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转内销大行其道 政策漏洞大量吞噬国家税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3:30:31
        “你们老板就等着在被窝里边数钱边乐吧!”刘政(化名)对他的每一位客户都斩钉截铁地说。

    刘政是天津一家物流公司的业务员。他每天要做的工作看似非常简单:上午,拿着客户提供的材料到海关办理出口和出口退税手续;下午,带着客户办理同一批货物的进口手续。一出一进之间,据他计算,客户减免的增值税和出口退税相加,最多可以得到20%-30%的利润。而他所在的公司,也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代理费。

    刘政所在的物流公司注册在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天津保税物流园区内,中国的货物只要进入这个园区,即可视为出口,因此企业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利用中国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的漏洞,轻松赚取税率差额。

    每天做着这一切,入行两年的刘政有时觉得赚钱真是世界上最简单的活计。

    中国向中国出口,中国从中国进口,这种类似“自己的嘴咬自己的鼻子”的令人无法设想的杂技动作,在中国外贸行业内却是每天大量地在上演。它的学名叫做“国货出口复进口”,业内俗称“香港一日游”。在过去的26年间,这一业务增长了3056倍,直至巨额的贸易顺差把中国推上国际舞台的风口浪尖。

    3月12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2月份,中国贸易顺差高达237.57亿美元,为去年同期的9.7倍。有专家预测,今年全年顺差可能突破2500亿美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顺差国。而伴随其间的将是更为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

    在日益巨大的贸易平衡压力下,长期以来国货出口复进口的“顺差造假”问题开始引起关注。“中国只是‘过路财神’。”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在今年1月份说,许多企业高报出口骗出口退税,是导致中国外贸顺差失真的重要原因。

    “香港一日游”

    在海关每个月的进出口贸易统计表上,有奇怪的一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进口”,在2006年末,这个数字的年度累计达到733.6亿美元,如果仅仅看数字,这已经超过了中国全年从美国的进口额,也就是说,中国是自己的第六大进口来源地。

    这个就是国货复进口的数字。按照海关的解释,国货复进口,就是指重新进口已经出口的中国产品。这其中,有因为质量问题和经济纠纷而被退货的产品,有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的布局考量,但更多的国货复进口是和“加工贸易”联系在一起的。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国货复进口有一个中国人更加熟悉的称呼——“出口转内销”。1980年,中国国货复进口0.24亿美元,大部分来自海外退货。

    1981年外贸税收政策调整后,内外贸税收截然不同。产品内销要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而外贸企业出口材料、零部件、初级形态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可以直接获得出口退税,企业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时,又可以享受减免关税和增值税的优惠。    以一个电子企业为例,电子元件出口可以享受13%-17%不等的出口退税,等于价格成本降低了13%-17%。而下游企业用更低的价格进口时,只要持有加工贸易手册,就不用另外缴纳进口关税和环节税,上下游企业都得到了税收减免的好处。  刘政的“师傅”在深圳出口加工区做国货复进口的代理已经十几年,堪称这个行业的“老行尊”。由于中国企业离得最近的“境外”就是香港,香港又是贸易自由港,所以国货复进口的生意一直以深圳最为火爆。他曾经向刘政描述,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的头几年,是国货复进口的鼎盛时期,“当时香港每天进到深圳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国货”。

    刘政还听说,一家总部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跨国电子行业巨头当时是这样操作的:“零部件从宁波和苏州空运到香港,再从香港空运回苏州。”

    这样的操作方式,由于物流成本高昂,对于发货批次多但发货量小的公司来说并不经济,所以长期以来主要是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在采用。刘政所在的物流公司的客户名单上,至今仍然有摩托罗拉和三星这样的大企业的名字。

    这些大企业除了赚取税率差额外,还能通过一进一出中的价格操控,将一部分利润转移到香港或其他地区,让自己在中国境内的企业推迟进入“获利年度”。按照中国目前的政策,外商企业在进入获利年度之前,不用缴纳所得税。同时,大量的出口使这些企业很容易达到出口额占销售总额70%的红线。按照现行所得税法的规定,达到这一标准后,企业所得税征收减半,还可以获得其它税收优惠政策。

    这使得从香港到深圳、东莞的物流业空前繁荣,逐渐,“香港一日游”取代“日本一日游”、“韩国一日游”。

    8个小时的利润

    如果说“香港游”时代,国货复进口主要还是在华跨国公司玩的游戏,那么在全国出口开发区陆续开建保税物流园区,物流成本大为降低之后,国货复进口就进一步成为许多小企业行之有效的避税手段了。

    刘政说,由于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介入这一业务,争相压价,现在小企业国货复进口的成本越来越低了,“我们最低做过1500元左右一批货的”。“首先我们会要求客户把货物运到天津,然后由我们来进行商检和报关,由于我们公司在海关信誉很好,又是区内企业,所以报关的时候,海关一般都不会开箱查验。企业只需要提供给我们报关、报检委托书、发票、装箱单这些基本文件就可以了。”

    在通过海关之后,货物被运到物流公司位于保税物流园区内的仓库暂存。刘政说,由于一般货物滞留的时间都很短,所以这样的物流公司都不会把钱花在仓库建设上,在遇到一些数量、重量不大的货品时,业务员们经常免收仓储费用。

    而此时,出口企业已经拿到了出口退税报关单,可以自行申领出口退税。由于中国政府加强了出口退税的兑付工作,目前一般企业只要一周左右时间,就可以领到足额出口退税。而早在企业领到出口退税之前,刘政就可以用企业提供的书面申请报告、进出口证明材料、和进口委托协议,到海关再次申请货物进口入关。这样,从货物运到天津不到8个小时的时间,在海关和物流公司的仓库里转了一圈之后,企业就得到了出口退税款,刘政则收取了每批货物几千元不等的代理费用。    由于国家鼓励机电产品的出口和加工贸易,电子元件类的出口退税率一再调高,所以现在从事国货复进口的大部分是电子企业,并且随着关税政策变化而不断调整。业内人士说,这两年业务增长最快的就是数码相机。 自2005年起,数码相机的进口关税降到了零,而出口退税率高达17%,因此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生产厂家都用国货复进口赚取出口退税。2006年,广东口岸98%、天津口岸2/3以上进口的数码相机都是本地货。

    “堵”“疏”之争

    对于企业来说,国货复进口产生的利润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钱”。刘政乐观地表示,“这个政策是国家鼓励的,没有任何风险”。

    刘政所不知道的是,对于国货复进口的政策调整,在中国政府高层已经争论多年。主流意见认为,国货复进口既浪费了国家税收资源,徒增企业物流成本,也扭曲了中国的外贸数据,企业大量的价格和出入境操控,令国家无法对进出口形势做出准确判断。

    为此,以国家发改委为代表的一些意见认为,应该直接取消国货复进口的加工贸易保税优惠,对国货复进口的产品征收进口关税和环节税,以此堵住政策漏洞。

    而海关方面则认为,对国货复进口不应该“堵”而应该“疏”,与其斩断企业加工的产业链条,还不如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保税园区,降低物流成本,将“进口-出口-进口”环节所产生的利润尽可能留在国内。

    海关的观点得到了曾专门研究过国货复进口现象的国务院研究中心外经部副主任隆国强的支持。他说,国货复进口现象的产生,更多是中国深加工结转政策不完备的产物,如果一味地“堵”,只会影响加工贸易行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也无好处。

    2006年年中,发改委的意见一度占据上风,“取消国货复进口的加工贸易保税优惠”已经被写入商务部草拟的加工贸易调整方案之中,但随即在沿海各省市,尤其是外资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弹,港台商人们多次向地方和中央政府沟通游说,并声称,如果这些对于加工贸易非常重要的优惠政策被取消,他们将把投资转移到越南、印度等地。

    在各种压力下,加工贸易调整政策被一再推迟。但是2007年初,1775亿美元的顺差数字和中国前统计局长李德水的一番话,再次引起外界对于国货复进口扭曲外贸的关注。

    3月初,一个由国家税务总局、商务部、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正在酝酿一场针对“非正常贸易增长速度”的大检查,以便堵住贸易数据失真的黑洞。而国税总局则表示,将加大对假报出口、以次充好、低价高报以及利用小规模纳税人货物、未缴税或缴税不足货物实施骗取出口退税活动的打击力度。国税总局将有权停止骗税者的出口退税权。

    “虽然目前在国货复进口如何处理这一个问题上,各部委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加工贸易的完善措施,肯定会在2007年出台。”一位海关官员透露说。

出口转内销大行其道 政策漏洞大量吞噬国家税收 出口转内销大行其道 政策漏洞大量吞噬国家税收 愿领导人访谈不再“出口转内销” 外销转内销,核心在营销-外销转内销,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管理-hc360慧聪网 外销转内销,核心在营销-外销转内销,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管理-hc360慧聪网 中国顺差逾四成是出口转内销 达733亿美元 中国顺差逾四成是出口转内销 达733亿美元 中国顺差逾四成是出口转内销 达733亿美元 社论:食品安全的压力不妨也出口转内销(南方都市报 2007-5-24) 王乾荣:还会“出口转内销”吗?(南方周末 2007-7-19) 产品定价权丧失 广东小家电企业集体出口转内销_大商圈网 熊培云:愿领导人访谈不再“出口转内销”(南方周末 2008-10-23) 张培元:反腐消息为何“出口转内销”(新京报 2009-3-13) 最新更新出海口-出口转内销新闻8-搜狐博客#comment#comment#comment... 王琳:反商业贿赂不能总是“出口转内销”(南方都市报 2009-8-17) 社论:食品安全的压力不妨也出口转内销(南方都市报 2007-5-24) 每日小抄 ? 『转载』出口转内销的牛年牛词漫画展(漫画 英语说明) 中美签署协议填补出口监管漏洞 中美签署协议填补出口监管漏洞 亚洲鞋考验欧洲贸易政策漏洞 家电以旧换新惊曝政策漏洞 - 财经频道 咱们国家保持大量的出口倒底有啥用? 咱们国家保持大量的出口倒底有啥用? 煤炭紧缺 为何还大量出口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