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体贴读书人——谭浩强的创作风格(张王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16:49:19
发布人:中华读书报 张王君
谭浩强早在1980年就写了《BASIC语言》,至今其发行量已达1200万册,创下科技书籍发行量的世界纪录。而这本书的印量仍在以每年30万册至40万册的速度递增。近20年来,谭浩强一共写书78本,总发行量超过2700万册。曾经有人轻视计算机的普及工作,认为“无水平”,更有人说,BASIC现在已没多大用处了,他简直是在误人子弟。但谭浩强用一个比例反驳了这种观点,他说马路上有公共汽车、小汽车、大卡车、三轮车、自行车、摩托车等,问哪种车最好? 首长说小汽车最好,因为它既快已舒服。公安部门说,公共汽车最好,因为它载客量大,能减少交通拥挤的程度。搬家公司说,大卡车最好,装东西最多。老百姓说,自行车最好,便宜,不用请司机、不用买汽油,不用盖车库,大街小巷都能走。如果领导有了小汽车,就要取消自行车,大家肯定会轰他下台。因为他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脱离了老百姓。
回想当初,谭浩强还在清华大学计算中心任党支部书记,一个偶然的机会把他推上了讲台,由于师资紧张,谭浩强不得不亲自出马,担任兼课教师,而当时距开课只有三个星期的时间,又没有教材。谭浩强找了一本英文教材,都没有完整地看完一遍就上了讲台。没想到他的课讲得很好,因为他以前做过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知道怎样抓住学生的心理,讲课很适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们把他的课叫作“乌拉”课(在俄语中,“乌拉”是“万岁”的意思)。时逢中央电视台和中央电大开设普及计算机的电视课程,大家推荐他去讲课,但在当时许多介绍计算机的书写得很难懂,自己看都觉得吃力。从为电视讲座所写的《 BASIC语言》这本书开始,“让读者看得懂”成了谭浩强此后一贯的创作风格。
读过谭浩强的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思路明确,构思细腻,解析透彻,前后呼应,铺垫有序,说理充分,结论自然,内容多而不繁,层次多而不乱。由于这种独到的写作风格,使得他写的书并不会因出版时间早晚而影响销量,并常能位居同类图书的销量冠军。人们常说,写作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写书难,写科普书更难。作为一名科普作家,不但要有熟练的专业知识,还不能“一本正经”,使人感到枯燥无味。谭浩强的语言朴实生动,笔调亲切,决没有居高临下教训人的架势。此外,他还善于使用生动的范例,讲述深奥的概念,如“鸡兔同笼”、“人口爆炸”、“国王的小麦”、“兔子的繁殖”。通过这样的范例来讲解概念,理解起来就非常简单了。
谭教授的书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不贪多求全,需要讲的务必讲清楚,不必讲的坚决舍弃。他的做法是:根据作品对象的特点,确定本书应达到的目标,然后据此精选内容。凡与此要求无关的概念和术语一律不写,对初学者暂时用不到的其它概念和术语也一律不写,同时要根据读者对象的认识规律来创造一种新的叙述方法。“现在不少地方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一般后个别,先抽象后具体。这种方法对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和某些专业可能是适用的,但对于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和社会广大初学者是不适合的。我认为应该颠倒过来,对初学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人,较好的方法应当是:由实际到理论,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零碎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谭教授说,“因为对多数人来说,计算机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工具,就像入们学习驾驶汽车,只需知道踩油门车就会走,转方向盘车会转弯,就连只有小学水平的人都能学会,如果要求他们都先学习汽车和拖拉机的原理才能开汽车或拖拉机,那么,90%的人都开不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