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变脸”夭折一周年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5:06:44
[ 原创 ] [2007-06-05 07:12:55 | 王薏怠 ]
此日记TrackBack地址: http://blog.people.com.cn/trackback.do?wlog_id=1180998775480227
今天是6月5日,然而你知道这也是个“纪念日”吗?2006年6月5日晚,《新闻联播》中,李梓萌、康辉出人意料地走入了人们的眼帘,但是第二天就缩了回去,依旧还是罗京、邢质斌、张宏民、李修平、王宁、李瑞英这六张“老脸”。

人们希望《新闻联播》换一换脸,绝对不是什么犯上。相反,是对《新闻联播》的爱,是对央视的爱,是对党和政府的爱,生怕由于青黄不接,万一有一天台柱子挺不住了时让人感觉“天塌了”。也可以说,是对它形式上太老套的反感,又是对它内容上不解渴的厌烦。那么,有着强大的民意支持,即有着潮水般的改革力量支持,怎么就“撼山易,撼《新闻联播》难”呢?
成了习惯,一旦换新面孔就连央视自己也觉得不舒服,是《新闻联播》增添新鲜血液这一改革进行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李梓萌初上《新闻联播》,正赶上了一个空难,她播报这一消息时嘴角略微笑了一下,立马引来顽固派的反对,就是明证。邢质斌,堪称《新闻联播》中“最老”的脸了,就没有瑕疵了吗?也有过,她也有念错的时候,并且许多次了。央视忍邢质斌不定期地出错,也不容李梓萌刚一上阵就出错,是说不过去的。
另外,如果说央视不让《新闻联播》轻易换脸是基于它的权威性代表了党和国家的声音,在情理之中,那么《新闻联播》又要在画外音中“强奸”了一个人,就更说不过去。不让她露脸,却离不开她的声音,这个人就是贺红梅。贺红梅,举止端庄,字正腔圆,播报新闻铿锵有力。她1986年毕业于秦皇岛市一中,同年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1990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年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部播音组工作至今。可是,近来很少见到她的脸了,而是只在《新闻联播》中几乎天天都为“经典中国”、“红色记忆”这类节目配音,去播报旧闻了。其实,在人们大叹《新闻联播》变脸,新闻改革怎么这么难的同时,央视的这种在《新闻联播》中插播旧闻的举动,本身就是对央视老大自居,端着第一电视台的大架子不放的一个讽刺。美其名曰“新闻联播”,怎么还有很长的旧闻?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新闻联播》换脸并不难,但必须有来自高层的力量推动才行。
央视的更多的新闻节目,就更不是水泼不进的了。《朝闻天下》、《新闻30分》、《晚间新闻》、《360度》、《马斌读报》等等,越来越活。不过,这也绝不等于,这些不需要“国脸”,比《新闻联播》收视率低的新闻节目随心所欲地活下去,就是好事。比如《朝闻天下》,自以这个名字播出的第一天起,就有好多人不再看央视的早新闻了,而是改看凤凰卫视、东方卫视等的。观众之所以做出如此舍弃,倒不是《朝闻天下》的新闻不及时、不权威,而是觉得它的主持人,尤其那个文静,太闹腾了。文静,很好听的名字,但是她播报新闻的姿态却愧对了她的名字,一点也不文静。人无完人,姑且不对文静求全责备,但是“《朝闻天下》,开启全新一天;《朝闻天下》,新闻服务生活”就让人舒服了吗?众所周知,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的东西,都是人们有意无意碰到的事。《朝闻天下》的这句自我推销,画蛇添足。
从让李梓萌、康辉露一次脸,到让贺红梅出个音而不露脸,《新闻联播》真的成了新闻改革的最硬的一块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