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李东阳 书法集+李梦阳 李应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5:33:31
明 李东阳 书法集 

李东阳(1447-1516)


   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人。自幼习文,4岁时随父亲在京城时就会写径尺大宇,被视为神童。因他的才名,在四岁、六岁、八岁时,先后被景宗召见过三次。八岁时选到顺天府学进学。李东阳十六岁时就考取了举人。第二年,考取进士。此后仕途顺达。十八岁时,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成化八年(1472),任翰林院编修。成化十六年(1480),三十四岁的李东阳,任翰林院侍讲,兼应天府(南京)乡试考官。弘治六年(1493),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弘治七年(1494),李东阳任职内阁,专管诰敕。后屡任礼部右侍郎、礼部、户部、吏部尚书及文渊阁、谨身殿、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是明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文典雅工丽,其诗影响所及形成“茶陵诗派”。

   李东阳长于篆、隶、楷、行、草书。他是明初台阁体书法向明中期吴门书法过渡期间的书法家。他对自己的篆书相当自负,自言:“李斯、李阳冰之后,就算小生我了。”是明代不多的篆书书法家之一,对明代篆刻文字有一定的影响。他的楷书师法颜真卿,法度谨严,风格清润潇洒,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开吴门书法的先声。他的行、草书融有篆隶遗意,用笔方式与明代其他草书家不同,他这方面成就最高,特别是草书,结体宽博疏朗,与圆转瘦硬、骨力雄健的用笔互相生辉,形成自己的风格。李东阳的书法已摆脱明初台阁体的束缚,对明中期书风起承先启后的作用。代表作品有:篆书《怀素自叙帖引首》、楷书《邃庵铭》、行草书《自书诗卷》等。著有《怀麓堂集》、《诗话》、《燕对录》。

   此为《怀素自叙帖引首》 篆书,用笔圆均劲健,结字匀称疏朗。

   明王世贞:“涯翁篆胜古隶,古隶胜真、行、草”。明詹景凤《詹氏小辨》云:“东阳草书,笔力矫健成一家,小篆清劲入妙。”告老家居时,请求诗文篆者,填塞门限,欲得其墨宝。

   附:怀素自叙帖跋尾

草书杂诗卷

李东阳《甘露寺词轴》纸本 草书 纵111.5厘米 横3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册页(局部)
eLOlY5EW.jpg (216.71 KB)
明代李东阳18开册页《秋兴八首》,18万
2006-11-28 12:23

跋欧阳修灼艾帖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醉翁常恨作书难,道是撑船上急滩。毕竟晚年多自得,尽留风韵与人看。
  宋代书家自不孤,当时只许蔡君谟。若将晋法论真印,此老风流世亦无。
    ——崔礼部杰得欧公真迹,闲为之三复居玩,因题之二绝。正德己巳正月六日,后学李东阳。  李梦阳(1473-1530) 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出身寒微。曾祖父赘于王氏,父恢复李姓。弘治六年(1493)举陕西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因连丧父母,在家守制。直到弘治十一年,出任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弘治十八年四月,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张鹤令,被囚于锦衣狱,不久宥出,罚俸三个月。出狱后,途遇张鹤令,李梦阳扬马鞭打落其两齿,可见他嫉恶如仇的强硬态度。正德元年(1506),因替尚书韩文写弹劾刘瑾奏章,被谪山西布政司经历,不久又因他事下狱,赖康海说情得释。刘瑾败,复起任原官,迁江西提学副使。后因替朱宸濠写《阳春书院记》而削籍。

   李梦阳的乐府、歌行在艺术上有相当成就。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等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力图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他的主张影响甚大,为明代“前七子”的领袖。

   著有《空同集》66卷。

李梦阳《行书自书诗卷》 纸本 图片由可嘉提供

李梦阳《行书五言诗扇面》 上海博物馆藏 李应祯(1431-1439)初名甡,以字行,更字贞伯,一名维熙,一名维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1453)举乡试,入太学,授中书舍人,官至太仆少卿。真书学欧阳询、颜真卿,得蔡襄用笔之法。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少卿书真行草隶,皆清润端方,如其为人。”篆、楷亦俱入格,尤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他是文征明的岳父,22岁时文征明从李应祯学书,李应祯在晚年告诉他,说自己学习书法四十年才开始有所得,并向文征明论述了书法上的很多道理。文征明评应祯云:公难潜心古法,而所自得为多。当为国朝第一,其尤妙能三指尖搦管,虚腕疾书,今人莫能及也。又云:公既多阅古帖,又深诣三味,遂自成家而古法不亡。

李应祯《行书致惟颙札》 图片由可嘉提供

李应祯《枉问帖》纸本 纵22.6厘米,横4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一封书信,用笔厚重遒劲,气势开张,颇有后世碑学气息。应祯的尺牍,秀丽而又有气度,行笔自然大方,横向取势的撇、捺、横都很生动有致,字的大小,粗细变化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