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艾灸养生方法及附肓募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8 09:17:30

①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②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③独灸关元养生方

【施灸方穴】关元。

【方穴功用】补元益气、温肾健脾、补肾固脱、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补肾纳气、温阳利水、补血调经、温暖下元、补虚泻实、延年保健。

【方穴主治】可用于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关元还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关元作为常用的保健穴同足三里一样重要。古有春灸气海,秋灸关元,口生津液。若伤寒后,或中年久嗽不止,恐成虚劳,当灸关元三百壮。中年以上之人,腰腿关节作痛,乃肾气虚惫,风邪所乘之症,灸关元三百壮。老人气喘,乃肾虚气不归海,就关元二百壮。《类经图翼》云:“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二三百壮。活人多亦。然虚频次灸之,乃下兼三里,故曰:若要丹田安,三里不曾干。”宋代窦材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五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由此可见,关元不但能够治疗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还可以保健延年。

④呼吸系统艾灸养生方: 风门、身柱、肺俞、足三里。

⑤心血管系统艾灸养生方:

高血压:风门、曲池、足三里、阳陵泉。

冠心病:身柱、郄门、三阴交,也可以灸膻中穴。

⑥消化系统艾灸养生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

⑦神经系统艾灸养生方:大椎、身柱、 肾俞、足三里。

⑧泌尿生殖系统艾灸养生方: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

⑨一般强壮艾灸养生方:

此法自古盛行。作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也有很好的健身作用。施行健身灸法,一次十数分钟时间多不过30分钟,既无多大痛苦,又经济节约。长期坚持施灸,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其效果绝对不亚于服用膏方,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保健方法。

降糖穴、升陽穴、補虛穴、偏癱穴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張偉傑

降糖穴

【定位】位於前臂掌側,腕關節至肘關節的下三分之一處。

【取穴原則】左右交替取穴。

【功能】益氣安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氣。降糖、降脂、降壓,消炎鎮痛,鎮靜,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免疫機能。

【主治】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臨床還可用於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肋間神經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潰瘍,胃癌,膈肌痙攣,神經衰弱,低血壓,失眠等。


升陽穴

【定位】位於頭頂正中,雙耳尖連線的中點再往上二公分,即百會穴前方二公分處。

【功能】升陽固托,益氣固本,助陽止瀉,補腎健脾,調節臟腑功能,抗衰老,增加免疫機能。

【主治】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中氣下陷性疾病為主。臨床還可用於治療陽痿、早洩、遺精、遺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腸炎、慢性腸炎、低血壓、子宮頸發炎、陰道炎、過敏性氣喘、慢性支氣管炎、體質過敏、偏癱等。

【行針指要】臨床主要以治療內臟下垂、中氣下陷性疾病為主,對生殖、泌尿、運動、呼吸、神經、內分泌系統均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一般均作為益氣壯陽的首選穴位,亦適用於一切虛症,因此作為一切慢性疾病的輔助穴位。

此外,在改善抑鬱症等情感性疾病的療效也頗令人滿意,手術後傷口癒合不佳時亦可應用。總而言之,凡是虛症、精神或情感、心神有關的疾病皆可應用(或配用)本穴。其他如治療泄瀉(虛症、實症皆可),或體質虛弱與中年以上者的保健方面都可以應用。

本穴可以留針十二小時,最長四十八小時。結合「補虛穴」一起運用,保健、療疾的效果更佳。


補虛穴

【定位】本穴為三間穴(手陽明大腸經)與靈骨穴(人體奇穴)的對穴。

【功能】調氣通經,溫陽補氣。

 

三間穴的取法:微握拳(拇指彎曲,抵住食指第一節後,握拳),則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後,橈側凹陷中就是本穴。

【功能】清熱、止痛、利咽。

【主治】牙痛,三叉神經痛,手指腫痛,肩周炎,青光眼,急性結膜炎等。

 

靈骨穴取法:在手背拇指與食指的骨頭交會處,即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的援合處。

【功能】消炎止痛、補氣通經。

【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腳痛,腸痛,背痛,偏頭痛,耳鳴,耳聾,頭昏腦脹,臉部神經麻痹,半身不遂,婦女經脈不調,痛經,閉經等。

 

【行針指要】三間穴、靈骨穴為對穴,有極強的調氣、補氣、溫陽作用。尤其在針刺「升陽穴」後留針,再配合本穴,效果更佳。「頭針」後再針本穴,則可通調腦部氣血,強化頭針功效。

本穴以「靈骨穴」為主,須重刺、深刺,針深可以透過對側。「三間穴」為輔,針剌五分至一寸。

如果針刺身體健側,在治療腦血管意外的後遺症方面有特效,尤其配合「偏癱穴」使用的效果更佳。此外,在治療坐骨神經痛方面也有特效。

若因應出現腿腳抬舉困難、無力,腹脹,尿頻,小便時疼痛,或食欲不振,脫肛,頭暈,耳鳴,下陰脹痛,脊柱肩背腰膝疼痛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附:肓募穴

此穴為「經外奇穴」。凡是病後極度虛弱,而採用各種藥補、食補之後的效果均不明顯,甚至出現腹中積塊疼痛,萎黃病,或因邪氣侵入臟腑深處,而藥力不濟、針灸不及者,選用此穴,並以灸法施治,即可收到奇效。

【取穴法】位於胸部。取乳頭與臍的連線一半的長度,一端從乳頭垂直向下量,另一端點即是肓募穴。


偏癱穴

【定位】位於耳尖上方三公分處。

【功能】益氣壯骨,化痰袪風,醒腦開竅,調節內臟,調節神經,擴張血管,消炎止痛,降壓降脂,解痙,調節人體的平衡功能。

【主治】腦血管意外引起的昏迷,以及中風後遺症。

【行針指要】應用時宜交叉取穴,但向太陽穴方向針刺,刺入約四公分。臨床上還可用於治療偏頭痛、顏面神經麻痹,或面癱後遺症、顏面肌肉痙攣、三叉神經痛等症。


站長補充:

  • 本篇文章出自張偉傑的《千年祕傳?天乙神針》,建議大家買回來細細閱讀!

  • 請參考→張偉傑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