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語言,也許源自安撫嬰兒的需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12:33:51
不同社群的人說不同的語言,可是對嬰兒說話,卻有共同的說話模式,語言學家稱它為兒語(motherese)。根據一個新的理論,兒語是追溯人類語言起源的關鍵。
美國弗羅里達州立大學體質人類學家法克(Dean Falk)在8月號《行為與腦科學》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兒語不只是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學習語言的架構,也是語言演化的基礎。也就是說,無論在個人發育史還是人類演化史,兒語都扮演關鍵角色。至於兒語本身,則是應付另外兩個人類的演化特徵而出現的:以直立體態行走與大腦子。
人與其他靈長類不同,胎兒還沒有發育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就出生了。黑猩猩的新生兒,出生後不久就能緊抓住以四足行走的母親,緊抱著媽媽的腹部或負在媽媽背上。人類的新生兒什麼都不會,照顧他的人得用兩手抱著他,走到哪兒抱到哪兒。許多人類學家假定,早期人類的社會結構類似黑猩猩的,養育孩子主要是媽媽的職責。但是,法克指出,一旦媽媽給嬰兒纏住了,覓食效率必然大受影響。
法克認為,因此人類母親在採集與處理食物的時候,會將嬰兒放在一旁。嬰兒離開了母親,當然會十分沮喪,媽媽為了安撫他,就出聲逗弄他,讓他知道媽媽並沒有拋棄他,而不是以身體的直接接觸讓嬰兒安心。根據法克的說法,這種「遙撫」源自原始的靈長類溝通系統,卻是兒語的演化起點。母親要是有了解與控制嬰兒的天賦,順利養大的孩子就多,沒有這種本領的母親,養大的孩子較少。等到媽媽越來越依賴聲音控制嬰兒的情緒,連好動的青少年都以這種方式控制,語詞就從滴里嘟嚕的兒語中凝結出來,成為社群裡約定俗成的「話」,促成語言演化。
法克的論證引發了許多反對意見。例如德瓦拉大學古人類學家羅森柏格(Karen R. Rosenberg),她一聽說法克認為早期人類母親會將嬰兒放在一旁,自行覓食,就覺得不可思議。羅森柏格評論道,在現代世界裡,負責照顧嬰兒的人很少那麼做,只有西方人例外,大部份母親寧願抱著孩子或以揹帶將孩子揹在身上。史前的母親大概也使用揹帶,因為方便,而且孩子緊貼著母親容易保持體溫。這麼一來,她們根本不用發明遙控嬰兒的辦法。
語言學家也不滿意法克的論證。夏威夷大學檀香山分校語言學教授畢克頓寫道,法克的說法對「說話的起源」提供了睿見,但是對語言的起源,則毫無建樹。畢克頓認為,說話和摩斯電碼、狼煙無異,只是語言的一種表現模式,而語言有兩個基本特徵,就是使用象徵符號以及語法結構,法克的假說根本沒有討論它們的起源。在法克設想的情境中,母親必須發出有聲調變化的聲音,但是那些聲音怎樣獲得意義,是另一回事,法克完全沒討論。
根據流行的看法,語言是相當晚近的發明,大約10萬年前才出現。但是,如果法克的論點是對的,兒語則是相當容易演化出來的,甚至十足的語言也一樣容易。化石記錄顯示,在160萬年前,人屬的早期物種已經是與我們一樣的兩足動物,他們的新生兒也許像我們的一樣無助。將來要是能發現更古老的現代形態化石人,也許就能將我們喜愛扯淡的天性推到更遙遠的過去。現在我們可以確定的大概只有一點:關於最早的語言,還沒有最終的定論。
【本文出自科學人2004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