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外储:灵丹还是毒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5:41:12
假如全球的跨国公司、外资银行、对冲基金都能放弃私利、慎独自现;
假如中国的外汇监管部门都能明察秋毫、洞烛玄机;
假如中国的企业、公民都能遵纪守法、克职奉守。
那么,目前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近万亿外汇储备的建议或许言之成理: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富余,可将这些资金投资于大宗物资、填充社保基金缺口、推进金融体系改革以及鼓励技术创新和引进人才。
很遗憾,这些都只是假如。在没有这些前提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冒然尝试这些经济学家的“偏方”,一旦人民币汇率见顶,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在中国引爆。
没错,中国目前绝对的外汇储备数额巨大、已经位居全球首位。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近日举行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9月末,中国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9879亿美元,年底前破万亿已不成悬念。
但是,这近万亿的确外汇储备并非中国央行的资产,而是中央银行对居民、企业、银行以及政府的外币负债,一旦公众和市场产生人民币贬值预期,或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或经济增长失去信心,相应的人民币资金将会恐慌地换回这些外汇储备,如果中国央行到时拿不出这么多外汇,货币危机甚至金融危机将接踵而至。
而“半仙”们显然陶醉在自已的掐指神算中:“大约5-6个月的进口用汇、全部短期外债偿还用汇、中长期外债偿还用汇、外商在华已实现尚未汇出的利润、中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的规模等。以2005年为例,各种外汇储备的需求粗略估算只要6000-7000亿美元左右。”哈哈,中国的外汇储备还有大量剩余。
经济学不是数学,当这些经济学家坐在办公室垂涎三尺盯着这些外汇储备的同时,国际国内的投机力量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的汇率、经济项目差额、经济产出,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事实上,正如目前境外热钱入境豪赌人民币升值一样,这些渠道也将成为中国资本外逃的途径,而且将会随着中国目前资本管制的放松而放大。很显然,这些经济学家的经济模型中并没有资本外逃下的放大效应、也没有考虑到中国未来人民币升值的程度。
一个可能的情况是,一旦公众和市场产生人民币贬值预期,目前的外贸顺差、企业投资收益、跨国公司汇出的利润、还有经常转移下的侨汇收入并不可能保持目前的静态增长,而可能是成倍翻番地逆转,就象他们现在成倍地进来一样。如企业的高出低进、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以及利润的成倍增长、而目前高歌猛进的国内企业的投资收益和侨汇也将消失的无影无踪。
而在资本项目下,到境外的证券投资资金也将数倍扩大,其他投资项下的贸易融资也将采取提前付款,延期收款,而银行境内境外的短期拆借可能都是借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届时,许多要求出去的资金就象一夜北风扫地而来。而这一切,坐在办公室的“半仙”就是掐断指头也算不出来。
而在对人民币贬值预期下的外汇流出不能估算的情况下,中国就动用外汇储备购买流动性较差的物资或挪作他用,无疑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已的脚。1998年韩国、印度尼西亚金融危机就是前车之鉴,从外汇储备看,这两个国家当时应该足以应付外逃资本,但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外汇储备流动性太差,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失守。
最为荒涎的是,提出这种建议的一些经济学家无视常识,且不说这种建议有没有操作性可能性,即使按照这些经济学家的建议,除非将这些富余的外汇储备全部到国际市场购买,否则的话,一旦这些资金参与国内经济循环,中国央行为了汇率稳定,又必须将这些外汇储备结汇的外汇全部或大部分买进,左边口袋的钱仍回到了右边口袋,而且还给市场注入了流动性。
诚然,目前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资金运用,确定牺牲了中国国民的部分福利,而且增加了中国政府管理这些资金的汇率风险。但是,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外汇储备的管理,并不是以追求收益为第一位,而应当在保持流动性的情况下,实现外汇储备的安全保值增值,否则,如果听信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建议,陶醉在大把地花钱快感的同时,后果难以设想。
2006年10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