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拜者到批评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3:09:20

从崇拜者到批评者

(2010-06-27 11:31:01)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性情文字

从崇拜者到批评者

丁启阵

 

批评了一下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惹了“众怒”,不少人断言我是为了炒作;身边的部分好友,也对我的做法表示不解,认为我没有必要跟朱自清过不去。此情此景,我只能拿《诗经》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来自我安慰一番。

为了关心我的朋友们,我想说一说自己的心忧。

我不是一开始就“跟朱自清过不去”的。事实上,多年以前,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是朱自清散文的热爱者,是朱自清的崇拜者。朱自清的那几篇被选入语文课本的散文,《荷塘月色》、《匆匆》、《绿》、《背影》,都曾经背得滚瓜烂熟。对朱自清的骨气,“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也曾崇拜得五体投地。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荷塘,曾经是我心中的一块圣地,我曾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几次去那里拜谒,徘徊不忍离去。我还曾专程跑到扬州,去参观那里的朱自清故居(旧居),看着低矮、局促的小屋,感到非常亲切。自然,也曾想方设法收集朱自清的著作,反复阅读。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0fe270100k76h.html) - 从崇拜者到批评者_丁启阵_新浪博客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年岁的增长,朱自清及其散文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渐渐地褪去了原本光鲜华丽的色彩,不像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一些作家(例如鲁迅)及其作品那样,是日益地鲜明亲切。

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当然是有案可稽的,他确实在“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庄严地签下了他自己的名字,这宣言是在报纸上发表了的。但是,“饿死”的说法,却并不符合事实。朱自清拒绝美国救济粮之后,固然家庭经济损失不小,生活上也更加困难了,但他毕竟是清华大学的名教授,还不至于像老舍笔下的“路倒”,被活活饿死。实际上,朱自清是生病死的,是死于胃溃疡。有知情者说,直接的原因是,当年从清华大学进城一趟不太容易,因此一个星期天,朱自清先生在西直门一带吃多了他喜欢吃的炸糕、炸麻团之类不易消化的东西,使得他的胃病加剧,终至不治。另有研究者称,当年朱自清等名流在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名,也是一种政治上的被利用,并不符合大众和大局的利益。因为,当年美国的民生援助计划(粮食援华),是盟国对中国人民的友善之举,并不是“野心狼”的假慈悲,“收买灵魂”云云,未免夸张失实。

朱自清的散文,辞藻华丽,句式考究,抒情色彩浓厚,所有这些,都曾经令我迷恋。但是,多年的写作实践,让我明白,这些东西,其实都不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成分。情感、气韵、境界、思想等等,才是更为重要的东西。一个人的作品,辞藻华丽,句式考究,抒情浓厚,至多可以说明,他是一个“作文”能手,而不能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我发现,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中,不乏模仿的痕迹。《荷塘月色》,思路、行文结构、情趣,都跟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极为相似。但是,除了字数以外,情调、韵味都远不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匆匆》一文,尤其是开头的一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恐怕是会被不少好学的大中小学学生恭恭敬敬地写进笔记本,奉为美文圭臬的。但是,它却是古人名句的翻版。元明之际的著名戏曲家张鸣善的【中吕普天乐】《咏世》(洛阳花)有这样几句:“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朱自清先生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专家,张鸣善又是跟朱自清先生一样曾经流寓扬州的文人,他不大可能不知道张鸣善的这一支名曲。模仿并非绝对不可以,古人诗文中,模仿现象也有不少。但是模仿也有高下优劣之别。朱自清先生的这个模仿,当然也不错,至少文字清新有诗意。但是作为散文名家,作为散文名篇,如此短小的篇幅里,最精彩的部分竟然不是原创的,多少有些令人扫兴。

的确,朱自清先生那几篇被选入语文课本的名篇,都各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纵观他的所有散文作品,还是琐碎、枯燥者居多。论才气,论见识,论韵致,论境界,跟鲁迅都不是一个层级的。鲁迅之外,朱自清也无法跟周作人、梁实秋等比肩。我有一个替周作人、梁实秋抱不平的想法:朱自清基本上是语文课本中的散文名家,文学史上,他跟周作人、梁实秋应该不是一个水平的。但是,一些文学史家误把语文课本当作了衡文依据,给朱自清散文以过高的评价。通读过朱自清散文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一个印象:除了那几篇被选入语文课本的名篇,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散文,基本上都不值得反复阅读。而梁实秋,他的雅舍小品,几乎篇篇是精品,他的任何课本都不见踪影的《槐园梦忆》,更是情真意切,令人百读不厌。朱自清散文当中,我们实在看不到多少作者的真情实感,多是掩饰了又掩饰、虚幻了又虚幻的遐想与感慨。

有人一定会说,《背影》里有父子真情。我不否认,买橘子那一段我也曾被深深地感动过。但是,我现在觉得,这种感动是有问题的,说得直白一点是不健康的。近年以来,我越来越感觉到,我国的一些传统观念和大众普遍接受的观念,是需要反思的。比如非理性的崇尚智慧和实用主义,换言之,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背影》中的父亲跳下月台横穿铁道去买橘子,成为感人的事迹,就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一个表现。这种不理性和实用主义,不是简单的对于法律的态度问题,而是对一切社会制度的态度问题。我曾经在文章中指出过,我们的影视作品中,这种落后的观念随处可见:打群架的年轻人被公安抓了,其中一人打电话给他当警察的父亲,所有人立即获得释放。剧中人谈笑风生,看的人也皆大欢喜。一个本分了一辈子的男人,晚年独生儿子犯法进了局子,他利用关系找到公安局长,下跪求情,很快,儿子就回到了家里。屏幕前边,不但没人觉得有何不妥,反而一片唏嘘,感动得不行……这类情节,我认为,比任何色情、暴力情节,危害都要大得多,深得多,惨烈得多!

我总是担忧:大众有这样的观念,是这样的反应,我们怎么可能杜绝腐败现象呢?

最后,我郑重声明:关于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我的解释到此为止。知我罪我,悉听朋友们的尊便。

                                                      2010-6-27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0fe270100k76h.html) - 从崇拜者到批评者_丁启阵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