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论文在 SCI 上命中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22:01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 SCI)是美国科技信息研究Institute for Sci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 ISI)编辑出版社的用来查询科技文献及其引用情况的检索工具 ,其内容涉及科技领域 150 多个学科,主要门类可归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农业、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临床医学、神经学、药学、计算机科学、生态与环境等 ,其中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由于 SCI 对其收录的期刊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多种严格而科学的方法筛选 ,因而它所收载的均是集中了各学科高质量的优秀论文精萃的期刊,全面覆盖了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SCI 的研究成果代表着世界基础学科研究的最高水准。科技论文被 SCI 收录和引用 ,成为评价其国际学术地位、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创新实力和科技论文质量的国际通用的依据。近年来 ,每年政府有关部门都要公布我国在 SCI 收录文献数量的国际排名,排出我国高校在 SCI 收录文献数量上名列前茅的名次 ,各个高校也纷纷对在 SCI 上收录文献者给予重奖。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论文在 SCI 上的命中率呢 ?笔者认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 
 
1  论文的原创性和影响力 
    所谓原创性 ,也就是原始性和创造性。原创性不等同于新颖性 ,新颖性可以是别人研究的延续 ,而原创性则意味着一个新事物、新领域、新问题的开创。原创性研究通常是指对新的观测和实验事实的描述 ,首次提出的概念和模型 ,首次建立的方程 ,以及对已有的重大观测 (实验 )事实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规律的提炼等。 
 
  例如 ,我国科学家对人脑记忆"新大陆"的发现[1],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概率量子克隆原理[2],以及我国在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纳米碳材料的制备、纳米复合稀上永磁薄膜结构等方面属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研究等均属原创性研究[3]。要参与国际学术竞争 ,这里的原创性应以国际公认的科学研究前沿为基准。任何期刊都不希望发表已经见于其它杂志 ,或由其它语言发表、或以稍有不同的形式发表的论文 ,国际核心期刊更是如此。要想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论文的原创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原创性课题通常来源于实践或对各种有关信息的研究 ,而不是来源于现成的文献。 
 
    所谓影响力通常以论文被引用的频率来衡量。技术成果的价值通常以经济效益来衡量 ;而理论成果由于其对社会贡献的间接性、隐蔽性和滞后性 ,难以评价 ,引用频率已被科学界公认为是迄今为止衡量一项研究价值的最为客观和公正的方法。在 1961 1971年10年间 ,SCI中一般作者的平均引用频率约 50余次,而同期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平均引用率为 222 次[4],并且 SCI 中某学科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作者获该学科诺贝尔奖的情形多次发生。因此一篇高水平的论文 ,不仅应具有原创性 ,还必须具有影响力 ,必须对他人的研究有所帮助 ,并由此推动科学的发展。 
 
2  课题的选择 
  首先 ,课题的选择应与国际接轨。要想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献 ,就必须了解国际上有关研究的动态 ,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合拍的课题。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国际交流较少 ,查阅外刊不便 ,要争取政府的科研经费以及中国学者所适应的学科专业及选题习惯等 ,我国科学研究选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我国一家权威科研机构不久前在国内挑选了许多属于前沿领域的研究课题准备参与国际合作 ,到美国后才发现 ,有近三分之二的课题已经不属于前沿 ,在美国很少有人研究了。在高校 ,一些教师治学严谨,基础扎实 ,但科研成果并不突出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了解有关领域学术动态重视不够 ,不能选得合适的课题。 
 
  其二 ,要注意课题的可发展性。课题的可发展性对高水平论文的持续产出极大的作用。 1998 年中国科技大学的范洪义有 24 篇论文被 SCI 收录 ,是该年国内被收录论文最多的人。范洪义另辟蹊径地发展了诺贝尔奖得主狄拉克 (Dirac)奠定的量子论的符号法 ,系统地建立了"有序算符内的积分理论"。他对自己论文高产的解释是 ,由于他的研究"具有开创性 ,突破一点以后就可以向纵深发展 ,使研究工作自成系列,成面成片[5]。"我院被 SCI 收录论文最多的杨新民老师从事凸性理论方面的研究 ,该理论兴起于 20 世纪70年代 ,90 年代进入研究高峰。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 ,该理论本身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外 ,同时该理论也可用来解决最优化方面的问题。反之 ,有的研究人员由于所接触的问题已处于该研究分支的末端 ,就是在该关注点上的所突破 ,也难于持续发展。 
 
  其三 ,借助一些工具选题。①一个方便而有效的办法是查阅有关领域的检索工具 ,这些检索工具各高校都有。②了解 SCI 收录的有关期刊所反映的科技动态。ISI 的期刊信息可从网站"http://www.isinet.com/"查获 ,也可从 SCI 印刷版的每期的A、D分册的来源出版物目录 (ListsofSourcePublications)部分查找。此外还可从 ISI 的引用期刊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简称 JRC)了解有关期刊信息。该文献有印刷版、网络版 (JCRontheWeb)和光盘版 (JCRonCD-ROM)三种形式。③可利用 ISI 提供的一组很有特色的帮助选题的工具。例如 ,能够对正在开展的工作进行量化分析 ,以保证用户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发展的趋向一致的
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能介绍有关领域最杰出人物研究状况 ,有关领域研究热点、发展趋向的ISIHighlyCited.com[6]。④利用国内外的许多网上数据库。了解国际学术研究动态及有关资料的途径很多 ,只要有心参与国际学术竞争 ,要选择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课题已不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 
 
3  论文的撰写 
  首先 ,要注意用英文撰写论文。被 SCI 收录的我国期刊共有 40 来种 ,基本上为英文刊。英文文种优势是论文进入"SCI"期刊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7 年"SCI"收录我国科学家的论文总数为 10033 篇 ,其中 83%发表在国外刊物上 ,国内发表仅占 17%。从语种分布上看 ,以英语撰写的论文占总论文数的 99.78%;以中文撰写的论文占 0.09%;以法、德、俄、日文撰写的论文占 0.12%。东西方语言差异 ,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其次 ,要撰写能比较全面深入反映研究要点的英文文摘 ,特别是要说明自己的独创部分。论文要进入SCI,除了直接投它的来源期刊之处 ,还有一个途径 ,就是争取为国外读者引用 ,因此英文文摘的撰写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许多作者的英文摘要写得比较简略 ,没有注意将文章主要内容体现在文摘之内,这势必会影响论文的交流。例如 ,一篇关于"综合多种检索技术优势的数据库检索功能设计"的论文文摘,不仅要说明采用了什么技术 ,得出了设计方案 ,还应说明这些技术通过怎样的利用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体现一个实现最终目标的主要过程 ,这样可增加论文被引用机会。 
 
  此外 ,论文还应清楚地标注出引用部分 ,完整地给出参考文献。一些作者在论文中引述相当数量公式,但却不列出公式的出处 ,让读者分不清是作者发展的 ,还是引自他人以往的工作。原则上 ,除了教科书上公认的方程和表达式外 ,对于用于特定的目的、特定条件和问题的推演 ,只要不是作者自己的工作,都要列出出处 ,并完整地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即使是作者自己以往的工作 ,也要列出相应的文献 ,让读者在必要时参考。这样做 ,既是对他人研究的充分肯定 ,免去剽窃之嫌 ,又说明自己的论述依据充分 ,同时也突出了自己在该项研究中独创部分。 
 
4  投刊的选择 
  首先 ,要注意选用 SCI 收录的期刊。目前 SCI 收录的核心刊 3000 种 ,加上增补期刊约 5600 种。如前面所述 ,可通过多种方式了解SCI收录的期刊 ,研究者可事先将SCI中自己感兴趣的期刊找出来 ,以便平时查用。 
 
  其次 ,应注意利用 SCI 收录期刊的影响引子 (ImpactFactor)来选择适当的期刊。SCI 评判期刊是否优秀的一个主要依据是期刊的影响因子。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 ,指的是该刊前 2 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各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同 ,有的期刊影响因子很高 ,在 SCI 的定量分析系统中 ,《科学》、《自然》的影响因子分别为 28.83 3 和 24.386 ,而 SCI 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在 1.00 以下[7]。与论文的引用频率一样 ,期刊影响因子愈大 ,一般认为这种期刊的有用信息愈多。SCI 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可通过ISI 的《期刊引用报告》(JCR)查获。论文作者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  
 
  此外 ,利用学科带头人的影响或国际学术交流的条件 ,物色最了解中国学术研究 ,信任中国学者的那部分期刊。SCI 选用的期刊中 ,约 1 / 3 为美国期刊 ,还应注意选用美国期刊。 
 
参考文献 : 
[1 ]李斌 .脑科学 :最难攻克的"科学堡垒"[EB].http://www.sina.com.cn,2001,12.10 .  
[2 ]杨晓萍 ,周剑虹 .中国科大三项原创性量子信息技术研究成果获国际公认 [EB].http://lqcc.ustc.edu.cn/ 
[3 ]郑千里 .主攻纳米科技的国家实验室成立 [N].科技日报 ,20010629. 
[4]陈中原 .诺贝尔奖 :百年辉煌千年遗憾 [EB].http://www.fslib.com.cn/fsbook/ 
[5]李大庆 .范洪义 SCI 排序何以第一 [EB].http://thermalogic.seu.edu.cn/edusci/fhy.htm 
[6]ISI网页 [EB].http://www.isinet.com 
[7]1997 2000ISI 收录我国科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与被引证频次分布 [EB].http://life.ac.cn/zhuye-xx/isiif.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