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豫见之戏里戏外皆少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2:48:15

隔一年,我又踏上了豫州的土地。下午五点多的火车,晚上十点多就出现在郑州的开封菜里喝豆浆了。第二天一早,奔赴登封城外,那个叫少林寺的地方。

 

在提笔写少林寺这篇前,我犹豫踌躇了许久,因为这个地方,对于中国60初至70末出生的两三代人来说,意义非凡。少林寺的名字紧紧地与他们的童年或青春系在了一起,承载着他们的叛逆,也寄托着他们的梦想。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兴许并没见过真正的少林寺,他们也未能编织完成起那个关于少林寺武功与爱情的梦,只在现实里继续现实的生活着。可这个叫“少林寺”的地方已然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标志,磨不去也消不掉。这个带给他们梦想与冲动的并不是少林寺这个景点,而是那部名叫《少林寺》的电影。所以,当我真正踏入少林寺前,我告诉自己忘掉那部电影,从而空出一个陌生的空白,来填充上初访带来的感受。

 

先几句话说一下少林寺的历史。495年,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建寺。当时山野林木纵横,故得名。跋陀在此传小乘禅法后,有印度僧人相继至此弘法。到梁武帝时,著名的菩提达摩到此面壁坐禅,确立了以心传心的大乘禅法。自此,少林寺确立了自己禅宗祖庭的位置。隋唐交替时,“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令这座以清修为本与世隔绝的寺院多了份官方背景,更令少林武功成为日后小说与演义必不可少的桥段。之后宋元明清,少林寺都继续着禅宗传世与武功救世的方针政策,虽偶有衰败,却盛极数代。直到1928年,军阀混乱放了把火,少林寺地面建筑基本无存。文革期间,二次破坏开始,若不是行正住侍的舍身相保,塔林应也被毁。

 

写到这里,我只得叹一口气。没想到禅宗祖庭的再度复兴,居然是因为一部电影。在电影放映之前,少林寺只剩下山门前的一对石狮与千佛殿的空壳,以至于电影中许多镜头不得不在附近的中岳庙中取景。当电影在全国放映之后,这里迅速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短短十几年,少林寺基本上还原了清末的规模与容貌。

 

走入少林寺景区,巨大的武僧雕像、空旷的广场与崭新的牌坊似乎都在向游客们证明:门票是故宫两倍多亦是有理的。景区旁边全是武术学校,大点的学校同时有几万的在校生,真是令人咋舌。水泥路面铺得很好,十元的电瓶车可以直接将人拉到山门不远,一切的便捷都说明少林寺在近些年来发展得越来越好。可那原本嵩山间、溪水边、曲径通幽的千年古寺已没了踪影。

 

继续游览。在记忆里武僧习武迎客的山门前,依旧苍柏参天,可英姿飒爽的武僧早已是幻境,不知疲惫的如织游客占据着这不大的广场,四处留念拍照,当然也包括我。山门是1975年翻修的,好歹也算得上是清代建筑,上面的题字是少见的康熙的御笔。门前一对石狮子与广场两侧的一对石坊均为明代遗存。当它们被安置在如集市中央时,不知道那修了几百年的禅意会不会因此退化。再往里是缓坡向上,中央的地面砖为莲花,意佛出生时“步步生莲”。据说这是专为江主席铺设的,如今广泛地为想沾点好运气的人们争相踩踏,不知佛知此事是喜是忧。小坡两侧是巨大的银杏,树干上被历代武僧们用手指戳出了坑洞。我用手指放进去,已没过半个指头。这些小小的坑洞承载着我们这几代人关于少林铁指功的记忆,虽然遥远了点,但那猛然涌上心头的画面却如江水般填满着这个小小的坑洞。

 

走过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之间有石碑摆满甬道两侧。这上记载着许多关于少林寺的故事,有人有事亦有传说。其中唐太宗御笔签名的石碑高耸在钟楼之下,这是为感谢“少林十三棍僧”对自己出生入死的忠义而立。碑的背面就详细记载了此事,也成为电影《少林寺》的剧本原型。再旁边有乾隆的立碑,当年他登少林,夜宿方丈室,求得雨水解除大旱。

 

大雄宝殿前的香火萦绕在这些石碑间,还有一口明代留下的大铁锅,重有1300公斤,据说这仅是一口小锅而已,是为老弱病残的僧人炒菜用的,也即我们现在说的小灶。由此推断少林寺“八百余僧”的说法是不夸张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今世佛)、阿弥陀佛(西方的未来佛)与药师佛(东方的过去佛),与其他寺庙大雄宝殿不同的时,这三世佛两边还立着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和少林棍术创祖紧那罗王。后者其实是少林寺特有的保护神,来历不明。

 

再往后走是法堂,俗称藏经阁,是高僧说法之地。原先少林历代珍藏的佛经和少林武功秘笈都归纳在此,但它们一并在近代那场大火中灰飞烟灭。法堂后是方丈,方丈原先是个居所名,是寺院住持起居和处理事务的场所,后来被用来当成了称呼,并在某种程度上重合了住持。如今,少林寺的住持是释永信,对他的评论社会上褒贬不一。他的出发点是推进少林佛法与武术,这是此事的源本。至于用什么手段,是否商业运作,则只是外部的表像而已。这是对的。

 

立雪亭在方丈室后,是座精致单层飞檐建筑,这是当年神光和尚求法之处。话说当年,神光和尚呆呆地站在大雪里向达摩求真传,达摩不允,只说“若要传法,除非天降红雪”。没想神光抽刀断左臂,血染雪红,达摩感动将衣钵真传,并赐名慧可。从此,慧可成为了禅宗二世祖,而断臂求法的故事也在坊间传开。明代为纪念这个故事,特在此建了这座亭,清代乾隆皇帝为其题了名字与“雪印心珠”的匾额。

 

寺院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千佛殿,这是少林寺唯一一座明代留存下来的古建。这里的千佛其实是指内壁上绘的五百罗汉图。如今,大殿是不让踏入的,地面也未经修复,48个脚印坑是清代朝廷禁武期间,少林武僧们偷偷在大殿里习武踩踏出来的,深深深深。

 

到此,少林寺七进的常住院落的游览就完成了,只是这些真实所见并不如我戏里梦里的那出精彩。所以,不要带着猎奇来少林,否则,满眼比古迹还多的游人,满眼比游人还密集的仿古新建,都只能将千年古寺、禅宗祖庭的样子在你心底击个粉碎。带上我们曾经的梦想与回忆,才能静静地聆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与传说。

 

重回到少林山门外的广场时,天色将晚。黄昏的斜阳穿过繁密的虬枝苍柏射在那对镇守的石狮上,既狰狞又威严。走过小溪上的桥,再回头眺望,高高的钟鼓楼突兀地成为少林寺的建筑群的主导,一种崭新的亮丽在林间若隐若现。少林寺的兴衰本由不得它自己,在1982年之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它绝对没想到会成为一个被普罗大众纷至沓来的参观景点,而今天,少林的和尚们除了留下检票与收香火钱的,大多转移到边院去了,他们的命运却与一部电影紧紧地联系起来了。于此,少林寺本身是该喜还是悲呢?又或者,它本身并不会有喜悲,因为无论戏里那个还是戏外那个,少林寺都没有变,变的是看戏人的心吧。

 

 

少林武僧雕像

 

嵩山少林牌坊

 

武校遍地

 

少林气功之针穿玻璃

 

 

少林武功之十八般武器

 

 

东西石坊(明)

 

山门(清)与左右石狮(明)

 

被手指功练过的银杏

 

步步生莲路(新建)与天王殿(重建)

 

钟鼓楼(重建)

 

此碑记载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并有李世民亲笔的签名(唐)

 

 

乾隆立碑(清)

 

 

大雄宝殿前香火很旺

 

大雄宝殿(重建)

 

炒菜的小锅1300公斤重(明)


 

藏经阁

 

立雪亭(重建)

 

立雪亭碑(清)

 

 

千佛殿(明)内的罗汉壁画

 

立雪亭碑(清)

 

新的雕刻小品

 

嵩山坳

 

 

远眺少林,钟鼓楼高耸

 

 

日落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