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网络传播中的虚拟群体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7:48:10
上面运用传播学理论对“顾迷”群体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了解读和梳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网络虚拟群体的一些特点:
1.虚拟群体的交流、互动主要依靠符号达成,同时在群体传播中广泛使用多种传播手段。文字是网络传播中最主要的传播手段,在公共BBS论坛中,发帖与回帖的互动过程成为群体传播的主要依托。而在网络虚拟群体传播中,多媒体的传播手段发挥了不可抹灭的作用。图像、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多种形式在群体成员中传递,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传播更符合成员的实际情况,更易于接受,加强了传播内容的说服力。同时,即时通讯软件,电子邮件等服务都在虚拟群体传播中被广泛采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同时存在,互相补充。
2.虚拟群体往往在公共环境中形成,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开辟专门的活动空间。虚拟群体往往因共同的兴趣聚合,在公共BBS论坛里,社区参与者众多,通过发帖子进行“他向指涉议程”设置,寻找到“同好”的可能性大,得到回应也明显迅速,容易使有共同兴趣的人形成群体意识。而当虚拟群体在公共环境中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时,往往趋向于开辟属于自己的专门活动空间。或是在公共BBS论坛设立分版,或是建立自己的专题论坛。在这里,群体成员不必受到公共环境的规则制约,话题更加集中,讨论更加深入和开放。
3.虚拟群体中的成员对于群体活动的参与自由度大。基于网络可搜索、可保存的功能,与现实中的群体经常在固定的时间空间聚集不同,虚拟群体的成员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参与群体活动都可以自主决定。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群体活动,即便不能与群体保持长时间频繁接触,也可以随时方便地接收到群体的信息。比起现实中的群体活动,虽然形式上松散了,但却也有效地避免了因为不能及时参与群体活动造成与群体的疏远。从整体上也延续了群体存在的时间。
4.意见领袖在虚拟群体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与现实中的群体一样,意见领袖是群体中的轴心,而他们对虚拟群体形成发展的作用更大。在网络环境下,公共BBS论坛中因兴趣而聚合的虚拟群体,主要依靠符号互动,缺乏真实的人际体验,往往是松散的,不稳定的。意见领袖提出讨论话题,传递相关信息,促进了成员间的交往与了解。同时,意见领袖对环境敏锐观察,进行群体规范的制定和维护,为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切实的依据和保障。基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虚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隐去了社会地位的影响,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是依靠个人能力,在长期和群体互动中得到众多群体成员的认可而形成的,是群体深入讨论的合意。这类意见领袖一旦形成,地位就相当稳固,他们对群体的影响力也就更强。
5.群体在自律与互律中形成发展。网络并非虚拟群体肆意活动的天堂。他们的群体活动时刻被公共社区内众多“潜水者”的监视,时刻处于公共规则的监督之下,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为了保持存在和发展的权利,群体必须随时调整群体内部的规范以适应条件的变化,做到“自律”。群体内的每一个成员也会被群体规则要求“自律”,以保持群体对外形象的整体一致,否则将受到群体压力和群体制裁。
虚拟群体的种种特点,决定了它在网络传播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有利于信息的聚集、整合和传播。网络信息海量,使用者要在其中搜寻自己想要的信息,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虚拟群体的存在和发展,使与群体相关的信息得到了聚集和整合。群体成员得到与群体相关的信息,倾向于把它们发布到群体活动的共同空间,而群体成员需要使用群体相关信息时,也会主动到群体活动的共同空间里寻找。这就大大缩短了查找的时间,使网络普通用户在进行“自向指涉议程”设置时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性。指向的明确,群体传播的多种方式,又使群体相关信息加快了传播速度。这体现了网络传播时代分众传播、窄众传播的趋势。
2.有利于持续性热点的形成。在公共BBS论坛中,某一事件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热点,表现为相关帖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涌出,回帖讨论热烈。但是,公共BBS的“水大”,各种论题自由争鸣,一个热点很快会被其它论题淹没。虚拟群体在公共BBS论坛中的活动,促进了热点的保持。这种情况下,个体兴趣被放大成群体目标,一旦与群体相关的论题出现,群体成员会把“顶帖”当作群体义务来执行。群体成员间的模仿与追随,造成相关论题不断涌现。而群体成员对参与群体活动时间方式的自由选择,也促进了热点在时间上的延续。
3.有利于现实中的弱势群体得到自我确认。技术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提供了自由发言的平台,促进了小众的聚合,使现实中分散各地的“小众”有可能在某一虚拟社区中成为一段时期内的“大众”。原本得不到响应的个体在群体中获得了力量感和满足感。“网络成了最好的释放革命热情的地方,在网络上的‘说’成就了他们革命的行动,他们革命得十分尽力,为他们的革命成果通过网络传向四面八方而欣喜和满足。” 尽管放大到更广阔的网络空间中,“小众”仍然“弱势”,在某一公共社区的传播强势并不能实际改变他们的地位。但是,虚拟群体毕竟给了他们一个发言的机会与依靠,也使网络空间更加丰富多彩。
4.有利于公共社区的稳定与平衡。虚拟群体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公共环境的适应与妥协,是在自律与互律间形成与发展的。在一个公共BBS论坛中,无数个虚拟群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互律,群体内部的成员之间也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互律,以此来保证共同赖以存在的精神生活场域能够保持“平均状态”从而被所有成员接受。这种约束是自觉的,比起官方的技术手段更能被社区所有成员自愿接受和维护,从而促进了公共社区的长久稳定平衡。
研究网络中虚拟群体的特点与作用,可以看到网络传播的一些特内在规律是如何运转。本文以《逆水寒》网络传播现象为例,通过对“顾迷”群体的形成发展对虚拟群体进行分析总结,算是做了一点初步的尝试。
注释:
1.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1页
4.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国际传播》,1998(5-6),第83-89页
5.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
6.李春霞:《网络:一个更为完备的“圆形监狱”》,《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0页
参考文献:
[1]. 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李凌凌:《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 孔令智、汪新建、周晓虹:《社会心理学新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 崔倩、周葆华、刘芊:《网络上的沉默者和活跃者――以复旦大学计算机系局域网8netBBS使用者为例》,
[7]. 唐大勇、施喆:《虚拟社群抑或公共领域――以强国论坛“撞机事件”的讨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