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晖抄袭最新证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5:35:12
别林斯基:《戏剧诗》,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3册,《古典文艺理论译丛》
编辑委员会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137页:
动作的单纯、简要和一致(指基本思想的一致),应当是戏剧的最主要的条件之
一;戏剧中一切都应当追求一个目的、一个意图。
----------------------------
《反抗绝望》2000.1版,368页:
在一般叙事文学中,人物行为可能是外现的,也可能是内在的。人物内心激起的
愿望,产生的意向,作出的决断,对往事的追忆——所有这一切对别人诉说或者
自白,都已构成人物的一种“行为”。在“戏剧化”小说里,作者或叙述人不直
接叙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人物自己必须用他们的语言、表情、手势和动作
来表现这一切,……这些内在行为就构成了人物生活的“潜台词”或“潜
流”,……
(苏)波斯彼洛夫著,王忠琪等译:《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年版,149页:
上面已经谈到,在叙事文学中人物行为可能是外现的,也可能是内在的。人物内
心激起的愿望,产生的意向,采取的决断,对往事的回忆——所有这一切对别人
说出的或是自白,都已构成为人物的一种“行为”。
……这些内在行为就构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契诃夫的剧本中所发现的人物生
活的“潜台词”或“潜流”。戏剧文学与叙事文学不同,没有人来叙述它的人物
的内心世界,作者并不出现于舞台,因此,在这里人物自己必须用他们的语言、
表情、手势和动作来表现这一切。
以上均无任何注释。
注:本人纯粹无聊打酱油路过。
=======================================
2010-07-19 20:47:29 coldstone
继续无聊打酱油:
《反抗绝望》2000.1版
233页:
……那毋宁说是一种善感性,一种由于人的神经感应性和脆弱性而产生的个人心
理现象,而感伤性则具有概括性认识的意义。“感受中的感伤性产生于这种时候:
人能从他人或自己生活的外部细节中洞察到某种内在意味深长的东西,从这种生
活的外部缺陷中洞察到代表最朴实无华的人生真谛的内在美质。这样的洞察力能
唤起触动心灵的感情,深刻同情的感情”。①因此,感伤性主要是由于对人的社
会性格中某种矛盾的思想认识所引起的一种更为复杂的状态。作为对人的性格矛
盾性的一种思想感情评价和进而作为从生活的这一方面来认识生活的激情,感伤
性要求这种评价的主体本身不只是具有比较高水平的精神修养,而且还要求
——
①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第266页。
234页:
他具有可称之为“感情的内省这种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能力”。①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内省的能力总是产生于比较有文化的阶层,产生于从
顽固的和合法的专制秩序那里解放个性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个性的思想解放
过程从盲从权威的思想准则和相应的感情与表现方式下解放出来的过程。在中国
民族生活的这一阶段,在先觉的知识者中逐渐产生了新的特性,即对自己个性的
道德状况及其内在世界发生思想上的兴趣,对感情的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发生爱
好。
——
①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第266页。
(苏)波斯彼洛夫著,王忠琪等译:《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年版,266-267页:
……善感性能由于人的神经的感应性和脆弱性产生;……感伤性则主要是由于对
人的社会性格中某种矛盾性的思想认识所引起的一种更为复杂的状态。善感性是
个人心理现象,感伤性则具有概括性认识的意义。
感受中的感伤性产生于这种时候:人能从他人或自己生活的外部细节中洞察到某
种内在意味深长的东西,从这种生活的外部缺陷中洞察到代表最朴实无华的人生
真谛的内在美质。这样的洞察力能唤起触动心灵的感情,深刻同情的感情。
因此显而易见,感伤性作为对人的性格的上述矛盾性的一种思想感情评价和进而
作为从生活的这一方面来认识生活的激情,要求这种评价的主体本身不只是具有
比较高水平的精神修养。它还要求他具有可称之为感情的内省这种思想上和心理
上的能力。
内省的能力是在不同民族社会的比较有文化的阶层里历史地产生的,而且显然是
在它们发展的比较晚期阶段,通常称为“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这是从顽固的
和合法的社会行帮那里解放个性的时期,这些行帮建立在盲从权威的关系的基础
上,因而压抑了个人因素和个人主动性。在这基础上,发生了个性的思想解放过
程从盲从权威的思维准则和相应的感情与表象方式下解放出来的过程。在民族生
活的这一阶段,在社会先进的和智力发达的阶层的意识中,逐渐产生了新的特性,
即对自己个性的道德状况及其内在世界发生思想上的兴趣,对感情的自我观察和
自我分析发生爱好。
引号以外内容无注释。
========================================
2010-07-20 17:51:15 coldstone
呵呵,不用谢我,我只是无聊看客而已~~
但是今天看到把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托尔斯泰的一大段话换个名字搬到鲁迅头上的
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吐血了~~
酱油继续:
《反抗绝望》2000.1版,239页:
……而个人,不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永远是以自己私人的方式生活的,有
主观的自由意志,有自己特殊的精神世界,有自己个人的道德命运。
(苏)波斯彼洛夫著,王忠琪等译:《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年版,290页:
……而个人,不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永远是以自己私人的方式生活的,有
主观的自由意志,有自己特殊的精神世界。不论它是怎样的精神世界,有自己个
人的道德命运,并且在所有这些方面是某种独立自主的和独立自在的东西。
-----------------------
《反抗绝望》2000.1版,241-242页:
……例如,鲁迅小说的崇高激情发生于作家描绘历史“中间物”的崇高的历史自
觉和思想行为的时候,在此过程中,作家在自己的感情认识中肯定主人公的性格,
因而使作品的形象具有相应的倾向性。在这种情况下,崇高就不仅是作品中人物
活动的激情,而且是决定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在作品中的作家本人创作思维的
激情。
(苏)波斯彼洛夫著,王忠琪等译:《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年版,248页:
……这发生于作家描绘社会生活的崇高事件、他的主人公的崇高行为、关系、思
想和感受,并在自己的感情认识中肯定主人公的性格,因而使自己作品的形象具
有相应的倾向性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崇高就不仅是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激情,
而且是决定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在作品中的作家本人创作思维的激情。
-----------------------
《反抗绝望》2000.1版,248页:
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把语言、人类的行为经验、思想态度按照审美目的组成为复
调式的联系。
(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年版,276-277页:
在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中,材料完全被同化到形式之中,所谓的“世界”也就变
成了“语言”。一部文学作品的“材料”,在一个层次上是语言,在另一个层次
上是人类的行为经验,在又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思想和态度。所有这些,包括语
言在内,都以另外的方式存在于艺术作品之外;但是,在一部成功的诗或小说中
它们是被审美目的这一原动力吸引在一起从而组成为复调式的联系的。
-----------------------
《反抗绝望》2000.1版,248页:
根据词汇与对其要表达的事物间的关系,鲁迅小说文体体现了简洁与冗长、明确
与模糊、低级与高级、纯朴与修饰、简练和夸大、沉静与激昂的对立统一。
250页:
上述两例在一个方面显示了鲁迅小说文体的词汇与词汇之间的关系:紧凑与松散、
造型与音乐性、平滑与粗糙、素淡与色彩斑斓的结合。
(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年版,192页:
……施奈德(W. Schneider)在他写的《德语的表达方式》(1931年)中就做了
这样的尝试。根据词汇与对其要表达的事物间的关系,文体可以分成概念的、感
觉的、简洁的、冗长的、或者简练的和夸大的、明确的、模糊的、沉静的和激昂
的、低级的和高级的、纯朴的和修饰的之类;根据词汇之间的关系,文体则可以
分成紧凑的、松散的、造型的、音乐性的、平滑的、粗糙的、素淡的和色彩斑烂
的之类;……
-----------------------
《反抗绝望》2000.1版,276-277页:
……当“我”终于意识到自我,意识到“我存在”的实际状况的时候,恰恰说明
“我”意识到了自己也是存在的一部分,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社会
文化的一部分。对“自我”状况的洞悉,实际上使得“过客”和“影”通过自身
最深的核心牢牢地扎根于存在的最深层次,连接着整个世界。自我通过内在本身
而引向世界和生命的其余部分,从而使它紧密地联系着客观现实。……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作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挑战,因而也趋向于走出自身,
超越自身,表现自身,传播自身,而不可能停留于自身。正是在这里萌动着社会
性和群体性的萌芽,所以说群体性、社会性深深地植根于自我的存在方式本身。
这样,“反抗绝望”作为一种自我存在方式必然表现为两种相互关联的趋向:一
方面,它倾向于走出自身,超越自身,传播自身于社会中间;而另一方面,在
“走出”的过程中,它也可能汲取从外部积累的经验,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反映。
因此,自我反省并不是为了孤立于世界,不是使自己超越于世界之外而对之进行
批判,而是在自我深化的同时使自己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彻底呈现。通过深深的过
滤,与世界真正连结在一起。
……因为艺术的社会问题主要不是存在于社会将自己加诸于艺术家这样一个事实,
而是存在于加诸艺术家之前,它被艺术家所要求,被自我的内在性本身所要求这
样一个事实。而在自我走出自身,传播自身,希望得到理解,寻求与公众汇合的
过程中,社会性的经验同时深化了对自我的认识。
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编:《世界艺术与美学》第4辑,文化艺术出版
社1985年版,77-79页:
……当人终于意识到自我,认识到“我存在”的时候,说明它的头脑里凝聚成了
这样的想法:它自己也是存在的一部分,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其实人通过自身最深的核心牢牢地扎根于存在的最深层次,连结着整个世界。……
因此必须指出,自我通过内在本身而引向世界和生命的其余部分。正是出自这种
事实,它才紧密地连结着客观现实。……它的意向性旨在倾向走出自身,超越自
身,表现自身,传播自身。它感到不满于自身。正是在这里萌动着群体性这个胚
芽。所以说群体性深深植根于自我的存在方式本身。……
……总而言之,指向客观是根本性的,因为自我以其本身的固有性而倾向于走出
自身,超越自身。不过,在“走出”的过程中,它也有可能汲取从外部积累的经
验,进行自我反映,进行自我反省。因此,倘若说自我反省,那并不是为着孤立
于世界之外,而是在自我深化的同时使自己本质化,并且过滤外部世界的所有印
象。通过深深的过滤,与世界真正连结在一起。
所以,必须指出,艺术的社会问题主要不是存在于社会将自己加诸艺术家这样一
个事实,而是存在于在加诸艺术家之前,它被艺术家所要求,被自我的内在性本
身所要求这样一个事实。而自我却倾向于逃出自身,传播自身,希望得到理解,
寻求与公众的汇合。
-----------------------
《反抗绝望》2000.1版,288页:
……基尔凯廓尔把孤独个体重新置于生活的中心,把主观性、内在性、时刻都要
作出决定等放在第一位,并在肯定个人主观性的独立性和真理性时,把人类经验
中诸如恐惧、战栗、绝望、危机、理性的崩溃、信仰的飞跃这样一些精神状态,
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据此而去分析人的困境。
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72页:
纵观克尔凯郭尔的全部哲学,我们可以看到,……把人、个人重新置于生活的中
心,把主观性、内在性、时刻都要作出决定等放在第一位,并在重新肯定个人主
观性的独立性和真理性时,把人类经验中诸如恐惧、战栗、绝望、危机、理性的
崩溃、信仰的飞跃这样一些方面,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据此而去分析人的困
境,……
-----------------------
《反抗绝望》2000.1版,386-387页:
现代小说的一般倾向是回向戏剧的特征,强调直接表现胜于由一个特殊的讲解员
作为媒介,同时,也强调要依靠读者自身的推断能力。如詹姆斯所说:“从看得
见的推断看不见的,探索事物的本质含义,透过布局评定全篇”。①……卢伯克
(Percy Lubbock)在《小说的技巧》中区分了全景(故事行动的全过程)与场
景(情景的细节描写),并且认为小说的故事是透过全景与场景的描绘,以及全
景之间的适当处理呈现出来,这完全符合鲁迅上述两类小说的叙事特点。
——
① 转引自[美]威姆萨特、布鲁克斯合著《小说与戏剧:宏大的结构》,见《文
学自由谈》1987年4期。
(美)威姆萨特、布鲁克斯合著,哲明译:《小说与戏剧:宏大的结构(上)》,
载《文学自由谈》1987年第4期,156页:
小说家一般的倾向,是回向戏剧的特征,强调直接表现胜于由一个特殊的讲解员
作为媒介。同时,也强调要依靠读者自身的推断能力。如詹姆斯所说:“从看得
见的推断看不见的,探索事物的本质含意,透过布局评定全篇。”
卢巴克(Percy Lubbock)论小说的名著《小说的技巧》(The Craft of
Fiction)一书,对福楼拜和詹姆斯一派的创作原则给予了权威性的论述。在这
本书里,卢巴克区分了全景(故事行动的全过程)与场景(情景的细节描写),
并且认为小说的故事是透过全景与场景的描绘,以及全景与场景之间的适当处理
呈现出来的。
-----------------------
《反抗绝望》2000.1版,388页:
……这种关于人的知识之所以珍贵,不仅由于它使鲁迅能够描绘出那些人的思想
内在活动的画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给了鲁迅一个牢固的基础,能据以全面
地研究人的生活,透视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激情和印象的冲突。借用车尔尼雪
夫斯基的话说,看来正是自我观察使鲁迅的观察力变得无比敏锐,使他学会了以
洞察一切的目光来看人,这一点是不会有错的。他那种对人类心灵的深刻研究使
他的全部作品——不论他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必然地具有高度的价值。鲁迅小
说中的确还包含着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动人素质——思想深度,艺术构思,性格
的有力刻画,生活习俗的鲜明画面,这一切日益为人们重视,但是,真正的行家
将始终很清楚:认识人的心灵,乃是鲁迅艺术才华的最基本的力量,而这种力量
的一个重要来源,如上文所说,来自他对自我的观察、解剖和体验。
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尼?托尔斯泰伯爵的〈童年〉、〈少年〉和战争小说》,
载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427-428页:
……这种关于人的知识之所以珍贵,不仅由于它使托尔斯泰伯爵能够描绘出那些
我们已向读者提到的,人的思想内在活动的画面,而且还可能,更多地是因为它
给了托尔斯泰伯爵一个牢固的基础,能据以全面地研究人的生活、透视人物性格
和行为动机、激情和印象的冲突。我们说,看来正是自我观察使托尔斯泰伯爵的
观察力变得无比敏锐,使他学会了以洞察一切的目光来看人,这一点是不会有错
的。
……至于说到托尔斯泰伯爵,他那种对人类心灵的深刻研究将使他的作品——不
论他写什么和怎样写——都必然地具有极高度的价值。很可能他会创作出许多作
品,能用其他更为动人的素质——如思想深度、构思有趣、性格的有力刻划、生
活习俗的鲜明画面等——使每个读者为之惊叹不已。……但是,真正的行家将始
终很清楚——就象现在已经很清楚一样——认识人的心灵,乃是托尔斯泰伯爵才
华的最基本的力量。
《反抗绝望》2000.1版,241-242页:
……例如,鲁迅小说的崇高激情发生于作家描绘历史“中间物”的崇高的历史自
觉和思想行为的时候,在此过程中,作家在自己的感情认识中肯定主人公的性格,
因而使作品的形象具有相应的倾向性。在这种情况下,崇高就不仅是作品中人物
活动的激情,而且是决定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在作品中的作家本人创作思维的
激情。
(苏)波斯彼洛夫著,王忠琪等译:《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年版,248页:
……这发生于作家描绘社会生活的崇高事件、他的主人公的崇高行为、关系、思
想和感受,并在自己的感情认识中肯定主人公的性格,因而使自己作品的形象具
有相应的倾向性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崇高就不仅是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激情,
而且是决定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在作品中的作家本人创作思维的激情。
================================================
换头术第2弹
托尔斯泰 换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