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撕裂肢节疼痛关节炎等桂枝芍药知母汤症(治) 作者:倪海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9 13:38:14
膝内侧半月板损伤曲泉重刺激后再对阳陵泉穴针刺调和经气,神效。

曲泉穴:肝经合穴,

直刺1~1.5寸;可灸。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主治疾病:最善治膝关节疼痛,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温症,不论温寒、温热、风温、温毒均可选用此穴。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关节部位,所以善治。膝痛曲泉穴必痛,此穴为护膝要穴。

 

桂枝芍药知母汤症

初诊:09/08/2006,男,44岁。自述双膝盖痛,西医说膝盖中软骨已伤,无法再复原了,于是将右膝开刀取出已经磨损的软骨,左膝尚未开。经由友人强力推荐来看我,他很担心将来无法再走路,现在走路时已经感觉到腿骨碰在一起了,当然是非常心慌意乱。这膝盖痛已经四年了,一直没好过,西医只知道开刀跟给止痛药,继续吃止痛药的后果就是肾衰竭,然后开始洗肾,最后洗不出来时就很痛苦的死翘翘了。同时人生最后的几年是过着坐在轮椅上的日子,哪都去不得。他问我这膝盖软骨是否有机会恢复正常?我告诉他,你的西医必定告诉你是无治了,但是他们不代表中医,这病也只有中医可以将你治好的。

问诊:四年来从未感觉好过一天,右膝日渐加剧。睡眠尚可,大便尚正常。

脉诊:尺脉洪大有力,这是膝盖有病痛造成的脉象。

诊断:此人目前尚无其他病变,所以直接治疗膝盖就可以了。

治法:针他膝五针,当然用透针法才会有效,处方就是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这是经方,也就是唯一处方可以帮助他恢复健康,其他处方必然无效,温病派中医不知如何使用此方,当然无法将此病治好。

此人采隔日针法,经过第一次针灸后就已经痛减大半,今日第三次针时,他就告诉我已经不感到痛了,中医真是神奇。我告诉他不是中医有多神奇,而是西医太差劲,又想强出头,于是本来很好治的病就被他们乱治了四年,于是就必须痛苦四年,这也是你自找的,这四年就是给迷信西医学的惩罚了。

【附录】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姜春华老师曾经指出:桂枝芍药知母汤,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卓效。关键在于附子,不用则无效。何绍奇认为:附子用量不足亦不效。作者:倪海厦

 

【 来 源 】金匮要略 , 张仲景, 206前 

【 处 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60克(四两)芍药45克(三两)甘草,麻黄各30克(各二两)附子60克(二枚炮,附子也可以用制川乌草乌各20克代替并先煎一个小时)白术,知母,防风各60克(各四两)生姜75克(五两)上九味。 

【 用 法 】上九味,以水7碗,煮取3碗,每次温服1碗,日三服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 25克 芍药 18.5克 甘草 12.5克 麻黄 12.5克 生姜 12.5克 白术 30克 知母 25克 防风 25克 附子 12.5克 

水煎两遍合一日分2次 服。 

陆渊雷说: 本条证治急性关关节风湿病,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用。 

汤本求真说: 本条《指金匮条》是述慢性关节炎,尤其如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 

尾台榕堂说: 防己黄芪汤治风毒肿,附骨疽、穿踝疽,稠脓已歇,稀脓不止,或痛或不痛,身体瘦削,或见浮肿者,若恶寒下利者更加附子佳。 

按: 本方治脓毒性关节炎,兼用黄芪汤加当归、忍冬花收效更佳。 

华冈青洲说: 桂枝加术附有治闭不回,有回气不循之效。又说: 葛根加术附治血闭不回致血弥凝者,有行血凝滞之效。(按:血当改作液体。)越婢加术附,解水毒之留滞,故风湿、痛风、热痛治之颇佳。 

按: 本方含麻黄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枣)。合方加知母治肢节浮肿,烦热。合方加防风治头眩痛,身体痛,骨节痛。参华冈氏说本方加葛根、石膏,则又含三个方意。汤本氏以为防风近似葛根,而实践观察解凝滞,防风则无能,知母作用引起水代谢活动变化的机制联合以上四方消除症状,全赖麻黄附子送远处及其隙间成功效,虽乃是假说,而临床是符合事实的。(血浆变异加石膏,体液凝滞加葛根防己的效应,当前科学虽不能作证。) 

病例一: 朱燕 女 18岁 

半月板撕裂,数月不能行动,住院医生以非动手术才能愈,预后:好者占多数。其父疑虑不定。写信给我[当时在内蒙古]即寄本方兼用血府逐瘀汤(王清任方)共计20付,复健如常。 

选自《葭杭文集(妇科)》


桂枝芍药知母汤应用举隅

  桂枝芍药知母汤始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喻嘉言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三焦痹之法,而误编历节黄汗之一。短气,中焦胸痹之候也。属连头眩,即为上焦痹矣。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脚节疼痛,身体羸,筋骨痹也。”笔者受喻氏启迪,临床常用此方治疗诸疾,获效颇佳。

1 头麻

  胡某,女,51岁,农民,1988年6月13日诊。头痛伴右侧发麻1年多,屡经治疗未愈,头麻时轻时重。近10多天来头麻加重,延及右侧面部亦感发麻,面部及两下肢浮肿,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祛风除湿,通痹和络。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炒白芍、知母、制附子、炒白术、防己各10g,麻黄、防风各6g,木通、甘草各5g,生姜3片,5剂。每日1剂,水煎服。复诊时肢面浮肿消退,头面发麻显减。初诊方去木通,加生黄芪12g。再服5剂后,头麻消除。随访10年,头麻未复发。
  按:头为诸阳之会,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无论外感内伤,皆能引起头部病症。临床上头痛、头昏每每多见,而以头麻为主症者则鲜见。《医学入门》曰:“麻,气虚也。……盖麻犹之痹,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头麻,上焦痹也;伴见下肢浮肿,下焦亦痹也。宗喻氏“三焦痹”之说,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疗效满意。

2 舌麻

  陈某,女,62岁,退休工人,1987年7月22日初诊。2个月来满舌发麻,食不知味,中西药迭进,无效。近旬来舌麻加重,伴见两手发麻,腰酸肢冷,肢面浮肿,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温阳通痹、利湿消肿。拟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防风、甘草各5g,炒白芍、知母、车前子(包)、制附子各10g,麻黄、独活各3g,白术12g,冬瓜皮、汉防己各15g,生姜3片,4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后舌麻显减,小便增多,肢面浮肿已不明显。前方去甘草,加丝瓜络10g。10剂后舌已不麻,停药观察。随访11年,无舌麻。
  按:舌麻,可称“舌痹”,属“上焦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与上例头麻系同一机理,疗效亦满意。笔者除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头麻、舌麻外,常与阳和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治疗阳虚寒湿型坐骨神经痛(属于中医“筋痹”),亦获效验。

3 水肿

  邵某,女,41岁,农民,1988年7月15日初诊。患者于4月28日感左侧腰痛,继之发现面部及两下肢明显浮肿,多次查小便及肾功能均无异常发现。已服中药(多为健脾化湿、温肾利尿之剂)治疗2个多月,无明显疗效。现面目虚浮,两下肢按压后凹陷明显,左侧腰痛,叩击痛明显。舌淡,苔薄,脉沉细。治疗汗利兼施,拟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炒白术、防己、制附子、车前子(包)各10g,知母20g,椒目6g,甘草、麻黄、防风各5g,生姜3片,5剂。复诊:腰痛显减,肢面浮肿明显消退,原方去防己,加木通10g,知母加至30g,5剂。药后病情进一步好转,二诊方再服5剂后停药。随访10年,肢面浮肿未复见。
  按:水肿一症,病因复杂,有因于外邪者,有因于内伤者。治疗水肿主要有发汗、利尿、逐水以及肃肺、健脾、温肾等法。四川名老中医刘梓衡先生五世家传,他家祖和父辈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通身肿胀,汗利兼施,往往有效。刘老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较诸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更为周到(刘梓衡.临床经验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13)。笔者继本案后10年来临床验证达百例,均效。

4 臌胀

  凌某,男,70岁,农民,1987年6月3日初诊。患者有饮酒史50多年,1986年9月4日因呕血300ml余而急诊入院。经抢救治疗,于10月20日好转出院。出院诊断:①食道静脉曲张出血;②肝硬化。出院2个月后患者感腹胀,尿少,腹部膨隆。复诊后诊断为肝硬化腹水,给服双氢克尿塞、安体舒通等利尿药,小便增多,腹水消退,但停药1个多月腹水复起,再服利尿药,腹水又消。如此反复五六次。现服利尿药,效果不佳,虽加大药量,尿量也不多。患者形体消瘦,面色灰黑,腹膨如鼓,小便量少色黄,两下肢明显水肿,大便每日3~4次,质溏欠畅。舌质淡暗,苔薄浊,脉沉涩。此属中医“臌胀”。利尿药已效微,今汗利兼施以探消息:桂枝、炒白芍、制附子、炒白术、车前子(包)各10g,知母20g,麻黄6g,甘草、防风各5g,防己30g,生姜3片,半枝莲、半边莲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尿量显增,腹胀减轻。续服10剂后,腹膨缩小,腹水消退。后改服益气活血、健脾柔肝之剂。随访1年,腹水未起。1990年春节期间死于再次食道静脉大出血。
  按:臌胀,病因病机甚为复杂,其治疗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皆需视具体病情而定。消除腹水,需经利尿,中西医认识一致,而汗利兼施,似更周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水肿有效,推广用于臌胀病之消除腹水,可为一法,本案即是佐证。其应用要点在知母量倍于附子,既可抑桂附之温燥,又具下水消肿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