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诗歌嫁接音乐实现诗歌艺术实用化的中国诗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7:04:13

把诗歌嫁接音乐实现诗歌艺术实用化的中国诗人

           ——从蔡丽双歌曲集《江南春韵》出版看中诗发展的出路

中国诗歌自《诗经》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在这个漫长的中诗发展历史的长河中,自然名家辈出,人才济济。远古的屈原、王勃、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姑且不说,现代的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冯雪峰、臧克家、艾青、何其芳、徐迟、田间、郭小川、李季、贺敬之、顾城、海子等一大批诗家,为中国现代的诗歌文化描画了灿烂的华章,他们留下的那些传颂千古的诗篇,辉耀了中国五千多年的诗歌文化史。然而,中国诗歌发展至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再也不是过去那种“诗言志、歌咏言”的吟风弄月,激荡情怀,怏怏大千的时代了。社会进入了今天商业化的转型期时代里,诗歌这种纯文字的空灵艺术饱受着商业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诗人头上的那顶曾经耀目的光环早已失去了昔日绚烂的光彩,诗歌开始日渐走向了边缘化。在今天这个电子网络高速发达、影视传媒载体普众化、歌舞娱乐多样化、动漫游戏极具诱惑力的多元文化的商业时代里,诗歌仍然只是少数人的文字艺术而已;诗歌还是诗歌,仍然走不出虚拟艺术的空间而产生实用意义的价值来发挥它在大众社会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人口众多而文化素质依然偏低经济依然滞后的中国社会,诗歌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愈来愈加艰难。尽管偌大的中国也有那么几家官办诗刊在撑持着诗坛,但那也只是多为官场诗人作俑而已。虽然还有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为数不少的诗歌社团,但是那也只是千古诗国的民间自发起来的爱好者们的沙龙而已,其经济支撑力量十分软弱,诗刊诗报难以按时出版,实难使诗歌刊物发展壮大。因此,诗歌这种文字艺术也难在民间大众产生实用影响和发挥它深刻的作用。那么,纯诗歌艺术面对信息高度发达的商业网络时代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探索中诗实用化发展的出路

诗歌本是文学艺术中的殿堂,但是,长期以来,诗歌这种分行排列的文字都难以进入商业社会产生实用价值。在封建社会里,诗歌艺术只是官宦人家在酒足饭饱之后的情绪发泄语言形式而已,或是劳动者在劳苦疲惫之后的不满和慨叹;而在今天,诗歌仍然是上层社会权贵有钱人物的适时装饰品而已,实难在大众之中产生实用价值,也无法解决贫困落后地区农民的儿女进入高一级学校读书的高昂学费的难题。无论在过去或是现在,无论在中国或是外国,诗歌都不能养活诗人,这是为人类社会所供认的事实。在文学、书法、绘画、音乐、雕塑这五大艺术品中,文学的实用价值是最低层的,文学比之书法、绘画、音乐的经济效益都差得多。试想想吧,一个歌星一个晚上唱一支歌可赚十多万元或几十万元人民币;书画家一幅字画也能卖个好价钱;特别是画家,一幅画可卖万元以上乃至一百几十万;一个作家写篇一万几千字的文章稿费多少?就普通的刊物而言,大多也就千字几十元,只有少数刊物千字最多百元,这个价钱还只是官场刊物和官场作家才有的待遇,民间刊物和民间作家就更不用说了,民间刊物和作家可能连稿费也没有,发表了或者只是寄本样刊或样报而已,甚而连样刊样报也没有;这也难怪他们,因为他们生存困难呀!他们大多是没有公费支撑的自筹经费的民办刊物呢! 至于作家写一本书由出版社出版了,稿费也是寥寥。我有一位朋友,是个平民老作家,出版了(多是自费)十多部长篇小说(其书质量决不亚于官场作家),却难以卖出去,有的本钱也亏了;去年,他写了一部蒋介石与陈洁如爱情故事的二十多万字的长篇,故事极其引人,我看了又想看。当时我劝他引荐给海外朋友,介绍到台湾去卖版权,一定能卖几十万,但他不想把版权卖断,后交国内出版社审核同意出版,据其妻子说,出版社只有几千元稿费给他,可是他写这个长篇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啊!他不是官场名作家,算是个民间名作家吧,但既无文坛官场后台,又不在工作岗位上了,成了作家弱势群体,这个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就这么不值钱。在他看来,不用自己掏腰包出版,已经很满足了,这就是现代平民作家的生存状态! 

文学中的小说生存如此(我这里说的主要是民间文坛,官方文坛可有政府经费支撑),文学中的纯诗歌生存自然更加惨淡了,一首诗歌也难换十元稿费,全是贴本发表。民间刊物贴

本方式多是参加其社团或刊物特约作者,一年也就一百几十元会费,能经常发表诗作;而官办刊物要价就更贵了,他们要发表民间诗人的作品,那是要天价的(因为他们有国家公开的所谓刊号!)。国内有一家全国刊号的省官办诗刊,其一编辑前两年向我约稿发社团专版,那家刊物也就是大32开本吧,一个版居然要价二百六十多元,一个版也就是一面大32开的页面,充其量也就刊那么三四首诗吧!而我们民办诗刊一份诗报一版可刊几十首诗呢,那才三几百元呀。可见,官办诗刊比民办诗刊要钱多得多呀,凭什么,凭那个所谓全国刊号!然而,这也是目前中国文化出版体制改革滞后所致成的官办刊物垄断文坛的弊端。说这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话语,旨在说明当下中国诗歌的艰难生存状态,更在于说明诗歌是不能产生实用价值的,是无法养活诗人的!况且写一首诗还真不容易呢,特别是写新诗,想象丰富,意象性强,要有空灵美、跳跃美,节奏美,讲究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反复琢磨是写不好的。可见,写诗是一件苦恼事,当诗人也是一件苦恼事,特别是在时下的商业化的社会中,诗歌日益边缘化,这种抒情文字比之散文、小说都更让人另眼相看。因此,如何提高诗歌这种空灵艺术品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用性,应是广大诗人要探索的主要话题。

曾几何时,也有不少诗人探索过诗歌的实用化方法:唯一有效的办法是将诗歌嫁接音乐,使之两相结合进入实用主义。如果一首好诗配上乐谱由歌唱家歌唱,则能让诗歌产生社会实用价值。因为一支成功的歌曲经过歌唱家的嘴唱出以后,可以产生几万元或者几十万元的经济价值,制成光盘后更可长期流传于民间大众之中。虽然诗集出版可存于世,但它的普众性远不及歌曲让人传唱;何况在现实生活中的十三亿中国人中,读书写作的人实在太少了,而听歌看电视休闲玩乐之人实在太多了,更何况在广大民众之中啊!社会现状实实在在就是这么一回事,在我们所居住的每一个城市里,除了学生外和科研人员学校教师外,进入现实生活之中的成年人,读书写作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具有精神追求的人也已寥寥无几,大多是为生计忙忙碌碌;上班一族多是按部就班处理日常工作,少数具有权欲者为千方百计弄个一官半职而呕心沥血;下岗人员为点小生意为生计日夜操劳;失业者无所事事或打牌消磨时光或谈天说地打发日子;有钱人则四处寻求剌激玩乐度过人生部份时间;至于农村民众,则更多是把田地作为谋生的工作场而把日子全挂在那张翻来覆去的老黄历上,农村青年大多外出谋求生计打工赚钱糊口。分析整个社会人群状况,能阅读诗歌这种高雅艺术品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你的诗歌再好再高雅再莫测高深,也难产生实用意义也难出卖点。但是,而一旦将诗歌配上乐谱传唱,那就不一样了,那就会使诗歌这种阳春白雪的艺术品流向大众社会。因此,利用诗歌节奏鲜明,感情丰富、韵律和谐的特点配乐歌唱,是当前使诗歌产生实用价值的唯一有效的办法,也是诗歌摆脱当前边缘化困境的出路,只有把诗歌真正与音乐嫁接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诗歌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有史以来,诗坛能真正将诗歌与音乐嫁接起来大面积产生实用价值的前辈诗人寥寥无几,那些歌星所唱的歌词恐怕也多只是一时兴头来了请某诗人撰写的而已,真正能切入实用的诗人几乎没有。毛泽东是个伟大的诗人,但毛泽东是个只写旧体诗词的大家,他的诗作配乐传唱是中国第一个诗人较大面积地嫁接音乐的第一诗人。但毛泽东是个政治领袖人物,音乐家将其作品谱曲传唱大部份是带有官方意旨的,而毛泽东的诗作数量也不多,也就是那么几十首吧,还不能算是真正探索诗歌实用价值的诗人。散文诗大家柯蓝曾于生前两年在深圳将他的散文诗刻在深圳的园林碑林上,开创了探索诗歌实用价值的先河,但那也只是局部的诗歌实用试验,不是大面积地进行复盖性的实践。今天,中华大地有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在以她短小精悍的新诗作及创作的歌词嫁接音乐来探索诗歌的实用性的道路上迈出了极为可喜的步伐,成为当今诗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道诗歌与音乐结合共生实用价值的风景线。她那富于乐感的美好的诗歌成为国内音乐家作曲家注目的对象,用之大面积大数量地嫁接音乐配上乐谱让歌唱家传唱,成为时下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景观,在祖国大江南北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旋风,使诗歌和词曲通过音乐的渠道进入大众化的社会,开创了当今诗坛把诗歌嫁接音乐实现诗歌艺术实用化的中国诗歌的新局面,这位诗人就是中国香港的杰出女诗人蔡丽双博士!

 

《江南春韵》是蔡丽双探索诗歌实用化取得的硕果

短短几年来,蔡丽双以惊人的勤奋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但创作出版了七、八十部诗歌著作,而且在以诗歌嫁接音乐探索诗歌艺术实用化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事实上,读过蔡丽双新诗的读者都知道,她的新诗词具有易于谱曲的特点:诗作短小精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抒情性强,意境深遂,每首诗为十多句,最长不超过二十句。她的诗歌流淌着音乐的旋律,如此特点的诗作极易于配谱,配谱后易形成音乐旋律波浪。当作曲家接触到她的诗文,便自然地触摸到每一首诗独特的音韵,所以她的诗作很受谱曲家的青睐和喜爱,因此不少作曲家都跃跃欲试地采用蔡丽双的诗歌谱曲。

鉴于作曲家们为她的诗歌谱曲,这使蔡丽双深为感动,因此,她决定在新诗创作的基础上,扩展诗词的创作。此后,她创作了大量的质高精悍的诗词,先后出版了词曲诗联集《古韵新声》、《澄怀观道》、《爱莲吟草》、《静照忘求》、《驰骋古今》、《纵横乾坤》《剑龙鸣籁》、《兰蕙清音》等多部。这些适于谱曲的短小精悍的诗词,引起了作曲家极大的兴趣,成为众多作曲家抒发感情的目标。蔡丽双便利用她的诗歌作品短小精悍,节奏感强、韵律和谐的特点,继续在这些诗词创作的基础上,结合歌唱的特点,创作出一首首可配乐歌唱的艳美的歌词。近年来,蔡丽双创作了大量的富于乐感的可配乐歌唱的歌词,并把这些歌词编辑成册出版,在短短三几年中就先后分别出版了厚重而高水平的歌词集《彩云归》、《美韵飘逸》、《情弦》、《歌海飞舟》、《叶笛吹醒千山梦》、《歌韵箫声》等。随着她的歌词集出版,引起了全国各地的作曲家的广泛关注,作曲家们争先给她的歌词配上乐谱制成歌曲,由此诞生了第一部歌曲集《天籁》。

一石激起千重浪,《天籁》歌曲集的出版以及国内作曲家们争相为蔡丽双的歌词谱曲的现象,引起了香港诗坛国内诗坛的哄动,香港及内地相继举行了各种形式的蔡丽双诗文朗诵会,于是催发了国内数百位作曲家们纷纷为她的歌词谱曲,形成了中国有史以来作曲家们自觉为诗人歌词谱曲的最火爆现象,成为中国时下诗歌大面积嫁接音乐的新景观。随着全国各地的作曲家们自觉地加入为蔡丽双歌词谱曲歌唱的行列,以蔡丽双歌词谱成的歌曲越来越多,由此催生了《江南春韵》的出版,蔡丽双便将全国汇集起来的几百首歌曲汇编成《江南春韵》歌曲集于2006年9月出版,出版后遍受赞誉和好评,于2008年10月又第二次再版。 

《江南春韵》是一部十分厚重的歌曲集,大气高雅,风格异样,充分展示了每个作曲家的思想素养与人生感悟。全书共500多页码16 印张,由香港妙韵出版社出版,共收入了全国一百多位作曲家给蔡丽双歌词配谱的近三百五十多首歌曲,歌曲诗词语句精炼,适于朗诵又适于演唱;其内涵丰富多彩,其内容分成六辑:一、江南放歌(40首);二、家国情韵(89首);三、各地民歌(47首);四、奋进新歌(62首);五、爱恋心歌(74首);六、童趣欢歌(40首)等六辑。后附录有蔡丽双在香港各诗文朗诵比赛和音乐家周年庆典的讲话致辞及其所著60多部著作书目,与人合著的五部著作书目,她所主编的三十多部著作书目及多部相关评论等。这部歌曲内容丰富,蕴意深广,韵律悠扬铿锵。有的歌唱春天江南明媚风光、物事和美之状;有的歌唱春天江南农耕繁忙,锦绣春色;有的歌唱江南春天如画风光,山水美景;有歌唱江南故乡如花似锦,人美自然美;有的歌唱江南水乡意远悠长,如诗如乐;有的歌唱江南湖光山色,美艳绝伦;有的歌唱江南姹紫嫣红,四季如春;有的歌唱江南田园乡村,繁荣锦锈;有的咏唱江南亭台花草,金风秋色。有的歌唱祖国大好河山,生活如诗如酒;有的歌唱祖国岁月风云,人间悲欢离合;有的唱歌祖国明山大川,黄河长江奔腾咆哮;有的抒发对祖国的挚爱情怀;有的抒发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厚爱;有的抒发对人事大海般的情感;有的抒发对革命志士的敬仰之情;有的抒发对祖国名胜古迹的咏唱;有的抒发对香港的赞美之情;有的抒发对祖国历史的追思;有的抒发对故乡游子的思念;有的抒发对自然风物的寄寓情怀;有的抒发男女恋情绵绵;有的咏唱岁月时光悠悠;有的咏唱人生真善美;有的咏唱人生青春力量无穷┄┄;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无不饱蘸着作者对祖国对社会对时代对人生对人民对同志对亲人的深厚的关切和挚爱之情。蔡丽双的几百首歌词谱曲传唱,让诗歌配上音乐的旋律,通过歌唱,向人间播洒爱与美,播洒光明与幸福,唱响生命的力量,唱响人生的强音;为音乐界歌唱家提供了丰富的歌唱曲目,许多歌唱家演唱了蔡丽双和作曲家谱写的歌曲,成功地获得了歌唱大奖,不少歌手歌唱家在大型比赛中频频获奖。据《江南春韵》主编向垒先生介绍,如作曲家舒英所谱的《黄河情》激越豪迈,被演唱后评为2007年第四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银奖;伍茵谱曲的《圆明园》以深沉的节奏,被演唱后评为首届全球华文金牌奖征文大赛二等奖;李剑玄所谱的《如果》抒情激荡,被演唱后荣获第三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银奖┄┄等等 《江南春韵》唱遍了香江两岸,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唱遍了神州大地。《江南春韵》如一股春风吹绿了华厦山川,城乡田园。由此,蔡丽双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成功将诗歌嫁接音乐实现诗歌艺术实用化的中国诗人。 优秀的诗词一旦配上优秀的歌谱,为歌唱者传唱,就很容易在人间流传开来。从这一点看,蔡丽双确是做到了开创诗歌嫁接音乐的先河。当然,蔡丽双的歌词之所以受到作曲家们的喜爱,作曲家们纷纷为她的歌词配谱,还在于她的歌词确有独到之处:音乐性强,思想高雅,语言精炼,富于朗诵性,易于谱曲。歌曲集《江南春韵》的出版,播洒了蔡丽双把诗歌与音乐相结合探索诗歌艺术实用化的辛勤汗水,也凝聚了中国一百多位作曲家心血的结晶。诗歌与音乐相结合,必须自然和谐,结合后产生歌曲,更应产生比原纯诗歌歌词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而据《江南春韵》 的主编,朗诵艺术家,香港著名诗人词家向垒先生的介绍,蔡丽双的诗词经作曲家谱曲后,更变幻出一种全新的优美旋律,深受演唱者喜爱。无数场歌曲演唱,在大江南北登场,无数场朗读比赛如雨后春笋,在香江两岸登台,很多媒体刊物刊登她的作品,她的歌曲广泛受到歌手和表演者的青睐。这正深刻说明了蔡丽双诗歌具有的独到的诗歌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效果。 《江南春韵》的出版无疑是蔡丽双将诗歌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探索中国诗歌实用化的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把诗歌嫁接音乐产生实用意义是中诗发展的必然出路

今天,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商业社会中,网络迅速发展,各种可视传媒和形象传媒载体交相辉映,交织成一幅灿烂无比的巨大无比的审美与娱乐相融一体的天幕,遮盖了整个艺术的天空。在这个天空下,诗歌艺术被这张天幕遮盖了,且显得十分软弱无力,而这也正是无数诗人慨叹诗歌正在走向边缘化的原因。正由于此,有的诗人因醉心诗歌但诗歌不能卖钱不能养活诗人而我们可爱的诗人却不会变通用另一种生存方式去养活诗歌,而只是一味地死板地阿Q精神沉缅于诗歌那自慰于心灵的点点慰藉。结果,诗人无法生存下去,衣食住行成了问题,引发精神失常,被迫自杀,成为人类的千古笑料。前段时间,又听诗友说知,广东东莞有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因生活窘迫而自杀,年青的生命还不足三十年。多可惜呀,我们的诗人年纪轻轻就这么离开了地球。为什么自杀的那么多是诗人?诗人自杀有什么意义?其实这正暴露了我们诗人的先天不足和与生俱来的通病,这不足与通病就是软弱!不敢正视复杂的现实,不敢正视艰难和生活。在现代社会现实中,就在眼前的大中城市中,我们会常常看到有那么几个或多个四肢残缺的残疾人,爬在地上向千流不息的路人乞讨,虽然那千流不息的路人(有不少是阔人有钱人)却很少给他们施舍一点点那怕是几元或是几角钱的,但他们以此种乞讨方式求救于世却也能获得三饥两饱而居然生存了下来。一个四肢不全的已无能力站立的残疾人尚如此顽强地生存下去,为什么我们肢体健全身体健康又有着聪慧大脑的诗人只因诗歌赚不了钱生活困顿或无依而自杀呢(虽然个别的不是这种原因自杀,但大多皆由此因而至自毁)?难道这不应值得我们诗界深思吗?生命诚可贵,没有了生命,还能谈什么诗歌艺术文学艺术?今天,当诗歌这种艺术受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多元文化发展繁荣的新时代的冲击,尽管它能长久地存在于人间,但这种艺术的软弱性和走向边缘化的态势却已是诗界不争的事实。无论您如何去掩饰它,也无法遮掩住它捉襟见肘的窘相。因此,要拯救诗歌艺术,就只能靠我们诗人自己!要拯救诗歌艺术,就要提升诗歌的艺术实用价值,就要探索,不断地探索出诗歌艺术实用化的可行之路来。把诗歌创作稍加改变,将诗作改写成歌词(歌词也是一种诗的形式)加以谱曲传唱,诗歌的实用化就实现了!这种方法其实原已有之,但在此以前,都是一些小动作,未能大面积地加以尝试实践。今天,当代杰出女诗人蔡丽双博士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把诗歌与音乐大面积地结合探索诗歌的实用化之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和取得了可喜的成功,这是我们诗坛的幸事,也是我们诗界的喜事,又是我们诗坛的大事,我们有理由为蔡丽双博士的成功鼓与呼!
     当我们面对诗歌这种苍白无力的艺术现实状态长嘘短叹的时候,当我们为诗歌的空灵艺术不能养活诗人深感困惑的时候,我们诗人是否想过诗歌的路应怎样走?诗歌创作是走为诗歌创作而创作诗歌的路,还是走把诗歌创作与现实主义结合起来的路?这个问题应该是很清楚的了:要使诗歌摆脱当前的困境,那就唯有走诗歌嫁接音乐之路,学习蔡丽双博士的精神,改革新诗目前存在的通病:冗长,语言拖沓不精炼,诲涩难懂,无诗味。克服这些通病,把诗歌与音乐嫁接起来进行传唱,使诗歌艺术产生新的飞跃,让诗歌走进大众化的生活现实中去,使之插上音乐的翅膀产生实用意义,产生经济效益,即使不能致富,也能使之养活诗人自己,使之走进大众化的现实社会之中,这将是彻底改变诗歌当前困境的可行之路。

尊敬的诗人们!诗歌作者们,让我们彻底摒弃诗歌的软弱性和虚无性,发挥它的特长性,利用它的本质与特征,把诗歌与音乐嫁接起来,走实用主义道路,为社会现实服务,为人类精神审美服务!为解救诗歌于困境之中服务!
     期盼着蔡丽双博士在不断探索诗歌实用化的道路上开辟出更加广阔灿烂的天空!

 

柯博元2009年5月23日初稿,2010年4月13日修改定稿

 

 

 

作者柯博元简介

柯博元,原名柯大伟,笔名戈文、高迅,自号棠园居士,广东阳江人,当代作家、诗人,艺术家,研究员,客座教授。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文学写作、报刊编辑、书法艺术、图书出版,经济改革与发展、社团组织等均有研究。1981年起开始在全国二十多家市省以上报刊发表作品;获中国民族文化城文学艺术创作中心授予“91中国桂冠诗人”称号;曾八次以上获全国性诗赛奖,诗文作品入编多种诗文选本;个人传略入编数十部大型人物辞书中。书法作品被评为“传世金奖”,获授予“中华金奖艺术名家”名誉称号。  主要著作有诗集、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集、寓言故事集、写作随笔集,人物传记等8部;主编出版的著作有诗集散文集五部。系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禅书画院客座教授,北京丛林草堂书画院副院长,当代作家创作研究中心副主席/研究员沿海文学创作传播中心主席,广东阳江市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沿海企业文化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沿海文艺报沿海诗报总编,《业界当代企业》报主编,多卷本《新诗人诗选》主编,现关注社会政治的态势与经济文化研究,书刊著述与编辑出版,代理长篇小说电视剧本版权转让和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