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国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0:46:59

如何在美国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简单介绍一下儿在美国学术论文发表的过程。当然,在不同领域中,这个过程可能不太一样,我主要介绍一下儿在传统工科领域里这个游戏是怎么玩儿的。 
 
    首先,你把自己的文章(paper)掂量一下儿,想想在哪个学术杂志(journal)上发表最合适。也许有人会说,先投到最好的杂志去,如果文章被踢回来了,再另找门路不迟。虽然这也有些道理,但是有的时候儿时间也是很重要的。比如,你还剩六个月就必须申请这个研究题目下一阶段的经费,眼前一篇论文还没发表呢,这时候儿的当务之急是赶紧让你的文章面世。不然的话,万一经费没申请到,就算断顿儿仨月后文章在最好的杂志上发表了,也是远水不救近火。所以说,选对了杂志很重要。 
 
    学术杂志给多少稿费呢?绝对值还凑合,但是我知道的都是负值。看是什么杂志,你发表一篇文章,一般要交几十、甚至上百美元。对!是你交给杂志,不是杂志给你。有些杂志可以不交钱,但是优先发表交了钱的作者的文稿(决定是否能够发表同交钱与否没关系)。当然也有一分钱不要的杂志,我们这行最权威的杂志是英国大学剑桥大学办的,作者不用交钱(这一点上,我是很佩服英国学者的)。 
 
    文章寄出去了,你很快就会收到编辑(editor)的回信,说收到你的稿儿了,已经送到几个评审员(referees)手里了,会尽快给你答复,云云。 
 
    评审员何许人也?肯定都是你的专业同行,不然你写的这乱七八糟的东东谁能看懂?这儿就有一问题:俩同行 A  和 B,  其研究经费来源可能是相同的。如果 A 评审 B 的文章,正好儿可以玩儿点儿猫儿腻,打击一下儿 B,把B的文章说的一钱不值,让他发表不了。这样的情况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是我感觉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看到的更多的是,有些人由于对某些问题的见解不同而每每争吵,久而生恨,以至于到了“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地步(都自我感觉良好,who怕 whom啊?)。好在评审员一般在三个人以上,这至少最小化了由个人偏见而产生的不公正现象。 
 
    几个月以后,编辑把匿名评审员的评语给你寄来了。虽然匿名,但是有些时候你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比如,有时候评审员会说,XYZ 曾经有过某某贡献,在某某期的某某杂志上发表的,你为什么不引用他的文章?得!这个评审员,不是 XYZ 本人,就是他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没有其他什么技术性的意见,你就把他所提到的文章加到附录里,就能把他摆平。本来么,他要是真做了你以前不知道的贡献,你在文章里提到他一下儿也是应该的。再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啊,这又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妥协就妥协吧。 
 
    再有,有些评审员很认真地提出一些技术细节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解释清楚。自己如果错了的,改过来就是了,一般不会影响整篇文章。但是如果你认为你是对的,评审员错了,就应该坚决坚持自己的观点,和那个评审员争执到底。说服不了他,是他不开窍儿;编辑如果听他的、不听你的,编辑无知。应该有这种心态才是,呵呵。 
 
    那如果我自己是评审员呢?我坦白,如果文章作者是跟我或者我的同事们在学术上总是过不去、挑刺儿的人,我心里真想一枪把这文章给毙了,虽然连看还都没看呢。哈哈哈。但是我不会这样做,我会很仔细的阅读,这样我也许会学到一些东东,因为他是我们的“对头”与他写的文章的价值是两码事儿。我一般会给出自认为是公正的评语的。但是我是否会下意识地对他挑刺儿更多呢?我希望不是这样。一般我看到作者明显是个学生的时候,心就很软。如果没原则性的大错,我提几个意见就说发吧。呵呵。 
 
    一般来讲,三个评审员中两个人说你的文章可以发表,发出来就应该没问题了。即使只有一个人说可以发表,最后决定权还是掌握在编辑手里,他要是开恩,你的文章也发表了。但是如果仨评审员都跟你过不去,你就自认倒霉吧。把稿子整理一下,投到别的杂志,也许会更幸运一些。 
 
    不管在哪里,对稿件的评审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公平的。人毕竟是人,他有他动物性的弱点。但是,我借用并篡改一句丘吉尔的名言:同行评审(peer review)是最坏的体系,除了所有其它的体系之外。
 
一般说来,写作者拿出的初稿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有必要进行认真的修改和润色,正如唐朝李沂所说:“能改则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改稿方法。
 
其一,诵读法。初稿写成后,使着诵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思考,并把文气不接、语意不顺、缺字少词的地方,随手改过来。诵读可以发现许多毛病,对演说词、讲话稿及文学作品比较适合。叶圣陶先生十分推崇这种“诵读法”;鲁迅先生写完文章后,总要先读读,“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可见,诵读法实在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的方法。
 
其二,比较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把自己的初稿和同类文章中的优秀范文对照、比较,反复揣摩,分析得失,然后加以修改。在改好文章的同时,容易领悟写作之道,提高表达水平。这种方法适合于对各类公文的修改,初学写作者不妨一试。
 
其三,搁置法。对初稿一时改不好或把握不足时,可以先搁置一段时间,等到头脑冷静、思路清晰开阔后,再拿出来看看。这时,一些毛病就有可能很快发现,像鲁迅先生说的“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看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此法的缺陷,是对急需文稿不太适用。
 
其四,旁正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自己改不下去时,可以请旁人帮助修改,或听取他人修改意见后,自己再动手改。白居易说过“凡之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感,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与元九书。)”总之,在修改稿件上,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扬长避短,去粗取精,是大有益处的。
 
改稿之法因文而异,因人不同,“各有灵苗各有探”;以上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实践中往往综合运用。“文章不厌百回改”,“写作的艺术,实际上就是把写得不好的部分删去的艺术。(契诃夫)”写作者必须高度重视修改这一环,通过反复推敲、加工,使文稿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精粹、完美的高度。
 
感觉有些道理,其实文章的修改确实非常重要,如何最有效率的完成,就要靠个人的习惯了,希望这篇文章能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