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言回忆录:88海南考察89三访北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55:21
搜狐博客 >育则维善余言 >日志 >经历回忆
2007-01-26 | 静座沉思(1)海南考察
标签:海南 水泥厂 葛洲坝 厂长 海口
静座沉思(1)海南考察
1991年4月我出席全局工业会议期间,葛洲坝水泥厂厂长前来走访并合影,顺便还特意对我个人也摄影留念, 照片中“静座沉思”恰好也是我告别中年的真实写照 .在ANYP个人网站“育则维善”首页刊出后,有位网友指出:这张照片根本看不清楚,他提议不妨用 PHOTOSHOP修一修.他还热心表示随时愿意出面优先修复. 如此盛情,令人感动.可是作为见证人,我又如何能”修复”那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姑且借用当时我正在研读的一本书名来形容这段历史:《从混沌到有序》.
这本书是比利时科学家伊·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阐述耗散结构理论专著.第一次听说“耗散结构”,是我在1985年3月从清华大学的一本教材中得知的.当时引起关注的原因是,1984年8月内部出版了我参加编写的一本《全面质量管理试用教材》.编写这本普及教材时,涉及管理理论知识我曾查阅过不少资料,居然没有发现清华大学早在1982年编印的《科学技术史讲义》中介绍过“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其中提及耗散结构理论.之后,1986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刊登“当代科技”专栏中,又突出介绍“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引起我更多的关注.直到我去海南考察水泥项目开发时,在海口市地摊上买到一本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海南岛发展战略研究资料集》,其中有篇文章《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海南开发》更引起兴趣.但当时忙於工作,无法细读.直到1990年元旦才买到原著《从混沌到有序》.也许当时心情烦燥, 似懂非懂.但至少记住了“负熵”这个关键词—熵不仅向着无组织性滑去,在某些条件下熵本身会成为有序的根源。
1988年8月赴海南考察水泥项目,正是拍摄这张照片的水泥厂长与我同行.当年他任副厂长,因参加过八十年代初团中央组织的青年赴日考察活动而小有名气.这次赴海南考察,起因是深圳传回信息:海南省建材厅拟筹中日泰三方合资兴办昌江水泥厂.葛洲坝水泥厂是葛洲坝工程专设工厂,随着葛洲坝工程建成,水泥厂正在开拓市场,对外经营.由于海南刚在1988年4月26日建省,新经济特区政策优惠有利于拓展海外市埸.得知合资机会当然机不可失.立即派人前往考察.
海南考察之行正值“特区省崛起”的开发热潮高涨,正好与当时全国物价普遍上涨相呼应.“十万人才过海峡”,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据报道:号称15万进岛人士中,35岁以下的大学生占90%.南腔北调,五湖四海,热血青年,各显神通.我们也听说海南经济曾受走私汽车案影响一度低迷,但踏上海岛立即被开发热所感染,人们热烈议论着环形橡胶带、自由港口模式、海上旅游资源、南亚热带农业…学者专家都忙着论证着发展规划.这个美丽富饶的宝岛海域广阔,资源丰富.无论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还是与美国夏威夷处于同一纬度的风光绮丽,气候宜人,都显示出宝岛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良,经济发展潜力很大的开发基地.宝岛名城海口、三亚举世闻名.还有那文昌的宋氏三姐妹,琼山的“海青天”及其在海口市滨涯山的“海瑞墓”,都格外引人发思.因为毛泽东生前说他一生做了两件事:赶走蒋介石和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两件事居然都与海南有所联系.
海南省建材厅热情接待我们来访,并派专人陪着我们去昌江现场查看,又沿途访问了当地水泥厂.当年海南除了海上运输,最方便还是坐汽车环岛旅行.尽管海南岛历史上曾被称为“南荒极境”,但长期备战需要,环岛公路网建设仍颇具规模.沿海观赏南国风光,令人耳目一新.但走进昌江黎族居地,眼前简直像看电影中放映着“刀耕火种,结绳纪事”的原始生活一样,真没想到这里的少数民族竟然如此贫困!亲自耳闻目睹才似乎领悟到.“南荒极境”那个‘荒’字,实在耐人寻味!远望着邻近的东方县境内人来人往,据说是武汉钢铁公司在扎营采矿.可是,没有电和煤,通讯不通,甚至饮用水也寄望于老天爷恩赐,稍显旱情则水库告急!尽管海南省领导在建省庆典时,决心打基础,重点抓能源(海口市70%工厂不能正常生产)、交通、水源、通讯.可是至少三年才可能缓解紧张状况.至于海外市场、合资筹资、穷困黎族移民…难题成堆,短期无解.只好请示领导:撤退!
尽管由于基础条件差而决定不予立项,但在建材行业联络上有所进展.特别是参观几家水泥厂,对照葛洲坝水泥厂的实力和管理状况都有所反省.海南之行本来是试探如何开拓海外市埸.考察结果虽然此路不通.“开拓水泥市场”却引起葛洲坝集团公司高度重视.特别是这次考察后不久,1989年元旦全国宣告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葛洲坝集团面临着转轨变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业势在必行.水泥也成为发展工业的龙头项目.这次考察借鉴外厂经验,既看到葛洲坝水泥厂经营能力和产品优势.但也注意到建厂多年也面临着设备老化和技术更新.这次考察也引起厂内议论纷纷.促使集团公司通过调查后相应采取措施,从调整领导班子入手,抓管理基础力争创优.目标仍然是争上三峡.
88年海南水泥考察建立的行业联系,促使91年我随水泥厂再次考察时又重访海南.三年光景,海南变化日新月异.当年海口市城建规模还比不上同属地区级别的宜昌市,除了临时建筑和在建工地,满城遍布地摊,各类小贩五花八门.什么海鲜海产,珍珠项链,廉价电器,海外书报…,甚至私下成交的珍贵野生动物中药制品都招摇过市.91年重访海南时,海口市初具规模,开始显示出现代大城市的气派和风采.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区效率”倒是:刚下车进入“教育宾馆”,分明是‘三陪小姐’的约会电话跟踪而至.当然,目标紧盯住那些年轻的“领导人士”.我和同房聚居的水泥厂副厂长及总工这三个老头都很意外,这“教育宾馆”居然会如此‘开放’?此处不可久留,次日就匆匆告别海南,转赴安徽合肥.
静座沉思(2) 三访北京
1988年9月海南考察返回后,立即督促水泥厂抓紧创优.11月下旬我亲自带领水泥厂赴湖北省经委、省建材局申办创优指标.12月中旬又利用在湖南株州出席水电部机械局行业会议机会,将水泥创优也纳入了部创优计划.如此紧锣密鼓抓水泥,可以说是我从1987年6月首次赴水泥厂联系工作以来,最投入精力的时刻.当然想趁着海南考察热,促使水泥厂尽快发挥工业开发的骨干作用.
1987年5月,我应聘抓工业开发.当年葛洲坝集团正面临严重困难:建成了葛洲坝又盼望着三峡开工的五万职工,大量在职待业,进退两难;还有八万家属社会负担重,子女就业难.据湖北省工会调查:由于工资减发,职工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约1.5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下.为走出困境,全局动员“对外经营,找米下锅”,提出实施“二二一方案”.(二万人水电施工,二万人工业开发,一万人第三产业).由于我曾在工厂工作多年,具有工业管理经验,当即被推荐参与工业开发.1987年夏,我主持开展全局大大小小几十家工厂的工业调查.据此,我写出专题论文《葛洲坝工业调查和发展战略浅议》,受到高层重视并保持工作联系.也正是87年调查活动,我首次走进了水泥厂.88年又选派我赴海南考察总投资2.7亿的重大项目,显而易见,对于面临严重困难的大型企业,如此时刻的投资决策风险,责任重大,只能全力以赴.
正是这种心态的驱使,当时我以为:利用海南考察而掀起的水泥开发热,一鼓作气抓出成果!没想到事与愿违,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造成工作环境恶化,导致我一度陷落在混沌状态之中.
1989年4月初,我带领一名年轻工程师赶赴北京,忙着向主管部门汇报了海南考察情况,抓紧时机落实水泥等四项产品创优计划,并申请工业钢材指标.正办事时,又得通知赶赴南京参加部内行业会议.留下年轻工程师继续办.南京会议结束后,刚回宜昌突然听报道胡耀邦逝世,令人吃惊.文革后,胡耀邦突破“两个凡是”禁区,高举反左大旗,大力平反冤假错案,三令五申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深受知识界高度称赞.没想到他只有73岁就告别人生,令人叹惜!
出差返回当然忙抓落实,工作任务紧迫,容不得分神.但电视报道北京学潮日益引人注目,事态发展没想到竟会严重到宣布戒严,军队进城!刚离京一个多月,正抓紧联系业务却中断—葛洲坝属中央企业,1987年底我上访部委各部门,费尽口舌好不容易建立起工业行业联系,这可全打乱了!
没办法只好仃下工作耐心等待恢复联系.等着等着,倒等来了什么“两清”(近期赴京人员说清交往过的人和事).对于经历过“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年代的人们,这套作法都早己领教过,无非是按时交卷完事.不过,事隔多年后,拜读钱宁(钱其琛之子)著《留学美国》竟不谋而合,他写道:
“事情在1989年6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系主任自己在学校里陷入了麻烦…因为学校接到了‘小报告’,揭发她在‘六、四’期间的一些言行.这位系主任只好留下来‘说清楚’.这一‘说清楚’,说了一年半.”
好不容易等到“十.一”后,听说京城己恢复秩序.10月6日我和另二位赴大连开会的总工一起赴京看看究竟如何?我们当然居在葛洲坝驻京办事处,正好在西单六部口那个“焦点”.据说当时局属一个集体企业的年轻职工,正好出差路过北京,一时兴起用照相机拍摄现埸,结果人机皆被收押.后来人被保回,机被没收.令人惑而不解的是:已过四个月了,大街上仍旧是一辆接一辆军车,装满全身武装的士兵在巡逻.我们找北京校友会打听,也是各部委机关找人难,一无所获,只好返回.
这时,全国治理整顿的文件层层下达.清理整顿公司使我所在部门扩大势力范围.一些本属整顿的公司名义上撤消,实际上划为管理部门下属企业,整顿如此告功.倒是管理部门变了质,涉及公司人财物大权之争,这些与部门管理职能毫不相关的事,反而挤满了办公会议议事日程,我烦也没用!
快等到年底,果然时机己到.北京“水总”召开首届多种经营会议,并指定葛洲坝代表列为四名大会发言人之一.领导太忙,临时决定由我出席.反正87年至今,一直由我内外联络,也算“胸中有数”.不过,赴京途中我才看到秘书为领导起草的那份大会发言稿.按规定我在会上照念一遍就完事,省心又安全.可是,分明是企业困难资金告急,职工盼望就业按期发工资.会上空谈治理整顿成绩实在叫人说得脸红.刚到北京,趁着开会前的予备会时问,我赶紧重新起草了发言稿,又熬了个通宵.
12月6日大会发言时,我在列述成绩和困难后,突出三大难题,首要是“发展战略模糊不清”.我详细汇报了海南考察过程及由此引发水泥厂反省的有关情况,促请上级领导关注发展战略.我引用了在海南收集的那篇文章即《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海南开发》中有关论述并结合企业实践而发挥:
“我们开展多种经营之际,正当海南岛开放之时.引人注目的是:国内学者运用非平衡经济理论,特别是耗散结构理论的观点去研讨地区开发战略.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当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阈值时,通过巨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自动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即由原来的无序态形成一种时间、空间功能有序结构.而巨涨落是该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换能量、物资和信息而产生的.并应产生‘负熵流’才能引导系统达到‘有序’状态.因此,输入的信息流必须是(1)具有任务性的输入(2)输入是有序排列的.倘若输入的正熵流,则只会加速系统退化.”
“对照一下,我们可以发现:(1)我们企业系统正处于‘远离平衡状态’,其产生原因就在于外界条件变化已达到使企业难以维持生存的时刻;(2)必须产生巨涨落发生突变促使系统从无序形成有序,自动产生一种自组织现象.这也符合我们转轨变型,发展多种经营,促使形成具有综合功能型企业的基本思路;(3)增强与外界联系,在交换过程中形成‘负熵流’.我们正是促使企业打入市埸,意图、作法大体相似.但是,关键在于是否形成‘负熵流’.由于我们饥不择食地急于找项目拉伙伴,这谈不上‘任务性输入’,更不能属于‘有序排列’,这么忙乱的时热时冷,一旦形成‘正熵流’输入,促使系统紊乱程度加剧,结果加速系统退化.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应该是在形成‘负熵流’上认真反思,又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形成‘正熵流’.这又只能是通过在发展战略、统筹安排方面周密的决策才能实现的.几万人找生存出路,如果满足于凑合对付,什么随机性、偶然因素、风险承担能力、不确定性的影响程度等等一概置之度外,又有谁敢担保开放效果呢?”
就是这么一篇自不量力的大会发言,招惹来1990年1月底的一纸公文的恶果:在职待业.当然名义上是重新安排‘领导分工’,个人服从组织安排完事.私下的传言就更加有声有色:什么“违反纪律擅自更改领导审定稿”;什么“冒充权威,鼓吹西方理论”;什么“人家领导出席的会议上瞎吹一通”等.其实,大会发言后,各地代表听后颇感兴趣,要求将讲话稿印发他们带回去便于参考.我当时仍感心虚,答应回局请示后再决定是否付印.刚回宜昌,北京会务组跟踪追问,要求限期按数印好上交.赶紧将讲话稿上报审批,倒还顺利,90年元旦前印出80份寄往北京.一个月后我就靠边站了.
1990年是在混沌状态中“静座沉思”的一年.    参加北京会议返宜后,我还应邀出席了宜昌市经济工作会议.但会议气氛明显异常.有的代表们悄悄议论:“人在虾子沟,心里想东欧”.自从89年9月中旬起,东欧剧变.至11月9日‘柏林墙倒塌’ ,继而引起连锁反应,一直延伸至1991年12月终于导致苏联解体.如此剧变,举世震惊!1990年初正处在东欧刚发生政治地震时刻,更使那些急于扭亏找出路的经理们感到惶恐不安,谁也说不清楚经济走向,只好冷眼旁观.往常经济会议一般争论热烈,如今却变成为默不作声地静座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