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已青:杨天石解读蒋介石日记:告别“妖魔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2:07:55
民国史专家杨天石多年致力于蒋介石和中国国民党史的研究,两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阅读陆续开放中的蒋介石日记的手稿本。《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为作者长期研究蒋介石日记的成果精选。
  日记是人性最直接的流露,在《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Ⅱ》中,也涉及一些蒋介石的个人隐私,比如婚姻家庭,蒋介石如何处理他复杂而混乱的婚姻,和宋美龄的相识与相爱、订婚与结婚、吵架与欢娱,如何处理和儿子蒋经国的关系。
  蒋介石的日记,尽管有一些修饰成分(类抄本经过不同程度的删削、改动,已非原汁原味),日记中蒋介石的暴怒、忧虑,甚至他的恐惧、他的隐私,仍通过寥寥几句,传达出来。
  与蒋介石日记中的个人隐私相比,日记中显示的历史真相更吸引人。杨天石教授在解读蒋介石日记时,是出于历史学家的良知,不溢美,不夸大,不遮蔽,不歪曲,秉笔直书,试图对蒋介石一生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诚如他所说:“廓清迷雾,寻找真实的蒋介石,正确评价其功过是非,揭示其本相,对于正确认识历史上的国共关系,正确认识和书写中国近代与现代的历史,有其必要。”
  杨天石教授从国共关系、对日策略、国际外交、国内政治、迁台之后等方面聚焦蒋介石,以蒋介石日记为主线,辅以大量的档案、文献,钩沉索隐,稽查考核,还原历史真相。
  不抵抗主义到底是谁提出来的?杨天石在书中提供第一手史料以及张学良的回忆,指出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命令出自张学良,而非如教科书上一贯所言是蒋介石的指示。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当晚,蒋介石根本就不知道沈阳的战事。在以后的抗战中,蒋介石还时不时在日记中警惕自己:“中国若要自取灭亡,俯首而上断头台则已,否则除抗战拼命以外,再无第二道路矣。”(1938年12月16日)张学良为何“不抵抗”,一是对日本侵华野心估计不足,策略失误;二是张的判断,对日作战“打不胜”,不能打,这可以说是甲午开战后的失败阴影。蒋介石的日记表明,“不抵抗主义”的“知识产权”仍然属于蒋介石。张学良的关东军退出东三省,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说明他默认并且赞成张学良的处理方针。之所以默认,其深层原因还在于“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在香港的大批政要和学者,未能搭乘政府派遣的飞机回重庆。当时的行政院长孔祥熙的二女儿孔令伟“飞机抢运洋狗”事件,引发打倒孔祥熙运动。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杨天石教授澄清了其中的谎言。原来这次学潮是《大公报》刊发的不实报道引发的。“逃难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和洋狗”,就是这一句话,引来轩然大波。王芸生所写的《拥护修明政治案》社论,“是一篇貌似确凿而严重违离真相的报道”。因日军轰炸,电话不通,香港与九龙间交通断绝,在敌机即将来袭的情况下,未能接到要离港政要和学人,飞机所装箱笼是中央银行的公物,洋狗是美国技师的。孔令伟不是离港人员,是重庆接机人员。再看蒋介石对此持何种态度。1942年1月9日日记中不无怨愤地写道:“国人与青年皆无辨别之智能,故任人煽惑,以致是非不彰,黑白颠倒,自古皆然。”令蒋介石忧愤的是,西南联大三青团干部糊涂散漫,“实足为本党前途忧也”。
  此事为战时国民政府发出了警讯,而蒋介石不以此为契机,整治腐败,重修内政,反而“对各大学共党恶化分子应作肃清之整备,各大学校长与教授应彻底整顿”。(1942年1月23日)国民党的腐败自此日益加深,逐渐病入膏肓。
  杨天石对蒋介石日记解读,可用这样来概括:剔除妖魔化的历史歪曲,还原历史真相;剔除“内战时期的情绪”,重新审视蒋介石的一生。真实的蒋介石,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杨天石认为蒋介石“有功有过”,他的功过是非,并非盖棺论定,显然会吸引历史学家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