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发的认识、研究和利用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3:19:03
学科资源栏目>>学科教学资源>>初中地理>>地理博览>>地理环境概论(胡兆量)
三、人种的纬度地带性
人类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智慧人。在人种内,按照体质特征分成不同的人种群体。人种是遗传上有共同体质特征的人类群体。人种的体质特征是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现代人种划分的主要体质根据:一是皮肤、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二是鼻子、嘴和头的形状;三是毛发、汗腺发达程度。
大多数人类学家把人类分成黑、黄、白三个人种。黑种人皮

肤黑色、头发卷曲成波状,鼻梁较塌或中等,鼻孔较宽,嘴唇厚而突出,口较宽,手掌脚掌汗腺发达。黄种人皮肤黄色,头发直形,胡须稀少,鼻宽中等,嘴唇稍突出,中等厚度。白种人皮肤白色或浅色,头发或波或卷或直,质软,胡须发达,鼻狭高,鼻孔纵径大于横径,嘴唇不突出,唇薄,口宽度小(表6)。
皮肤中的黑色素像过滤器一样,可以阻挡紫外线进入体内,免受强光烧伤。因此,皮肤黑色素大致与阳光强度成正相关。适量的紫外线对人体健康有益,可以增加维生素D,促进磷的代谢,防止软骨病。丛林中的黑人接触阳光少,身材渐趋矮小。黑人移居温带后,进入体内的紫外线减少,孩子易得软骨病。
人的肤色与大自然的色调有某些相似处。大自然色调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是茂密的丛林。两极是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在动物中也有类似的色调变化。北极活动的是白熊,温带活动的是黑熊、棕熊。东北虎的个体比华南虎大,色调比华南虎浅。
人体的其它特征与环境也有关联。黑人鼻孔大,嘴唇厚,口裂宽,体表毛发少,便于体热散发。白人鼻梁高,鼻孔扁,增加鼻粘膜面积,冷空气进入体内前可以在鼻孔中增温。白人体表毛发有防寒作用,较粗壮的身躯可以减少热量散失。黑人卷曲的头发像一顶帽子,保护头顶,免受阳光烧伤。黑人的手掌、脚掌和皮肤的汗腺发达,增加体温调节能力。撒哈拉沙漠地区刮干风时,白人儿童死亡率较高,但黑人儿童有较强的适应力。
环境的渐变性决定人体特征的渐变性。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人体特征都有渐变。
欧洲基本上是白人世界。欧洲人的肤色有地域差别。南欧人肤色较深,北欧人肤色较浅。由于肤色上的渐变性,有的人类学家认为在黑种人与黄种人间还有一个棕种人,如澳大利亚土著人、美拉尼西亚人等。
人的某些体质特征,如体高,随着环境变化,有明显的变异。在一般情况下,肉食为主民族比素食为主民族高大,面食为主民族比米食为主民族高大。在过去100年内,德国人平均体高增加15厘米。再过100年,德国人的平均体高可达2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较快的日本、新加坡,平均体高增长较快,经济发展较慢的印度、缅甸,平均体高增长较慢。在美国的黑人后代,比他们原居地增高快。在中国,由于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别,城市居民增高较快。这些现象说明社会经济环境,特别是饮食环境对人体特征有影响。
汉民族由许多部族融合而成。融合状况有地域差别。从整体说,北方人蒙古人种的特征较明显,南方人马来人种特征较明显。北方人体型略高,肤色略浅,头型短而宽,头发波状比例少,鼻型略长狭,嘴唇较薄。北方人的眼睛细长,外角上斜,眼内角有一遮蔽泪阜的眼内眦褶,俗称丹凤眼。这一特征以蒙古人最典型,称蒙古眼。李特尔认为蒙古眼与干旱、半干旱气候有关。内眦褶可以挡住风沙,保护眼球。南方人头型狭,肤色深,鼻型短而宽,嘴唇厚而上翘,体型矮瘦。南方人的眼睛开度大,外形大而圆,眼窝深,俗称浓眉大眼。这些特征以马来人最典型,称马来眼(表7、表8)。
研究人的体质差异在生产上、医疗上、国防上有重要价值。服装鞋帽业、眼镜业、国防装备业等都要结合人体特征设计。
人种差异是人的自然特征差异,不是人的社会地位差异。种


族主义分子根据人的体质差异将民族划分为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是站不住脚的。提倡种族主义的人大都是近代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白种人。可是,有不少体质特征,如头型、发型,白种人处于黑种人和黄种人间,无论怎样排列,位于中游。同时,民族大都由不同部落混合而成。同一个民族,包含不同部落的血统。德国曾经是种族主义的策源地。但北德意志和南德意志人种特征有差别。总体上讲,每一个种族在体质上都有特长。例如,常被白人歧视的黑人,在体育和音乐方面有特殊才能。黑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较高,输送氧和二氧化碳功能较强,是进行体育运动的良好生理基础。
对人发的认识、研究和利用2007-05-25 11:08
-----头发是人体皮肤的一种衍生物。随着现代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头发的认识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一、头发与人种
不同的人种,头发的颜色、形状和数量是不同的。黄色人种,头发直硬、长粗,毛囊为圆形,颜色是褐黑色。中国人、蒙古人和美洲印地安人的头发就属这种,其数量约有10万根。黑色人种的发形是“羊毛发”,短而卷曲及至螺旋式丛生发,毛囊为椭圆形或肾形,头发颜色总是乌黑,其数量约有12万根,秃顶者较少。棕色人种的头发是“波形”,即是波浪形卷曲状或者光滑而且柔软,毛囊为椭圆形或细长形,发的横切面为椭圆。发色主要为棕色、红色或淡红色。棕色者头发约有10万多根;而红发者仅为9万根。棕色人种的男性秃顶率极高。白色人种是众所周知的“卷发”,头发呈波状或直状、较软。男性秃顶率居多。头发数量最多,约有14万根,少女可多至20万根。头发颜色的异同除与种族遗传有关外,还与发中所含的金属元素的不同有关。如头发中含较多的铜、铁及黑色素,则主要表现为黑发、含镍多就会呈灰白以至白色、含钛多则呈金黄色、含钼多者为红褐色、含铜钼多者为棕色。发形与选择作用关系较大,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适应气候条件的结果。如黑色人种的卷发是抵抗强烈阳光的一种优良不导热的绝缘体,它在头顶形成一个多孔隙的覆盖物,在赤道炽热的阳光照射下起隔热作用,可阻挡大量的热量传至人的头脑部。
二、头发的发旋
人发为何有发旋?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头上的发旋乃是动物进化历史遗留下来的迹象。因为凡是体表有毛的动物,它们身上均有毛旋,这在牛马的身上尤为明显。从猩猩、羊、狗的身上,也都能观察到或多或少的毛旋;其实人类体表密布的汗毛,仔细观察也能发现“毛旋”现象;动物的毛旋主要起着保护皮肤及调节体温的作用,人类的发旋虽已没有动物毛旋那么一些作用,但它在人类学、民族生理学、疾病学等学科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发旋在胎儿第二个月末就已形成,并且与遗传有关。大多数人仅一个发旋,但少数人有两个发旋,甚至极个别的长有几个发旋。发旋的长相,有的是顺时针方向,有的呈逆时针方向。在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据对呼和浩特市的458名回族学生发旋调查显示:单旋出现率为96.7%、双旋出现率为3.25%;发旋旋向69.00%为顺时针、27.73%为逆时针、发旋主要分布在头顶右后象限。
三、头发的结构与特性
人的头发属于硬毛,在毛发中它是最粗的。这与它的结构、生长状况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在显微镜下观看头发的横切面可见,头发是由毛小皮、皮质和髓质三部分构成。毛小皮是一层角质膜,由鱼鳞状排列着的无核透明细胞组成,皮质由多种纤维状的扁平细胞组成;髓质中有输送营养物质的管道。头发的主要成分有角蛋白和水,此外还有黑色素、脂肪类及很多种的微量元素。其中水分占35%、脂肪占5%、黑色素占2%。用现代检测技术检测头发可知,发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多达27种以上,常见的有铝、钙、铁、硒、锌、铜、锰、氯、钴等。头发的坚固性和拉力都很强,尤其是黑人的头发。一些学者经试验指出,人的头发比铅、铜、铂结实,其坚固性可与钢媲美,同等截面积受力为钢的1.25倍;20万根头发编成的辫子可吊起20吨重的物体。头发非常耐腐蚀,对于强酸强碱及细菌都有很强的抗腐蚀耐受力,在千年古墓中尸首皮肉早已腐烂,唯独头发保存完好。头发具有很强的弹性,它在拉断前可延展20~30%。此外,头发还有热胀冷缩的特性,特别是金发,遇热每米能伸长2.5厘米。
四、头发的生长
头发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周期。一般分三个时期:一是生长期。此期头发不断地生长,持续时间为三年左右。平均每天生长约1/3毫米。一天当中上午10点至中午这2个小时内头发长得最快;一年当中6~7月份头发生长最快;一生当中,16~25岁之间生长最快,一年可增至18厘米。德国的一位生理学家,曾花了六年时间研究自己头发生长的速度,得出结论:一年里有264天在生长,其余时间处于停顿。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头发生长的决定性部位位于发根上部1毫米处。其次是过渡期。此期头发停止了生长,约占10%。一二周内即进入静止期。第三是静止期。此期头发在三、四个月内逐渐被下方新生的头发所取代。这一过程表明,既不断有静止期的头发脱落,每天约有50~100根,又不断有新的头发出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用新发去替代旧发的功能逐渐减弱,特别是人过了30岁以后。
头发的生长速度与密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小儿平均有头发192根/厘米2头皮,男孩头发每天伸长0.34毫米,女孩为0.32毫米,生长期头发占90%;16~46岁的人平均有头发223根/厘米2头皮,每天伸长为0.334毫米。在头顶部,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子生长期头发逐渐减少,静止期头发增加,故男子易秃顶;女子生长期头发占87%,故头发较密;老年人仅有163.8根/厘米2头皮,每天伸长0.308毫米,生长期的头发仅占20.33%,故头发稀疏,生长比青壮年缓慢。
毛囊底部的毛乳头是“制造头发的工厂”。毛乳头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其中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头发髓质的空心管道供给头发的生长,如果来自血液的养分供应不足,就会导致头发的脱落。而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情绪等方面的紊乱都会使毛细血管供血不足或毛囊口阻塞,从而影响头发的生长。现代医学认为这属于微循环障碍。
五、头发的利用
美国生物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人的头发不仅保护着人的头皮,而且还是探究人体“内幕”的“信息之窗”。
头发是人体健康的磁带。头发中的微量元素与血液中的成分相似,能准确地记录、反映出人体内部新陈代谢的状况。早在20多年前,美国就很重视对头发进行医疗分析,同验血、验尿一样看作是第三种检验手段。用“中子活化”等新技术可检验头发中元素的变化情况,诊断人体得了什么病。如测定铬的含量可诊断糖尿病;测定镉、铅的含量可诊断高血压。最近科学家还指出,分析头发中钙的含量变化可预知心脏病的发生,利于提醒人们及早预防和治疗。我国科技人员运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检查有无癌症仅需检测几根头发即可,其准确性之高,令医学界惊叹。
头发是环境污染的监测器。通过分析头发可以发现环境被重金属污染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若发现人发中铅的含量高于20ppm,说明环境已被污染;若头发中砷的含量超过1ppm,则说明砷已在人体内积蓄,并易引起慢性中毒。据此,现代医学已将头发中的铅、铬、镉、砷等含量作为职业性中毒环境污染的检测指标。
头发可作为“记录”犯罪的证据。在对贩毒、吸毒这类罪犯的审判中,查获毒品固然是可靠的证据,但缺乏物证也可将他们绳之以法,因为吸毒者的头发中含有毒品。美国已研制出了一种检测系统,通过分析被检测人的头发,便能断定出此人是否服用过诸如海洛因、大麻等毒品。
检测头发能研究和解决一些历史问题。如1821年死于圣赫勒拿岛的拿破仑,60年代被发现头发中含有砒霜,曾疑为被看守毒死。80年代英国科学家对其头发进行光谱分析发现,砒霜的含量甚微,但砷的含量很高,从而否定了拿破仑被毒死的怀疑,得出慢性中毒死亡的结论。并且还找到了祸源——拿破仑住房中糊墙纸的绿色染料里含有砷。科技人员对我国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古尸的头发进行测定,得出贵妇人的血型为A型,并推算出古尸在地下已长眠了2100年。
头发是国籍的“身份证”。这是日本的南川雅男首创的。原来由于饮食的不同,人体内所含的碳氮的同位素比例有差异。通过对世界上8个国家的人的头发进行同位素检测,结果发现每个国家的比例均不相同。如奉行素食的印度人,15N比例很低;阿根廷人和巴西人却高得多;巴西人和美国人因经常食用玉米,13C比例居世界首位;欧洲人则与之相反,13C的比例很低,15N的比例普遍偏高。这可用来测定一些非常事件中丧生者的国籍。
检测头发可知性别。利用“基因扩增技术”即PCR技术,测一根头发可辨男女。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及我国93年上海举行的首届东亚运动会就已使用此技术。通过对1037例“预试”及进行10次“双盲”检测结果表明,准确率达100%。头发检测是迄今为止最文明的性别检测法。
此外头发还是医药化工的重要原料和治疗疾病的良药。在头发中含有18种氨基酸,从中提取的精氨酸、胱氨酸已临床应用于医治肝炎及各种脱发症。脯氨酸可治疗高血压。赖氨酸是为儿童生长,促进身高所必不可少的。头发经过加工后,可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加工、化妆品和饲料工业。我国医学认为,头发性微温、味苦,具有止血、散瘀、补阴、利尿之功效,经煅烧成炭后即成“血余”,可用以治疗吐血、尿血及妇女出血过多引起的昏厥、风热惊厥等症。
六、头发的研究展望
目前癌症病理学家正在对头发和它的毛囊进行研究,祈望给彻底攻克癌症带来希望。他们认为,头发细胞及其毛囊组织控制着皮肤癌的发生和扩散。而皮肤癌则来源于毛囊组织皮肤细胞的变异。因为毛发的生长与肿瘤的发生是相似的,当头发刺穿皮肤向外生长时,就犹如癌细胞侵入周围的组织一样。生物学家正在对头发的再生与死亡循环周期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细胞的生长及分裂的机理,从而为更深入地开展对生物病理的研究开辟一条捷径。纺织专家也正在对头发进行研究,希望能进一步了解头发生长机制的原理,以便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能够长出质量更高的羊毛的羊来。药品制造专家也希望对头发的研究,制造出治疗秃发和多毛症疾病的特效药。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已成功地在试管中培育出人发,现在他们正在进一步完善头发移植等医疗方法,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有可能给秃发症患者带来福音。
人口与人种(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人总要居住一定的空间,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表现,即人口分布。各地的人口是怎样分布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探讨的内容。
方法2 复习提问: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时间和地域上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我们一起走过人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历史长河,认识了世界人口数量随时间增长变化的规律。那么,在空间上,世界人口的数量又是如何变化、分布的呢?本节课我们再一起去走走看。
板书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讲授新课]
过渡 我们要准确地了解和说明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特征,就需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密度。
活动 1.让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根据人口密度的概念和举例,写出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
板书 1.人口密度=
2.指导学生根据活动1所提供的资料,计算人口密度,并把计算所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3.投影展示下表,反馈学生对“人口密度”的理解及计算的结果。
地区
面积/千米2
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A地
12500
1000000
80
B地
12500
2000000
160
4.投影展示课本P66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不要文字说明),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及其分布规律。
(2)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5.教师先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找出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分布规律。(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都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
6.教师再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先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找出人口稀疏地区,并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些地区分别有哪些特殊的纬线穿过。继而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列举实例说明人口稀疏区及其分布的规律。(撤哈拉大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地区——沙漠地区,亚马孙平原——雨林地区,亚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区——高纬度地区,青藏高原——高原山区)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
7.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世界各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别,使学生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均匀。
板书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8.出示下表,以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为例,从地形、气候、降水三方面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讨论、边填表,分析影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的自然原因。
人口分布地区
自然条件
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地形或地表特点
人口稠密地区
北半球低中纬度的近海地带
亚洲东部
10~20
>1000
平原
亚洲南部
>20
>1000
平原
欧洲
0~10
500~1000
平原
北美洲东部
10~20
>500
平原
人口稀疏地区
沙漠地区
撒哈拉沙漠
>20
<200
沙漠
雨林地区
亚马孙平原
>20
>2000
平原
高纬度地区
亚洲、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
<-10
<500
平原、山区
高原、山区
青藏高原
<-10
<1000
高原
(1)投影复合: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复合上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年平均气温状况,得出结论,填入表中。
(2)投影复合: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地区的年降水量的状况,得出结论,填入表中
(3)引导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观察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或地表特点,得出结论,填入表中。
(4)让学生以学习小组根据填入表中的结论,归纳出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各自的自然条件的特点,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人口稠密地区——平原广,气候温湿,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稀疏区——沙漠地区极端干旱,雨林地区过于潮湿,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高原、山区地势高峻,自然条件恶劣)
9.引导学生认识各地区人口分布是稠密还是稀疏不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还要受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让学生阅读课本P66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文字说明,结合自己的了解分析人口稠密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各组讨论统一认识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这两个地区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这里农业发展较早,历史悠久;欧洲和北美洲东部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
10.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交流评价后进行小结: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
板书 (1)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
(2)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人口稀疏。
过渡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留学、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抱着共同的心愿来到中国,但他们的皮肤、头发、面部特征确是不同的。
板书 三、不同的人种
说明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说明每组要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导、自演一个节目。要求各组要推荐三名以上善于表演的同学分别扮演白、黄、黑三种人进行表演,希望各组同学认真准备。
准备1
录像:播放“中—美”女足比赛录像片段。
投影:课本P71图4.10“世界上三个主要人种”
阅读:课文P71第1自然段;P72阅读材料“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目的:使学生观察了解:①人种划分的依据,即皮肤、头发、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②世界上的主要人种,即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③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见板书设计);④人的体质特征与原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准备2
投影:课本P72图4.11“世界人种的分布”
阅读:课文P71第2自然段,P73活动2。
目的:让学生观察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及理解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零星分布的特点。
准备3
阅读:课文P71第3自然段。
目的:让学生认识当前世界上有些地区仍然存在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现象,树立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观念。
准备4
各组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和地区分布为重点内容,结合当前国际上发生的有关事件或事例,以及已有的知识,讨论、设计出要表演的剧情和台词,节目名称和表演的形式,各组自定。
表演 全班推荐一个节目主持人。三个组分别上讲台进行表演,全班同学评判,最后评选出一个优秀节目和2~3名表演优秀的同学。
总结 教师对每个组的讨论准备及节目表演给予肯定评价后,根据情况适当说明以下几点:
1.课文之所以说人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人种,是因为世界人种还有其他多种划分的方案。
2.三大人种的划分依据是人种的外部体质特征,包括肤色、头发、面部特征、体毛四个方面,这是同各人种原居地的自然条件有关,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绝不是什么“神的意志”。
3.人种的区分只是身体外部的特征不同,没有优劣之分,任何种族歧视和压迫都是错误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4.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当说明美洲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都属于黄种人,南亚的印度人则属于白种人。
5.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表(见板书设计),强调这是本节重点内容之一。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了二个问题:一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二是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具体内容请看下面的地理歌:
自然优越经济兴,人口稠密要记清;
恶劣自然人稀少,世人分布不均匀。
三色都浅白种人,高高鼻梁薄嘴唇;
肤黄发黑黄种人,体毛中等面庞平;
皮黑发卷黑种人,体毛较少厚嘴唇。
欧北大洋多白人,非大美国有黑人;
东亚分布黄人种,世界各地多华人。
人种没有优劣分,各个人种应平等。
●板书设计
设计1
人口与人种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1)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 (2)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人口稀疏。
三、不同的人种
1.人种划分的依据
2.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分布
3.人种都是平等的
设计2
设计3
●活动与探究
1.阅读“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列表比较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有人说: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是,黑种人不仅仅分布在非洲。结合下面的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形成当今世界三大人种“大范围的集中分布”与“小范围的零星分布”这种空间分布特点的一些原因。
阅读材料 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他们用廉价纺织品、铜品、猎枪等工业品,向当地酋长换取奴隶,或大肆搜捕非洲黑人,运往西印度群岛或美洲其他地方,高价卖给那里的矿山主和种植园主,再把换取到的棉花、烟草等廉价原料运回欧洲;然后又把这些原料加工成工业品,运往非洲换取奴隶。在进行奴隶贸易的400年间,有1500多万个黑人奴隶被贩运到美洲。这种在大西洋上进行的罪恶的循环贸易,被后人称为“三角贸易”。
●备课资料
能力提高与反馈训练
1.人口密度是指(  )
A.一个地区的人数与总面积的比值               B.人/千米
C.平均每1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D.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2.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均匀分布                                                  B.分布不均
C.集中在几个地区,其他地区没有               D.七大洲都有人口分布
3.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人口共12.953亿人,我国的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那么,人口密度为(  )
A.98人/平方千米                                          B.125人/平方千米
C.132人/平方千米                                        D.135人/平方千米
4.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是(  )
A.寒带气候分布的地区                                 B.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地区
C.温带海洋气候分布的地区                          D.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
5.亚洲的东亚、南亚人口密集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B.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大量迁入
C.自然条件优越,人类聚居的历史悠久        D.工业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6.有关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
B.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总人口一半以上
C.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是非洲
D.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7.世界三大人种划分的依据是(  )
A.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                                 B.“高等”或“低等”的标准
C.人们的风俗习惯、语言等                          D.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8.下面人种中不属于黄色人种的是(  )
A.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                                 B.美洲的印第安人
C.欧洲的马札尔人                                        D.南亚的印度人
9.阅读世界人口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稠密的地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口稀疏的地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
10.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图例的名称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
(2)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其体质特征是______________。
(3)黄色人种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其体质特征是______________。
(4)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其体质特征是______________。
(5)黄色人种除了分布在亚洲以外,还分布在__________洲和____________洲;非洲北部和西亚分布着___________种人;印度南部分布着_________种人和_________种人。
参考答案:1.D 2.B 3.D 4.A 5.C 6.B 7.A 8.D
9.(1)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
(2)干旱沙漠地区 湿热雨林地区 严寒高纬地区 高寒高原山区 自然条件很差
(3)不能。
10.(1)白色人种 黄色人种 黑色人种
(2)欧洲 北美洲 大洋洲 三色浅,头发呈波状,鼻高唇薄,体毛较多
(3)亚洲 皮肤呈淡黄色,头发黑直,高庞扁平,体毛中等
(4)非洲、大洋洲和美国 肤色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5)北美 南美 白 白 黑
一、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自然条件以及政治、军事、历史等。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较大地影响。人类总是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进行生产、生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高山沙漠地带,寒冷、湿热地区,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条件差,人口稀少;东亚、南亚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由于那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在那里开发的历史悠久,是古老的文化中心的缘故。但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一些人烟稀少的荒原上,也形成了人口密集的矿区、城镇。可见,自然条件不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对人口分布起决定性影响的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一般来说,人口分布是随生产力分布扩展而扩展的,但人口分布的变化并不与生产力分布变化同步进行。因为人口分布是有惰性的,或者人们不愿离开已经适应了的环境,或者某些地方有优越的条件对人产生了吸引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工业并不发达,有些地方人口密度不太大,工业却不少的缘故。
二、极不平衡的世界人口分布
20世纪世界人口达到了60亿,百年间增长了近3倍,这种增长势头在本世纪内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世界人口不仅增长快,而且分布极不平衡,构成差异也很大。世界60亿人口主要集中在35个人口大国,特别是10个人口大国中。2000年,35个人口大国(占国家总数的15%)总人口近49亿,占总人口的80%。人口最多的10个大国的总人口为36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而其中的6个亚洲国家人口多达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至于排列第一和第二位的中国与印度两大国的人口达到22.9亿,占了世界人口的38%。与之相比,世界上人口最少的10个国家的人口则少得可怜,总共才31万,其中最多的6.8万人,最少的仅1000人。这10个国家是:梵蒂冈、图瓦卢、瑙鲁、帕劳、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基茨和尼维斯、马绍尔群岛、安提瓜和巴布达。
三、世界人种漫谈
人种即种族。它是历史上形成的,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种共同遗传特征的巨大地域性人群。据此,世界人种主要分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以及其他人种等。
白色人种也称欧罗巴人种,是世界上最多的人种,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4%。白种人多生活在较为寒冷的地区。这里太阳斜射,光线和紫外线都较弱,所以白种人皮肤黑色素含量低,为白红色到深棕色;毛发多而软,表现为波状金发或棕发;体毛稠密可防寒;眼睛发蓝,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使冷空气较缓慢地进入肺部。
白种人的分布以欧洲为中心,还包括美洲、澳大利亚、印度以及西亚的许多国家。白种人又可分为三部分,即雅利安语族(日耳曼、拉丁,斯拉夫各族以及印度族)、含族(分布于非洲北部以及东北部)和闪族(分布于西亚以及非洲东北部)。
黄色人种也称蒙古利亚人种,是世界上第二大人种,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7%,其中一半是中国人。黄色人种的皮肤是淡黄到棕色;体毛少,毛发直而黑;眼睛棕色,脸宽平,宽额;鼻子为中等高度。
黄种人的分布以东亚为中心,扩散到周围各岛,并远至北美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黄种人又可分为蒙古人种(北蒙古人种以蒙古人为代表,中蒙古人种以中国人、朝鲜人为代表,南蒙古人种以缅甸人、泰国人为代表)、印度尼西亚人种、印第安人种等等。欧洲的马札尔人、芬兰人也属黄色人种。
黑色人种也称尼格罗种人,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种,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8.5%。黑种人多生活在赤道地区。这里太阳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所以黑种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为黑色到黑棕色;毛发细而短,表现为卷曲形或波形黑发,头发空隙中充满空气,形成一个隔热层,起着保护头部的作用;体毛特少;眼睛棕色,鼻子低而宽,鼻孔通道短便于散热;头型长,唇厚。
黑种人的分布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为中心,在美洲、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区也有分布。黑种人又可分为非洲黑人、印度黑人及美洲黑人等。
除上述三大人种外,尚有一些其他人种。如马来人种,身体无共同特征,分布在东南亚诸岛和大洋洲地区。
四、浅谈世界人种的变迁
世界三大人种,在近代西欧列强向海外殖民扩张之前,基本是相互隔离的。黄种人主要居住在西伯利亚、中亚、东亚和东南亚。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中东与印度。黑种人则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少数几个太平洋岛屿上。美洲的印第安人属黄色人种,据考证是历史上从亚洲东北部经过当时存在的陆桥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通往北方新航线的开辟及美洲被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列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及掠夺大量移民,导致了世界人种的重新分布。首先崛起的殖民帝国葡萄牙、西班牙在殖民拉丁美洲的过程中,几乎用各种方式屠杀尽了所有的印第安人。在地理大发现以后的百年中,印第安人减少90%~95%。在印第安人减少的同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大批涌到拉丁美洲。而后,英法等后起的殖民帝国也大量向北美移民。同时,为了补充美洲的劳动力,西欧列强从非洲掠夺、贩运黑人奴隶到美洲。这种罪恶的奴隶贸易持续了400多年,有1500多万个黑人奴隶被贩运到美洲。结果,使美洲成为世界上人种最复杂的地区,既有土著印第安人,又有外来的欧洲人和非洲黑人。同时,各种族之间相互通婚,又产生了混血种人。因此,现在土生白人、土生黑人以及混血种人和印第安人已成为美洲的主要人种。
在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人种也在近代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南部非洲,由于好望角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荷兰在17世纪上半期兴起后,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好望角殖民地,荷兰人开始步步向北扩展,加之后来居上的英国的介入,使白种人大量移居南非。
在大洋洲,由于欧洲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入侵,白种人成了其主要人种。甚至在亚洲,由于黑奴贸易,最先被葡萄牙征服的印度南部地区,现在也有大量黑人分布。
人种的形成主要是受环境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人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在形态上,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近代人种的变迁,则主要是西方列强海外殖民扩张的结果,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五、世界人种拾趣
截止到2001年,世界人口已增加到61亿。众多的人口依据其体质方面的特征,通常被分为白色、黄色和黑色三大人种。此外,还有由于不同种族之间的相互通婚而产生混血人种。然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除了上述几个常见的主要人种之外,地球上还生存着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殊人种。
“袖珍人” 是指生活在非洲中部热带原始密林中的一种身材十分矮小的原始黑人,成人身高一般仅有1米左右,最高者一般不超过1.40米,因而被称为“袖珍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以游牧、狩猎和简单的原始农业为主。
“鸵鸟人” 生活在非洲津巴布韦东北边界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他们中很多人的脚只有两个脚趾,并且双脚细长,类似鸵鸟的脚,因而被称为“鸵鸟人”。据说这种人的脚非常灵活,能够像手一样用一只脚提起一瓶啤酒倒进另一只脚夹的杯子里。
蓝色人 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和南美洲智利境内海拔6600米高的奥坎基尔查峰山区。他们的皮肤呈蓝色。据探险人员报告说: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蓝色人都很古怪,他们好像十分胆小,总是竭力避免和其他种类的人接触,如果遇到外种人,他们就会立刻跑掉。因此,至今人们也还无法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等。
绿色人 分布于非洲,总数约有3000人。几乎都过着穴居的原始生活。据说他们不仅全身像树叶一样呈绿色,就连他们的血液也是绿色的。
有尾巴人 分布于我国西藏和印度阿萨密之间的一片人迹罕至的地区——巴里柏力区域,每人都拖着一条猩红色的、已经退化了的短尾巴。据人类学家们考证,他们属于阿拉伯尼斯坦人,其祖先是森林里的大猿人。
六指人 在印度镇高里大地区有个“六指人”的村庄,村中的男女都长有12个手指——左右手各有6个指头,该村现有居民100多人,几百年来他们一直避世而居,远离现代文明。他们都相信,拥有6个手指比只有5个手指的人更快乐,因为多一只手指,可以比常人多做一些工作。据该村的一位村民说:对于“六指村”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女子6个修长的手指更美丽了,村中的男子决不会爱上一个没有12个手指的女性。
“昆虫人” 生活在日本长崎东北50千米外的九州岛的一个偏僻的山林中,仅有几十人。其外貌十分怪异:没有鼻子,原来长鼻子的地方被一块隆起的肉瘤所代替;双眼突出有如鸡蛋那么大;嘴部只有一条裂缝似的开口;四肢瘦长。他们眼睛虽大,但用来看东西的仅剩下一条裂缝。他们的说话能力和视力几乎已经完全丧失,并且也忘记了他们是如何在那里落地生根的。他们的皮肤呈深蓝色,形容憔悴,十分孱弱,仿佛随时可以死亡。他们没有生殖能力,因而在他们一群人中没有小孩。据估计,这伙人可能是二次大战中原子弹爆炸时的长崎学童。当时他们可能以为世界末日来临了,害怕得只有往山上跑,并且再也没敢走出来。由于他们的外貌十分奇特,科学家们就称之为“昆虫人”。
黑血人 在日本平县住有一种血管里流淌着黑色血液的人,其外表与我们正常的黄种人没有什么差别。但当他们的皮肤受伤而流血时,人们才会知道他们是黑色血液的人。
至于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人种,科学家说现在还难以定论,因为地球上还有许多我们现代文明人类没有涉足的地区。
六、印第安人的由来和起源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居民。在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之前,印第安人的数量究竟有多少?据资料记载,迄15世纪末,在美国、加拿大地区约有100万,西印度群岛至少有100万,整个美洲印第安人总数约1400万至4000万,共约有160种语别,1200种方言。集中居住在三大地区:一是墨西哥东南部和中美洲(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的玛雅人;二是墨西哥高原的阿兹特克人、托尔特克人、以及萨波台克人;三是南美安第斯山区(包括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的印加人。
印第安人长期以来从事采集和狩猎以及经营农业,他们最先学会种植玉米、马铃薯、棉花、蕃茄和金鸡纳树等植物,对人类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印第安人也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玛雅文化比美洲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得早,水平也高,因而玛雅人有“美洲的希腊人”之称。印加文化在彩陶、建筑、石刻、纺织和黄金、银铜加工方面有杰出成就,他们被称为“新大陆的罗马人”。
其实印第安土著人也并非土生土长。至于他们的祖先来自何方?到底属于什么人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他们是失散的以色列部族的后裔;有人认为他们来自埃及……。经过长期大量考证,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印第安人的祖先系来自亚洲东北部,属蒙古人种。根据地质学和冰川学研究分析,距今大约2至3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末期(冰河时期),气候较冷,由于冰川的关系海平面曾大为下降,故在西伯利亚的楚科奇半岛和北美洲的阿拉斯加间曾出现过一座长约几十千米的“白令吉亚地狭”,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通过这座“陆桥”来到美洲的。究竟是何原因促使他们从亚洲来到美洲呢?一般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原因被迫迁徙;二是因野牛、大角鹿、驯鹿等大型动物从西伯利亚跑到美洲,亚洲东北部以狩猎为生的居民追踪而至。多数学者认为,他们不是一次性,而是分批到达的。
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劳动工具和骨骸,以及现代印第安人多方面的外部特征,也有力地证明印第安人与亚洲蒙古人种有极其相似之处:如圆颅、宽面、头发直硬、皮肤呈黄褐色且汗毛稀疏;此外印第安人眼睑上生有蒙古褶,臀部留有亚洲蒙古人种特有的兰色斑痕(即胎记),又名蒙古斑。显然他们与蒙古人种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当然印第安人与蒙古人种并非一模一样。印第安人的鹰钩鼻在蒙古人中则少见。故美洲印第安人应属亚洲蒙古人种的美洲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