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帝国时代”的中国机会(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23:22
  “超级”计算机最新发展
  尽管皮尔森的预言听上去还非常怪异,但是,根据现代电脑科技的发展速度和推算法原理,这种预言将可能成为事实。
  以硅片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计算机仍牢牢占据着世界的统治地位,现在世界超级计算机排行榜榜首的“Blue Gene/P”(蓝色基因/P),其处理性能达到了惊人的3PetaFlops,即每秒可进行三千万亿次浮点运算,它是全球首台持续运算性能超过1PetaFlop的超级计算机。但有半个网球场大小的体积、系统结构十分复杂且造价昂贵的Blue Gene/P,让人很难想像这就是以后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现代计算机技术按照“摩尔定律”迅猛发展,每18个月左右计算机性能就会提高一倍。科学家认为,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传统计算机的制造工艺不可避免地要挑战物理学极限,并预言,到2020年,传统计算机在信息储存和处理方面不可能有大的发展。那么以硅片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电子计算机要走到尽头了吗?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哪个将在未来世界称雄?
  光子计算机的原理是利用光子取代电子进行数据运算、传输和存储。在光子计算机中,不同波长的光代表不同的数据,这远胜于电子计算机中通过电子“0”、“1”状态变化进行的二进制运算,可以对复杂度高、计算量大的任务实现快速的并行处理。光子计算机将使运算速度在目前基础上呈指数上升。
  而把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结合起来的可能性,是1982年由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因曼首次提出的。量子计算机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能够实现量子并行计算,加快解题速度;二是由于量子的叠加效应,大大提高了存储能力。量子计算机的问世,将在诸多方面突破现有计算机模式。甚至,量子计算机的外形和输入输出方式也可能与现有的计算机迥然不同。
  自从1994年提出DNA计算机概念以来,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对生物计算机进行研究开发。DNA计算机技术的诱惑力,在于其和传统硅技术相比所具有的巨大存储能力:一克DNA所能存储的信息量,估计可与1万亿张CD光盘相当;数百万亿个DNA分子拥有可感受和回应周围环境的所有计算结构,可在一个狭小的表面区域通过生物化学反应来协调工作。这一并行处理能力,据认为可与目前功能最为强大的超级电子计算机媲美。
  虽然生物、光子和量子计算机的研究还处在实验阶段,但由于它们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各国政府一直投入巨资进行资助。预计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这几种新型计算机可取得突破性进展。
  “电脑?其实一台就够了”
  随着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互联网也在同步迅猛发展,互联网让世界真正地变成了地球村。“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尔勒早就得出论断。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对互联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互联网服务正酝酿革命性转变。日前,日内瓦欧洲粒子物理学中心正研发新一代网络(the Grid),传输速度可达标准宽频服务的1万倍,下载电影只在弹指之间,其威力之强大,可容许网络游戏万人对战、高清视像通讯平民化、全息立体影像随传随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计算机,采用的是用户终端模式,即所有的文件、程序和服务都运行在大型主机上,用户通过终端机远程共享。而在计算机普及后,人们拥有了独立主机。而现在,似乎划了一个圆,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我们又走回到了最开始的起点。
  2008年3月17日,谷歌公司CEO施密特访华时,曾提及计算机使用方式的改变,即个人计算机架构向“云计算”发展。事实上,不是只有谷歌一家在做“云计算”,微软、雅虎、IBM、SUN等计算机企业也都对此革命性模式投下重注。
  那么,神秘的“云计算”究竟是什么?
  “云计算”可以说是一个架在浏览器(可以说是用户)和储存信息(可以说是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桥梁,目的是加快和完善数据处理,减少硬件软件投资。其基本原理是,将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让数据运算加快,实现分秒之间处理超大规模的数据流量。简言之,“云计算”将使未来的互联网变成超级计算的乐土。
  在“云计算”得以实现的情况下,用户需要的其实是一个远程桌面,所有的应用程序都不需关闭,任何一台可以联网的计算机或者终端只需输入用户名密码,就可以登陆。用户不用再等待计算机漫长的启动,不用再担心病毒和黑客攻击,不需要再花钱进行硬件升级,因为这些都会在“云计算”的厂商服务端解决。
  可以想像,未来我们将感受到“一切皆虚拟,与地理无关”的体验。正如《巨大的转变》一书的作者尼克拉斯·卡尔所言,“忘记Thomas Watson那句著名的‘世界上只需要5台电脑’的名言吧,其实一台就够了。”
  微软并购雅虎的消息,已经风传好几个月了,至今尚未成局。对此,不少业界人士纷纷撰文分析其并购前景以及对业界的影响,其中就有不少针对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的。有人担心在未来的“网络帝国”中,中国本土公司将被挤压,没有竞争力;也有人表示不用多虑,认为“网络帝国”可能永远都不会存在,而中国本土公司在面临外来者的挑战时,拥有很强的竞争力。
  奇虎董事长周鸿祎当年在雅虎任过职,他以雅虎今天面临被收购的命运为例说,当年雅虎也俨然是一个“网络帝国”,后来因为创新能力不行,渐渐走下坡路,沦至今日的命运。由此周鸿祎预测,即便微软最后成功收购雅虎,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微软作为一个庞大的软件帝国,今天在互联网的表现很一般。理论上讲,它比谷歌有钱,市值也很高,这些年也雇了一批教授专家,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研发中心,如此多的资源和巨资,竟然做不好MSN和LIVE,就说明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丧失了创新机制。自己没有信心去做互联网,而是要以收购方式来做,实际上收购结果未必好。”周鸿祎说,“从技术层面看,两家巨无霸公司合并后团队分崩离析的风险很大,从历史上看,几百亿的并购很少成功,成功率仅有20%~30%”。
  周鸿祎还认为,微软公司的团队已经老态龙钟,应该收购一个像FACEBOOK这样有新鲜活力、创新精神强的公司,但现在是在收购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公司,其前景不乐观。
  谷歌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则从技术发展的层面,分析了他对“未来网络帝国”的看法。对谷歌正在带头推广的“云计算”网络模式,李开复解释说:“云计算,听起来像把云瓜分占领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云计算有四个特点:第一,数据飞到云上去,不存在个人电脑里而是存到某一个服务器了,云的意思就是非指定服务器;第二是指应用会飞到云上去,就是不需要一堆应用软件,打开浏览器就能上去;第三是说无论任何设备都能连到云端,不论PC还是手机电视都可以;第四是数据飞到云端就没限制了,容量无限大计算更快。”
  据此,李开复说,其实不太会出现所谓的“网络帝国”,因为大部分云计算的公司都是用公开标准来做,是可以替换的,“我们的服务器可以替换不同品牌,用不同的操作系统提供不同服务。另外就是那个庞大的云很难被一家垄断,比如IBM走IT外包路线,谷歌走搜索广告,M-ZONE走商店外包,看来比较难以一家独霸天下。”
  不过,即便不会出现人们担心的“网络帝国”,但未来外国大公司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威胁还是被一再地加以讨论。
  前搜狐总裁、现优酷总裁古永锵并未如此悲观,他认为就目前形势来看,中国的互联网市场还是中国本土公司占据主流:“其实在互联网这个行业里,通行的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讲的是创新能力,公司再大,创新能力不行,就没有竞争力”。
  周鸿祎则表示,互联网是一个特殊领域,比较虚拟。用户习惯决定互联网发展,外国公司到中国来不一定斗得过中国本土公司,“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不能本土化,产品很难符合中国本土用户需求,第二是外国公司总部在其本国,决策过程很长,中国市场很多决策必须要层层请示美国总部,而总部又不是为中国一家服务。很多时候中国在其整体战略里地位并不高。这是他们很难避免的宿命。而中国本土团队最了解本土国情,决策过程很快。”
  所以周鸿祎认为,外国公司如果继续延用这种机制,包括YouTube,FACEBOOK进入中国都可能不敌本土企业,“我不认为谷歌在中国能干过百度,百度熟悉本土市场,创新能力也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