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塔:“每月给点儿钱,我帮着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17:22:44
荆轲塔:“每月给点儿钱,我帮着看!”
(2010-07-18 11:44:45)转载
标签:文化

塔的周围人不多,只有老人、妇女带着孩子休息、游玩。

“MZ,我真爱你!”

古塔旁边的石碑:“慧……”
荆轲塔:“每月给点儿钱,我帮着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妇孺皆知的诗句,曾经感动过无数中国人的义士之举。易水何在?此前并不在意。
7月初盛夏,应朋友春安的邀请,我第一次到易县游览,看后方知,这易水离北京很近,就在北京南边100多公里。去了才知道,易县可是个好地方,有埋葬清朝4位皇帝的清西陵,有我国九大名关之一的紫金关,有五壮士抗击日寇英雄跳崖的狼牙山,又有“北方小桂林”之称的易水湖。别的不说,颇有作为的雍正皇帝敢于告别父辈安葬的河北遵化清东陵,花费多年时间、耗用大量银两把自己的万年之地选易县,就足见这里山水、风水绝非一般。
历史记载,易水在商代就有易氏部落居住,隋朝开始置州县,迄今已有约1400多年的历史。2004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首、踞今8000多年的史前文化遗址-----北福地,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燕下都遗址,以及云蒙山、千佛山等众多以自然风光著称的景点,是全国首批十四个千年古县之一。
在易县待了两天,冒雨上泰陵(雍正皇帝陵墓),怀古雍正大帝雄心壮志,眺望青山绿水;登上险峰林立的狼牙山,悼五壮士抗击日寇的英雄之举;乘船游览一望无际的易水湖,正值阴雨天,烟雾茫茫,放佛置身当年游历过的千岛湖。岛虽然不如千岛湖多、奇,但这北方湖泊特有的开阔和俊美确也别有韵味。
就要离开易水,猛地听当地朋友说,这里还有个纪念当年荆轲刺秦王的荆轲塔,说是辽代建的,执意想过去看看。
荆轲塔位于易县城西南1公里山坡上,始建于辽代,明万历六年(1578年)重修,清代又加以修葺。塔高26、5米,八角十三层专石结构。须弥座八角十三层,砖木结构,白色,每层八隅各悬风铎,第一层较高,南北东西四面辟假门,斜面置直棂假窗,顶部铁塔刹。
当年荆轲作别易水河和燕子丹,燕太子丹深知其有去无还,便收其衣冠造土假冢埋入,故为荆轲衣冠冢,系沙石堆集而成,即古时荆轲馆故址冢高34米,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这荆轲塔就建在荆轲衣冠冢上,
据记载,大辽乾统三年(公元1103年)在荆轲衣冠冢上建圣塔和寺院,以后历代皆有重建修葺。宋乾道三年复建此塔。当时易水属金辖,并非大辽之地,但碑刻铭额为“大辽易州重修圣塔记”,刻石用南宋纪元,可见当地人民自然不忘故国。元代张柔始建保定府、莲花池之后,他基于荆轲的知名度在荆轲的衣冠冢前建石像生。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又重建,并改圣塔寺为院,御史熊文熙题:“古义士荆轲里”碑,清康熙六年(公元1721年)曾修复,此后1986年易县人民政府进行了维修。
登临荆轲塔山坡,天色阴沉。一片是郁郁葱葱的平原或远山。塔的周围除了少数几个游客,只有一位做生意的妇女,显得冷冷清清。和荆轲如此近距离接触,心中平生几多感动。可看完眼前这座荆轲塔,心里确不免留下更多的遗憾和感伤。
眼前这座近千年古塔,经过近千年的风雨侵袭,20多米高的古塔,已经不似当年雄伟和壮丽,塔身上许多地方的砖石已经脱落,像勇士身上的伤疤,一块块、一片片,可谓遍体鳞伤。如果说,岁月的侵蚀尚属于大自然变化,可更为令人伤心,现在的“作为”(破坏)实在让人痛心。
围着古塔走了不到一圈,“看那上面写的东西?”朋友周骥大声喊道。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塔的底层赫然红、黑两种颜色写着两行大字:“MZ、我真爱你”、“铭记:最后一次说爱迩。”看上面的字迹,有人猜测是学生或是年轻人留下的。
“什么人啊!”周围的朋友叹息道。仔细看,塔身上还有一些游人留下的“到此一游”之类的“御笔”。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猛然想到这句诗,又联想到20年前在长城上刻下“到此一游”,和在天安门广场随地吐痰的情景。如此的恶习竟然在荆轲故里重现?
痛心之余,真想对这些人说,我们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国再大,东西再多,也经不住这样破坏、这样折腾!
临走时,随便和做生意的妇女聊天。她在这儿卖东西已经多年。
“这有人管吗!”我问。
“我没见过。”她说。
“这不是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吗?”我再问。
“没人管。”她再说。
“要是每个月给点钱,几十块,我都能帮着帮着扫扫地,看看塔,可谁管?”看我遗憾的样子,临走时,她嘟囔着对我说。
这位妇女的话说得真切和实在。如果当地政府实在顾不上这荆轲塔,每个月总可以拿出几十块钱(一年就是几百块钱)给这位妇女,或是找人帮着看看。这里毕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很快要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应该有专人、有专门的经费进行保护和维修。
这位卖东西的妇女的话是说给我的,更是说给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的。连人家都有这种保护意识,专门的文物保护部门都在干什么?
像想起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保护。表面看是保护几条胡同、几座四合院。可别忘了,那是文化和文明的传承。没有这种文化的传承,我们的民族会感到终身遗憾和失落!
离开荆轲塔时,正碰上一对青年男女亲密地牵着手,沿着残破的台阶拾级而上,去看荆轲塔。望着年轻人的背影,望着山坡上残破而巍然屹立的荆轲塔,心里涌起一股希望:希望当地人能善待荆轲塔,希望它能保护得好些!
2010年7月18日草。

塔旁山腰处的“古义士荆轲里”碑。

小女孩坐在塔下的摇摇欲坠的铁锁上。

做生意的妇女(右)说:“给点儿钱,我也能帮着扫扫地,看看塔……”

两位年轻人登上荆轲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