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商店的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7:35:30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下,揭开了北京友谊商店建店的历史序幕。在友谊商店的发展历程中,周恩来、李先念等诸多国家领导人都曾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与支持。而谈起周总理,友谊商店的员工更是有着特殊的情结和无限的敬意。无论在友谊商店成立的初期还是发展的过程中,周总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精神都为友谊商店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九七零年六月十二日,周总理专门针对友谊商店的服务工作提出了改进服务质量的要求,正是在这一精神指引下,友谊商店才有了今天的“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有礼貌”十一字服务方针,才有了今天令顾客满意温馨的服务软环境。一九七一年五月三十一日,周总理又一次在外事工作的讲话中针对友谊商店的服务工作做出了具体的指示,正是在这一指示下,一九七一年八月十八日,友谊商店制定了“接待外宾30个怎么办?”,这些历史资料都记载和见证了友谊商店逐步成长的发展轨迹。 1、时任外交部长钱其琛来店指导工作。2、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鲁丽来我店视察。3、时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来友谊商店视察。 友谊商店是中国大陆的国营商店。最初友谊商店只服务外国人、外交官和政府官员,但现在对顾客已经没有限制了。  在70年代后期,当中国最初对外开放的时候,国营的友谊商店开设在主要城市里,作为一个友谊的象征。商店售卖从西方进口的物品,例如花生酱和好时(Hershey's)巧克力,以及中国的工艺品。价格要比产地的市价高很多,但由于友谊商店垄断售卖进口货,顾客别无选择。从前的友谊商店只接受外汇兑换券为货币。货品包括未被审查的西方读物如《纽约时报》,所以守卫会阻止任何貌似中国人的人进入商店。人群常常会在门外窥看商店里到底卖什么货品。  目前,商店已经对所有人开放,大部分分店在市场经济引入后结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店仍在营业,特别保留北京、上海和广州几家大型商店,作为对过去的怀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冰箱是绝对的紧缺产品,在友谊商店里却一字排开。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当年友谊商店里的装修很讲究。 魏善章 摄


市民在侨汇商店里围观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魏善章 摄


外汇券正面


外汇券背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冰箱是绝对的紧缺产品,在友谊商店里却一字排开。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当年友谊商店里的装修很讲究。 魏善章 摄


市民在侨汇商店里围观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 魏善章 摄


外汇券正面


外汇券背面
 ■1978年

  能看不能进的友谊商店

  今年77岁的文史专家鲁海当年就曾看着橱窗里的“大金鹿”眼馋,但他买不到,甚至无法进到商店里近距离看一眼。

  不仅鲁海进不去,普通市民也进不去。1965年开门纳客的友谊商店从诞生起,就被定位成一个涉外单位。鲁海回忆说,除了来青访问和旅游的外国宾客外,友谊商店的主要顾客是在青岛港停靠的各国轮船上的水手,希腊的、日本的、菲律宾的、前苏联的,什么肤色的人都有,三三两两,边走边叽哩哇啦地说着外语。其中多是男性,只有前苏联的轮船才有少许女海员,据说是厨娘。

  每个国家的水手有不同的爱好,但青岛啤酒、工艺品和字画是这些外国水手的最爱。那时候装卸一条货船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水手们在陆地上除了友谊商店几乎哪里都不能去,因此四层楼里还有友谊饭店和友谊宾馆。外国人需要把手中的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后,才能到友谊商店消费。

  1978年,在图书馆工作的鲁海被借调到了市委外事组工作,利用陪同德国客人的机会,他第一次走进友谊商店。

  “那里边的东西真多啊,看着都眼馋,当时每家只在过年时供应4瓶的青岛啤酒,在这里敞开销售。”鲁海说。

  当记者走进新疆路12号的四层楼房时,遇到了一名中年男子,他是友谊商店关停后留守的几人之一。尽管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他还是向记者简单地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友谊商店的盛景。1978年,他进入友谊商店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在门口站岗。尽管只是个门卫,但当时只要能进友谊商店工作,用青岛人的话说“那是很洋相的”。

  进入友谊商店后他主要跟外国人打交道,所有人进店前都需要通过政审,“基本上所有同事的父母都是党员,自己本人是团员才能通过政审。”他干门卫的时候,曾拦住了许多想进去看光景的年轻人,“尽管当时不允许普通市民进,但商店里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瞪着大眼闲逛,这些人大都是商店员工带进来看光景的亲戚朋友。”很多亲戚就曾沾他的光,到店里看过光景,产自瑞士的进口手表、珠宝、的确良布、洗衣粉、香皂都让他们啧啧称奇。

  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友谊商店最红火的阶段,友谊商店在门口装上了霓虹灯,这里可能是十年动乱后,青岛第一家安装霓虹灯的商店。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霓虹灯亮起,几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门口聊天的场景,总让人误以为身在国外。 友谊商店是位于中国大陆境内的一个国营商店品牌,早期仅限服务于外宾外交官和其他政府官员,现已向公众开放,并转型为高档百货商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友谊商店得以存活,其它分店早已结束营业。作为对过去的怀念,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几家大型友谊商店被保留了下来。197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并于中国大陆境内的各个主要大城市开设“友谊商店”,作为中国大陆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友谊的象征。商店售卖从西方进口的物品,例如花生酱和好时(Hershey's)巧克力,以及中国的工艺品。价格要比产地的市价高很多,但由于友谊商店垄断售卖进口货,顾客别无选择。在政治约束力影响下,开店伊始的友谊商店仅接受使用外汇兑换券来进行商品支付。货品包括未被审查的西方读物如《纽约时报》,所以守卫会阻止任何貌似中国人的人进入商店。人群常常会在门外窥看商店里到底卖什么货品。

北京友谊商店

    位于北京长安街上的友谊商店是京城有名的旅游去处,但它对许多人来说还有着更多意义。

    1973年开业时,友谊商店对外国人来说是个舒服去处。那时,他们在其他地方买不到进口红酒、皮鞋和一些食品。而对中国人来说,它曾是只有外交官和外国人才能享受的特权象征。

    如今,友谊商店就像是一个时代的错误,它提醒着人们在开展市场经济前的岁月。友谊商店的规模太小了,因此,就像中国其他破旧的、不时髦的东西一样,这个标志性商店即将被拆。到2009年初,一个造价5亿美元,是原规模15倍的“友谊大厦”将代替现在的友谊商店,那将是一个集写字楼、公寓及大型购物商场于一体的综合大厦,部分工程将赶在2008年奥运会前完工。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还实行配给制时,只面向外国人开放的友谊商店出现在很多城市,但服务很差,而且只收美元。到1991年,中国打开国门,北京友谊商店开始面对国人开放。

    现在,这里出售的商品包括zippo打火机、乌龙茶、羊毛衫、天坛水晶复制品等,但店内顾客并不多。游客能在其他地方以更低价格买到同样商品,以前来这里采购出国礼品的外交人员也直接从厂家订货了,旅游团更愿意到附近的秀水街购物。友谊商店对面就是赛特商场,那里也能买到进口红酒、咖啡机、时尚的名牌网球鞋。

    有关人士表示,友谊商店没能很好地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有报道说,友谊商店去年仅赢利9000美元,前年则亏损37万美元。现在已到了改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