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就在长江边--张先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1:29:43
张先冰:书房就在长江边2010-07-05 11:21   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点击查看    我有话说

张先冰在书房。书架前有整块木板做成的长椅,下面是一个石门槛,很别致。

在书房读书,抬头即见长江天际流。芦苇是张先冰与女儿在江边采的。

张先冰收藏的纪录片,青年旅馆每隔一段时间会邀请导演和大学生一起观看、讨论纪录片。

张先冰在旧书店淘到的内容有差异的《天安门诗抄》,这是其中两本。

红木酒柜现在变成了书柜,除了放珍藏的大部头,还放着各种笔记。

  张先冰

  诗人、民间知识分子,湖北首家国际青年旅馆创办人。1964年生,1987年求学北京大学中文系,1990年回到武汉任职《写作》杂志,后任《楚天艺术》社长。2006年在湖北美术学院内创办青年旅馆,该馆也是湖北诗人、艺术家、学者、户外运动发烧友及其他新生活方式践行者的聚集基地。

  在张先冰的书房,能望见长江水、听到轮船的汽笛声,到了黄昏,还可以看到一抹夕阳,一缕晚霞。也时常会有麻雀降临窗沿,或者一只白鹭从容地飞过窗前。在阴天,透过书房的窗户,依然可以一览茫茫长江,感受“天色阴沉就是赞美”。

  张先冰的房子位于武昌,在十五楼,与著名的黄鹤楼和龟山电视塔遥遥相望。一进门走入客厅,立即会被窗外长江开阔的视野所吸引。右手边就是书房,大约60平米,两扇窗户隔着一段距离,且都能望见轮渡和码头。门口放着从美术展览馆买回来的两尊拴马石,“当时看中的就是它历经自然的磨砺,也充满人气。”张先冰说。书房是张先冰自己设计的,亲自买木材和延请木匠,折腾了很长一段时间,目的是做到“家里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放书,每个房间都有书柜”,甚至在阳台上也专门做了一个书柜,而所用木材均是原木,纹路清晰。在书架前,一块长四五米、宽40厘米的木板做搭台,下面垫着从外地淘来的一个石门槛,既可以在取上层书架的书时当脚垫子用,也是一条别致的长椅,颇有个性。自从张先冰的女儿朵朵开始上小学,书房的一半就归女儿使用,她也有一个三层小书柜,这里成为父亲与女儿共同读书写字的地方。

  张先冰的书架属于敞开式的,当时特意没有安装玻璃门,“这样比较随意,视野也开阔”。2000年以前的藏书基本都放在另一个书房里,现在书架上的书,都是他新世纪以后陆续买的,“加在一起大概有一万册。”书架上的书摆放整齐,当初设计书架时就考虑了书的开本大小和分类,按照杂志、大开本、小开本的尺寸分了大小格。

  张先冰的阅读习惯是五六本书齐头并进。他认为这个时代大部分人应该选择这种阅读方式,因为“大部分人是不会做专业研究的”:“跨学科选择书籍、同步阅读、经典与流行文本同时吸纳,会让你的思想充满活力。”他把这种阅读称之为“十谷米阅读”,各种粮食掺在一起吃,很健康。只要仔细看下他的书如何摆放就知道他读书的“杂”:《论文字学》旁边是《乳房的历史》,《福柯的面孔》靠着《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分裂的一代》旁边是《权力意志》,接着依次是《中国变色龙》、《被围困的社会》、《美国的广告》、《永远的芭比》、《物种起源》和《全球公民社会》等等。张先冰说:“各种体系的东西你都能进入,来源于你的阅读本身就是不受限的。”

  在张先冰的房间里,还有一个红木书柜,以前是装酒用的,现在用来放一些珍藏的大部头书,比如《剑桥中国人民共和国史》、《世界文明史》、《蒙田全集》、《博尔赫斯全集》、《叶芝全集》和他非常喜爱的意大利著名作家安伯托·埃柯的《昨日之岛》、《玫瑰的名字》、《傅科摆》。埃柯最新的散文随笔集《密涅瓦火柴盒》也放在上面。

  从80年代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张先冰书架上的诗集还保留着那个年代的一些痕迹。如旧版的“20世纪桂冠诗丛”、《布莱希特诗集》,此外还有他喜爱的里尔克、兰坡、穆旦、荷尔德林等人的诗集,且每个人的诗集都有两三种版本。现在他每天早上都会读一读《弗罗斯特集》。用女儿朵朵的话说:“爸爸是一个很文学的人。”他曾长期迷恋于收集《外国文艺》和《世界文学》。这两种杂志也被摆在书架的显眼位置。

  有抱负的“社会建筑师”

  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当天上午,张先冰刚刚驱车送诗人于坚到武汉天河机场回云南。于坚和韩东、杨黎等人一起来武汉参加民间“或者”诗会。张先冰的青年旅馆就是诗人们的住宿地和活动地。几年前,在武汉本地诗人的倡议下,青年旅馆挂牌成为了“湖北诗歌基地”,这里也经常成为文学、纪录片和先锋艺术活动的重要场地。于坚几年前第一次来旅馆参加诗会时,就曾在楼梯斜面的底部涂鸦:“生命在哪里停泊,上帝说:莫问!”今年他带了几本新出的小诗集《便条集》来武汉,其中题签给张先冰女儿朵朵的一本,也被珍重地放在“酒柜”里。

  张先冰正在考虑在青年旅馆举办一次诗歌节,不过他更注重的是诗歌的公共性,会做成现场艺术,“为社会公共空间提供价值观念”。张先冰说,自己是一个普通公民,也是“社会建筑师”,因为对社会有抱负,希望社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他觉得在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中,很少人去真正建设“社会”,而社会是“砖混结构,没有结构性支撑,没有可调节的自由空间,抗冲击的能力也很弱”。而社会建筑师的责任就是通过一个载体为社会提供价值观念,“如果社会是一个框架结构,那就会比较稳定,它内部的空间就可以任个人自由发挥而不会动摇基础”。青年旅馆就是张先冰自己的载体,它能自给自足,能在日常行为中见出行动力,社会价值与理想在这里很自然地形成,并且通过国际旅行者的脚步传播给更多的人。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黄长怡 实习生 吴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