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非完整版(八)——癌症病人的基础饮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1:55:20

七,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提要】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及食量,进餐定时定量。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应占30%-40%,晚餐应占30%-40%,可根据职业、劳动强度和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一般情况下,早餐安排在6:30 – 8:30,午餐在11:30一13:30,晚餐在l8:00—20:00进行为宜。要天天吃早餐并保证其营养充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不暴饮暴食,不经常在外就餐,尽可能与家人共同进餐,并营造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零食作为一日三餐之外的营养补充,可以合理选用,但来自零食的能量应计人全天能量摄人之中。
    【说明】
    1,合理分配三餐的时间和食物量
    健康的饮食行为是保证充足、均衡营养摄入的前提。应根据身体的生理需求,特别是消化系统的活动规律,并考虑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等情况来安排一天的餐次和食用量。每天进餐的次数与间隔时间应根据消化系统的功能和食物从胃内排空的时间来确定,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不同,排空的速度也不同、一般来讲,稀的、流体食物比稠的、固体食物排空快:小块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较短,而含蛋白质和脂肪多的食物停留较长,混合食物一般胃排空时间为4小时-5小时。因此,一日三餐中的两餐间隔以4小时 - 6小时为宜。
    考虑日常生活习惯和消化系统生理特点.一日三餐的时间应相对规律。一般情况下.早餐安排在6:30 -8:30,午餐在11:30 -13:30,晚餐18:00 -20:00之间进行为宜。早餐所用时间以15钟-20分钟,午、晚餐以30分钟左右为宜。不宜过短,也不宜太长;进餐时间过短,不利于消化液的分泌及消化液和食物的充分混合,影响食物的消化,会带来胃肠不适;进餐时间太长,会不断地摄取食物,引起食物摄取过量。进餐时应细嚼慢咽,不宜狼吞虎咽。三餐定时定量,不宜饥一顿饱一顿。
一日三餐应将食物进行合理分配,通常以能量作为分配一日三餐进食量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 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 40%为宜。应根据职业、劳动强度和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调整。各类食物的食用量可根据能量需要进行调整。

,应天天吃早餐并保证营养充足
早餐作为一天的第一餐,对膳食营养摄人、健康状况和工作或学习效率至关重要。不吃早餐,容易引起能量及其他营养素的不足,降低上午的工作或学习效率。研究表明,儿童不吃早餐导致的能量和营养素摄人的不足很难从午餐和晚餐中得到充分补充,所以每天都应该吃早餐。并且要吃好早餐,以保证摄人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早餐距离前一晚餐的时间最长,一般在12小时以上,体内储存的糖原已消耗殆尽,应及时补充,以免出现血糖过低。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会出现饥饿感,大脑的兴奋性随之降低,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影响工作或学习效率。
食物中的供能营养素是维持血糖水平的主要来源,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接近1:0.7:5的早餐,能很好地发挥碳水化合物在餐后快速升血糖作用,同时又利用了蛋白质和脂肪维持进餐2小时后血糖水平的功能,两者互补,使整个上午的血糖维持在稳定的水平,来满足大脑对血糖供给的要求,对保证上午的工作或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早餐的食物应种类多样、搭配合理。可以根据食物种类的多少来快速评价早餐的营养是否充足。如果早餐中包括了谷类、动物性食物(肉类、蛋)、奶及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等4类食物,则为早餐营养充足;如果只包括了其中3类。则早餐的营养较充足;如果只包括了其中2类或以下则早餐的营养不充足。
早晨起床半小时后吃早餐比较适宜。成年人早餐的能量应为2930kJ(700kcal)左右,谷类为l00g左右,可以选择馒头、面包、麦片、面条、豆包、粥等,适量的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或大豆制品,再有100g的新鲜蔬菜和100g的新鲜水果。不同年龄、劳动强度的个体所需要的能量和食物量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
3,午餐要吃好
经过上午紧张的工作或学习,从早餐获得的能量和营养不断被消耗,需要进行及时补充,为下午的工作或学习生活提供能量。因此,午餐在一天三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午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所需总能量的30%- 40%,以每日能量摄人9209k了(2200keal)的人为例,主食的量应在125g左右,可在米饭、面食(馒头、面条、麦片、饼、玉米面发糕等)中选择;可按照均衡营养的原则从肉、禽、豆类及其制品、水产品、蔬菜中挑选几种进行搭配,可选择动物性食品75g,20g大豆或相当量的制品,150g蔬菜,100g水果,以保证午餐中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摄人。
4,晚餐要适量
晚餐与次日早餐间隔时间很长,所提供能量应能满足晚间活动和夜间睡眠的能量需要,所以晚餐在一日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晚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所需总能量的30%- 40%,晚餐谷类食物应在125g左右,可在米面食品中多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糙米、全麦食物。这类食物既能增加饱腹感,又能促进肠胃蠕动。另外,可选择动物性食品50g,20g大豆或相当量的制品,150g蔬菜,100g水果。
不少城市家庭,生活节奏紧张,白天忙于工作、学习,晚上全家团聚。晚餐过于丰盛、油腻,会延长消化时间,导致睡眠不好。有研究表明,经常在晚餐进食大量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会增加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危险性。
如果晚餐摄入食物过多,血糖和血中氨基酸的浓度就会增高.从而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晚上活动量较少.能量消耗低,多余的能量在胰岛素作用下合成脂肪储存在体内,会使体重逐渐增加,从而导致肥胖。此外,晚餐吃得过多,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使大脑保持活跃,导致失眠、多梦等。因此,晚餐一定要适量,以脂肪少、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从事夜间工作或学习的人,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增加,如果晚上工作或学习到深夜,晚饭到睡眠的时间间隔往往在5小时- 6小时或者更长。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保证晚餐的营养摄人,要吃饱,不宜偏少;另一方面,还要适量吃些食物,以免营养摄人不足,影响工作或学习效率。一杯牛奶,几片饼干,或一个煮鸡蛋,一块点心等,都可以补充一定的能量和营养。

5,不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是一种危害健康的饮食行为,它是引起胃肠道疾病和其他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平时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消化系统形成了
与之相适应的规律,如果突然改变饮食习惯,摄人过多的食物或饮料,可能会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大量油腻食物停留在胃肠内,不能及时消化。会产生气体和其他有害物质。这些气体与有害物质刺激胃肠道,很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出现腹痛、
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暴饮暴食后胃压力增加,可引起急性胃扩张。暴饮暴食后会在短时间内需求大量消化液消化食物,这样会明显加重胰腺的负担,使得十二指肠内压力增高,从而增加发生急性胰腺炎或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大量饮酒会使肝胆超负荷运转,肝细胞加快代谢速度,胆汁分泌增加,造成肝功能损害,诱发胆囊炎。研究发现,暴饮暴食后心脏病急性发作的危险明显增加。
6,在外就餐的注意事项
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在外就餐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国15岁及
以上居民中有15%的人每天至少有一次在外就餐,26%的城市居民每天
在外就餐。
经常在外就餐会增加脂肪和盐的摄人。调查研究显示,在外就餐时,脂类的摄人比在家就餐时增加。而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降低。餐馆就餐者能量摄人和能量密度(食物能量/食物重量)均显著高于在家就餐者,也就是说经常在外就餐将摄入更多的膳食能量。在外就餐频率越高,身体脂肪含量越高。在外就餐引起的饮食模式变化是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增加的因素之一。所以,要控制在外就餐的频度,尽量回家就餐。
在外就餐时应注意:(1)选择干净、卫生的就餐场所;(2)点菜时要注意食物多样,荤素搭配;(3)不要为了摆排场、讲面子点大量的菜肴,做到适可而止;(4)尽量选择用蒸、炖、煮等方法烹调的菜肴,尽量避免煎炸食品和高脂肪菜肴,以免摄人过多的油脂;(5)在进餐时多吃蔬菜和豆制品,肉类菜肴要适量;(6)食量要适度,特别是吃自助餐时,更应该注意做到食不过量。(7)选择清淡的饮料,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8)控制酒的消费,喝酒应限量。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应注意供应少油、少盐和营养丰富的食品。

7,选择和营造愉快的就餐环境
    就餐环境包括就餐场所、装饰布置、就餐气氛、卫生状况等方面。应选择适宜的就餐环境,就餐场所内应该安静、整洁。喧闹、脏乱、嘈杂的就餐环境,会影响食欲、食物的消化吸收,对健康不利;而优雅的环境、温馨的气氛以及轻快的乐曲。可以促进食欲,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愉悦身心。
    良好的就餐环境首先要体现在心情上。愉快的心情,可以营造轻松的就餐氛围.有利于消化液的分泌、食物的摄取和消化。把愤怒、忧愁、悲伤、惊恐等不良情绪带到餐桌上,会影响食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健康不利。因此.要善于调节情绪,使就餐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避免在餐桌上谈论不愉快的事及争吵;避免在进餐时批评、训斥和指责孩子,影响孩子的进食。可以谈论些在工作或学习中的趣事、开心事。
    良好的就餐环境还表现在餐桌、餐具的清洁卫生上,餐具应该洗刷干净,并用开水或消毒用品去除可能致病的微生物。良好就餐环境还体现在环境的美化上。人们现在就餐已不仅限于填饱肚子,而开始注重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购买配套的餐桌餐椅,以及色调和谐的餐具,这些搭配会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有益于增进食欲,桌面颜色和餐具颜色以淡雅的色调为好,淡淡的底色才能衬托出菜肴的色彩。
    儿童青少年不宜边吃饭边看电视。边吃饭边看电视往往忽视了食物的味道,影响食欲,.另外,会增加大脑负担,抑制消化器官功能,致使消化液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不要边吃饭边看电视。

8,合理选择零食
    零食是指非正餐时间所吃的各种食物。我国城市儿童少年爱吃零食,多数成年人也喜欢吃零食。合理有度的吃零食既是一种生活享受,又可以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有些情况下还可起到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吃零食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
    零食作为一日三餐之外的食物,可以补充摄人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所以,零食提供的能量和营养是全天膳食营养摄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评估能量和营养摄人时应计算在内,不可忽视。但是,零食所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不如正餐全面、均衡,所以吃零食的量不宜过多。有些人特别注意控制正餐时的食物量和能量摄人,而常常忽视来自零食的能量.在聊天、看电视或听音乐时往往不停地吃零食,结果不知不觉中摄人了较多的能量。
    合理选择零食,要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及正餐的摄人状况选择适合个人的零食,如果三餐能量摄人不足。可选择富含能量的零食加以补充;对于需要控制能量摄人的人,含糖或含脂肪较多的食品属于限制选择的零食。应尽量少吃;如果三餐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应选择蔬菜、水果作为零食。(2)一般说来,应选择营养价值高的零食,如水果、奶制品、坚果等,所提供的营养素,可作为正餐之外的一种补充。(3)应选择合适的时间。两餐之间可适当吃些零食,以不影响正餐食欲为宜。晚餐后2小时一3小时也可吃些零食,但睡前半小时不宜冉进食。(4)零食
的量不宜太多,以免影响正餐的食欲和食量;在同类食物中可选择能量较低的,以免摄入的能量过多。

9,坚果好吃但不宜过量
    人们经常消费的坚果有核桃、杏仁、松子、花生、榛子、栗子、腰果、葵花子、西瓜子和南瓜子等。坚果是一类营养丰富的食品,除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叶酸、镁、钾、铜、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及较多的膳食纤维,对健康有益。研究发现,每周吃少量的坚果可能有助于心脏的健康。坚果虽为营养佳品,然而因其所含能量较高,也不可过量食用,以免导致肥胖。每周50g是适宜的。

10,吃零食注意口腔健康
    经常吃含糖零食,特别是黏性甜食,容易形成牙菌斑。牙菌斑是由黏附在牙面上的细菌和食物残渣形成的生物膜,其中的细菌将糖分解产酸,酸性产物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逐渐腐蚀牙齿,使牙齿脱钙、软化,造成组织缺损,形成龋洞。吃甜食次数越多,发生龋齿的机会就越大。因此,要注意口腔清洁,养成早晚刷牙、减少吃零食次数、吃零食后漱口和睡前不吃零食的习惯。
    此外.长期固定用门牙某处嗑瓜子会造成牙齿的过度磨损,形成“瓜子牙”,影响牙齿健康。

八、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提要】
水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体内水的来源有饮水、食物中含的水和体内代谢产生的水。水的排出主要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其次是经肺呼出、经皮肤和随粪便排出。进人体内的水和排出来的水基本相等,处于动态平衡。水的需要量主要受年龄、环境温度、身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健康成人每天需要水2500mL左右。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饮水l200mL(约6杯)。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的条件下,应适当增加0饮水不足或过多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饮水应少量多次,要主动,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饮水最好选择白开水。
    饮料多种多样。需要合理选择,如乳饮料和纯果汁饮料含有一定量的营养素和有益膳食成分,适量饮用可以作为膳食的补充。有些饮料添加了一定的矿物质和维生素,适合热天户外活动和运动后饮用。有些饮料只含糖和香精香料。营养价值不高。多数饮料都含有一定量的糖,大量饮用特别是含糖量高的饮料,会在不经意间摄人过多能量,造成体内能量过剩。另外,饮后如不及时漱口刷牙,残留在口腔内的糖会在细菌作用下产生酸性物质。损害牙齿健康。有些人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每天喝大量含糖的饮料代替喝水,是一种不健康的习惯,应当改正。
    【说明】
    1.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约占一个健康成年人体重的60%-70%。人体内水的含量因年龄、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
    水在体内不仅构成身体成分。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1)水在细胞内构成介质,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依赖于水的存在;(2)将营养成分运输到组织,将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进行再分配以及将代谢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3)水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体内能量代谢产生的热,通过体液传到皮肤,再经蒸发或出汗来调节体温,保持体温的恒定;(4)润滑组织和关节。
    不摄入水生命只能维持数日,有水摄人而不摄人食物时生命可维持数周,可见水对维持生命至关重要。

2.饮水不足或过多的危害
    饮水不足或丢失水过多,均可引起体内失水。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体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皮肤等途径丢失水。这些丢失的水量为必需丟失量,通过足量饮水即能补偿。还有一种是病理性水丢失,例如腹泻、呕吐、胃部引流和瘘管流出等,这些水的丢失如果严重就需要通过临床补液来处理。随着水的不足,会出现一些症状。当失水达到体重的2%时,会感到口渴,出现尿少;失水达到体重的10%时,会出现烦躁、全身无力、体温升高、血压下降、皮肤失去弹性;失水超过体重的20%时,会引起死亡。
    水摄人量超过肾脏排出能力时,可引起体内水过多或引起水中毒。这种情况多见于疾病状况,如肾脏病、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正常人极少见水中毒。

3.人体水的来源和排出
    体内的水有三个来源:饮水约占50%;食物中含的水为40%左右;体内代谢产生的水占1O%左右。每天平均从食物中获得1000mL的水,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代谢可供给300mL代谢水。此外的水(约1200mL)必须以液态食物和白开水、饮料来补充,才能保证体内水的平衡。
    体内水的排出主要是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约占60%(约l500mL),其次是经肺呼出(约350mL)、经皮肤蒸发和排汗(约500mL和随粪便(约150mL)排出。喝进去的水和排出来的水基本相等,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一般来说,水的摄取和排出量每日维持在2500mL左右。体力活动增加和环境温度变化会改变水的排出量和排出途径。

4.建议的饮水量
    人体对水的需要量主要受年龄、身体活动、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故其变化很大。成人每消耗4.184kJ能量,需要1mL水,考虑到活动、出汗及溶质负荷的变化,水的需要量可增至1.5mL/4.184kJ。故一般情况下,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最少饮水1200mL
(约6杯)。饮水应少量多次,切莫感到口渴时再喝水。
    在高温环境下劳动或运动,大量出汗是机体丢失水和电解质的主要原因。对身体活动水平较高的人来说,出汗量是失水量中变化最大的。根据个人的体力负荷和热应激状态,他们每日的水需要量可从2L到16L不等,因此,身体活动水平较高和(或)暴露于特殊环境下的个体,其水需要量应给予特别考虑。在一般环境温度下,运动员、农民、军人、矿工、建筑工人、消防队员等身体活动水平较高的人群,在日常工作中有大量的体力活动,都会经出汗而增加水的丢失,要注意额外补充水分,同时需要考虑补充淡盐水。

5.饮水的时间和方式
    饮水时间应分配在一天中任何时刻,喝水应该少量多次。每次200mL左右(1杯)。空腹饮下的水在胃内只停留2分钟一3分钟,很快进入小肠,再被吸收进入血液,1小时左右就可以补充给全身的血液。体内水分达到平衡时,就可以保证进餐时消化液的充足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加重胃肠负担,使胃液稀释,既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又会妨碍对食物的消化。
    早晨起床后可空腹喝一杯水,因为睡眠时的隐性出汗和尿液分泌.损失了很多水分,起床后虽无口渴感,但体内仍会因缺水而血液黏稠.饮用一杯水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循环血容量。睡觉前也可喝一杯水。有利于预防夜间血液黏稠度增加。
    运动时由于体内水的丢失加快,如果不及时补充就可以引起水不足。在运动强度较大时,要注意运动中水和矿物质的同时补充,运动后.应根据需要及时补充足量的饮水。

6.饮用水的分类和要求
    目前,我国居民的饮用水主要有:自来水、纯净水、人造矿化水、矿泉水和天然水。
    自来水是直接取白天然水源(地表水,地下水),经过一系列处理工艺净化消毒后再输人到各用户,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生活饮用水。
    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饮用水,具有很多优点:(1)自来水煮沸后,既洁净、无细菌,又能使过高硬度的水质得到改善,还能保持原水中某些矿物质不受损失。(2)制取简单,经济实惠,用之方便。因而,白开水是满足人体健康、最经济实用的首选饮用水。
    纯净水一般以城市自来水为水源,把有害物质过滤的同时,也去除了钾、钙、镁、铁、锌等人体所需的矿物元素。
    饮用矿物质水是通过人工添加矿物质来改善水的矿物质含量。这样的水虽然增加了纯净水中部分矿物元素的含量。但是添加的矿物质被人体吸收、利用的情况以及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矿泉水是指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或人工开采所得到的未受污染的天然地下水经过过滤、灭菌罐装而成。矿泉水含有一定的矿物盐.其中的矿化物多呈离子状态,容易被人体吸收。

7.不宜饮用生水、蒸锅水
    生水是指未经消毒过滤处理过的水,如河水、溪水、井水、库水等,这些水体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各样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及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直接饮用可能会引发急性胃肠炎、伤寒、痢疾及寄生虫感染等疾病。
    蒸锅水即蒸饭、蒸馒头的剩锅水,特别是经过多次反复使用的蒸锅水,其中原有的重金属和亚硝酸盐会浓缩,而含量增高。重金属摄人过多可造成相应危害;亚硝酸盐能使血液中正常携氧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血红蛋白,而失去携氧能力。此外,摄人的亚硝酸盐进入胃中,在胃酸作用下与蛋白质分解的产物二级胺反应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质。

8.饮茶与健康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饮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经常适量饮茶,对人体健康有益。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例如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等。茶多酚、儿茶素等活性物质可以使血管保持弹性,并能消除动脉血管痉挛,防止血管破裂。有研究表明。长期饮茶可能对预防心血管病和某些肿瘤有一定益处。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铁、锌、硒、铜、锰、铬等,但是茶叶本身为非可食部分,由
于使用量少及各元素的溶出率有限.饮茶并不是补充这些元素的良好食物来源。
    长期大量饮用浓茶会影响消化功能。茶叶中的鞣酸会阻碍铁质的吸收。特别是缺铁性贫血的
人.应该注意补充富含铁的食物。
    饮茶应注意时间,一般空腹和睡前不应饮浓茶。空腹饮茶会冲淡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影响食欲或消化吸收。睡前喝茶易使人兴奋,难以入睡。

9.合理选择饮料
    目前市场上的饮料产品种类繁多,已成为人们膳食的组成部分。合理选择饮料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绝大部分饮料产品都含有80%以上的水,有些饮料含有一定的营养成分。饮料的主要功能是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同时带给消费者愉悦的味觉感受。但是很多饮料产品都含有一定的能量,
在补水同时会增加能量摄人。
    选择饮料应该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而定。果蔬汁饮料可以补充水溶性维生素、矿物元素和膳食纤维;运动大量出汗时可以选择富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对于需要控制能量或控制糖分摄人的人,可在同类饮料中选择能量低的产品;目前多数市售饮料都含有一定的能量,因此,不宜摄人太多饮料。

10.饮用饮料注意口腔卫生
    由于大部分饮料中含有糖分,饮用后应注意口腔卫生,防止产生龋齿。口腔里有很多细菌,特别是变形链球菌,能使糖和食物残渣发酵,产生大量酸性物质,参与形成菌斑基质,为细菌黏附牙面提供条件,并为细菌的新陈代谢提供能量。碳酸饮料的pH很低(酸度很高),长期饮用会造成牙齿酸蚀症。
为了避免高糖和高酸度饮料对牙齿的损害,饮用后应用清水漱口。

【参考资料】
饮料的分类和特点
    在我国经过定量包装的,供直接饮用或用水冲调饮用的。乙醇含量不超过质量分数为O.5%的制品都属于饮料,但不包括饮用药品。
    按照GB10789《饮料通则》的分类,我国饮料可分为:碳酸饮料(汽水)类、果汁和蔬菜汁类、蛋白饮料类、饮用水类、茶饮料类、咖啡饮料类、植物饮料类、风味饮料类、特殊用途饮料类、固体饮料类以及其他饮料类十一大类。
    碳酸饮料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充人二氧化碳气的饮料,包括:可乐型、果汁型、果味型以及苏打水、姜汁汽水等。
    果汁类和蔬菜汁类是指用水果和(或)蔬菜等为原料,经加工或发酵制成的饮料,包括100%果汁(蔬菜汁)、果汁和蔬菜汁饮料、复合果蔬汁(浆)及其饮料、果肉饮料、发酵型果蔬汁饮料等。其中果汁和蔬菜汁饮料的果汁或蔬菜汁含量须在lO%以上;水果饮料果汁含量须在5%以上。
    蛋白饮料类是指以乳或乳制品、或含有一定蛋白含量的植物的果实、种子或种仁等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饮料,包括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复合蛋白饮料。其中,含乳饮料又包括配制型含乳饮料和发酵型含
乳饮料,这两类含乳饮料中乳蛋白质含量须在1%以上;含乳饮料也包括乳酸菌饮料,乳酸菌饮料乳蛋白质含量须在O.7%以上。植物蛋白饮料包括了豆奶(浆)、豆奶饮料、椰子汁、杏仁露、核桃露、花生露等,其蛋白质含量须在O.5%以上。
    饮用水类是指密封于容器中的可直接饮用的水,包括: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天然泉水、其他天然饮用水、饮用纯净水、饮用矿物质水及其他饮用水(如调味水)。
    茶饮料类是指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茶粉等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饮料,包括茶饮料(茶汤)、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等,其中调味茶又分为:果汁(味)茶饮料、奶(味)茶饮料、碳酸茶饮料。
    咖啡饮料类是指以咖啡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速溶咖啡粉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饮料,包括浓咖啡饮料、咖啡饮料、低咖啡因咖啡饮料。
    植物饮料类是指以植物或植物抽提物(水果、蔬菜、茶、咖啡除外)为原料,经加工制成的饮料,包括食用菌饮料、藻类饮料、可可饮料、谷物饮料、凉茶饮料等。
    风味饮料类是指以食用香精(料)、食糖和(或)甜味剂、酸味剂等作为调整风味的主要手段,经加工制成的饮料,包括果味饮料、乳味饮料、茶味饮料、咖啡味饮料等。
    特殊用途饮料类是指通过调整饮料中营养素的成分和含量。或加入具有特定功能成分的适应某些特殊人群需要的饮料,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能量饮料等。
    固体饮料类是指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等加工制成粉末状、颗粒状或块状等固态料的供冲调饮用的制品,如果汁粉、豆粉、茶粉、咖啡粉(速溶咖啡)、果味型固体饮料、固态汽水(泡腾片)、姜汁粉、蛋白型固体饮料等。

九、如饮酒应限量
    【提要】
在节假日、喜庆和交际的场合,人们饮酒是一种习俗。高度酒含能量高,白酒基本上是纯能量食物,不含其他背养素。无节制的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人量减少,以致发生多种营养素缺乏、急慢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脂肪肝,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过量饮酒还会增加患高血压、中风等疾病的危险;并可导致事故及暴力的增加,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安定都是有害的,应该严禁酗酒。另外饮酒还会增加患某些癌症的危险。,若饮酒尽可能饮用低度酒,并控制在适当的限量以下,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孕妇和儿童青少年应忌酒。

【说明】
    1.哪些人不应饮酒
适量饮酒与健康的关系受诸多个体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遗传、酒精敏感性、生活方式和代谢状况等。妇女在怀孕期间,即使是对正常成人适量饮酒也可能会对胎儿发育带来不良后果.酗酒更会导致胎儿畸形及智力迟钝。实验研究表明,酒精会影响胎儿大脑各个阶段的发育.如在胚胎形成初期孕妇大量饮酒可引起严重变化。在怀孕后期大量饮酒可造成胎儿大脑特定区域出现功能性缺陷。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脏器功能还不很完善,此时饮酒对机体的损害甚为严重。儿童即使饮少量的酒,其注意力、记忆力也会有所下降,思维速度将变得迟缓。特别是儿童对酒精的解毒能力低,饮酒过量轻则会头痛,重则会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在特定的场合,有些人即使饮用适量的酒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例如准备驾车、操纵机器、或从事其他需要注意力集中、技巧或者协调能力的人。有的人对酒精过敏,微量饮酒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冷汗等明显不良症状。因此,儿童少年、准备怀孕的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正在服用可能会与酒精产生作用的药物的人,患有某些疾病(如甘油三酯血症、胰腺炎、肝脏疾病等)及对酒精敏感的人都不应饮酒。血尿酸过高的人不宜大量喝啤酒,以减少痛风症发作的危险。

2.不同酒的酒精含量
    人们按酒精含量习惯将酒分为高度酒(国外又称烈性酒)、中度酒和低度酒三类。
    (1)高度酒是指40°以上的酒,如高度白酒、白兰地和伏特加。
    (2)中度酒是指20°-40°之间的酒,如38°的白酒和马提尼等。
    (3)低度酒是指酒精含量在20°以下的酒,如啤酒、黄酒、葡萄酒、日本清酒等。各种低度酒间的酒精度相差很大。
    一般的啤酒其酒精含最在3.5%一5%之间,通常把含酒精2.5%一3.5%的称为淡啤酒,1%-2.5%含量的称为低醇啤酒,1%以下的酒精含量则称为无醇啤酒。

3.酒精饮料可提供能量,但营养素的含量很少
    酒精饮料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特别是高度的白酒。每克酒精含有29kJ(7kcal)的能量。虽然
酒精在体内不能直接转换为脂肪,但其产生的能量可以替代食物中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产生的能量,在体内代谢。当摄入能量大于消耗能量时,机体就会将由酒精所替换其他食物来源的能量转变为脂肪在体内储存。
    但酒精是能源,每100mL浓度为50%的白酒可产生1465kJ(350kcal)的能量。含酒精饮料除水及酒精外,还含有数量不定的其他化合物,白酒中可检出微量氨基酸,葡萄酒和啤酒中可有一些蛋白质、肽类、氨基酸、糖类和碳水化合物。除此之外.虽然有时酒精饮料含有一些铁、铜或铬,但所有这些成分都不具有太多的营养价值。
     [提示:酒饮料中酒精含量称作“酒度”。有三种表示方法:①容积百分比,以%(V/V)为酒度。即每10Oml酒中含有纯酒精毫升数;②质量百分数,以%(m/m)为酒度,即每100g酒中含有纯酒精克数;③标准酒度,欧美常用此来表示蒸馏酒申酒精含量。]

4。目前我国居民饮酒状况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成年居民当前饮酒率为22.4%,城乡男性各年龄组的饮酒率均明显高于相应的女性组。成年男性饮酒率为42.2%,城乡分别为43.3%和41.8%;成年女性饮酒率为4.8%,城乡分别为4.7%和4.8%。我国城乡成年饮酒居民的人均酒精消费量为24.8g/d,城乡男性各年龄组饮酒居民的酒精消费量均明显高于女性。成年男性饮酒居民的酒精消费量为28.2g/d,城乡分别为26.Og/d和29.1 g/d成年女性饮酒居民的酒精消费量为9.9g/d。在城乡成年男性饮酒居民中有33.1%和36.1%的酒精消费量超过每日25g,城乡成年女性饮酒居民有1O.8%和1 9.8%的酒精消费量超过每日l5g。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