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又:别让天灾抢了甄别工程质量的“头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43:23
几又:别让天灾抢了甄别工程质量的“头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0日07:27  中国青年报

“桥裂裂”成了“桥断断”。记者盛伟摄(来源:钱江晚报)
几又
2010年4月,浙江衢州长风大桥开裂并被迫重修。据悉,2000年年底完工的该桥依据的设计标准应抗百年一遇的洪水,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曾被评定为“优质工程”。大桥建成以来,当地并未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知情人反映,事发至今已近百日,没有一家单位和个人被问责。(新华社7月19日)
一个被评为“优质工程”的大桥,居然不到10年时间,上千万元的投资便这样被浪费,这是莫大的讽刺。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此番重修,只要扩大基础桩不能全部改成钻孔桩(从技术角度讲几无可能),同样的隐患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排除。更应引人注意的是,由此导致的损失理应有一个明晰的界定,也应有单位和个人承担相关责任,这才是根治“短命建筑”弊病必须付出的惩戒成本。
按百年一遇标准设计,却未能考虑到已建成大坝的洗刷,这荒唐解释的背后,让人顿生出许多担忧。面对被洪水冲得破损不堪的公共设施,前几年动辄“五十年一遇洪水”的解释已无法吸引公众的眼球,就是百年也未必能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前不久,格尔木市居然冒出个“两千年一遇”的更大噱头来,在媒体的强烈质疑下,当地又不得不站出来澄清。
洪水被扩大化,在给老百姓造成更大心理恐慌的同时,工作再不济的地方,在天灾不可抗的人造“客观”现实面前,政绩非但不可能被忽略,反倒可能更为醒目。另一方面,那些本就难以逃脱天灾检验的问题工程,自然也可借此规避公众的追问,正所谓坏事变好事。
这样的分析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浙江省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受贿案件中,有七成以上的人乐于插手工程建设,或直接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工程指挥部指挥,或借道指挥部、以向指挥部人员打招呼等方式进行权钱交易(《新华日报》4月28日)。一些人虽被问责,但由腐败导致的工程问题并未同步纳入公众视野,带病“服役”现象并未消除。
更让人揪心的是,当一项工程的质量只能由自然灾害来检验,真不知那些看似周密的监管机制有何信用可言?信用崩塌最为典型的例证是,在3年前的广州九江垮塌事件中,原定半小时的新闻发布会,结果仅因专家要赶飞机这个毫无技术含量的理由便草草结束,以至留下太多的疑团至今无法揭开。在该事件的最近庭审中,控辩双方甚至还在为到底是桥压船还是船撞桥展开激烈的争论。《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更是显示,只有6.5%的人认为“专家是社会权威,值得信赖”。(《中国青年报》6月25日)
记得国内有位市长出访法国时,曾向同行讨教拆迁经验,对方回答却是几乎没有拆迁,因为规划本就十分科学,用不着动辄再大兴土木;另一方面,大多数建筑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本身就具有极佳的品质。显然,这种品质除了个人的追求,更在于信用体系牢牢扼守住各自的关卡。
毫无疑问,工程建设行业那些看似缜密的信用体系,其公信力如果不能得到大幅提升,就不可能抛弃装模作样的摆设之嫌,也无法抛舍公众对腐败嫌疑的穷追猛问。信用体系的重塑虽内涵众多,但离不开“违者必究”这一根本举措。衢州长风大桥要重修但更要问责,只有责任的回归,质量才可能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