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九宫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7:40:43


图为:云中湖是九宫山的点睛之笔

图为:“打山鼓”传承了当地数千年生产习俗

图为:九宫山云景变幻无穷

图为:真君石殿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图为:闯王陵——李自成留下了最后的足迹

图为:气势恢宏的无量寿禅寺
长江之滨,楚天之南,幕阜之中,巍然挺拔着千峰万嶂,它们层层叠叠,直插云霄,宛如一幅色彩绚丽的屏障垂天而挂。这就是自古享有“庐山天下秀,钟灵数九宫”之美誉的九宫山。
九宫山,这个神秘的名字,中国具有权威的工具书《辞源》、《辞海》都有记载,《辞海》的说法是“山峦九重,故名九宫”。九宫山名称由来,北宋《太平御览》和明万历九年《湖广通志》记载:“晋安王兄弟九人建九宫于此,故名。”
九宫山是一瓶陈年佳酿,只要一启封,就芳香四溢。它又是一篇深奥的古典诗文,你不用心咀嚼,就休想领略其中的韵味。
九宫山不仅是一座风景名山、避暑胜地,更是一座文化名山,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
平民百姓崇拜的山
《云笈七签》记载,道教中三十六洞天中的“幕阜洞天”(第25洞天)就在九宫山。九宫山是道教御制派本山,“钦天瑞庆宫”是御制派的主要宫观,始建于南宋。所谓御制派,实是正一派的一个支派,因为皇帝(南宋朝宁宗)亲拟该派字辈行系,所以称为御制派。
而南宋之前,这里已有道教活动。北魏太平真君时记载有九宫山开展宗教活动的历史,形成九宫山道教源流,当时由于气候小,便没有扎根成大树。九宫与八卦成缘,九宫八卦是道教和易经的精髓,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宫。古人将九看成天地之数,也是从八卦来的,乾为,坤为,合而为九。北魏时期那几个九宫山的道士据八卦原理为九宫山取了这样一个好名字。这个名字很富有道的色彩,也有古典文化的韵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南宋张道清来了,九宫山成为名山,他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就是山民心目中入世下凡的天上仙子。
作为九宫山道场的开山祖师、显赫于南宋的御制道派创始者张道清(1136-1207年),是中国道教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张道清,湖北京山人,是一位传奇人物,少年时代就十分好道,且精通医术。1184年张道清携徒游庐山,过九江,访至九宫山麓,回忆起梦中玉帝之令“星应斗牛,界接匡庐,逢兴则止,遇九而居。”于是张道清便上了九宫山。1187年,张道清正式来九宫山立坛传道,修建了“玉帝殿”,嗣后规模渐次扩大,香火十分旺盛。
因医治南宋齐安郡主有功,朝廷信仰、依仗张道清,经文、法服、朝简,一应俱全,拨付建设宫观的银两出手大方,“太平护国真牧真人”等封号叠加不断,皇上御书的各种题匾遍于宫观,仅宋元两朝九宫山接圣旨有记载的就有17道之多,尤其是皇帝御封的九宫山御制道派,将九宫山道场罩上了奇特的光环。南宋庆元年(1195年)赵扩继位,是为宁宗。赵扩还集江南两年赋税修建九宫山宫殿一百多间,并派工部尚书易祓上山在凤凰岭下着重建设了一座“钦天瑞庆宫”,并赐制瑞钦宫铜印一方。赵扩御笔亲书宫名,派名匠制成石匾,直至今天,石匾仍立在“钦天瑞庆宫”门口,吸引了无数游客。
张道清羽化后用银蜡灌身形成蜡尸供奉于钦天瑞庆宫真君石殿,后得到理宗赵昀,度宗赵禥等皇帝的敕封,这在中国道教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张道清坐化之后,南宋王室对九宫山的崇信并未衰退,真君的弟子们一再受到封赐。九宫山也成为南宋时代全国五大道场之一。由宁宗赵扩御制的道派四十代和明嘉靖年间道家刘承元续接的四十代共八十代一直传承到清朝末年。
道教在九宫山延续千年,至今香火旺盛。佛教在九宫山同样历经千年而不衰。唐初公元618年,伏虎禅师在此山修建佛殿,日明香客千人,佛号声传十里。1984年,释圣钦大和尚上山复兴道场,使佛教香火与日俱盛。他广纳社会各方支持,募集近亿元资金,历时十余载艰辛,终于建成了占地50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无量寿禅寺云关古寺。千年古刹又焕发荣光,为九宫山新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佛道两教在九宫山的相依相容,既说明中国宗教文化的博大、共通,又说明九宫山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宽容。
文人墨客盛赞的山
九宫山的千秋胜境吸引着无数骚人墨客为之泼墨倾怀,他们用饱含深情的神笔挥写描绘着九宫山的奇景。他们用写实的语言,独特的审美把九宫山的壮观、深邃、空灵描写得淋漓尽致。
自宋代王安石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均钟情于此,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宋代学士谢文韶专程到九宫山作《张真君传》和《九宫山记》。
蒋之奇是北宋熙宁年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因与欧阳修有过节,贬官道州酒税,后改任湖北通山县令。通山县城通羊镇始建于南唐,他在任期间多次游览九宫山,写下“我爱通羊好,双泉咫尺间。不须寻谢屐,步入九宫山。”这首情景交融的诗篇。宋朝画家米芾遍游九宫山画下不少名画,一部分藏于瑞庆宫,一部分赠送了朋友。
南宋时,九宫山的道士与当时皇帝、文学家、书画家都有交往,南宋皇帝理宗赵昀为九宫山的开山祖师张道清写了一首诗《题张真牧像赞》“睡则无梦,觉则无忧。心非是用,气与神游。逍遥物外,于我何求。”
与文天祥同科进士的谢枋得,由于坚持抗元而得罪贾似道谪官湖北兴国,他游九宫山时写下“洞天深处构斯亭,无限峰峦管送迎。题品我惭无妙语,为君匾以万山名”诗篇。
元代统一中国后,忽必烈传旨召见九宫山道士罗希注,封其师封太本为“冲隐大师”。罗在大都结识赵孟頫,请赵孟頫撰书《重建钦天瑞庆宫碑》。
1218年,道教全真南宗五祖白玉蟾奉圣诏到九宫山钦天瑞庆宫为国建醮,祈祷国泰民安。这位文武全才的高道在九宫山撰有《真牧堂记》,并留有诗词多首。
元末翰林院编修、著名诗人宋濂赠诗黄守逸(黄庭坚八世孙,在九宫山皈依道教,师从车可诏):“九宫自是云深处,莫谓蓬莱隐更深”。元代诗人虞集赋诗:“九宫山高白云深,之子入山何处寻。”
明代文人熊伯通暮年骑马上九宫,留有《瑞庆宫石坊记》,明朝礼部右侍郎朱廷立,明朝南京户部左侍郎孟养浩都游览了九宫山,写了不少赞美诗。明佚人的诗篇将人引入更深更美的境界:
脚踏云关几万重,九宫山色画图中。龙塘月照珠磨镜,石壁泉流水挂虹。
两岸清风吴楚地,千年仙谷宋元峰。翻身欲去将何处?仍向天门得路通。
清代诗人唐振烈常常冒雪游九宫,写下许多咏雪诗。清代名道艾缉熙曾在凤凰岭建凤栖楼,专为游九宫山的客人吟诗下榻,在九宫山云关建有“构斯亭”,慧鹅峰有“来鹤亭”。吟客泡泉水品九宫仙茶,尝九宫四时野果,吟诗作赋。山下办有著名的“龙图书院”。
九宫山曾在明、清两代编山志,现存《九宫山志》是光绪年间定稿,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九宫山历史原貌。
1984年,中共中央领导人登上九宫山,满怀豪情,泼墨挥毫,写了“九宫山”3个遒劲的大字。社会学家胡绳、著名作家姚雪垠等在九宫山留下许多佳作名篇。姚雪垠先生,对九宫山更是情有独钟。一部长篇小说《李自成》倾注了他一生的浓情,为了写作这部宏篇巨制,他在九宫山深居简出半年,数次到闯王陵和李家铺古战场考察。
遍布名人足迹的山
九宫山山高险峻,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个有名的古战场,留下了不少战争的阴影。彭德怀,滕代远、肖克、何长工率领红五军从湖南平江经江西武陵县进入九宫山区开展革命活动。1939年12月,驻守在幕阜山脉一线的国民党71师爱国官兵,奋勇阻击日军的多次进攻。第二年六月,日军再次侵犯九宫山地区,受到国民党新编14师的伏击。抗金名将岳飞于1135年从江西翻越九宫山,在一天门驻兵饮马训练队伍,留下了一泓潺潺不息的泉水——“饮马泉”遗迹。
九宫山一跃而名冠神州,得力于南陈第二代皇帝陈文帝陈倩之子晋安王陈伯恭。晋安王陈伯恭看到形势对南陈十分不利,便与兄弟9人远涉九宫,当时晋安郡与武昌郡直线距离有八百公里,一路奔波可谓艰辛。当时武昌郡属南陈管辖,路上也就没有多大危险。有先见之明的陈伯恭兄弟9人到了九宫山便唱出了一台好戏,他受九宫八卦启发,在山上按八卦方位采花岗岩石建造九座宫殿,全部是铜梁铁瓦,算是气派非凡,并取名为混元宫、八卦宫、青龙宫、白虎宫、斗姥宫、无为宫、三清宫、七真宫、移花宫,这九座行宫竣工成名后,吸引了全国诸方道士,他们慕名而来,拜陈伯恭为师学习武艺。
震撼初唐的“玄武门之变”将两位弱女子的命运抛向了九宫山,她们就是李世民的胞弟李元吉的陶妃、姚妃,二人逃出京城取江南西道奔波到早已耳闻的九宫山,住进一大洞府,美其名曰“陶姚仙洞”。可怜的陶妃有孕在身,在洞内生下一骨肉,后被一位好心的妇人抱下山抚养,繁衍后代。至今,九宫山下的闯王镇界牌村大部分都是李姓,据当地宗谱记载,他们就是李元吉的后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自成墓及闯王陵,位于九宫山森林公园内的小月山上,因其重要的史学价值而受到文人学者和四方游客的凭吊。
公元1645年,李自成被清兵追至湖北,择路九宫山,准备翻过山去与江西的起义部队会合,紧随他的亲兵被打散,他由于不熟悉地形而进入了一道即到尽头的死谷。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更要命的是,他已是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在路上碰到了一送饭老妇,便讨了碗饭吃,绝命的悲剧从此开始,老妇是送饭给种地的儿子的,她儿子程九百,有九百斤的猛力,方圆百里无人能挡。程九百知道后,以为是土匪进山了,便赶来与李自成格斗起来,此时的李自成已不是对手,利剑被剑鞘内的泥血凝固无法抽出,未经几许,李自成倒在程九百的冲担之下。历史在这里开了一个玩笑,一代英雄死于一个毫无作战经验、光有一身蛮力的乡勇之手。
附近几位朱姓农民用两口石水缸合成一个棺材暗地将他埋葬,粗作坟堆,以寄托哀思。1975年,这座李自成墓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并拨款修建了陵墓,郭沫若为陵墓题写了墓志铭和墓碑,茅盾题写了“李自成陈列馆”横匾,姚雪垠题写了“闯王陵”3个大字。
李自成殉难于通山说早已为史学界确认。李自成殉难九宫山有许多铁证,《程氏宗谱》、《明史》、《清史稿》、《清实录》等官方文献和宗族牒谱都有记载,更为重要的是,还有李自成的金马蹬,上面有双龙和“永昌年号”的刻字。
著名历史学家童恩翼在他的《李自成之死》中说:“李自成死于通山的历史结论是建立于大量当时、当地、当事人的记载的坚实的基础之上,并且得到本时期历史全局的宏观印证。”
珍藏艺术奇葩的山
九宫山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让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而当地世代口耳相传的相关民间故事,犹如画龙点睛之作,能让人们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被引领往一个充满神幻色彩的美妙世界。在历史和大自然的造化下,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蕴藏着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九宫山的自然景点有许多,象狮子岩、登仙床、寒姑坟、喝断石、散魂场、飞升崖等等,多不胜举,都有一段与九宫山历史相融的传说故事。有以《仙人播米》、《虎伏天门》、《瑞庆宫》、《古老庙》等为典型的风物传说,还有《媳妇朝山》、《麻姑畈》等歌颂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传说,也不乏《阿弥陀佛》之类的宗教传说,但更多的还是围绕九宫山御制派道教创始人张道清而展开的褒贬不一的故事。
在众多的传说故事中,李自成殉难九宫山的传说格外引人注目。李自成殉难九宫山,这一千古悲剧似一声惊天霹雳,不仅使生长在大山之中苦难而善良的人们为之撕肝裂胆,而且给当地山民留下极其强烈的道德震撼。从《李家铺脱险》到《石棺葬闯王》这组史实传说,真实地描述了李自成饮恨九宫山的始末,虽时隔三百多年,但每每道来,仍令人扼腕长叹,潸然动情。《神马哭坟》、《宝剑显灵》、《金马镫》等,充分运用艺术的夸张和神奇的幻想,以及荒诞的手法,成为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精彩之作。值得单独一提的是《五只小花狗》,讲述者通过因“闯王送子”方才有了自己五位先辈这一离奇的故事情节,强烈的反映出劳动民众对自己悲剧英雄的深深怀念之情,并神奇地解释了当地特殊民俗的形成原因,它实在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口头文学佳作。
哪吒灯是通山县民间舞蹈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鲜花,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形象生动,舞姿洒脱,是喜庆欢乐、吉祥幸福的象征。观赏哪吒灯,给人以活力和艺术的享受,为当地城乡人民喜闻乐见。
哪吒灯系通山县闯王镇界牌村李姓先民为纪念其先祖李靖所创的一种家族灯。此地李姓“遵循遗训,不祖李世民,而祖李靖。春节玩灯,不舞龙灯,只扮哪吒灯,踩高跷,以示与‘龙’相抗之意。”(《九宫山志》)。界牌村李家人从来不玩龙灯,是因为真龙天子李世民害死了李元吉,而哪吒有降龙的本领,龙王见了他就俯首称臣。为吊唁始祖李元吉,这里的李家就借纪念先祖李靖之名,玩起了哪吒灯。过去,哪吒灯仅界牌李家独有,后来流行于宝石河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