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做什么?一个支教女老师的告白[有图有真相]这不是20多年钱的中国,是2010年的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9:20:25

整个素朴镇是一条不到100米的街道,除了每周日赶集的时候人多之外,平日里显得特别冷清。走出这100米的街道,随处都可以见到贵州特有的贫穷象征——破烂甚至看上去马上就要坍塌的茅屋。
在这里,见到最多的是老人和孩子,外出打工是这里唯一发家致富的方式。因为这里穷得再没有其他办法。
  中心学校是这里最好的建筑,坐落在将军山的山腰上,如果不是校长特意提起,很难想象高达20米的地基是校长带领800多名学生一块一块垒起来的。空旷的教室里摆放着一张高低床,上铺是周老师的,平日里只有下雨或者工作紧张会住在这里,大多数时间都是我一个人。暑期快到了,6月底,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就结束了,但学生们还有课,我得坚持到放假最后一天。
  雨季到了,下雨即过冬,晚上温度低,无法上网,没有电视,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无限的想家,唯独可以和一起来支教的朋友煲电话,我想大多数人是无法理解那种寂寞和孤独,而我,仅仅是一个22岁的女孩,大学同学或许此刻正在酒吧里成群结伴的看世界杯。
  或许是由于要离别的缘故,这段时间经常会收到小朋友们手工做的贺卡,其中一个平时很乖小朋友诚恳地写道:蔡老师,祝您走得快乐!看着他们渴望而又充满留恋的眼神,我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2009年8月,我接过了爱心教鞭,来到贵州省黔西县素朴镇素朴小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开始就和故事书里写的那样新鲜:泥巴墙取代了高楼大厦,红薯与洋芋取代了点心换来的是一张张充满求知的笑脸。




一年的时间有困难,有欢笑,在最初的激情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麻烦,整个素朴镇汲水设施非常缺乏,只有一处水源,学校所有的生活用水都来自学校内的一个蓄水池。我是无论如何不能在这里洗澡的。每天下雨,蓄满水池成为必备的功课之一,至于洗澡只能周末去贵阳的亲戚家。家下来的就是不断的失眠,我怕天黑,准确的说从孩子们放学走了之后,经常都是瑟缩在床头用被子裹住自己努力挨到天亮,不知多少个辗转反侧后才疲惫的不得不合上眼睛。
  痛苦总是和快乐交织在一起的,记得第一节课,看着孩子们在黑板上用他们并不工整的字写出欢迎我的时候,22年来第一次感觉自己长大了,对这些素未谋面的孩子负有责任。
孩子们的眼神我始终在那哪里见过,那种复杂而好奇甚至渴望的眼神好像我的一切对于他们都是新鲜的。
  第一节课就是不停的回答着孩子们一个又一个充满好奇而又哭笑不得的问题。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对于我这个外来人员自然不能轻易放过。到现在,校长和我开玩笑说小朋友们和我一起走几步,都是非常自豪的事。




可爱的孩子们



操场、和充满期望眼神的孩子。




说到小朋友我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小朋友和这里的名字一样——“素朴”。孩子们的家大多离学校很远,有一半的小朋友中午都回不去,中午靠带的干粮,家境稍微富裕点的,可以花几毛钱买馒头吃,而绝大多数小朋友都是不吃中午饭的,下午4点半放学回家再吃,来回往返学校的路途甚至有超过十公里的。第一次去家访,走了将近一天才拜访了3家。要是赶上下雨,路就更不好走,稍不留神就会滑倒,我的左腿就是在一次滑倒后才留下了顽疾。




有的学生家里甚至连房子都是用席子和木板组成的,四面透风。家里最像样的家具仅仅是一张由几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床,这些情景只在电影里看到过,想起自己的童年,暖的卧室、明亮的教室、漂亮的衣服,再看看这里的孩子们,的确有些惭愧。





我曾经多次发帖把这里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希望能有更多的好心人来关注,很多人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大旱的时候从网上募集了20000瓶水以解燃眉之急,有学生患了重症多亏很多网上的好心人共同努力才转危为安。真心感谢关注过、帮助过这些孩子们的人,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也许只是您的一份关注就可以带给孩子们更多。



孩子们是未来的希望



我写下这些文字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在中国一个偏僻的角落还生活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只是想知道山的外面是个什么样子。有半块洋芋吃就可以高兴一个下午,仅此而已,在这临别之际,真的还想再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