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战役的历史地位评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5:13:58
                                                         
                       豫东战役的历史地位评析


         一九四八年六月初,至七月初发生的豫东战役,华野外线兵团和中野一部共歼灭国军九万多人,刷新了解放军各战略区以前的各个战役的记录,成为我党我军的一座里程碑。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此前的一九四八年的头几个月里,我军的华东区、中原区出现多个局部反攻,如:陈赓兵团与华野陈唐兵团(番号为华野第三兵团)合作进行了洛阳战役,并收复洛阳;刘邓大军从大别山胜利大转移进入豫皖苏边区,后又转战豫南、豫西南,并组织了宛西战役;华野属下的山东兵团亦进行了潍县战役,并解放了鲁中、胶东大部份地区,并直逼新泰、泰安等地;华野属下的苏北兵团亦在盐城等地区与国军主力周旋;粟裕直属的华野一兵团与鲁西南隔黄河彼岸的濮阳等地长期休整,正准备大干一场。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总体来说,在中原核心地区,有国军主力部队驻守和机动增援,解放军很难在该地区取得主动权。在中原的国军精锐部队,最著名的有——对解放军构成比较大的威胁的是整五军,和以该军为核心组成的邱清泉兵团;以胡琏的整十一师为核心的整十八军。

 

    在中原的国军部队共有二十五个整编师之多,且各个绥靖区还有多如牛毛的保安部队。

 

    能用在中原战区的解放军约有十三个纵队,对比之下实力相差悬殊。解放军可以进攻反攻并取得主动权的地方都是些远离中原中心区,属于国军守备比较薄弱的地区。解放军若想在中原地区打败国军并争取战略的主动权,从形势上看是很难的。除非有一个办法能吸引国军主力部队南下,让中原地区少了几个难啃的硬骨头,这样才方便我军开展在中原及华东地区的解放事业。

 

    这也是48年1月份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要求粟裕率一个兵团共三个纵队南下长江以南地区,在江南广大地区进行迂回、袭扰、推进,逼使蒋介石抽调在中原的国军主力部队南下进行增援的初衷。

 

    但粟裕同志认为不妥,其一:三个纵队到了江南地区无后方式的推进、回旋,几个月下来可能减员有一半;其二,国军主力部队都是机械化部队,届时可能不会南下,如此一来,我们战略意图就不能实现了。中央不同意粟裕的意见,于是双方反复商讨达三个月之久,直到四、五月份才正式商定,华野一兵团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仗,争取在四至八个月时间内消灭国军六至十二个旅,并要求歼灭整五军。

 

    当时我军在中原及华东战略区都受到了驻在中原及周边地区的国军精锐部队的威胁,各个战略区的拓展受到了严重遏制。如山东的许谭兵团要向南进攻取兖州,不得不考虑徐州方面派来的机动援兵;在苏北,新成立的华野四兵团——苏北兵团,正处在被国军的团团围困;陈谢兵团和刘邓大军,还有支援她的华野陈唐兵团,正在南阳周边地区与张轸集团对峙。

 

    各个战区都不敢放胆地大举进攻,只因忌惮国军的精锐部队的增援。既然中央已暂停了让粟裕率一个兵团南渡长江,以吸引国军主力部队回援南下的计划,那以后如何应对部署在中原的庞大的国军主力部队呢?

 

    如果有一支解放军部队敢深入中原核心地区,钳制并打击国军的精锐部队,使其无遐向各战区增援,则我军在各个战区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可积极在地开展大反攻,那共产党下在中原的这盘棋就活了!而谁敢来挑这个重担,谁来承担这个历史的使命?他就是粟裕,当时的中国只有粟裕敢挑这个重担,并且是唯一敢向中央军委立下军令状的将军。

 

    果然,粟裕率三个纵队于6月1日潜渡黄河,进入鲁西南地区后,闻风而来的国军主力部队就有邱清泉兵团,其他国军精锐部队亦纷纷加入战阵。在中央军委的协调下,其他各战区亦积极配合粟裕,一来可减轻粟裕的华野外线兵团的压力,二来可趁机拓展地盘,为本战区的解放事业创建辉煌。

 

    甫一进入鲁西南的华野一兵团,发现国军增援部队大举赶到了,双方在该地区形成了4:11的力量对比。4就是华野有4个纵队,11就是国军有11个整编师(纵队、整编师都相当于军)。解放军陷入了寡不敌众的态势。但粟裕并没有退缩,还在苦思良策,寻找机会歼敌一股。

 

    虽说鲁西南会战的战役目标是歼灭王牌整五军,其实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华东野战军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

 

    粟裕终于发现了战机——正在归建的陈唐兵团已进入豫东地区,离开封只有一天的路程。好,“先打开封,后歼援敌”。于是, 鲁西南会战演变成豫东战役。

 

    粟裕一兵团阻击邱清泉兵团、刘汝明绥靖区部队共五个整师向开封城的增援,以运动阻击的形式逐步的向开封靠拢。陈唐兵团顺利地攻下开封城,但战斗还没有结束,各路国军援兵还在向开封进发。

 

    一支向开封增援的国军部队被粟裕盯上了,它是一支新成立的兵团,但里面的部队却是比较精锐的,如整七十五师原来是属于邱清泉兵团的,整七十二师曾在苏北追着韦国清的二纵到处跑。这个就是国军第七兵团——又称区寿年兵团。

 

    这个区寿年兵团先是绕开粟裕一兵团的阻击,企图从民权迂回到睢县和杞县向开封进发的。所以,华野陈唐兵团一撤出开封,粟裕一兵团就赶紧脱离与邱清泉、刘汝明的接触,南下睢县、杞县,包围了区寿年兵团。

 

    当时归粟裕直接指挥约有二十万兵力(含中野一部)。在睢县、杞县包围区兵团的有华野一兵团的大部分,还有中野十一纵,用于阻击、牵制刘汝明部队和孙元良的整四十七军的有中野九纵,用于阻击邱清泉兵团的有陈唐兵团,加上一兵团的一个师、两广纵队和特纵部份。

 

    这是豫东战役的第二阶段——睢杞战役,为确保战顺利进行,粟裕请求中野牵制、阻击胡琏兵团和张轸旗下的吴绍周、杨干才两个兵团,令其不能北上;同时,粟裕令山东兵团围攻兖州、以达到吸引徐州派援兵北上,勿使其加入豫东战场;令苏北兵团向运河一线发动反攻,以威胁徐州,勿使其派兵西来参战。

 

    中央军委支持粟裕的作战方案,要求粟裕在第二阶段以歼灭区兵团的二个师为宜,就是歼一个也好。

 

    睢杞战役打响后,来自河南南部的吴绍周兵团和胡琏兵团迅速北上,中野部队未能阻止其北上增援。中央军委令中野,以一部尾追胡琏兵团,以大部围歼吴绍周的三个整编师。

 

    豫东战役之前,中央军委已把山东兵团的战役指挥权归还给华野司令部,由粟裕进行全权领导负责。粟裕向山东的许谭兵团下令围攻兖州后,徐州果然派来黄百韬兵团沿津浦线北上增援,许世友见状就撤了兖州之围,把部队南下去打援。黄百韬不吃这一套,遂撤军回去,后被蒋介石调去豫东战场,要解区寿年之围。

 

    粟裕面临的困境就如同后来林彪在锦州所说的:备了一桌饭菜,来了两桌客人。当时情况确实如此,如继续在睢杞多呆几天,那就不是两桌客人,而是三桌、四桌了。华野外线兵团顶住了黄百韬兵团的疯狂进攻后,集中兵力加紧围绕歼区寿年兵团,并在7月2日早上攻克区寿年兵团部和整七十五师部,生俘区寿年、沈澄年等将官一批。

 

    华野还想乘黄百韬兵团初来立足未稳之际,又缺乏坚固的工事,首先把它吃掉,而对区寿年兵团的残部只派了少许部队监视它。至7月6日黄百韬兵团被华野压缩在帝丘店狭小的区域内,不仅受到重创,而且眼看快被歼灭了。按照态势分析,只须再有两天时间就可全歼黄百韬兵团,问题是上帝会再给华野两天时间吗?

 

    此时传来了胡琏兵团至达太康的消息,而太康离睢杞战场仅几十华里,机械化部队两个小时就可赶到了,而现在那里只有两个地方团在打阻击,恐怕不行啊!国军重建的整七十四师亦到了宁陵,在战场的东面威胁着华野。华野外线兵团已处于危机中,不得已,只好放弃快到手的猎物,粟裕下令向鲁西南撤退。

 

    战果统计,连打援在内,豫东战场共歼国军九万多人。

 

    在鲁西南秘密休整了一段时间,被国军发现了秘密集结地,外线兵团又撤出鲁西南,一部秘密向豫东进发,另一部向皖北秘密进发。而粟裕的华野司令部就设在永城,离徐州剿总的所在地亦不过几十公里,但一直隐蔽得很好,不被发现。

 

    豫东战后检讨:豫东第一阶段,各部都完成任务,其中陈唐兵团攻克开封,全歼守军,一兵团阻援成功,中野及陈唐兵团属下之宋时轮十纵阻援亦不错,山东兵团进至兖州外围。

 

    第二阶段,中央军委给粟裕歼一至二个整编师的任务,粟裕歼区兵团部及整七十五师,重创整七十二师,华野外线兵团基本完成任务,而山东兵团把黄百韬兵团放走了,未能实现吸引徐州国军来兖州的意图。

 

    第三阶段华野外线兵团未能歼灭黄百韬兵团,只算是重创,后来外线兵团被迫撤向鲁西南,任务完成的不理想,但其他方面亦完成的不好,中野未能阻击住胡琏兵团的增援,亦未能包围住吴绍周兵团,更谈不上吃掉它,山东兵团围住兖州但没有派兵支援外线兵团。

 

    华野外线兵团结束豫东战役不久,华野山东兵团亦结束了兖州战役,歼敌约六万人;中野部队在七月中旬发动了襄樊战役,歼国军二万多人;苏北的韦国清部队亦进行了大反攻,解放了苏北大片领土。

 

    八月下旬华野外兵团重新进入鲁西南地区,准备举行大决战(即济南战役,但当时打算先攻济南,或者先打第五军,领导层还没有作出最后决定)

 

    远在河北西北坡的毛泽东主席,曾说过:豫东以后解放战争就过了山背了。想来,毛泽东主席看到的不仅是豫东战役歼敌九万多的战果,而且还看到了山东兵团的解放大片山东领土,歼敌不少,还有中野部队的大反攻,还有后来的济南战役、淮海大决战——这都是由豫东战役牵的头,是豫东战役的连锁效应,当然离不开粟裕统帅的英明果断的军事指挥。

 

    假如没有豫东战役,哪里会有山东的兖州战役吗?就是因为打豫东,兖州一带的国军被抽走,要增援兖州的国军后来也不来了,方便了山东兵团解放兖州。

 

    如果不是豫东战役,就不会有中野的襄樊战役。因为豫东开战,在豫南的吴绍周、杨干才两兵团被抽走了,否则,对于离襄樊不远的豫南,是能及时地进行机动增援。正因为豫东战役把豫南弄了大空档,方便了中野的偷袭。

 

    至于战略大决战前夕的序幕战——济南战役,三个国军大兵团迟迟不敢北上增援,就是害怕自己会成了下一个区寿年,被华野俘虏了。所以,以常规理解,应该出现国军大规模增援的济南城,竟然只有单一的攻城战场,没有打援战场的出现。对济南的十万守军被共军包围竟然见死不救,人们不得不叹息国军将领如此胆怯!究竟谁让你们丧了胆?——答案就是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