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到美国,低保至贫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41:11
[转贴]吴澧:外人到美国,低保至贫家
文章提交者:剑门碧玉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外人到美国,低保至贫家

2008-10-06  作者:吴澧



  又见到发改委紧急通知,严防婴儿奶粉涨价。原料上涨而不得提价,是不是国内厂商往奶酚里倒伟光正免检三赂特效成份的诱因之一啊?兄弟经济政策的不懂,只记得在美国进修时,很多中国留学生有了孩子,都去美国政府机构领取免费奶粉。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允许厂商适度提价,同时向低收入群体提供新生儿补贴,是不是一种更合理的政策?毕竟,现在不是计划经济时代,而且镇府不是没钱。

  俺家的孩子生在中国,没领过美国奶粉,因此不知详情。不过,俺在美国倒是给穷人发过牛奶。兄弟当年喜欢接触美国各阶层的生活,包括穷人的生活。有一个周末,在美国同学指点下,俺一早等在某个路口,跟几个墨西哥人一起,等农业部的卡车过来。

  咱中国人的相貌,至少在老美眼里,看上去跟墨西哥的印第安人差不多。仗着英语不错,俺很顺利地被“招工”了,还被司机让进了驾驶室。俺问司机:你怎么知道谁是需要救济的穷人?司机似乎对俺的问题感到奇怪,他说:那些人都是非法移民,不在健康福利部的救济范围之内,但是人在美国,也不能让他们挨饿,所以我们现在去发放农业部剩余物资。原来兄弟搞错了,被救济的对象还不是美国人,而是偷渡到美国的外国人!俺赶紧解释:我刚到美国,不知天下还有这等好事。

  卡车停在一所小学的操场。渐渐地,墨西哥人一个个过来了,排成一支松松垮垮的队伍。我们这些临时工的任务很简单,拿一个纸袋,装入一袋面粉,一大块奶酪,一大块压缩牛奶,一包大豆,还有一罐果酱,见人递一口袋,够他吃一星期的。不看任何证件,甚至不象美国很多游乐场那样,在手上敲个印。也没有任何人维持秩序,政府人员只是那位司机。仗着记性好,俺特地注意着,看看有没有人领两次的。好像是没有。

  墨西哥人嗜食各类豆子,女人一过三十,腰围就疯长,但做姑娘时身段极佳。有位姑娘象极了墨裔女星莎尔玛·海耶克,兄弟差点就要摸出一张美钞,写上电话号码,塞在她手心里。俺把大豆拿掉了,多给她一罐果酱。

  珍妮花·洛佩兹出名之前,莎尔玛·海耶克是最抢眼的好莱坞墨裔女演员。两个女人明争暗斗很厉害。洛佩兹比较野性,俺还是喜欢略微文静一些的莎尔玛。追捧莎尔玛,不看珍妮花!

  到了中午时分,太阳高了,队伍也散了。俺算是领教了,一到美国,领救济都这么不起劲。又等了一阵,不见有人来,司机说:咱们也收工吧,下星期再来。我们只挣法定最低工资,一小时五块钱。虽然只干了四小时不到,但是按规定,出工至少算六小时(否则车马费的效益就低了)。每人在一张单子上签个名,跟司机拿三十块钱。按惯例,每人自己也拿一口袋。俺发现同伙都很老实,没见到多装食品的。

  回到家里,同住的中国研究生说:我们还以为你是去扛大包的,早知有这等好事,同去同去。

  这次只见到领救济的非法移民,没见到有权享受社会福利的美国穷人。后来俺查了一下资料——这是多年前的事了,下面的数字,现在老了一点,不过还能说明问题。

  国际上确定贫穷线有两种通用方法。一是绝对贫穷线,就是联合国制订的每人每天两美金收入。一年是730美金。占我国当时人均收入800美金的91%。如果按这条线算,中国穷人就太多了,面子上不好看。

  还有一种算法是用相对贫穷线,定在家庭中位收入的四分之一。我国只讲平均国民所得,各位可能不熟悉“中位收入”,这里解释一下。这一收入的定义是,高于此收入的家庭数目与低于此收入的家庭数目相等。为什么要用中位收入呢?因为平均所得容易掩盖贫富差距。比如说,共和党某镇治局委员把纽约闹市区的黄金地皮批给开发商,开发商在瑞士银行存了三十亿美金送给他。如果算平均收入——而且如实申报财产——委员一个人就可以把三百七十五万赤贫农民提升到800美金的国民所得。改算中位收入,委员的进账几乎不起作用,人数众多的赤贫农民将把数字大大拉低。当然,中位收入在我国也是没法算的,两边各有六亿五千万人(不知道家庭数,用人数代替)的数字一定是讨饭数字。

  美国政府对贫穷线的算法要复杂一些(实际上他们有两种算法,但差别不大)。基线是必需营养(通过食品购买调查而了解的)和国民饮食习惯的结合——既要保证营养,又不能不顾饮食习惯、只让穷人吃便宜的鸡蛋而不许用牛肉补充蛋白质。在食品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生活必需:居住,交通,电视等。美国的贫穷线按家庭人口分档,在四口之家那一档,2002年的中位收入是63,278美金,设定的贫穷线是18,244美金,不到中位收入的三分之一,但超过四分之一的通用国际标准。如果四口之家的工薪收入低于贫穷线,可以获得从食品券到福利金的各种差额补助。

  在健康福利部的补助之外,穷人还有来自其他政府部门的资助。比如,学龄儿童可以在学校吃一顿免费午餐。他们也不用交税。

  美国有很多帮助穷人的民间组织,为穷人争取更多生活必需,力图提高贫穷线。比如,现在很多组织提出,应该把计算机和上网费用算作生活必需,这是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他们在新世纪初就提出来了,布什政府一直没批准。

  因为有过这段经历,兄弟对贸易谈判(比如7月底破裂的历时七年之久的世贸谈判多哈回合)中其他国家对美国农业补贴的批评有所保留。美国政府为维护农产品价格而购买农户多余产品,确实不够“市场经济”。但美国政府买了这些农产品,并不是让官员暗地倒卖,中饱私囊,像我国粮库主任习惯做的那样。美国政府把这些农产品用来救济国内贫民,其中甚至包括非法入境者,还有就是提供国际援助。骂美国容易,问题是其他国家是否有足够的商品粮生产能力,可以填补这些救济和援助?

  至少,高价收购后再转给有需要但有困难的人,比简单的限价令要对民众有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