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分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7:53:59
(2009-04-28 20:24:08)转载
标签:教学目标
分类
布卢姆
三维教学目标
认知
杂谈
分类:教育教学
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就是三维教学目标,在学习时就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它的来源是什么。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知道现代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基本上来自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看到pplong的博文“布卢姆的认知分类”才知道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又有新的发展,于是将当时自己的学习的东西翻出来,现将其认知领域新旧要点对照如下:
2001年(来源于pplong的博客)
1956年(自己以前的学习与整理)
1、记忆。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应的知识。主要有以下两类认知过程:
一是识别(分辨),是在长时记忆中定位与当前材料有关的知识。例如:识别我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日期。
二是重现(提取),是在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的知识。例如:回忆我国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鸦片战争、文化大革命、香港回归等)的日期。
1、知道
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回忆。
“知道”是这个领域中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理解。
从教学信息中建构意义,包括口头的、书面的和图表沟通。主要包括以下七种认知过程:
一是阐释(澄清、释义、呈现、翻译),是从一种呈现方式转换成另一种方式。比如,在理科教学中,有关图像、公式、文字三种不同类型信息之间的转换,都属于这类情况。
二是举例(展示、示例),为一个概念或原则找到一个具体的例子或者例证。比如,为不同种类的艺术绘画流派找到例证。
三是分类(包括),确定某物属于哪个种类。
四是总结(抽象化、普遍化),抽象出普遍性的主题或主要观点。比如,为电视中呈现的事件写一个简短的总结。
五是推断(做结论、推知、预测),从呈现的信息中得出一个逻辑结论。比如,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从例子中推断出语法规则。
六是比较(对比、映射、匹配),发现两种观点、目标等之间的一致性。比如,将历史事件和当代情况相比较。
七是解释(建构),为一个体系建构一种原因~结果模型。比如,解释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
2、领会
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领会超出了单纯的记忆,是一种低水平的理解。可以借助三种形式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
①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与原来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是一种最低层次的理解。如:“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这个概念,可以领会成“匀速直线运动是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均相等的运动”。
②解释: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如:对s-t图像中X段斜率为负值的现象解释成这段时间内物体反向运动。
③推断:即预测发展趋势,如,根据波的图像,能推测出经过半个周期图像上某点所处的位置,波的图象的形状等等。
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应用。
在给定的情境中运用某种程序。主要有以下两种认知过程:
一是执行(实施),在相似的任务情境下应用某种程序。比如,用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整数,两个都是多位数。
二是实行(运用),在一个不熟悉的任务情境下应用某种程序。比如,在合适的情境下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3、运用
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新的情境。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运用”应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如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    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
将材料分成不同的部分,并确定这些部分怎样与彼此联系,以及与整体结构或目标相联系。主要有以下三种认知过程:
一是区别(区分、分辨、关注、选择),从现有材料的不相关部分中找出相关性,或者从不重要的部分中找出要点。比如,从数学题中区别相关和不相关的数字。
二是组织(找出一致性、整合、提纲挈领、解析、结构化),确定在一个组织中元素怎样组织或运作。比如,在一种历史解释中,找出支持或反对某种历史解释的证据。
三是归因(解构),确定某种观点、偏见、价值观,或者隐藏在表面材料背后的意图。例如,通过他的政治态度,确定某个评论的作者的观点。
4、分析
(运用指单一概念和原理的运用)分析要求综合运用若干概念和原理,能分析材料结构成份并理解其组织结构。解决一道综合性的应用题
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
•    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认识其中的组织结构。•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5、评价。
在各种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判断。主要有以下两种认知过程:
一是检查(协调、观察、监督、测试),在某个过程或产品中发现不一致之处或谬误之处;确定某个过程或产品是否有外部的一致性;在实施的时候确定某种程序的有效性。例如,确定某个科学家的结论是否是从原始数据中得出的。
二是评判(判断),确定某个产品和外部标准之间的不一致性;确定某个产品是否具有外部的一致性;确定某个程序对给定的问题是否合适。例如,确定两种方法中哪一个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
6、评价
指对材料进行评价。如对物理实验结果的分析、研究报告、论文等进行评价。如评价一个实验是否设计合理,实验数据是否可信,结论是否正确,一项研究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等。
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基于明确标准的价值判断。如“评价物理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实际上就要求学生能够用一定的价值观,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基础上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生产发展中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正确的评价能力是决策的基础,也是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人的必备的素养。
6、创造。
将元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重新组织各个元素形成一个新的类型或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认知过程:
一是产生(假设),在各种标准的基础上形成替代性的假设。例如,对一个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假设。
二是计划(设计),设计某种程序来完成某些任务。例如,就给定的历史问题做一个研究计划。
三是建构,发明一种产品。
5、综合
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
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根据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新的分类比以前更加细致,或者说更加具有可测量性、可操作性,也就更加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个人认为新的分类将老的分类的第5和第6进行了互换。
上海二期新课改,我们物理学科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要求从“认知”和“实验”两个方面进行分类。“认知”又分为如下四个层次:
知道(A)  指识别、记忆和回忆学习内容,是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对要“知道”的知识,要求能说出要点、大意,或在有关情景(现象)中能够加以识别。
理解(B) 指初步把握学习内容的由来、意义和主要特征,是对知识的一般认识。对要“理解”的知识,要求能明了知识的确切含义并能运用,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
掌握(C) 指以某一学习内容为重点,联系其他相关内容,解决新情景下的一般问题,是对知识的较深入认识。对要“掌握”的知识,要求能比较灵活地加以运用,分析、解决一般的实际问题。
应用(D) 指以某一学习内容为重点,综合其他内容,解决比较复杂的自然科学问题,是对知识较系统的认识。
观察上述分类,不难发现它其实也是基于布卢姆分类的基础上的再发展。
对于教学目标或者学习水平的分类,本人认为:
1、要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学科的要求与特色;
2、在科学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简单明了,这样易于广大教师理解与应用。否则虽然分类全面、细致,但过于繁琐,同样不利于被教师接受,难以实现指导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