定逃脱不了主观的印象,这是谁也无法逃避的问题,因为在情感的文艺的审美领域里,根本不存在纯客观。所以,我就谈些“主观的欣赏”吧,即使浅薄纰漏,毕竟那是我对他的认识,倘若我读来读去都是别人的看法,一点也没有自己的看法,那样还是不写也罢。
最后,再次感谢苦雨先生的指正。欢迎不同意见和看法。虽然我不太赞同你的批评,但是我仍然感谢你的好意。
作者:苦雨 回复日期:2005-12-20 20:22:32
好吧,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但也不觉得活满四十必须上吊,以为非如此便无趣味”-------你的解释是:“如果真要认为“活满四十必须上吊”,这样想是没多大意思,也就是说索然无味,换而言之,不是无趣味么?”
----周先生不是说40上吊无趣味,而是认为“活满40必须上吊,否则便觉无趣味“的想法有失偏颇。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知堂的通达和幽默。
读书读的多和快自然是好的,但读懂更为重要一些。写文章写的长,排比句多自然也是好的,但要真正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
当然我批评你是不合适的,因为你读的书多,而楼主评价知堂可能会更困难。因为“他读得书多”。
作者:苦雨 回复日期:2005-12-20 21:02:02
我说楼主做学问是很有系统的,逻辑也很严密,是好事,也是坏事。
这些是肺腑之言,在夜读论坛里读到你说知堂是文章家不是学问家的论断,我想了一下,不妨也多说几句,我们习惯了归纳,比较,论说,证明。总要把文章弄出点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来,以为这才是做学问的方法。但是用了这种知堂最不赞成的办法去读知堂,恐怕只会越读离知堂越远。
楼主强调主观欣赏,我非常同意,但是首先要弄清楚,那个正在欣赏的人是你真正的自己还是你承载道学的躯壳。
知堂讲日本诗和中国诗的比较,说日本国民有对艺术的天生感受性,的确,读知堂的文章也如同感受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也需要用敏感的真心去领会,去体验吧?
我乱说的,楼主勿怪。
作者:咿水 回复日期:2005-12-21 13:19:17
来学习下~
作者:梦樱 回复日期:2005-12-21 13:21:00
我也来学习下噶~
作者:一枕余香 回复日期:2005-12-21 17:27:16
楼主写周作人还是比较中正、客观的。
作者:子非鱼兮 回复日期:2005-12-22 10:03:17
谢谢楼主几位阅读、批评。偶闭门造车去了:-P
作者:轻拂水中颜 回复日期:2005-12-22 18:35:25
雨天的书?我喜欢听雨,到时找来读读。
作者:子非鱼兮 回复日期:2005-12-23 17:07:20
谢谢轻拂水中颜,《雨天的书》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作者:弹影蝶痕一寸心 回复日期:2005-12-23 20:15:03
天啦,原来还可以给别人写跋,我还一直以为《跋》只能自己写呢。楼主别笑我的浅薄 ^_^
作者:凤与查 回复日期:2005-12-23 22:03:08
这一个星期临睡前也在看《雨天的书》,因为是第一次,实在相见恨晚。一开始读它的原因,因为篇幅短,重量轻,易入眠。
周先生一直很有争议,书里登他的照片(人文社那版,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让我觉得有人说他是汉奸,证明了以貌取人,相由心生的惯性联想的可能性。
《雨天的书》的一些文章,看不出很明显的奴才征兆。可确实,周先生对日本文化的好感随处可见。比如《北京的茶食》一文,陈述日本的茶文化同时,对北京的茶食唏嘘不已。这样的对比,确实让人觉得多少有些突兀。不过,我也始终相信,周先生对日本文化的好感,来源于盛唐文化。有时候,仔细想来,中国虽然历史5000年,除了书本上的,那些很多好文化都被继承在别的国家的生活里。
另外,《谈沉默》一文也很好,字字珠玑。
总之,个人觉得他和林语堂的一些小品文非常经典,赞!!!!!!!
作者:白罗裙 回复日期:2005-12-29 13:19:54
这个和那篇《那些忧郁的琐屑》对照着读,很受启发。这篇谈了那篇没有深谈的东西,好。
鱼,其实这篇题跋还可以继续写的,《雨天的书》还有一类文章值得注意,即妇女问题,这个在周氏一生中颇占分量。
作者:丁从伦 回复日期:2005-12-29 14:28:27
文章和你年龄不符合
作者:让爱情止于爱情 回复日期:2006-1-2 18:14:54
佩服。
作者:这风 回复日期:2006-4-26 17:05:12
学习
作者:弱水月年 回复日期:2006-4-26 18:17:08
再学习。:))
作者:周作人 回复日期:2006-6-20 22:59:09
:)
作者:深圳一石 回复日期:2006-6-20 23:01:27
:)怀念鱼的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