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经方(针灸) - TCM Forum - 博客大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26:42

通经方(针灸)

2006-03-22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cm-forum.blogbus.com/logs/2160417.html

通经方(针灸)

    凡具有通调月经作用,以治疗月经涩滞不畅为主的处方,称为通经方。月经异常包括色、量、质和周期多个方面,本节主要论述月经不调的月经后期、月经过少以及闭经的针灸治疗处方。

       从经络理论而论,月经与冲脉、任脉关系最为密切。《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因此,冲、任脉的功能失调是月经病发病的基础。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首次论述了月经出现的生理机制。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爱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因此,月经的异常与肾、任脉、冲脉有直接的关系。通经方主要由上述经脉穴及相关的穴位组成。

中极三阴通经方(《针灸大成》)

    【组成】中极  三阴交  足临泣

    【操作】中极直刺1.5寸,行平补平泻法l~3分钟,使小腹部出现酸胀感。三阴交直刺1寸,足临泣直刺0.5寸,行捻转泻法,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

    【功效】调理任脉,通络调经。

    【主治】月经不调(经迟、经少)。西医学的月经病。

    【方解】经行不利是胞宫失于任脉调节的结果,中极为任脉穴,可调理任脉经气,疏通胞宫,调理气血,而促进经行,为本方之主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足三阴经均过小腹部,可疏调小腹胞宫气血,通胞络,调经血,加强主穴的通经作用。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带脉,可调理带脉经气,促进经血按期而至。

    【应用】本方是治疗经行不利的基本方。临证可见月经推迟7日以上,甚至40~50日一潮,可以本方为基础,辨证配穴。

    1.月经量少色黯,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紧者为寒实证,可配归来、子宫,并行温针灸,以加强散寒作用。

    2.月经周期延后,月经色淡而质稀,量少,小腹隐隐作痛,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者为虚寒证,可配神阙、气海、归来,加灸法,以温阳散寒。

    3.月经有血块,经行涩滞不利,为气血淤阻,配血海、膈俞,以加强活血化淤作用。

    【附注】本方选自《针灸大成》。书中云:“月事不利:足临泣、三阴交、中极。”《杂病歌》云:“月事不利治中极,再兼一穴三阴交。”

气中照海调经方(《类经图翼》)

    【组成】气海  中极  照海

    【操作】气海、中极直刺1.5寸,气海用平补平泻法,中极用提插泻法,均行针1~3分钟,使小腹部有强烈的酸胀感。照海直刺0.5寸,行捻转平补平泻法。

    【功效】调理冲任,通络调经。

    【主治】月经不调(经迟、经少)。西医学的月经病。

    【方解】气海、中极为任脉穴,可疏导任脉经气,调理冲任;又为小腹局部选穴,可直接疏通小腹胞络,行经血。照海为足少阴经穴,可调理肾气,促进胞宫的气血运行。

    【应用】本方是治疗血结胞宫而经行不利的基本方之一。本方以小腹部任脉穴为主,配合肾经穴位,重在局部选穴,直接疏通胞宫气血。临证可见月经不畅,夹有血块,小腹痛而拒按等症。为加强化淤作用,可配归来、血海、子宫、膈俞等穴。

    【附注】本方选自《类经图翼》。书中云:“血结月事不调,气海、中极、照海。”《杂病歌》云:“月事不调气海中,三阴交穴中极攻。”

    阴交次醪子宫方(经验方)

    【组成】三阴交  次髎  子宫  归来

    【操作】三阴交直刺1~1.5寸,行提插泻法1~3分钟,使针感向足部放射。次髎、子宫、归来,均直刺1.5寸,行捻转泻法,使针感向小腹放射。

    【功效】通胞络,调经血。

    【主治】月经不调。西医学的月经病。

    【方解】妇女以血为用,经事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三阴交为脾经要穴,为足三阴经交会穴,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经血不调的要穴,为本方之主穴。次髎、子宫、归来为近部选穴,其趋势性能向胞宫,可疏导胞宫气血经络,三穴合用,可调经血,疏胞络,加强主穴的调经作用。

    【应用】

    1.本方为治疗月经不调作用较强的代表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月经不调。临床可以本方为基础,辨证配穴。月经过少者,配足三里、关元、膈俞,以加强养血作用;月经后期者:实证配太冲、合谷,以加强行气活血作用;虚证配气海、关元、足三里,以加强补益精血作用。

    2.本方也可用于治疗月经过多、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者,配隐白、地机,加强固摄经血作用;月经先期者,配百会、气海,加强益气固摄作用;血热者,配血海、大都、内庭,以泻热凉血。

    3.本方亦可治疗不孕症。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太溪、关元,以加强滋补肝肾作用;淤血阻滞者,配血海、膈俞、内关、曲骨,加强通络化瘀作用。

    【附注】本方为作者总结的治疗月经不调的处方,可用于各种类型的月经不调。临床实践表明:本方治疗月经不调有非常好的疗效。

   天枢水泉通经方(《百症赋》)

    【组成】天枢  水泉

    【操作】天枢直刺1.5寸,行平补平泻法;水泉直刺0.5寸,行捻转泻法;均持续操作1~3分钟。

    【功效】补益冲脉,调理经血。

    【主治】月经不调(经迟)。西医学的月经病。

    【方解】《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月经当行而不至,与诸多因素有关,但冲脉血海不盛是月经不能按时而至的主要原因之一。《素问·骨空论》云:“冲脉者,起于气冲,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可见,冲脉与肾经、胃经经气直接相通,冲脉血海之充盛依赖于胃经、肾经之气血的补充。本方正是基于以上的经络理论,以胃经天枢与肾经水泉相配而组成。足阳明经多血多气,足阳明经穴天枢可疏导阳明经气血,补益冲脉血海;水泉为肾经穴,可补益肾精,精血互生。两穴相配,可使冲脉血海充盛,故月事以时下。

    【应用】本方是治疗经迟的处方之一。临证见月经推迟7日以上,甚至40~50日一潮,可以本方补益冲脉,调理经血。为加强调经作用,可配归来、三阴交、血海;兼有寒象者,配灸关元、气海,温通胞宫。

    【附注】本方选自《百症赋》。赋中云:“月潮违限,天枢、水泉细详。”

    中极肾俞通经方(《针灸大成》)

    【组成】中极  肾俞  合谷  三阴交

    【操作】中极直刺1.5寸,行提插泻法,使针感向下腹部传导;肾俞向脊柱方向斜刺1.5寸,行捻转补法,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两穴均行手法1~3分钟。三阴交直刺1寸,行较强的提插补法,使针感向足部放射。合谷直刺0.5寸,行捻转泻法,使局部产生酸胀感。

    【功效】通调任脉,益肾通经。

    【主治】闭经。

    【方解】中极为任脉穴,位置近胞宫,可疏通任脉及胞宫络脉;肾俞为肾之精气所注之所,可补益肾精,精血互生,以填充冲任血海,使经血得以化生;两穴配合,一通一补,刚柔相济,攻补兼施,为本方主穴。阳明为多血多气之经,合谷可通调气血。三阴交补益肝肾,填补冲任血海。

    【应用】本方为治疗虚证闭经的代表方,临证可见月经由后期量少而渐止闭经,或月经超龄未至,初潮较晚,量少,逐渐闭经超过3个月以上,用本方可通调任脉,益肾通经。

    1.气血虚弱明显者,配足三里、气海、脾俞、膈俞、归来,加强补益气血作用。

    2.肝肾不足明显者,配太溪、悬钟、肝俞、关元,加强补益肝肾作用。

    【附注】本方选自《针灸大成》。书中云:“月经断绝,中极、肾俞、合谷、三阴交。”

合谷阴交通经方(《针灸集成》)

    【组成】合谷  阴交  血海  气冲

    【操作】合谷直刺0.5寸,行捻转泻法,使局部产生强烈的酸胀感;阴交直刺1~2寸,行提插泻法,使针感向下腹部传导;两穴均施行手法1~3分钟。血海、气冲均直刺1寸,行捻转泻法,使局部产生酸胀感。

    【功效】通调冲任,活血通经。

    【主治】闭经。

    【方解】合谷通调气血,阴交为任脉与冲脉之交会穴,可通调冲任,疏通胞宫脉络,两穴相配为本方主穴。血海入血分,功善活血化淤。气冲为足阳明经穴,为冲脉脉气之所发处,因此,可通调冲脉气血。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则以时下。

    【应用】本方为治疗实证闭经的代表方。临证可见闭经、小腹胀满,可伴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或形体肥胖、带多色白等,可用本方通调冲任、活血通经。临床根据实际情况可配穴应用。

    1.气滞血瘀较重可配太冲、肝俞、膈俞、子宫、归来等,加强行气活血化瘀作用。

    2.痰湿阻滞明显可配丰隆、足三里、中脘、水分、脾俞等,加强除湿化痰通络的作用。

    【附注】本方选自《针灸集成》。书中云:“月经不通,合谷、阴交、血海、气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