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one tast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8:23:52
抄书是个苦力活,但能让人读的足够认真。更主要的是还能放到网上与人分享。在网上没找到《一味》的电子版,而4月23日那天我有幸在黄明雨兄处借得《一味》台湾胡因梦译本,他手上也只有复印本,而我的已经是复印本的复印本了。有几处不清楚,29日那天已经还掉此书,今天才发现目录,十二月的小标题无法看清,看来下周还得去借来补齐才行。对我来说,抄书是细读一本书的方式之一,从今天开始,每天书录《一味》的一些篇目,但愿能完成,记得04年发愿书录《哈维尔自传》,结果书录了三分之一,就搁下了。这次但愿不会。^_^

先找到一些网上有的片断,补全。如果有心人愿意一起书录,那就更好了。我提供复印本。



《一味》(one taste:the journals of ken wilber) 作者:肯恩•威尔伯 译者:胡因梦,台湾先验文化出版社,2000年12月一版一次,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恩•威尔伯证入意识演化最高境界的私人札记

真的。你沒有一刻不曾體會過「一味」它是:在你將它切割之前的每個經驗的本性就像北極風的冰寒一樣,在百億年中你未曾有過一秒不是冰寒不是風,它是--整個宇宙中唯一的常數你我不可避免的狀態,事事物物的實相,只是,我們經常對自已隱暪這一點一味!一味隱瞞……

這本札記告訴我們身心靈並非互不相容的,肉體的慾望、心智的理念與靈魂的了悟都是宇宙神性的完美展,大圓滿的莊嚴情態。整個法界只有「一味」,而這滋味是全然神聖的,不論它是展現在肉體上、心智上或靈魂上。安住在這「一味」中,超越於塵囂之上,世界從最純粹的解脫之光升起。樂在無限,迷失於永恒,在本來面目無情的奧妙中,放下了所有的希望。萬物來自「一味」,萬物亦歸返「一味」--存在於其中的,就是當下這一刻的故事。一切只不過是南柯一夢或噩夢連連,無論如何,我們終將從其中覺醒。

肯恩.威爾伯。被譽為超個人心理學界的天才、意識研究領域的愛因斯坦、新世界觀的原創者,他提出了整合自然、文化、宇宙和意識的「大統一場理論」,提供了科學和社會嶄新的典範基礎。重要著作有:《意識光譜》《先驗出版》《萬法簡史》《先驗出版》、《意識轉化》、《事事本無礙》、《恩寵與勇氣》、《靈性復興》、《靈性之眼》等十餘本。

胡因夢。名演員、作家與譯者;現從事身心靈的整合研究與治療。著有:《死亡與童女之舞》、《古老的未來》《茵夢湖》等。譯有:《克里希那穆提傳》、《恩寵與勇氣》《般若之旅》等十餘本書。

《一味》目录

“超个人心理学“丛书总序 ·胡因梦

《一味》的困惑与开显 •石朝颖

给读者的小注

一月 雪白之上的雪白

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 二月

三月 你不是在听雨你就是雨

四月 你的恩宠令旭日东升

云朵从天空飘过 五月

六月 你为什么不快乐

七月 每一次呼吸

八月 观者雨所观之物同为一味

九月 其实我们没有一刻离开道

就像你感觉大地或飘过的云朵一般 十月

当下这一刻活着的感觉 十一月

十二月 呼吸时(复印本不清楚)

人名中英对照

书名中英对照

名词中英对照

其他中英对照

“超个人心理学”丛书总序
肯•威尔伯与超个人心理学

来源:胡因梦的博客

2006-09-14 00:58:15

“21世纪确实有三个选择:亚里士多德,或尼才,或威尔伯......”

随着理性启蒙运动的兴起,组织化宗教与形而上学曾经替世界带来的魅力效用已逐渐式微,而民主价值观、个人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极端发展,也导致整体人类朝着自恋、分化和过度主观的方向盲进,并因而严重威胁到社会、家庭与关系的连结。不可否认的,在我们迈入新世纪门槛的关键时刻,人类正普遍一同地面对着一个乏味、浮嚣,物役、量化而又迷失了方向的文明。

然而,“经验科学”这个理性的产物,毕竟也创造了各种突破性的发现,它不但将人类送上月球,还将人类送进了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世界,而复制羊桃莉的诞生,更揭示出一个重大的可能性:人类即将取代神,开始执行造物的职责。

在这第二个创世纪尚未充分显相之前,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待演化、存在与终极真实等攸关人类存亡的议题?在各种知识体系呈现出四分五裂、各不相容的情况之下,我们要如何替这些不够完整的真相找到正确的定位?在正统宗教沦为神话、教条和无从证实的呓语,而科学只能阐述物质的基本事实,却无法提供意义、价值与伦理之际,我们要如何拉拢二者,使它们相互对话?简而言之,这股从法界之海奔涌而出的人类识能,如何才能融成一道具有完整阶序的彩虹光谱?

上述一连串的问题所揭示出的答案,不可避免地涉及了一种整合哲学或整合世界观的可能性。然而,整合性的世界观在本质上往往是独断与高压的,凡受过理性洗礼的知识精英,鲜少有人愿意再甘冒“法西斯”之名,去进行具有宏大企图的统合动作,而且老实说,也鲜有几人兼具了绝对真理的无我体悟和相对真理的逻辑归纳能力,那么,这股识能中与日俱增的困惑、痛苦与愤怒,又如何才能化解成秩序与清晰的辨识?

肯恩•威尔伯此生的贡献,就是要帮助我们这个时代,提出一个由空性含摄知识万有的整合视见。他的整合哲学是灵性与理性兼具的,他主张我们必须朝着更高的意识发展,而这些高层的意识虽然隶属于主观的内在精微次元,却是含摄科学与理性的,就这一点来看,威尔伯的视见其实延续了东西文化中哲学与宗教传承的精髓,以及现代性的核心精神。

这个传承源起于毕德哥拉斯,巴曼尼德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传递给奥古斯丁、阿奎那斯、迈蒙尼德、史宾诺沙,黑格尔以及海德格,而东方智慧传承对威尔伯影响最深的,则属佛教上座部思想,龙树中观学派、华严学派、唯识学派、藏密大手印与大圆满,论藏,吠檀多哲学、中东苏菲神秘主义,等等。至于威尔伯的超个人视野,则充分反映了威廉•詹姆斯、荣格、马斯洛的心理学研究,更涵盖了六○年代末期西方所发展出来的身心灵修练途径以及东方的默观传承。

虽然长青哲学家,整合哲学家•超个人心理学者皆为人们加诸威尔伯的桂冠,但通常学界仍将他归类为超个人心理学者,并视其为这个领域最卓然有成的理论家。有开超个人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台湾目前译介过来的只有李安德博士的《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的新典范),可见国人对这个领域,尚处在牖中窥日的阶段。根据法兰西斯•沃昂与罗杰•沃许(威尔伯的莫逆之交,也是著名的超个人心理学者)的诠释,所谓超个人经验,就是从个人的统合感扩张到整体生命、灵性和宇宙的面向,而有关超个人的学术研究,指的则是以更科学的方式来理解和诠释传统的宗教体验,包括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一体性,最深的洞见,慈悲和宇宙大爱。

北美及欧洲的超个人心理学多半源自所谓的“反文化灵修圈”。大约六○年代左右,欧美年轻的一代对科技文明愈来愈不满,他们本着存在主义所强调的个人独特性,自由意志与尊严的需求,排山倒海地推动了人本运动和潜能开发的潮流,并促成了“转换的意识状态”(ASC)及异常经验的研究。历经十年的发展,原本健康的人本运动,却因为大众化而遭到扭曲与误解,于是“自我认同”、“自我实现”、“自我接纳”与“自我肯定”之类的心理学术语,变成了普遍流行的口头禅。某些社会学者称这个世代为“我”的世代,并严厉批判这类的自恋型文化,而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也逐渐意识到自己所推动的第三势力革命,只不过是一个发展得还不够究竟的典范,如果一味强调自我实现,将导致过度自我中心的倾向,他曾经说过:“缺乏超越的及超个人的面向,我们会生病,……我们需要呵比我们更大”的东西……这个“比我们更大的东西”,指的就是整体生命、灵性和宇宙的次元。

从六○年代末期开始,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转向了亚洲、西方和美国原住民的默观修练,近年来的研究则试图将这些修练整合成日常生活能够实用的方法,其中涉及了心理学、心理治疗、哲学,医学、物理学,以及和性别、生态、社会正义攸关的议题。

自一九七五年起,威尔伯所出版的著作,一直涵盖着超个人运动的完整面向,现年五十一岁的他,早已著作等身。他擅长运用流畅易懂笔锋常带情感的书写方式,来解析尖涩、隐微而又繁复无比的学术议题,他的洞悉力、整合力与绵密的归纳能力,吸引了欧美及亚洲世界无数的读者。在日本,威尔伯被视为一派宗师,在德国,他是学院派热衷研究的重要现象之一,宗教史权威休斯顿•史密士认为威尔伯在整合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传承的贡献上,远远超过了荣格,希拉蕊的精神导师珍,休斯顿将威尔伯与佛洛依德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约翰,怀特则称其为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

这位具有宿慧的天才型人物,早年的成长历程和一般人并没有显著的不同。他诞生于一九四九年的一月三十一日,出生地是美国中南部的奥克拉荷马市,少年时父亲任职于空军,他时常随着父亲四处调动迁居。他在运动和课业的表现均佳,曾经被两所学校选为代联会的会长,此外他对于科学也十分着迷,他曾经说过:“我真正热爱的其实是科学,我将自我奠基在逻辑之上,并以物理学作为架构,以化学作为趋动力。”在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镇完成了中学教育之后,他进入杜克大学主修医学,才读了两年就发现医学太缺乏创意,他觉得医生就像被美化的铅笔工人,他们治治疗人的方式并不仁慈。失望之际,他将注意力转向东方哲学,在某个机缘下,他阅读了老子《道德经》,从此产生了基进的改变,而开始大量阅读亚州和西方的灵性教诲,以及西方心理与哲学。不久他就从杜克大学退学返回内布拉斯加州,为了逃避到越南服兵役,他只好进入林肯州立大学就读,選修化学与生物,并主修生化。

威尔伯在研究院读了一段日子,后来因结婚而放弃学业。一九七三年的冬天,二十三岁的他宿慧突然发动,才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他就为了生平第一本著作《意识光谱》。往后的三年里,这本书被二十二家出版社回绝,最后终于被通神学会出版社相中,而在一九七七年正式发行问世。《意识光谱》问世后,评论家视其为继奥罗宾多的《神圣人生论》,海德格的《存在与时间》、怀海德的《过程与真实乏后,本世纪最伟大的第四本哲学巨著。二十年后这本书再度出版,时间证明它的确不愧为超个人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此书如同威尔伯晚期的作品一样,充分反映了勤勉的自我教育过程以及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思考。

接下来的五年,威尔伯靠着洗盘子、当跑堂,在杂货店打工,辛苦地完成了另外五本著作。那时他的禅修练习已有十年历史,而维系了九年的婚姻也宣告结束,他每天静坐好几小时,每个月都进行几天的闭关。一九七八年,他和杰克•克里汀顿共同创办了《回观》杂志,当时不同文化的哲学与各种学科之间的交互研究还十分被忽略,许多学者相知识分子对东西方研究或科学与宗教的交集深感兴趣,《回观》就像灯塔一般照亮了他们。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四年,在《回观》上发表过的有关个人发展、文化,社会演化、科学认识论、哲学、社会学、精神病学和精神治疗方面的论文相继结集成书。当时参与这类划时代讨论的重要精英为数众多,其中的投稿者有量子力学科学家大街•博姆、史丹福的神经学家卡尔•普里布兰、《转折点》的作者卡普拉等等,真可谓人才济济的前卫论坛。

一九八三年的八月,威尔伯结识了泰莉、吉兰,初次见面时两人都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生生世世彼此一直在寻觅着对方。两个星期之后,他们决定结为夫妻,婚礼定在十一月,然而婚前的体检却为这对灵魂伴侣带来了急转直下的噩运:泰莉被告知罹患了第二期乳癌。威尔伯顿时面临前半生最艰难的考验。读者如果想知道这段不可思议的动人因缘,不妨参阅张老师出版社发行的《恩宠与勇气》。

一九八九年的年初,已经改名为崔雅的泰莉,在象徵着藏密空行之母的狂风中病逝,享年四十一。五年的抗癌历程不但没有击垮崔雅和威尔伯,反而促成了终极的证悟,威尔伯在妻子的解脱之光中,也体尝了前所未有的恩宠。崔雅过逝后,威尔伯重拾消失长达五年之久的写作灵感,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除了购买日用品之外,几乎完全与世隔绝,三年中只见了四个人,他形容那种情况很像传统的禁语闭关。当时他正埋首于《性、生态学、灵性》这本巨著的撰写工作,他形容其过程就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噩梦,为了涵盖四大象限各个领域的知识系统,他需要搜集的资料可想而知有多么博杂了。闭关到第七个月,他患了自称的“渴肤症”,大约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每当工作结束之际,他总是忍不住坐下来痛哭,一哭就是半个小时,那种渴望与人肌肤相亲的痛苦,比压抑性欲还要令他难熬。十多年的禅修过程中,他有过多次由日本禅师认证的“见性”体悟,然而即使是开悟之人,面对癌症云霄飞车式的情绪魔考,仍不免以暴力对待重病的妻子。“渴肤症”使得威尔伯再度面临考验,他发现自己除了门睹之外,什么也不能做。就在这纯然的目睹中,崔雅在病中所发展出来的平等心也出现在威尔伯的身上,他开始进入持续不断的觉知,明镜一般的觉察开始延伸到梦境与深睡,他修行的境界终于有了量子式的跃进。

一九九五年,《性、生态学、灵性》出版问世,一年之后他又出版了更适合大众阅读的普及版本《万法简史》。这两本书除了涵盖他早期的基本理论之外,还纳入了过去从未处理过的系统理论,演化论、女性主义,生态思想,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议题。《性、生态学、灵性》是威尔伯“法界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在他进行第二部与第三部的资料搜集时,又同时完成了两本著作和数篇论文,其中的一本就是《灵性之眼》。此书是威尔伯最满意的作品,书中结集了多篇整合哲学的论文,所涉及的议题包括了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意识研究、人类学、艺术和文学理论。一九九八年,他完成了被美国副总统高尔视为最心仪之作的《感官与灵魂的交融》(台湾译为《灵性复兴》,由张老师㈩版社出版),一九九九年,他的私人札记《一味》也公开发行,此书史无前例地披露了威尔伯证人最高境界的生活实录。


就这样一本接着一本,威尔伯单打独斗地开辟了灵性洞见与古代唯识学的现代诠释方式。当人们还不知道该如何替灵修洞见定位,甚至还不能确定这样的洞见是否够资格被合理化为一种知识之前,威尔伯已经有能力以系统化的认识论来厘清这些疑惑。当人们还没有能力分辨西方心理学与传统灵修心理学的关系时,威尔伯已经提出结合佛陀与佛洛依德的创见。他以自己原创的四大象限典范,清楚地区分出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知识领域和不同的真理声言,然而他所有的立论基础都奠基在唾手可得的数据资料和早已被广为接纳的学术理论之上,因此并不是从古老传统中发展出来的空泛形上辩证。近年来威尔伯更进一步地关注早期超个人心理学所忽略的领域,以及荣格学派对宗教和灵修境界的诸多曲解,并指出了世界各大宗教文化对肉身、大自然和女性的贬抑。

威尔伯所处理的议题虽然博杂,他的方法论却简明而扼要,他认为任何一位思想家或评论家都不可能愚蠢到全错,每一个人都可能观察到一些不完整的真相,而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在纯抽象的层次上,其实是相互融通的。譬如所谓的“神”,如果“神”的抽象定义指的是无限的神性,那么基督教的“上帝”、佛家的“空性”和犹太教的“神之奥义”便能相互融通。这种处理知识的方法,威尔伯称之为“定位归纳”或“驳不倒的推论”。一旦有了驳不倒的推论,学者就可以将各种领域的真理串连成紧密相系的网状纲要,然后再利用这个纲要去评定那些较为狭窄的途径之中,有哪些地方是不够完整的。

威尔伯早期的论述强调的是上溯空性的解脱之道,近年来他则企图证实上溯空性与下及万有的圆满一味典范,才真正具有治疗的力量,这种发展的方向,显然和他在实修上的体悟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一味》十二月份的札记中,威尔伯很清楚地解析了菩提心的真谛。他指出菩提心分为绝对与相对两个层次(简称为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传统的上溯空性之道一向认为只要证悟绝对真理,就能示现无漏的般若智慧,然而真相却是:即使你在绝对真理上有直接的体悟,也并不意味你能精通相对真理的细节;就算解脱到相当程度的人,也未必能解释量子力学或擅长其他的技艺。换言之,内证内修的解脱道,只占了“四大象限”这张整合发展地圆的左上角象限,其他还有右上角客观自然科学的范畴,右下角的系统科学领域以及左下角伦理典范等主流思想的范畴。

威尔伯主要的论点就是要促成人类明智地融合东方与西方的相对真理,共同以空性做为基础,相互交织成完整的脉络。他强谓法界是一直不停地在演化的,因此新的真相不断在显现,新的启示不断被揭露,新的佛也不断在冒出,法界就在这股自我超越的趋力之下,超越著过往的一切,也含摄了过往的一切。这就是神性无私而又无限的创造之爱。

注:本文原为《一味》(One taste)一书的译序,找不到电子文件,专门又请人录入的。



五月二十五日,星期日 博尔德

又举办了一次那洛巴读书会。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包括“慈悲”和“愚蠢的慈悲”有何不同,“前”与“超”的误谬、冥想和神经官能症以及提出整合观点时引起某些论者的愤怒••••••以下是其中的片断:

学生:有一回我和其他同学讨论整合学的观点,他们认为我是在批评,一点都不慈悲,我却不认为如此。

威尔伯:在灵修圈子里,这大概是最令人困惑的议题了。基本上,大部分的问题都源自于人们混淆了慈悲和愚蠢的慈悲,创巴仁波切曾在这两个名相上作了重要的区分。在我们这个国家里,尤其是新时代的圈子,流行着一种温吞的平等主义与圆滑的自以为是,他们声称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比其它的观点更好,因此所有的观点都应该平等视之,这样才能显现丰富的多元性。如果我们不做任何好坏的论断,我们就能彰显真正的慈悲。换句话说,一般人都以为慈悲和批判是二元对立的。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观点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从某一个方面来看,这个观点声称所有的观点都是丰富的、多元化的展现,因此每一个观点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个观点比其它的观点更好。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强烈的暗示自己的观点是超越其它选择的,因此这个“慈悲”的观点虽然声称没有让何一个观点比其它的观点更好,其实他是在暗示着:这个世界不该有任何观点超越其它的观点,除了他自己之外。此乃以某种阶级来否定所有的阶级,以某种批判来否定所有的批判,因此他的意图虽然良善,但还是一种伪善,因为他强烈的谴责了其它所有的人。

伪善与真正的慈悲毫无关系;那只是一种愚蠢的慈悲,愚蠢的慈悲以为自己是在行善,其实是非常残酷的。如果你有一个酗酒的朋友,你知道再多喝一杯酒就会令他丧命,而这时他却向你讨酒喝,那么真正的慈悲是否意味着你该把酒拿给他?毕竟,给别人想要的东西是一种善行,不是吗?你怎么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加在别人身上,你算是老几啊?所以把酒给他喝就是彰显慈悲,对不对?不对!

真正的慈悲包含着智慧的,而批判的出发点是关怀与关切:你应该说某些事是好的,某些事是不好的,我的行动是从智慧和关怀出发的。送一箱威士忌给严重的酗酒者,只因为他需要,而你也想行善,这样的行为根本就不是善行。那是一种愚蠢的慈悲,并非真正的慈悲。

禅把这两者区分为“老婆禅”和“正宗禅”(译注:即禅宗传统所称的“老婆禅”和“祖师禅”)。为了从轮回之梦醒来,自我必须被好好地修理一番,否则,你将继续玩你最拿手的把戏;然而“老婆禅”绝不会带给你挑战,为了行善,“老婆禅”会如你所愿的,让你晚一点起床或允许你早一点结束静坐,任由你沉溺于自我之中。“正宗禅”则会拿出一条长长的香板,对着你大声吼叫,你的骨头可能会被打断,你的自我可能会被粉碎;真正的慈悲作风可能是踢你的屁股,辱骂你,令你十分不悦。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火炼,那么你就去新时代的圈子里找一位轻松而又和蔼,永远面带微笑,总是轻言细语的老师,然后学着运用充满灵性的辞藻,替自己的自我加上新的标签。我的朋友,你千万别靠近那些真正慈悲的人,因为他们会让你尝到油炸屁股的滋味。大部分人所说的“慈悲”其实是:请对我的自我好一点。然而你的自我就是你最大的敌人,善待你的自我其实是不慈悲的。

目前你和我都不是彻悟的大师,我们不可能永远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慈悲,什么不是。所以我们必须开始学习给予真正的慈悲,而不是愚蠢的慈悲。我们必须学会作定性区分,这是一种涉及不同层次的价值观的次第判断。如果你不喜欢阶级次第,没问题,这就是“你的”阶级次第:你对于无阶级的评价,超过你对于阶级的评价。对我而言,只要你能诚实地替自己的行为冠上正确的标签,一切都没什么问题。如果你不喜欢把价值观分成各种层次,没问题,这就是你的分层价值观—-你认为无层次之分比有层次之分更高—-这也是一种阶级区分。其实阶级区分在价值观上是无可避免的,因此你至少该清醒地、诚实地、光明正大地做这件事,而不要以为伪善的态度声称自己是“毫无批判性的”,毫无批判性其实是最大的批判。

学生:无拣择的觉察不是毫不批判吗?

威尔伯:无拣择的觉察就是接受每一样升起的事物,包括批判与不批判在内。你知道吗?不批判的本身其实是一种二选一的拣择,因此它和无拣择的觉察是截然不同的。无拣择的觉察就像一面明镜,它毫不费力地映照着一切升起的事物,它不会选择不批判而排斥批判。

无拣择的觉察指的就是佛家所谓的“毕竟空”或“绝对菩提心”--批判指的则是相对菩提心或慈悲心—这里指的是真正的慈悲心,而不是愚蠢的慈悲心。真正的慈悲心是从智慧中产生批判,因此不论从绝对或相对的角度来看,“不批判”都不是明智的立足点。处在绝对菩提心中,我们安住于毕竟空,而毕竟空根本不关心我们是否在批判,因为批判与不批判都平等地从空中升起。处在相对菩提心中,我们从智慧与慈悲产生批判,也就是说,我们的批判是奠基于定性区分、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和深度之上的。

因此当你听到有人说他们是“无阶级之分的”和“不批判”的。你应该赶快逃跑!我们需要学习清醒的定性区分,我们需要奠基在不同深度的批判。愚蠢的慈悲几乎将整个灵修的领域摧毁,而且无法造成真实的灵性上的进展。

学生:只因为我做了定性批判,这些人就对我大肆抨击,他们才是假装神圣••••••
威尔伯:你知道吗?定性批判和言语可憎是截然不同的。我建议你,每当你碰到这种情况时,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的态度与动机。我们也不该假装诚实,认为自己才是真慈悲,而那些笨蛋只有愚蠢的慈悲。我们很可能会落入这种陷阱:我知道我自己就是这样。当批判失去了善巧,就变成了言语可憎,因此要注意这点。但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是,因为提到了整合观点的重要性而遭到抨击。

学生:是的。

威尔伯: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你强求别人扩大他们的观点,能扩大到百分之五以上的人可能都不多,这时如果你还想塞给他们一个更大的画面,他们可能会立刻把自己封闭起来,甚至会光火,然后就会开始替你扣帽子:你缺乏慈悲心啦、你骄傲啦等等。如果你还不罢休,那就是你的问题了。也许你的自我很享受这种把东西硬塞进入人们喉咙里的滋味,我就曾经干过这种事,结果是一点帮助也没有。假设你真的想帮忙—真慈悲—那么就不要放太多食物在汤勺里,对不对?

此外你必须记得信念系统不只是信念而已,它们还是自我的居所或自我紧缩的家园。即使是整合的信念系统,譬如“生命之网”,也一向是自我的居所。信念只是一种心智的活动,如果超越心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那么所有的心智建构都是顽固的自我居所。当你向任何一个信念系统挑战时,自我就会经验到死亡的威胁,继而引发所有的求生本能,所以你不只是在探讨一个理论的真伪,甚至还涉及到生死存亡的挣扎。当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支无处可逃的老鼠—包括我们自己心中和别人心中的那支老鼠,因此要十分小心。

学生:为什么愚蠢的慈悲这么受欢迎?

威尔伯:因为它不会威胁到任何东西。它会在这么多的灵修圈子里猖獗第盛开,因为自我基本上不喜欢任何挑战。它要的是“祖母禅”。人们宁愿花一大笔钱去参加那些助长自我的周末工作坊,因为他可以学到一些新的观念,然后称之为灵修,接着又把这些观念输入生命的幻化之网,以为凭着这些观念,就可以进入终极的合一境界。美国的灵修书籍拥有巨大的市场,人们买这些书的最大动力是:婴儿潮世代的人希望别人能告诉他们,自我就是“神”,而他们的自我紧缩就是“神性”。于是自我紧缩从此被冠上了“神圣”的标签,而“祖母禅”只是面带微笑地看着这一切。

但我不认为这些途径都是坏的或恶意的,我只是认为他们有一点头脑不清罢了。我想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一张完整的宇宙地图,他们在高尚的寻道过程中稍微走偏了,所以我希望能有一个更具整合性的观点,来帮助他们厘清困惑。

学生:为什么整合观点会威胁到这么多人?

威尔伯:因为整合观点一向要求人们将自己的信念扩大,并且要远超过百分之五,很少有人愿意这么做。

学生:他们所投射出来的忿怒令我十分惊讶。
威尔伯:那确实是很不幸的事。我曾经以为如果指出方法A、方法B、方法C都是同样重要的,人们会因此而对你大表感激,但事实上A、B、C三组人都被你激怒了,因为你明白表示他们的领域并不是唯一重要的领域。如果你声称弗洛伊德、皮亚杰与佛陀在意识的理解上都是同等重要的,佛教徒就会说你为什么鄙视佛教;如果你明白表示粗钝次元的大自然、精微次元的灵魂和超验次元的灵性都很重要,生态学者就会质疑你为什么憎恨大自然。

当然我必须补充一句话,某些人可能会因为整合观点是错的而产生负面的反应。我的意思是,我们这些相信整合观点的人也可能是错的,因此那些清醒而又理性的人才会产生负面反应。我们必须永远记住这个可能性,当人们受到威胁时,我们并一定是对的,而他们就是错的,事实可能刚好相反。

2008年5月3日星期六 9:31-11:22 野兽爱智慧居


二月十一日,星期二

转化的灵修途径

《什么是解脱?》的主编赫尔•布雷克在这一期的杂志里探讨了这项主题:

“我们要探索的是一个很敏感的主题,首先我们必须注意的是—--西方世界,尤其是在美国,在灵修上的探索与发展,目前正弥漫着肤浅和寡智,当人们把神秘主义的传统从东方转译成美国人的语法时,那些需要意会的深刻内涵就变成了平铺直述,那些基进的要求被稀释了,它们能造成革命的转化潜力也被压制了。形成这个现象的理由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原来的教诲并没有改变,往往是因为有人以生花妙笔更动了这些伟大教诲的内涵与意义,于是其中的讯息便从解脱之火的轰然巨声稀释成加州按摩浴盘里慰藉人心的水花声。虽然其中也有例外,但是这些伟大教诲的基进暗示时常因而消失。我们将深入探索灵性修持在西方被稀释的原因与结果。

转译VS.转化  

在一系列的书中(《可亲的神》、《出伊甸园》、《灵性之眼》)我试著向读者说明,宗教一向具有两种非常重要而又截然不同的作用。其一,它为小我制造了生命的「意义」:提供神话、故事、传说、口述的典故、仪式与信仰的复兴,帮助小我产生意义感,而有能力承受噩运之矢。这种宗教的作用,通常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意识,因为它无法带来基进的转化,也无法带给小我粉身碎骨的解脱。反之,它安慰小我,加强小我,护卫小我,助长小我,只要这个分裂的小我相信这些神话,执行这些仪式,说出这些祷词,拥护这些教条,小我便热切地深信自己能得到「救赎」──被眼前的男神或女神所拯救,或者死後进入永恒的惊喜中。

其二,宗教对极少、极少数的人而言,是具有基进的转化与解脱作用的。这种宗教的作用无法加强自我,反而使它粉身碎骨──不是慰藉,而是支离破碎;不是巩固,而是放空;不是自满,而是爆破;不是舒适,而是革命──简而言之,不是一种对意识的保守支撑,而是在意识的最深处产生基进和突变的转化。

我们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说明宗教的两种重要的作用。第一种作用──替自我制造意义──一种横向的活动;第二种作用──转化自我──一种纵向的活动(更高或更深,随你比喻)。第一种作用我称之为「转译」;第二种作用我称之为「转化」。
  
「转译」可以使小我以新的方式思考或感觉现实。小我被赋予一种新的信仰── 譬如整体论取代原子论,宽恕取代谴责,连结取代分析。小我因此而学会以新的语言或新的典范来诠释它的世界和它的存在。这个崭新而迷人的诠释活动,可以暂时减轻自我心中的恐惧。  

「转化」却是对转译的本身加以挑战、目睹、挖掘,最後进行分解。「转译」的活动赋予自我(或主体)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世界(或客体);然而基进的转化却是要探索自我,深入观察自我,掐紧自我的脖子,直到它窒息而死。

让我以最後一种方式来说明:在横向的转译之下──这是最盛行,传播得最广,被最多人分享的宗教作用──自我至少能暂时在执著中得到快乐,在监禁中得到满足,在令人尖叫的恐惧来临之前得到自满。在转译之中,自我可以梦游尘世,带著深度的近视在轮回的恶梦跌跌撞撞;它面对的世界地图是以吗啡镶边的。这确实是宗教人口普遍的局限。那些基进的或彻底转化的解脱者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挑战和解除这个局限。

真正的转化不是一种信仰,而是要使信仰者死亡;不是诠释这个世界,而是转化这个世界;不是找到慰藉,而是在死亡的彼岸找到永恒。自我不会因此而得到满足;它会被烤焦。    

虽然,我偏好转化而轻视转译,但事实上从整体看来,这两种作用都非常重要,而且缺一不可。大部分的人都不是解脱的,他们生在一个充满著罪恶、痛苦、希望、恐惧、欲望与绝望的世界。他们从生下来就准备好并急於紧缩,他们的心中充斥著饥渴、泪水与惊恐。他们从很早就学会诠释世界的方式,并赋予它各种不同的意义,以此护卫自己,对抗表层快乐之下的恐惧与折磨。

虽然你和我也许都希望从转译进入真正的转化,但转译的本身对我们的生活而言,仍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些无法以正确诚笃的态度诠释尘世的人,通常很容易罹患神经官能症(译注:通俗的译法是精神官能症,但本书采用的是张氏心理学辞典的译名。)或精神病:世界不再具有任何意义──自我和世界之间的界线不但没有获得转化,反而因此而瓦解。这不叫突破,这叫做精神崩溃;这不是转化,而是大难临头。

然而在我们逐渐趋於成熟的过程中,当你达到某个阶段时,诠释的本身不论有多么妥当或令人确信不移,都无法再带给你慰藉。没有任何新的信仰、新的典范、新的神话或新的概念可以再为你的伤口止血;剩下的只有转化这一条路了。

准备好要走这条路的人,一向都是而未来也将是极少数极少数的。对大部分人而言,任何一种宗教信仰都会落入慰藉的类别;在这个恐怖的世界中,永远会出现一种新的横向的诠释,为这个恐怖的尘世带来某些意义。宗教所提供的服务大部分都属於第一种作用。

我有时也用「正统」这个字眼形容第一种作用,因为宗教所提供的重要服务绝大部分是要让自我感觉正当或正统──对自己的信仰、典范、世界观和生活的方式感到正当。宗教提供正统性的这份作用──不论多么短暂、多么二元对立或充满著幻觉──仍然是世界各大宗教传统最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这份作用一直是任何一个文化的「社会粘著剂」。

宗教使社会紧紧粘著在一起的现象,并不是任何人可以擅自改变的,因为这份转译的粘著作用一旦消除,结果时常不是突破,而是精神崩溃,不是解脱,而是社会动乱(我们不久将会继续讨论这个重点。)

如果转译的宗教提供的是正统性,那么转化的宗教提供的就是真实性。对那些已经准备好的人而言──那些已经不想在自我感中受苦,而又无法再拥护正统世界观的人──通往真正的解脱与实相的召唤,一定会愈来愈强。你迟早会回应从无垠的失落地平线所发出的转化与解脱的召唤。

转化的灵修途径从来无意助长或合法化时下的世界观,反之,它所提供的真实性就是要摧毁被这个世界视为正统的观点。所谓正统的意识,就是被一般看法所认可,为大家所接纳,被文化和反文化所拥戴,被自我所助长,让这个世界有意义的思考方式。但真实的觉醒很快就把这一切扫荡乾净,它让每一个灵魂瞥见内心深处的那份闪耀的无限性,让它的肺部吸进简单得难以置信的永恒大气。因此,转化或实修的途径是具有革命本质的,它无意助长世界的正当性,它要瓦解这个世界;它不想给世界带来安慰,它要击碎它;它不想让自我满足,它要使它脱落。

这些事实将引出几点结论。

谁真的想要转化?      

大部分人都认为东方世界充满著转化和实修的途径,而西方世界无论是过去的历史或今日的「新时代」,除了各种横向的、转译的、正统的、温吞的灵修途径之外,就没有太多东西了。这个看法虽有几分真实性;但实际的情况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是令人相当沮丧的。      

第一,虽然大体而言,东方世界确实产生了较多的真实悟道者,但东方人口的比例中,依循转化灵修途径的人一向是少得可怜的。我曾经问过片瞳禅师(在他的指导下;我得到第一次的突破,但愿不是精神崩溃),历史上到底出现过多少真正伟大的禅师?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加起来大概有一千人吧。」我又问过另外一位禅师,目前还活在世上的日本禅师中,有几人是大彻大悟的,他说:「还不到一打。」      

让我们先假设这些答案都不够精确,但即使我们设定中国有史以来的人口是十亿,仍然意味著十亿人口中只有一千人进入了真正转化的灵修途径。如果你没有计算机的话,我可以告诉你,这个数目只占了总人口的0.0000001(就算不是一千人,而是一百万人好了,也只占了总人口的0.001──水筒中的一滴水罢了。)      

这意谓著,其他人完全依循著各式各样横向的、转译的、正统的宗教:他们涉及各种神话般的信仰、为自我请愿的祈祷、神奇的仪式和特异的修练等等──换句话说,就是以转译的方式带给自我意义。在中国的文化中,宗教的转译作用一向是主要的社会粘著剂。      

然而我并无意小看东方传统的卓然贡献,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基进的转化灵
修途径是极为罕见的,不论在历史上或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如此(在西方世界,这样的人更是少得令人沮丧,我就省略不谈了。)  

虽然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哀叹今日的西方鲜有几人真的在转化自我,我们仍然不该假设早期或在别的文化里情况是截然不同的。也许偶而出现过比目前西方世界稍好一点的情况,但事实仍然是:不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修都是极为罕见的。因此,转化的实修途径是整体人类传统的珍宝,这是无法争辩的事实。   

第二,虽然你和我都深信,我们所能提供的最重要的宗教作用乃是灵性上的真实转化,但事实上我们仍然得尽力提供正统的灵修,也就是带给这个世界更多仁慈而有助益的诠释。即使我们自己正在实修或提供真正的转化途径,我们首先要做的仍然是提供大家妥当的诠释自己处境的方式。在我们提出真正的转化途径之前,必须先给他们有益的诠释。      

理由是,如果我们太急促地或笨拙地夺走个人或文化所需的诠释,其结果往往不是突破,而是精神崩溃,不是解脱,而是瓦解。

让我举出两个现成的例子。创巴仁波切这位杰出但颇受争议的西藏老师起初来到美国时,只要有人问到他密乘的内涵,他总是说,一切都是本自圆满的;换句话说,你永远以解脱之心看待这个世界。自我轮回、马雅与幻觉,它们都不需要被解除,因为它们都不是真实存在的:真实存在的只有大圆满、神性、自性和不二的觉性。      

几乎没有一个人听得懂他在说什么──没有一个人准备好接受这么基进而真实的本自具足的真理──因此创巴只好开始传授一系列次级的修行途径,他教导了「九乘」作为修证的基础──换句话说,他总共引介了十个修行的阶段与次第,到最後才传授无修无证的「大圆满」。      

这些修证的方法有许多都只是转译,某些则是所谓次级的转化:培养本自具足之解脱的小转化。因此,即使究竟的转化才是主要的目标,而且是本自具足的,创巴仍然得传授转译与次级的修证方法,以便人们能如实见到圆满的自性。

同样一件事也发生在解脱者约翰的身上(另一位在美国生长,具有影响力,同样受到争议的成就者)。他一开始只教导「理解之道」:不是一种达到解脱的途径,而是去探索你为什么要寻求解脱。寻求解脱的欲望就是自我的执著倾向,因此,寻求解脱反而阻碍了解脱。所以,完美的修持并不是寻求解脱,而是探索追寻的动机是什么。你追寻很显然是在逃避当下,然而解答就在当下这一刻:永远的追寻就是永远不得要领。你早已具足解脱的神性,因此追寻神性就是否定神性。你无法得到神性,就像你无法得到自己的脚丫或肺脏一样。      

没有一个人听得懂,於是解脱者约翰和创巴一样,开始转译次级的修证方法── 七个修证的阶段──直到不再追寻了,你就能开放地面对你那本自具足、永恒与无限的真相。这个真相从一开始就在你的眼前,却因为你那疯狂追寻的欲望而被忽略了。      

不论你对这两位成就者的观点如何,事实就是事实:他们可能是最早在美国尝试引介「存在的只有神性」──追寻神性就是在阻碍我们对神性的领悟──的老师。此外他们都发现,无论我们对当下的神性有多么鲜活的觉知,转译和次级的转化训练几乎永远是彻悟的先决条件。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在提供真实与基进的转化途径之外,我们仍需对次级的和转译的灵修保持兴趣。这种视野宽广的立足点,将帮助我们建立起整合的转化途径,这个途径尊重并且统合了许多次级或转译的灵修──涵盖人类的肉体、情绪、心智、文化和社会的各种面向──使我们准备好进入本自具足的彻悟境界。  当我们堂而皇之地批评转译宗教与所有次级的转化途径时,让我们同时认清灵修的整合途径乃是包含横向与纵向、转译与转化、正统与实修的最佳途径,它使我们对人类的境遇抱持著平衡与清醒的概论。      

智慧与慈悲      

我的观点是不是过於菁英主义?老天!我真希望如此,因为你看一场篮球赛时,你会想看我,还是看麦克•乔登打球?如果去听一场流行音乐会,你会因为我是因为布鲁斯•史布林斯汀而花钱买门票?如果你想阅读一本文学作品,你会花一个晚上阅读我的书,还是托尔斯泰的书?如果要你花美金六仟四佰万元买一幅画,你愿意买我的画,还是梵谷的画?      

所有最杰出的作品都来自菁英份子,当然也包括灵修在内,但最上乘的灵修途径是欢迎所有人加入的菁英主义。不论任何一位大师──从莲花生大士、阿维拉的泰莉莎修女、释迦牟尼佛、耶喜措嘉、爱默生、艾克哈特、迈蒙尼德(译注:生於 1135年,犹太教的法学家、哲学家与科学家。)商羯罗、拉玛那.马哈希、菩提达摩到格拉.多杰,他们的讯息都是相同的:让我的觉醒也成为你的觉醒。一开始你一定主张菁英主义;结果你一定成为「平等主义者」。 
     
介於菁英主义与平等主义两者之间的,就是从心中发出的愤怒智慧的呐喊: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注意那基进与终极转化的目标。因此,任何一个整合或实修途径,都会涉及从转化阵营对准转译阵营所发出的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有时充满辩证的呐喊。      

如果我们以中国禅宗证悟者的百分比为例,假设只有0.0000001的人涉及了实修,那么就有0.99999999涉及非转化、非实修,而只是转译或横向的信仰系统,这意谓著中国大部分的「灵修追寻者」遵循的都是不太真实的宗教仪式。一向的情况都是如此;目前也一样,这个国家并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今日的美国更令人不安,因为这些横向的灵修支持者时常声称自己是转化灵修的先锋、改造世界的「新典范」与意识转化的先驱。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完全没有在深入地转化自己;他们只是在气势汹汹地转译罢了──他们并没有提供彻底解构自我的有效方法,而只是带给自我不同的思考方式罢了。那不是转化的方式,而是新的诠释方式,事实上,他们所提供的大部分都不是修练的方法或一系列修练的方式;不是读法本、坐禅、只管打坐(译注:坐禅时的一种方式,也就是无所依恃,只安住在机警而清醒的觉知中。这是一种自然无念的状态,是诸佛之共法。)或瑜伽,他们所提供的大部分只是一种建议:请阅读我新书中的「新典范」。这是非常令人不安,非常令人焦虑的现象。      

虽然实修阵营拥有伟大转化传承的心髓,但他们一向同时进行两种方式:欣赏并采用次级和转译的修练(他们自己的成就通常以此作为基础),并同时从心中发出呐喊:转译的途径是不够的。      

因此,那些已经透过真实的转化途径而身心脱落的人,我认为他们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从心中发出呐喊──也许是含著不情愿的泪水发出轻声细语;也许是带著智慧的怒火发出嘶吼;也许是给予缓慢而仔细的分析;也许以无法动摇的公开举证说服对方──不论如何,实修者永远怀有一份责任:你必须尽最大的力量说出实话,摇撼这棵灵修之树,把你的前灯照向那些自满的人。你必须让那基进的领悟在你的血管中发出隆隆之声,振奋你周围的人。

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背叛了自己的神性,隐藏了自己真实的身份;你不想颠覆自己,而只是在腐坏的信仰中行动。        

因为深刻的证悟中都负有大责重任:那些被允许看到实相的人,必须以毫不含糊的话语,将洞见表达出来:这就是交易的条件。你被允许看到真相,因为你早已同意将它告知别人(此乃菩萨誓言的终极意义)。你已经见到,就必须说出。你可以怀著慈悲说出,或怀著愤怒的智慧说出,或以善巧方便说出,反正你一定得说出。      

这真的是一份大责重任,一种恐怖的负担,因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你都没有胆怯的份,即使怕犯错,也不能成为一个藉口:表达正确或表达错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同齐克果曾粗鲁地提醒过我们的,只有以高度的「热情」探察及说出你的洞见,真理才能穿透尘世的抵抗。不论你是对了,还是错了,只有你的热情能逼著人们去发现真相。促成这项发现是你的责任,因此你必须拿出心中所有的热情与勇气说出你的真相,你必须以你所能找到的方式发出呐喊。      

这庸俗的世界早已充满著刺耳的恶言,真实的声音几乎听不到了。这物化的世界早己充斥著广告、诱惑与商业化的嘶吼;他们以哀嚎和叫卖招揽著你,要你向他们靠拢。我说这些话并无恶意,而且我们必须尊重次级的修练,但即使如此,你也一定注意到,在畅销书中,「灵魂」这个字眼已经是最热门的题目了。然而在这些书中,所谓的「灵魂」大部分指的都是碍手碍脚的自我。在这一片疯狂的诠释声浪中,「灵魂」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你心中那个超越时间的东西,而是以最吵闹的噪音在时间中翻腾的自我,而所谓的「灵魂的关注」,也令人费解地意味著集中焦点於那炽热的自我。同样的,虽然每个人嘴上都挂著「灵修」,但通常它只意味著强烈的自我感受,即使「爱」也只不过是自我紧缩之下的一些真诚的情绪罢了。      

真的,这一切都只是把老旧的转译重新加以浓妆艳抹,但如果这些戏论不那么积极地声称自己就是转化,倒还可以被接受。换句话说,披上新的诠释外衣,而声称这就是伟大的转化,这个把戏中隐藏著非常深的虚伪,然而不论东西南北,世上大部分的人对这场灾难都是充耳不闻的。

如果你已经被允许看到真正的实相,你怎么可能对这个近乎耳聋的世界轻声细语呢?不!我的朋友,你必须大声呐喊,把你的所见以任何方式呐喊出来。      

但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让我们以谨慎的态度,进行转化式的呐喊,让这一小撮孤军奋斗真的在转化自己的人,集中他们的力量转化他们的学生。让这一小撮人缓慢地、仔细地、负责地、谦卑地开始扩散他们的影响力。虽然你可以采用例证,可以热力四射,或者以明显的解放来提倡一种真实与整合的灵修,但也要对其他的观点抱持容忍的态度。让这一小撮真正在转化自己的人,温柔地劝导这个世界及其不甘愿的自我;让这一小撮人挑战它们的正当性,挑战它们受限的诠释;让这个充耳不闻的世界得到觉醒。      

愿我们从此时此地起,怀著承诺,融入於无限,直到无限成为世上唯一的声言为止。让我们的脸上放出基进的彻悟之光,让我们的心中发出怒吼,让我们的脑子放出雷呜──事实是那么显而易见──在你当下的觉知里,整个世界不论寒与暑、荣耀与恩宠、胜利与泪水全都尽在其中。你并不是在看太阳,你就是太阳;你并不是在听雨,你就是雨;你并不是在感觉大地,你就是大地。在这个简单、清澈而无误的洞见中,诠释的活动完全停止了,你已经转入法界的核心──非常单纯地,非常安祥地,一切都脱落了。

对你而言,迷惑与自责将变得十分陌生,自他之分、内外之分将不具任何意义。在这巨大的发现与震惊中──我的老师就是我自己,自我就是法界,而法界就是我的灵魂──你将缓缓走向这尘世的浓雾中,以无为来彻底转化它。  
然後,然後──你将以慈悲之心,审慎地、明白地,在那从未存在过的自我的墓碑上刻下:一切都是本自圆满的。

2008年5月5日 9:40 野兽爱智慧居


给读者的小注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守密的人;我只是不想变成众目昭彰的人物罢了。然而身为一名广泛探讨内在人生的作家,与读者分享我的生活,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因此,接下来的章节包括不少有关私人生活的素材。但总地来看,这本札记的哲学性仍然超过人性;它所探讨的主要是理念,尤其是那些环绕着长青哲学的理念(或世界伟大智慧传承的精髓)。虽然如此,某些内容却又纯属私人性的札记;也就是基于我个人的体悟,来广泛地描述禅修和各种神秘境界。(读者如果对我个人生活的其他层面感兴趣,不妨参阅《恩宠与勇气》。)

 

 

因为这本书是以理念为主的,所以我在顺序上做了一些更动。某些论文被挪前了,如果少了它们,札记就会显得理路不清。日期大体来说还算正确,其中有些也许是错的,因为我在写札记时,偶尔会漏掉日期,不过只要觉得是妥当的地方,我就会加入这些论文,那洛巴研讨会的时间有些间隔只有几天,群殴却把它们的距离拉长了,否则学术性的探讨会过于密集;虽然日期并非完全正确,内容却是无误的。不论如何,读者应该谨记在心,这些札记主要并不是记载我生活中的细节,而是要进一步传达长青哲学的理念。

 

 

由于理论的记载相当简洁而独立一页或两页,最多只有十二页因此理论本身很容易消化。如果你看到一段自己不感兴趣的札记也许是有关商业、政治或艺术的议题你大可略过不读。但如果你阅读这些章节是为了获得理论性的资讯,那么你该认清这些札记具有上下的脉络,省略不读并不是最理想的态度。

 

 

这本札记的主旨乃是要强调身心灵并非互不相容的,肉体的欲望、心智的理念与灵魂的了悟都是宇宙神性的完美展现,大圆满的庄严情态。整个法界只有“一味”,而这滋味是全然神圣的,不论它是展现在肉体、心智或灵魂。安住在“一味”中,超越于尘嚣之上,世界从最纯粹的解脱之光升起。乐在无限,迷失在永恒,在本来面目无情的奥妙中,放下了所有的希望。万物来自“一味”,万物亦归返“一味”:存在于其中的,就是当下这一刻的故事。一切只不过是南柯一梦或是噩梦连连,无论如何,我们终将从其中觉醒。

 

 

肯恩·威尔伯   博尔德·科罗多州 一九九八年 春季

 

 

2008511 星期日 2035书录完毕 野兽爱智慧居

 

 


十二月十八日,星期四

 

 

       
二十年前当佛法第一次传入美国时,你根本甭想提出结合冥想与心理治疗的说法,因为大家都认为佛法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你按照佛法正确地修练,你就完全不需要心理治疗了,在现代世界里每一种宗教都遭受到相同的阻碍;只要相信基督你就会得到平安,只要祷告你的心灵就会得到治疗;只要练习苏菲动禅你就会痊愈;只要按照解脱者约翰的途径修行就足够了;瑜伽已经道出了一切。这些说法很清楚地暗示著,如果你拥有足够的信心或努力修练某一种法门,你就永远也不需要心理治疗这类的方法;相反的,如果你需要心理治疗,那意味著你的信心已经严重出了问题,灵修与科学尤其是心灵学之间的关系,是灵修在现代世界中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而大部分的宗教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都不好。
     
虽然我一向都采用佛家的修练方法(以及吠檀多哲学),但是佛教圈子却一向对我的理论抱持怀疑态度:那个叫威尔伯的家伙,好像在暗示光凭佛法是不够的。许多佛教徒都拒绝阅读我的著作,某些人甚至用相当不佛教的语言告诉我他们的看法。
     
二十年後,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到目前为止,美国著名的佛教老师几乎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接受过心理治疗(他们其中有一些人仍然对学生隐瞒这项事实)。在私底下他们大部分都已经承认某些问题是冥想所无法解决的,当然回到觉知中心的祷告、坐禅、苏菲动禅、瑜伽也都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在意识光谱中,灵修与心理治疗对治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次元,如果你在其中一个次元出了问题,并不代表你在另一个次元的表现也很差劲。神经官能症并不是一种罪恶。
     
所以,一年以前当《香巴拉之光》(一本重要的佛教杂志)表示想要采访我时,我并不是十分情愿,然而我又很愿意支持一份强调实修的杂志,於是我终於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项访谈一开始便提出了「你为什么认为佛法不是完整的途径?」的标准问题,但接下来很快就朝著更有意义的方向发展,虽然这次的讨论针对的是佛家的修练,我还是要强调这些观点也都适用於基督教、犹太教、回教和道家的修练,这些信仰的追随者可以将下面的观点运用在自己的修练中。我认为宗教与心理治疗可以透过这次的访谈而建立起对谈的可能性37。

 

 

 

 

注37:以下的对谈是浓缩版,想阅读全文,请看一九九六年九月出版的《香巴拉之光》,原文的标题是《宏图:肯恩·威尔伯眼中的法界》。
   
香巴拉:我在你最近的两本书里读到意识演化的议题:这两本书中的一本是多达八百页的《性、生态学、灵性》,而《万法简史》则似乎是为一般大众所撰写的概论。你在写这本书时对象到底是谁?
     
肯恩:是的,《万法简史》确实比较简明易懂,至少我希望是如此,至於对象是不是一般大众?我想会去阅读这本书的人已经不很一般了,你说是不是?这本书的对象我认为应该就是像你我这样对觉醒之类的问题有兴趣的疯子,这本书绝不会在排行榜上打败狄帕.秋波拉,我想这本书是给那些想要寻找一种整合性世界哲学的人所阅读的,这个途径在意识和历史的研究上含摄了东西方最卓越的观点。
      
香巴拉:你希望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读了你的哲学,在意识上会有什么样的进展?
      
肯恩:老实说不会有太大的进展。我们每一个人还是必须找到一条实修的途径,也许是瑜伽,也许是禅,也许是香巴拉战士之道,也许是默观祈祷或是其他的转化修练,这些途径才真的能促进意识的发展,我的著作和一些言论只是文字禅罢了。
      
但是如果你想知道你所选择的修练方法如何与其他的途径相融,那么我的书可能会帮助你有一个好的开始,它们所提供的是一张将各种途径整合的地图,但这些都无法取代真正的实修。
       
香巴拉:假设我是一名佛教的中坚份子,我坚持不采用其他的自我转化体系,我看了《万法简史》这本书,我有一种感觉好像我遗漏了一些自己的文化。在你的四大象限中,佛法只占了一个象限,看来我真的漏掉了某些东西,根据你的说法,即使我开悟了,也可能是不圆满的?
     
肯恩:如果你所谓的开悟指的是直接与基进的对空性的体悟,那么你就没有任何遗漏了。空性就是整体,所以你不可能遗漏任何东西。但是菩提心分为绝对与相对两个层次〔简称为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即使你对绝对真理有直接的体悟,也并不意味你对相对真理的细节都能精通。就算解脱到相当程度的人,也未必能解释薛丁格的波动程式,我的书处理的大部分是相对真理的细节,其中有一些并不在佛法或任何一种智慧的传承研究范围之内,然而涉及到对空性和光明本体的直接证悟,那么把赌注下在佛法上就对了。
        
香巴拉:我既然已经有各种的佛家方法供我把玩,我又何需阅读你的意识发展史。
    
肯恩:你确实不需要,除非你觉得它很有趣或引人入胜。佛家的教诲不可能教你如何烹调墨西哥菜,而你很可能对这类的事仍然有兴趣。
     
香巴拉:让我们这样说好了?你是不是知道佛陀所不知道的事?
    
肯恩:开吉普车。
        
香巴拉:如同你在《万法简史》中所说,人类在历史和心灵的演化上,已经拥有了许多先进的理论,你的理论有时听起来像黑格尔的辩证法,有时像达尔文的演化论,有时又像亚洲各种不同派别的宇宙意识论,你的学说和这些知识体系有何不同?
    
肯恩:你差不多问到重点了。我的学说和这些理论听起来都很像,因为我的企图就是要将它们综合起来,并撷取它们的长处,这就是我的学说与其他学说的不同之处,因为其他的学说都无法容纳异已。我的兴趣在整合所有的途径,其他的学说对於这件事没有任何兴趣。
        
香巴拉:你并没有将你的世界分化成各种的原子、元素或心理状态,反而将它们统合成所谓的「全子」,因此你的学说听起来很像佛家的论藏(译注:佛教经、律、论三藏中最晚出现的部份。论藏涉及到伦理学、心理学和认识论。)论藏到底对你有什么影响?
    
肯恩:长久以来我一直采用佛家的修练途径,我的观念有许多来自於佛法或受到佛法的启发,其中最重要的是龙树与中观学派;毕竟空与清净识是我的「中心哲学」,此外还有华严思想、唯识学派、藏密大手印与大圆满,以及你所说的论藏。将经验解析成法,看起来十分类似怀海德的工作。上述的各家学派都影响了我的全子之说。再强调一次,我的企图是撷取各家之长,整合出一个最有益的学说。
       
香巴拉:你自己的世界观已经够复杂了。那些禅修者可能会说:「我为什么需要知道全球历史观?不要来烦我,我只想打坐。」如果是这样,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肯恩:尽情去打坐吧。
       
香巴拉:你对成规期的现代主义和後现代主义作过一些有趣的评论,你似乎接受了他们的观点,但又想转化他们,替他们找到定位。你可否解释一下?
    
肯恩:没错,我的观点是,这所有的途径、理论和修持的方法,都有一些重要的信息要告诉我们,但是它们没有一个能说出全部的真相。每一种途径都道出了不够完整的真相,因此关键就在如何把不够完整的真相组合起来。不是去分辨那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而是让它们全都变成对的。如何才能让它们结合成一个彩虹联盟?这就是我接纳这些观点而又企图转化它们的理由,以你的说法就是「替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至於我是否成功了,那就只好拭目以待了。
    
香巴拉:你为什么采用「法界」而不用「宇宙」这个名相?
      
肯恩:「法界」这个名相是毕达哥拉斯的古老用语,它意谓著包含各种次元的宇宙──物质次元、情绪次元;心智次元以及灵性次元。「宇宙」则通常意味著物质的宇宙与物质的次元。我们可以说「法界」含摄了物质界或宇宙,生物界或生命,心智界或心智,这一切都是空寂的光明示现,它们和空寂是没有分别的。
        
现代性所带来的灾难之一就是法界不再是我们的基本实相,而只剩下了宇宙。换句话说,只有科学、物质主义所认可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在现代与後现代的世界里,只剩下了平板而褪色的世界观,我所写的这两本书就是要将「法界」恢复成一种可信的观念。
      
香巴拉:你将法界描述成连结各种存在领域的铸型,这使我联想起葛里格来.贝特林所著的《心智与自然》:必要的统一。这一类新时代的社会科学有没有影响到你的思想?
    
肯恩:影响不大。我并不觉得贝特森的理论对我有用,虽然我知道有许多聪明人都很喜欢采用这本书中的论点。我认为这本书算是典型平板世界的著作,也就是以第三人称的客观语言,从单一次元写出的独白──老实说,写的并不好。
       
香巴拉:你觉不觉得傅柯、德希达等人已经掌握了亚洲绝对论者的要点,他们的後结构进路是不是一种崭新的学说?
     
肯恩:後结构主义的进路既有创新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东方智慧传承的精髓通常是一些帮助人转化、解脱与证悟空性的方法,但後结构主义完全没有这样的功效;它们所提供的只是转译而非转化的方式。虽然它们在相对真理的层面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曲解,但并没有提供有关绝对真理的瑜伽论。
      
在相对真理的范畴之内,後结构主义与东方的智慧传承在某些面向确实有相似之处,这里指的是东方的非基体论、真理的文脉性、意涵的变易性与意义的相对性等等。
      
这些都是有趣而重要的相似之处,我试图将它们一并考虑在内,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议题,真正重要的是见性、开悟、只管打坐、证入本觉、智慧:这些都是傅柯、德希达、李欧塔等人所无法提供的。
     
香巴拉:西藏密宗的宇宙论对你的哲学发展有什么影响,有时你的学说让我联想到时轮金刚。
    
肯恩:是的,各种形式的金刚乘对我的整体观点都有重要的影响,属於无上密续的时轮金刚法是非常殊胜的,此外大圆满、心部、界部以及论议也都十分殊胜,说真的,这所有的派别我都能相应。
       
香巴拉:你想要整合佛洛依德与佛陀,也就是综合「深度心理学」与「高度心理学」,为什么这项工作是必要的,你是否认为这两个体系缺少了对方都不够完整?
     
肯恩:我认为没有一个东西是完整的,因为法界一直在不停地演化,新的真相不断地显现,新启示不断被揭露,新的佛不断地冒出,这是永无止境的,不是吗?如果佛洛依德与佛陀能互相对话,这两种重要的真理体系就可以互惠。空性并不需要依赖它们之中的任何一方;但由空性显化出的这个世界却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这两位先躯。是的,我认为他们确实可以加速彼此的进展。
      
香巴拉:你是否认为古老的灵修转化体系对现代而言己经不适用了?因为你所含纳的许多知识体系它们都不采用。
     
肯恩:不适用?不,就绝对真理的层面而言,它们是适用的,只有在相对真理的层面,它们才是不适用的。因为空寂仍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化现出万物,不是吗?在这些经典或密续中,你绝对找不到操作电脑的说明,你也绝对找不到有关基因、外科麻醉或肾脏移植的解说。同样的,西方世界在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的理解上已经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贡献对古老的灵修教诲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此重点并不在适用或不适用;而是善加利用眼前已有的东西。如果你的修持方法对你有帮助,那真是好极了,可是当你感到停滞不前时,也许心理治疗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帮助。我不认为双方会因此而受到威胁,因为这个宇宙实在太大了,它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佛洛依德与佛陀。
      
香巴拉:你对内密的看法是什么,譬如拙火瑜伽、气和气脉明点〔某些内在的灵视〕?这些现象科学都不承认,但是在你的体系中,它们却占据了精微光明与自性两个次元。这一点有些令人困惑,因为有许多的修行人并不承认有这些次元的存在,而且从未涉及这类的修持方法,但是你似乎暗示要想进入高层的发展,这些锻练是有必要的,也许我根本误解了你的意思。
      
肯恩:我不认为这些方法是绝对必要的。我们应该这么说,在你所提到的精微光明与自性的次元,这些气脉明点的现象有可能会发生,但也可能不发生,主要取决於你的修练方法以及其他的因素。也就是说,在你的冥想练习到达某一个阶段时,各种粗钝的觉受会变得越来越微细,其中包括了能流、气、明点等等的现象,但是有些人可能完全没有这些现象,而只是加强了了了分明的全观能力。我现在只是在做简单的分类,大致描述一下从粗钝到精微次元可能发生的冥想上的各种现象,在传统的经典中,这些都是很常见的现象
      
香巴拉:为什么某些修行人在某方面有进展,在其他方面却像个没有开化的混球。
      
肯恩:我一直企图将发展心理学的典范归类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路线,一是各种倾向的发展,二是意识波的发展。倾向分为认知发展、情绪发展、人际关系发展、灵性发展等等,每一种发展的倾向都要经过不同的阶段或意识波,研究显示这些不同的倾向乃是各自独立的:你可能在某一倾向上发展得很高,而在其他的倾向上却遭受到阻碍,譬如一个在灵修上发展得很高的人,也许在情感和关系上却是个低能儿。此外,虽然这些倾向是各自独立的发展,它们却必须经过相同的阶段或意识波的阶序,譬如它们都必须从前成规期进入成规期再进入後成规期。
       
因此我们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发展倾向,但这些倾向都必须通过相同的阶段或意识波的阶序。一个人确实有可能在某一个倾向上发展得很高,而其他方面却像个未开化的混球。(我在《灵性之眼》这本书中,对这项研究作过提纲挈领的归纳。
       
再回到你刚才所说的,发展确实可能很不平均。大部分的智慧传承都是训练人们往更高或後成规期的觉知、认知与情感发展,譬如爱与慈悲,但是他们很可能忽略了成规期的人际关系以及情绪的发展。我们都认识一些在冥想上很有进展却极不讨人喜欢的人,在这问题上,西方的心理治疗就略胜一畴了──虽然心理治疗几乎完全忽略了高层或超个人的次元,这是另外一个我们需要结合佛洛依德与佛陀的理由。
      
香巴拉:每一个老参都很清楚,成长通常是不平均的,但有的人却说,那些神经过敏的倾向就是退化的现象:一个本来在冥想上很有进展的人,突然受到红尘的引诱,於是放弃了冥想,而陷入轮回的神经官能症中。其他人则说冥想会把潜藏的问题挖出来,令他或她突然莫明其妙地变成一个蠢蛋,你认为这样的观点正不正确,还是你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肯恩:我认为你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只有某些时候是正确的。人们会放弃他们的冥想练习,通常是因为这里面的要求实在太严格了,而他们一旦回到自己的老路子上,神经过敏的倾向就会更糟,因为他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但敏感度却增加了,因此反而更痛苦。
        
你所提出的情况确实很常见。当你处在高阶的冥想练习时,深埋的一些问题会开始暴露出来,因此高阶的修行者可能会变得非常夸张,因为他们已经解决了表层的问题,剩下的就是严重的业力了。譬如,你在前世谋杀过二十个修女,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的说法,我只是要让你有个具体的概念:进入高阶的条练时,某些深埋的问题会浮上台面,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困扰,因为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一种「进展」。其实它有一点像冻疮:起先没有什么感觉,因为你已经结冻了。你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但是你被冻住的那一部分会逐渐解冻,那时候你就觉得痛得要命了。解冻和治疗是很恐怖的,高阶的冥想其实是快速的解冻和觉醒,它通常都会造成极大的痛苦。
        
香巴拉:冥想为什么会「出错」,就这一点你似乎有另外的解说方式。
      
肯恩:是的,我的看法是,人类的发展分成好几种不同的倾向,每一种倾向都会随著意识的进阶而逐一显现。伟大的智慧传统只强调这些倾向中的两三种,譬如认知发展(觉知发展)、道德与灵性发展和高层的情感发展(爱与慈悲),但是它们忽略了其他的发展倾向,譬如情绪发展、人际发展、关系的互动以及社会习俗的相互作用。所以,你在冥想与认知上虽然有了进展,你还是有可能在整体的发展上失衡。其他的发展路线有可能被你忽略而因此萎缩,你的心灵可能承载了一个巨人及一堆的侏儒,你的冥想练习越是有所长进,这种失衡的情况就越严重。你的老师告诉你要加强冥想的练习,但是你很快就像一件廉价西装的缝线一样裂开了。 
      
因此,我们可能需要找到一个更具整合性的途径来支撑我们的生活,这个整合途径应该结合古老的智慧和现代知识的精华,并融合深思默观与社会常理,我希望我的著作能促成双方心怀善意的对谈。
        
香巴拉:你在前面的谈话中曾说,如果修行者只想打坐,那就「尽情去打坐吧」,这句话是否回答得有点滑头,因为你似乎并不认为只打坐就够了。
     
肯恩:因为你并没有问我是否认为只打坐就够了,你说的是那些抱持著「不要来烦我,我只想打坐」的态度的修行人,面对这样的人我一定会说尽情去打坐吧。我丝毫没有欲望要干预任何人的修练,但如果你的问题是: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帮助修行人成长?那么我就会以刚才说过的那些话回答你了。换句话说,明智地融合东方的默观法门和西方的心理动力学,应该是有趣而又健全的发展方式。如果你想得到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其中包括绝对与相对真理,那么西方世界绝对可以为这场盛宴提供几道好菜,相较之下,这些途径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不完整的。如果你因此而产生了排斥的心态,你大可不必参加这场盛宴,但是每一个人都受到了邀请。这真的是一场香巴拉盛会,我所理解的创巴仁波切所提出的香巴拉之说,指的就是在现世之中将「法」融入於广阔的文化潮流中,而织成一幅完整的图像。《万法简史》勾勒出许多文化的潮流,「法」因它们而更加丰富,它们也因「法」更加充实,我认为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
      
香巴拉:你说的很公平,现在我要问你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可以吗?
  
肯恩:当然可以。
  
香巴拉:身为一名采用亚洲神秘主义传统途径的修行人,有一件事是最令人感到困惑的。在启蒙运动兴起之前,西方世界早已拥有上千年奠基於基督教神秘主义之上的文明传统,但是你却在《性、生态学、灵性》这本书中表述,这上千年的基督教文明,并没有如其所承诺的那样带来真正的转化。你为什么这么说?难道柏拉图、科尔普斯炼金派、新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神秘学派都没有造成真正的转化吗?
  
肯恩:请你想像一下,如果佛陀在证悟的那一天立刻被人抓去钉十字架,而他的追随者里面有人声称自己开悟了,也同样被抓出去钉十字架,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明是很令人感到挫败的。
  
然而这就是拿撒勒的耶稣的遭遇。「你们为什么用石头砸我?这是正确的行为吗?」群众回答:「我们这么做是因为你明明是凡人,却声称自己是上主之子。」这意味这个人的小我不能与大泛合一。这位绅士被钉十字架的原因,除了一些错综复杂的理由之外,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证悟了「我与父乃是一体的」。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修行人,一旦证悟小我与大泛乃是一体的──人心与本初的神性原来是一体的──恐怖的反弹往往会尾随而至。当然西方的新柏拉图主义以及其他的高阶教诲一直在背後与私底下传递著,但是只要教会能影响到的地方──它掌控了西方的舞台长达一千年之久──如果你跨越了小我与大泛之间的那道防线,你就等於进入了危险的水域。圣.约翰和他朋友圣.德蕾莎都越过了那道防线,但因为他们放低身段以极为小心虔诚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体悟,才勉强渡过危机。艾克哈特大师也越过了那道防线,但是他的教诲所用的语言过於明显,因此而被教会正式宣告废弃,这意味著他虽然没有被打入地狱,他的言论却遭此下场。乔丹努.布鲁诺(译注:十六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与天文学家。他的理论影响了十七世纪的科学与哲学,更是十八世纪以後思想自由的象徵与先躯。他终生遭到教会的迫害,最後被教皇判处死刑。)也因为越过了那道防线而被活活烧死,这都是一些非常典型的模式。
  
香巴拉:你刚说过这其中的理由相当复杂,我也认为如此,你可不可以简略地说明一下。
  
肯恩:让我先举出一个其中最有趣的理由。教会在早期是被四处游学的「圣灵学派」──圣灵活在心中──所掌控的,他们的灵修大部分奠基在对基督意识的直接体悟(「让基督耶稣心中的意识,也成为你心中的意识」)。大而化之地说,每一个圣灵派僧侣的化身,透过圣灵报身的转化之火,而证悟了基督的法身。不论如何,他们很显然直接体悟了某些非常真实的灵修境界。
  
但是数百年来,随著基督教会所承认的真经,以及使徒信经的编纂,一系列的信条因此而取代了真实的体悟,教会逐渐从圣灵派逐渐转为基督的教团组织,其管辖者乃是那些掌握正确教条的区域主教,而不再是那些无法被掌控但拥有圣灵的先知或圣灵派僧侣。教会从此以後被界定成主教团体而不再是证悟者的组织。
  
特.突利安(译注:古代基督教著作家与雄辩家,生於一五五~一六○年间的非洲迦太基城)使得教会与教团之间的关系几乎变成合法,圣.赛普利安(译注:早期基督教迦太基主教)则确定了教会在灵修上的法定地位,你不再要觉醒,你只需要被任命就能成为神职人员。神职人员不再是神圣或属灵之人,因为他不需要解脱、觉醒或净化,他只须要坐镇在他的办公室就够了。同样的你不需要觉醒自己,你只需要经过合法的宣誓就可以「得救」,如同赛普利安所言:「他如果没有如母一般的教会,就无法拥有如父一般的神。
  
这么一来可就扫兴了,为什么?因为救赎变成了律师的专利,而律师通常都会说我们应该让那个身价百万的花花公子与神合一,就这么决定了!别再提纯然一体那回事了
  
香巴拉: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  
    
肯恩:说得白一点,原因之一就是政治上的权利。因为你知道的,直接的神秘体悟根本不需要经过像主教之类的中间人,你可以直接通达到神的源头。石油公司不喜欢太阳能也是基於同样的理由。
  
因此任何人只要拥有了直接通往神的管道,不但会触犯教会的法令而被视为宗教上的异端,连你的灵魂也会永远受到诅咒;而且你很可能会犯下叛国罪,你的肉体将因此而被分尸万段。
  
因为上述的这些理由,至善──小我与大梵的合一──或凡心与神性的合一──上千年来一直是西方教会公开禁止的禁忌,至於你刚才所提到的新柏拉图主义或炼金派,它们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却局限於社会的边缘。虽然西方出现过非常多属於精微光明次元(报身)的神秘主义者,但是达到自性次元(法身)和不二境界(Svabhavikakaya)的神秘主义者就少之又少了。後者不只与神合一,还进而证入了纯然无相的神的源头:在西方世界只要一说出这句话,很快就会被活活烧死。
  
香巴拉:让我们再谈一谈那些被边缘化的灵修潮流。请问柏拉图所谓的「忆起」到底和解脱有什么关系?自从读过《美诺篇》之後,我一直认为这两者之间有某种关系,但又不太清楚到底是什么。
  
肯恩:没错,我认为它们之间确实有非常直接的关系。以佛教徒所熟悉的语言来说,那就是众生皆有佛心,我们都同意开悟的那一刹那我们并不是达到了佛心,而是突然发现到它的存在,如果以柏拉图的话来说就是重新忆起了自己的佛心。
  
换句话说,我们无法获得佛性,就像无法获得我们的脚一样。当我们低头看到自己的双脚时,才想起来自己的脚。我们忘了自己有脚,所以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脚是本来就存在的,一定会带来一些帮助。禅师通常很乐於帮助我们,如果你很坚决地说:「我没有脚,」禅师一定会狠狠地踩你的大姆指,看看你会不会放声大叫。然後他会看著你,冷冷地问你:
      
这些「直指的技法」所指的并不是我们尚未拥有而必须获得的东西;他们所指出的那个东西完全存在於我们的眼前,但是我们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从最根本的本质来看,就是要忆起或发现这个永远存在於当下的纯然无相的本觉,从这个角度来看,那确实是一种忆起的作用。
    
香巴拉:所以你认为柏拉图所涉及的是一种发现。
      
肯恩:我认为是这样。从後来新柏拉图主义的老师的学说更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可见苹果掉落的地点总是在苹果树的附近。柏拉图说过我们曾经是完整的,但是却把这件事忘了,「失忆」令我们从整体向下坠落,一旦忆起自己是谁,就能将分裂的自我「治愈」。柏拉图说得非常确切,让我把这些话念给你听:「这件事无法像其他的知识那样假以言传;你必须长时间地献身於对这件事的深思,真理才会像火焰中的火花一样突然照亮你的灵魂。」就这是所谓的顿悟。他後来又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不管这件事存不存在,我绝不会为此而作出任何论述。
     
香巴拉:完全是一派不立文字的作风。
    
肯恩:是的,我也认为如此。这种作风很像「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然我们要避免太快下结论,但是如果众生皆有佛性,而你又不会因为忆起自己的佛性而被钉十字架,那么像帕门尼德、柏拉图或普拉提诺这样的智者,很可能直接忆起了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像是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而突然大叫一声「啊!」。如同波伊提乌陷入苦恼时,费罗苏非亚对他说的那句话,「你已经忘记你是谁了。
      
香巴拉:我想问你一个有关绝对与相对真理的问题。你说过佛家的教诲完全适用於绝对真理,但为空性在相对次元的显化却是一直在改变的。依照佛法的教诲,整个法界同属一智,大圆满称之为本慧,基本上和般若慧或观照都是同一个东西,我不知道你是否同意这种「一智」的说法?能理解微积分的,也是那同样的智能吗?发现量子力学的也是那同样的智能吗?微生物学家用来绘制遗传图的,难道也是那同样的智能吗?
  
肯恩:你问这个问题是因为……。
  
香巴拉:它们也许都属於同一个智能,但是看起来却不像是同一个。这些西方的科学与哲学教诲似乎是亚洲所没有的相对真理,而你显然也认为发现空性(译注:意即本慧)乃是亚洲人的专长,但我们要如何才能调解这「一智」的问题,简而言之,为什么本慧无法发现微积分、量子力学与人类的遗传基因。
  
肯恩:因为存在的并不像你所说的只有一个智能。你记得吗?即使是中观学派也提出过两种认知的模式,「俗谛」(译注:世间法)指的是对科学与哲学这种相对真理的认知,「真谛」(译注:出世间法)指的则是发现毕竟空。不论出现的是什么相对现象,这法界一智的本慧都能将它照亮。在空/慧的绝对空间中,各式各样的相对真理、相对事物和相对知识都会升起。本慧从不选边站,也从不强迫,因为没有任何事物是在它之外的,所以它不需要与其对立。-
    
香巴拉:你能不能很简短地告诉我们这「一智」之说是否成立。
  
肯恩:我们应该说这一智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现的。如同基督教神秘者所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肉身之眼、心智之眼及默观之眼──它们都是被「本慧」、「一智」或「大心」照亮的。虽然如此,每一种眼睛都有自己的领域、自己的真理与自己的认知,最重要的,学会运用其中的一种眼睛,并不意味你就会运用其他的眼睛。如同我们早先说过的,它们的发展乃是自各独立的。
    
香巴拉:因此默观之眼有能力揭露绝对真理或毕竟空,心智之眼和肉身之眼则只能揭露相对真理和世俗真实。
  
肯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不过这个总结还算合理.
  
传统的佛法总是用大海及其海浪来作比喻,虽然这个比喻蛮乏味的,但还算差强人意。水的湿性是我们的真如本性,每一波的海浪都是湿的,其中并没有任何一波比其他的更湿一些,因此如果我发现了其中一波的湿性,我就发现了所有海浪的湿性。如果我直接体悟了真如本性或空性,或者你可以说发现了自己生命的湿性,那么在当下这一刻,我就发现了所有海浪的究竟真相。空性并不是小浪中的巨浪,而是所有海浪的平等湿性,这湿性是超越高低、大小和圣凡的──因此空性不能用来支撑你的偏好。
  
开悟并不是抓住其中的一波巨浪,而是发现眼前任何一波海浪所早已具足的湿性。开悟以後我不再错将这小小的海浪视为「我」,因为我在根本上与所有的海浪已经成为一体──没有任何的湿性是在我之外的,我和整个大海及其海浪结成了「一味」,那滋味就是湿性、空性、真如本性和大圆满的透明本质(译注:法界之光的本质)。
  
虽然如此,我还是不知道其他海浪的所有细节,譬如它们的高度,它们的重量,它们的数量等等。这些相对真理我必须逐一去发现,没有任何一本「湿经」会告诉我,没有任何一本有关湿性的密续可以带给我任何线索。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默观深思只适用於绝对真理:它会直接让你看到所有波浪的湿性、所有现象的真如本性、法界的空性、当下你所拥有的本觉。但是默观深思永远也无法告诉你所有波浪的细节。就像你所说的,它无法让你懂得微积分、遗传基因或量子力学,有史以来它从未在这方面让我们产生认识。
  
香巴拉:我想问一个有关大存有链的问题,我突然发现大存有链也许和你所说的相对真理有关。
  
肯恩:是的,它们是非常相似的概念。换句话说,大存有链的理论家──从瑜伽行派(译注:又名唯识学派)到吠檀多哲学到西方的新柏拉图主义到香巴拉神秘主义派──都主张不二的空性会显化出一层又一层的意识次元或意识的光谱。意识光谱的各种次元属於相对或显化出的真相,而显化出意识光谱的则是空性或绝对真理。从最究竟的角度来看,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并不是分开的两个东西,而是不二的,因为空性并不是从事物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立的东西,它就是所有事物的真如本性,所有波浪的湿性,而本慧则是对真如本性的觉察或发现,它就是你当下那了了分明的觉知,整个宇宙都是从其中升起的。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味乃是单纯直接而又清晰的体悟,处在这种状态,你将很清楚地体会到你就是天空,你就是大地,风就在你的内心,它并不是在外面吹拂著你。处在一味中,你可以一口饮尽大西洋的水,一口吞进整个宇宙,超级新星在你的心中生灭,你觉得那不断运转的银河就是你的头,这一切都像知更鸟在水晶般清澈的黎明唱出的歌声一样清纯
  
香巴拉:这些都是空性的各种形式,大圆满的意识波。
  
肯恩:是的,新的真理不断出现在相对世界中;它们正从你当下这一刻开放的觉知或空性中升起。这些从你的本觉中升起的相对真理也许是微积分、物理学、陶艺学或制造牛油的技术;无论如何,它们都必须仰仗不同的相对真理与相对的能量。它们都不等於空性,但却是从空性中升起的各种姿态──它们都是从当下的纯然觉知中升起的。
  
因此在「一智」或「大心」中,升起了各种的「小心」和次级智能──这就是大存有链──这些相对真理就像天空中的云朵和海中的波浪一般,各自与自己在相对世界的业力和命运有约。
  
西方有自己的相对真理,东方也有自己的相对真理,但是从东方我们可以得到对绝对真理的理解。我主要的观点就是明智地融合东方与西方的相对真理,双方共同以空性做为基础,相互交织成完整的脉络。我认为这才是最清醒而明智的研究态度。

 

 

 

 

2008年5月16日星期五 12:59 野兽爱智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