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鲟鳇的“鱼王”局长(时代先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1:58:35
痴迷鲟鳇的“鱼王”局长(时代先锋)
——记黑龙江抚远县水产局原局长屈兴才
本报记者 汪波《 人民日报 》( 2010年07月07日   02 版)

 
为了能够人工培育出濒危物种鲟鳇鱼,他曾蹲在繁育基地潜心钻研,连续3个月没进家门。孩子考大学、上大学他无暇顾及,妻子得了脑出血,重病在床,他也没能用太多时间去照看。
为了鲟鳇鱼,一个体重90多公斤的壮汉硬是累掉了20公斤。他就是黑龙江抚远县水产局原局长屈兴才。
打破以捕为主生产格局
抚远县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大水系交汇的三角地带,盛产鲟鳇鱼、大马哈鱼等特种鱼类,被誉为“中国鲟鳇鱼之乡”。鲟科鱼类,全世界现存约28种,我国有8种,其中具有捕捞和经济价值的仅有黑龙江流域的施氏鲟和达氏鳇两种。
渔业经济始终是黑龙江抚远县的支柱产业,年捕捞量一度创下2538吨的历史最高纪录。渔业收入一直占全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抚远渔业产量一路下滑,到2002年,全县渔业产量下降到不足300吨。抚远人为之骄傲的鲟鳇鱼被联合国认定为濒危物种。
也就在这一年,50岁的屈兴才从抚远县国有渔场场长的岗位上,调任县水产局局长兼抚远县鲟鳇鱼繁育有限公司经理。
鲟鳇鱼告急。从小就在江边捕鱼的屈兴才深知,正是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才造成了今天的鲟鳇鱼资源危机。
“必须改变传统的捕捞旧习,必须转变祖辈传承下来的打鱼观念。”随之,一个“以捕转养,以养为主,精深加工,繁育苗种,增殖放流,造福子孙”拯救鲟鳇鱼,壮大渔产业的新思路产生了。
屈兴才打破了抚远长期以来渔业以捕为主的生产格局,成为了第一个“养鱼”的水产局长。
“抚远不搞人工繁育,渔业就没有出路。”为了培育出黑龙江原始鲟鳇鱼第一代种鱼,屈兴才带着局里的“文化人”,没日没夜地钻研摸索繁育养殖技术。
破解人工养殖难题
2004年,水产局技术人员利用淡水网箱养殖技术,破解鲟鳇鱼越冬难题。因技术掌控不当,两万多尾鲟鳇鱼最后只成活2000多条,损失了近160万元。
屈兴才并没有因失败而屈服。第二年,他又养殖了8万尾鲟鳇鱼,这一年鱼儿全部安全过冬。
2006年,屈兴才把养殖规模扩大到了10万尾。不料,意外又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冻死了一半鲟鳇鱼,损失高达400多万元。
失败,努力,再失败,再努力。2007年冬季,老屈和他的团队终于攻克了人工加氧和增加温度两项技术难关,获得了鲟鳇鱼95%的越冬成活率,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鲟鳇鱼养殖基地。他们先后取得了8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
2008年,首批人工养殖的鲟鳇鱼开始陆续上市。如今,一个由繁育车间、培育车间、深加工车间和鱼展馆组成的占地5.5万平方米的鲟鳇鱼繁育养殖基地,在抚远县大力加湖上建成。他们的鱼苗畅销全国各地,年利润达600万元。
鲟鳇鱼人工养殖项目给抚远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2008年,抚远县人工养殖鲟鳇鱼30万尾,产量达到300吨,几乎相当于抚远县过去5年鲟鳇鱼捕捞的总量,从根本上解决了抚远县鲟鳇鱼产业发展资源、原料紧缺的问题。当年11月份,由抚远县水产局通过人工规模养殖方式培育出的鲟鳇亲鱼开始繁殖鱼苗,这标志着中国鲟鳇鱼养殖依赖从黑龙江捕鱼取卵的时代宣告结束。
目前,抚远特种鱼的繁育规模已从2003年的80万尾发展到去年的5000万尾,品种发展到12个,成为全省最大的特种鱼繁育基地。
跟老屈养鱼放心
有了技术,有了鱼苗后,屈兴才又无条件地帮助农民养鱼致富。他主动为大家选择水面,提供网箱图纸和养殖技术。现在,抚远仅网箱养殖鲟鱼业户就有30余家,并且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好的业户年收入可达百万元。
别拉洪队的徐连喜从2000年养殖鳌花,2002年突然发现苗种有死的现象。屈兴才得知后及时赶到现场,和技术员一同分析病害原因,“对症下药”,很快,死鱼现象得到了控制,为徐连喜挽回经济损失10万多元。徐连喜非常感慨:“跟着老屈养鱼,我放心。”
屈兴才还专门组建了县渔业养殖协会,及时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和市场销售信息服务,分别在大庆、丹东、湖北建立了3个批发市场和12个农贸市场组成的网络,并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设置了40余个水产品展销窗口,通过组织水产品推介活动等手段,提高了抚远水产品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2009年底,屈兴才不幸患上了肠癌。
“老屈在北京做了手术。可他躺在病床上,还不停地询问鲟鳇鱼保护和繁育工作。在鲟鳇鱼过冬的关键时刻,他放心不下,腰上挂着滴袋,撑着病弱的身体来到繁殖基地,查看鱼情。今年4月,老局长退下来了。我们真心地盼望他把病养好,再回来看看他的鲟鳇鱼。”抚远县水产局的姜书记动情地说。
被尊为“鱼王”的屈兴才,先后获得县市“优秀共产党员”、“农业先进工作者”、县域经济“十大功臣”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