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22:08:27
五通神是一个类似于财神的神。据说只要有五通神光顾,那户人家就有吃不完的粮食,粮仓与瓶瓶罐罐就总是满满的。但是五通神的具体形象谁也描述不出来,只说家里出现的蛇类或其他很少在家里出现的动物都是五通神的化身,还有人把遗传上有问题出生的象白种人那样的人说成是五通神所生。   “五通神”,又称“五郎神”,是横行乡野、淫人妻女的妖鬼,因专事奸恶,又称“五猖神”。来历复杂,一说指唐时柳州之鬼;一说是朱元璋祭奠战亡者,以五人为一伍;一说为元明时期骚扰江南、烧杀奸淫的倭寇。总之,五通神为一群作恶的野鬼。人们祀之是为免患得福,福来生财。遂当作财神祭之。五通神以偶像形式在江南广受庙祀。路神内涵奇奥、源头最古。 【东阳五通洞】  位于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肖塘村小天宫的五通洞,经初步查证,应该是中华大地上目前为止发现的“五通神”的唯一居所。这里有五通神的各种传说,有五通神亲手建造的小天宫及其他遗迹。极具历史价值。   在东阳市画水镇肖塘村塔东山东侧沿着几乎无落脚之处的陡峭石壁,之字形的往上爬,有一片茂盛的树林。五通洞也就在那里,当年五通神与村民们一起建造山塘,就住在这个山洞里。   有一种说法,五通洞直通山背后的石宕,可是谁也没下去探过深浅。据说五通神非常有灵,求子、求婚、求财有求必应。来到这里人们都要虔诚的对着五通洞口跪拜,衷心祝愿五通神光顾自己,保佑自己一生平安、幸福、事业有成。   另一种说法,当年五通神与村民们共同建造小天宫,为了谢绝村民们对自己的祭拜,而把洞口闭了起来,自己隐居在里边,不让村民们年年来拜祭(这并不是空穴来风,五通洞上面堆叠的巨石可以证明不是胡编乱造)。所以现在人们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出入洞的真正洞口。但村民们还是年复一年,每逢过年过节总忘不了抬着猪头、鹅来谢谢五通神。而且在五通洞口摆放起香烛架与香案,点上蜡烛,奉烧纸钱,在香雾缭绕中向五通神祈求自己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多多发财。   

   五通神与小天宫的传说   很早以前,东阳出南门,画水江畔,塔东山下,住着十几户人家。他们起早摸黑,男耕女织,靠勤劳的双手,逐渐把自己的家乡建成了象模象样的小村庄。他们以农为业,几乎每年都要受到旱魔的袭击,快到口的庄稼眼巴巴的被旱魔烤焦,快到口的粮食被旱魔夺走。他们决心齐心协力建造一口山塘灌溉农田,抵御干旱。于是在塔东山下的半山腰(下田坤)筑了一道塘塍决心把山水拦住。但是,也许是地点选的不对,化了全村几年心血建成的山塘蓄不住水,到了夏秋季节,原来绿油油的禾苗还是被干旱晒焦了头,田地龟裂,造成粮食颗粒无收。   村民们正在唉声叹气一筹莫展的时候,被云游四方经过这里的“五通神”知道了这一难处,有意为这里的村民们出一点力,办点好事。于是在塔东山东侧的石壁的一个山洞里住了下来,与村民们一起分析“下田坤”山塘蓄不住水的原因,指出“下田坤”没有来路水,坝塍不高,这是蓄不住水的主要原因。决定另选坝址再造山塘。“五通神”对村民们说:“我住的那个坑口造坝比较合适,水脉长,水源比 ‘下田坤’要好,而且坑口两边山势比较陡峭,又是石壁,造坝省工省力,造好后保证能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于是和村民们一起挑石筑坝。“五通神”这一天挑着两块巨石往坑口坝上赶,爬上几十级“长踏步”,来到“彩岭”这一平缓地段,正想歇一歇,换换肩,由于辛劳过度,一个踉跄跌倒在地,两块巨石滚落在两边,而“五通神”的一个巴掌刚好印在那个正在建造的山塘上,所以形成了现在这个巴掌形的山塘水库。而两块巨石,一块落在“长踏步”一侧,一块落在“下田坤”原来那口山塘里。由于“五通神”与村民们共同努力,山塘很快造好了,并蓄满了水。人们为了纪念“五通神”,把这口山塘称为“小天宫”,把“五通神”住的山洞称为“五通洞“。从此以后,虽然南山脚一带的四乡八邻每逢干旱,到处都是禾苗干枯,但是唯独塔东山下一片葱绿,稻穗沉甸甸的,年年有个好收成。原因就是因为有了‘小天宫”可以抵御干旱。并且等到“小天宫”快要放完水的时候,老天必然是旱情停止,下一场透雨。这时“小天宫”的水又满了,因此这个永不干涸的“小天宫”的美称也就越传越远了.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和感谢“五通神”,朴实的村民们每到逢年过节,就会抬着“猪头、鹅”到“五通洞”去拜祭“五通神”。一直延续至今。   扶危济困的五通神   传说中的五通神是一位扶危济困、救助穷人的天神。只要他光顾那户人家,那户人家的锅里就有吃不完的饭,那户人家的粮仓及装粮食的瓶瓶罐罐就总是满满的。   这一天,五通神来到一个村庄,只见村口坐着一个老婆婆和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拉着老婆婆的手哭个不停:“奶奶,我饿,我饿呀.……”。老婆婆伸出瘦骨嶙嶙的手抚摩着孩子的头,压抑住自己肚子也咕咕叫的情绪,无可奈何的安慰着孩子:“别哭,孩子,等一会也许好心人就会来了,好心人会给我们一点吃的,哪怕是一点残菜剩饭,你就能熬过一阵子了。”孩子还是摇着老婆婆的身子哭喊着:“不,我不嘛,我们不是等了好几天了,怎么还没有一个人给我们饭呀?我饿,我饿……”。   五通神听着一老一少的哭喊,忍不住就走过去,问他们是哪个村庄的人,为什么坐在这里。老婆婆告诉他,他们就是这个村庄的,孩子的父母原来都给财主家干活,父亲累死了,向财主家借钱安葬,还不起钱,财主要孩子妈去抵债做小老婆,孩子妈不从投河自尽了。剩下婆孙俩,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没吃饭了。因为村里家家都穷,虽有好心的邻居也帮不上忙,只好坐在这里盼过路的好心人给一点吃的或者施舍一点钱买米充饥。五通神听了老婆婆的叙述,心想这么可怜的一老一少我不帮忙还有谁需要我帮忙呢?想着就从怀里摸出二个霉干菜夹心的麦饼对孩子说:“别哭了,孩子,这是我带在路上吃的,先给你们充充饥吧。你们回家去好了,我保证你和奶奶天天有吃的,也许你们到家后正有一锅饭等着你们吃呢?”五通神边说边扶起了坐在地上的婆孙俩。听了五通神的话,他们还不知道站在面前的就是家喻户晓的五通神,老婆婆半信半疑的对五通神说:“好心人,你把自己路上吃的省给我们吃,我们会感激不尽的,可是你说我们回家天天都会有吃的,除非五通神光顾,我家哪有米做饭呢?”五通神说:“回去吧,相信我,好心会有好报的。“在五通神的劝说下,婆孙俩一步一回头的向五通神道谢,互相搀扶着回家去了。   婆孙俩回到家里,立即赶到锅灶间揭开锅盖,一看,嗬,一锅米饭正冒着腾腾热气,飘出阵阵的饭香,引得小男孩直流口水。而飘出的阵阵饭香引得左邻右舍都前来观看,啧啧称奇,询问老婆婆哪来的米饭。老婆婆就把在路口遇上好心人的事讲给乡亲们听,乡亲们听了都说:“那肯定就是五通神了,要不然哪来得米饭呢?“老婆婆才知道路上遇到的就是五通神,忙不迭的与孙子一起跪在门口对着刚才遇见五通神的方向拜了又拜,然后与乡亲们一起分享锅里的米饭。说来也真奇怪,锅里的饭明明快吃完了,可是用锅铲铲几下,锅里又冒出热腾腾米饭,直至众乡亲们吃饱为止。   金华酥饼与五通神   引言   你到过浙江金华吗?如果你到过金华,肯定会去品尝品尝与金华火腿齐名的金华酥饼。金华酥饼里面用金华特产的霉干菜与金华二头乌猪肉做馅,外面包以经过发酵的面团,放在特制的烘烤炉里烘烤,又松又脆、外观焦黄、香气扑鼻的金华酥饼就可出炉了。如果乘热吃,保证让你吃了还想吃,并且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一些包装好的酥饼带回家馈赠亲友,让他们品偿金华酥饼特有的风味。   现在,金华城乡烘烤金华酥饼的小店很多,有的也有一定的规模,并且大多自称正宗“金华酥饼”。但你知道金华酥饼的鼻祖吗?   下面的传说也许会让你对金华酥饼的历史有所了解。   传说   在《扶危济困的五通神》故事里,五通神曾经给了婆孙俩两个霉干菜夹心的麦饼,婆孙俩连连道谢,一步一回头的带回家去。因为有五通神光顾,锅里餐餐有热腾腾的米饭,除了自己吃还与乡亲们分享。带回家的麦饼舍不的吃,放在破碗柜里天天拿出来闻闻又放了回去。时间久了,好象有点馊味,老婆婆就在做饭的时候拿出来放在灶膛里烤一烤。不料麦饼经过一烤,原来散发的馊味没了,而且越烤越香。喜得老婆婆象珍宝一样把它珍藏了起来。小孙子几次想拿出来吃,都被老婆婆劝阻了。   却说这一天,婆孙俩的家门口来了一位衣衫不整、面容憔瘁的外地人,自称自己是浙江金华人,在外经商。因回家探望老母亲,路上被恶徒抢走盘缠,只得沿途讫讨回家了。希望老婆婆能施舍一点吃的。   老婆婆看他怪可怜的,有心想给他一点吃的,但现在不是吃饭的时候,连饭都没烧,哪来吃得呢?左思右想,想起了藏在破碗柜里的麦饼,虽然自己都当作宝贝舍不得吃,但想到五通神接济穷人毫不吝惜,我怎能不救救眼前这位落难者呢?于是就把麦饼拿出来给了金华客商。   金华客商早就饿得肚子咕咕叫了,两个麦饼一接过手,就把其中的一个放进了嘴里,边吃边道谢:“谢谢,谢谢…”   老婆婆对客商说:“不用谢我,要谢就谢五通神吧,这麦饼原来也是五通神送给我们的。”   金华客商听说麦饼是五通神送的,吃了半个虽未填饱肚子,却再也不吃了,把剩下的和另一个全部放进贴身衣兜,再次向老婆婆道谢。老婆婆连连摇手说“不用谢,不用谢”,一边目送着金华客商离去,一边默默的念叨:“五通神保佑金华客商平安回家。”   金华客商怀揣麦饼,虽然沿途忍饥挨饿,但是老婆婆送的麦饼总是舍不得吃。   金华客商回到家,见过母亲,向老母亲述说了回乡经过,并拿出麦饼给母亲吃。母亲听说这麦饼原来是五通神送给老婆婆、然后老婆婆又送给儿子的时候,她也舍不得吃了。她把麦饼放到鼻子前闻了闻:“好香啊,味道肯定不错。”   “儿子,你回家反正已没了经商的本钱,何不做做小本经营。按照五通神给的麦饼做法和老婆婆的烘烤过程,开一个烧烤麦饼的小店如何。”   儿子听了觉得有理,先觅点活计维持生计,总不能光吃闲饭,再说闲饭也没得吃呀?   话虽这么说,具体到怎么做,却烦难了。金华客商按照老婆婆的烧烤方法冥思苦想了几天几夜,觉得要想招徕顾客总不能把麦饼放在灶膛里烤呀?怎么办呢?他试着做了一只烘烤炉,中间放上烧得红红的木炭,四壁烙上做好的麦饼。一试,果然不错。不一会就飘出阵阵饼香,引得左邻右舍都前来观看。等麦饼熟了,金华客商就把麦饼拿出来分给众人品偿。大家看这麦饼略显焦黄,咬一口又酥又脆,里面的馅儿全部都是霉干菜和金华二头乌猪肉做的,味道特别好。连原来经常吃麦饼的人都说,麦饼经这么一烤,吃起来感觉就是不一样。用一句现代的广告语来形容,叫做“味道真是好极了”。   听到乡亲们对烤麦饼的称赞,金华客商心里就踏实多了。他根据麦饼又香又酥的特点,把自己的烧烤店起名为“金华酥饼”店,把经烘烤的麦饼叫做酥饼。小店开张后生意越做越红火,,来吃酥饼的都赞不绝口,食客也越来越多。   后来,头脑活络的都纷纷仿效做起了金华酥饼的生意,金华酥饼也因此成了金华名吃。   五通神为五个淫魔,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於五通神的记述。   宋代有五圣信仰,后来又有五显、五通、五道、五盗、五子、五路等名目。至于他们的来历有许多传说,其中比较可信的一种是说五代时,有一伙强盗结义为兄弟,靠抢劫发了财,后来良心发现,以未能尽孝道为憾。于是找了一位贫困至极的老太太奉为母亲,事事甚孝,言必听之。他们从此改恶从善,死后被人供奉香火,屡显灵异。明代五通神祀中必有一老妪,就是这五个强盗的神祠。所以尽管名目甚多,大概都是从这一信仰演变出来的。同时又由于这五位强盗十分富有,又有钱又能做一点善事,于是便被人们当作财神来供奉了。   《聊斋》中关於五通的故事有两篇,一篇题为〈五通〉,一篇是〈五通〉的补篇,题名为〈又〉。《聊斋》中的五通也是至淫之灵物,他们均以美男子的形象出现,专门淫人妻女,「民家有美妇,辄被淫占,父母兄弟皆莫敢喘息,危害犹烈。」後来被万生所杀的「三通」乃一马二猪,被万生断一足的「一通」则不知为何物,蒲松龄在文末评曰:「五通青蛙,惑俗已久,遂至任其淫乱,无人敢私议一语,万生真天下之快人也。」〈又〉篇写金龙大王女儿的俾女阉割一通,并在篇末说:「此事……若在万生用武之後,则吴下仅遗半通,宜其不足危害也。」   与作为人鬼的五显不同,五通是妖鬼,五通之"五"非确指,言其多也,然一鬼亦可名之五通。据笔者看到的材料,五通可能是多种动植物精怪的泛称,他们或显鼠、猪、猴、蛇等形,或幻化为人形淫乱女子,既可即时祸福于人,亦能预测吉凶,集散钱财,宋代民间出于各种原因祀五通之风极盛,几乎村村有之,其名称有木下三郎、木客、独脚五通、萧家木下三神等,其实则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祭祀五通都是为了获取钱财,从这个角度来说,宋代,特别是南宋的五通与财的关系比五显要密切得多。据《龙城录》所载,五通也始于唐代,由于上述特点,五通在士人中名声不如五显,印象中除了李觏曾撰文表彰它之外,其他记载都是带有批评甚或指责的意味的。这也难怪,在士人看来,祀神卜梦,预测仕途自属正道,至于祈求分外之财,当然与义利两分的观念相违背,客观地说,正儿八经的士人也不需要去求神赐财,自然可以冠冕堂皇地指责普通百姓、商人信奉五通的做法了。 【借阴债】  借阴债则是苏州的陋俗。   上方山上有座五显灵顺庙。相传八月十七日是五显神生日。每到这天前後,就有不少人从各地赶来借阴债,据说只要从五显老爷那儿借到阴债,就可望财运亨通,家道兴旺。 五显灵顺庙内供奉五显为显聪、显明、显正、显直、显德,合称为“五显”,又叫“五圣”、“五通神”、“五路神”、“五路财神”。传说朱元璋做了皇帝後,一天突然梦见阵亡将士浑身血迹地来乞求抚恤,朱醒後,动了恻隐之心,批准五个亡灵为一伍,封为“五通神”,命家家祭祀,并在上方山上建立寺院。   苏州人将“五显”附会成“五通神”,而又将“五通神”等同於财神,於是有了借阴债的习俗。借阴债的仪式是:黄昏时,一名巫婆焚香叩神毕,由两名巫婆挟持,疾驰下山,名叫“跑马”。至山下点燃灯烛处,她呵欠一伸,眼皮一翻,故作颠厥,五通老爷上身了。於是撒泼谩骂,吞吃燃炽的蜡烛,显示神威,以广为招徕。庙上借债人次第供奉香烛“钱粮”、“元宝”,或供品,上殿顶礼膜拜默祷,师娘(女巫男觋的统称)在旁装神弄鬼,开条件,要求接受,然後借户取下供桌上的四只纸制小元宝,带回家中放在家堂内,隔几天看,若不走样,则已蒙借得;若发现元宝已经瘪掉,说明没有借到。或者采用求签法,求得上、中签者,表示已借到;得下签者,则借而未得。 借了阴债之後,每月初一、月半都要在家烧香化纸,每年八月十七日还必须到上方山去烧香解钱粮,以此还本付息。倘本人死了,子孙还须继续“清偿”,所以苏州人有句俗话“上方山的阴债还不清”。   自宋代以来,五通神淫邪神格屡受士人批评,却因其神力能使人致富,信奉者众,难以禁断。直到清代,在中央大力推行礼制改革及禁异端思想的影响下,地方官禁毁淫祀的行动都较前代澈底,尤以汤斌(1627-1687)禁毁苏州上方山五通祠一例,最能展现国家权力介入地方社会的面向。   江南地域社会信奉五通神已久,积习成俗,迷信灵力,以苏州上方山五通祠香火最盛,信徒众多,亦不乏士大夫者流。汤斌对五通神的信仰不以为然,甚至斥为邪鬼,视为败坏社会风俗的罪魁祸首。在地方士绅的支持下,汤斌亲率部将至上方山,毁去五通神神像,整顿地方祠庙,另塑关圣帝君像,镇摄人心,防止五通再起、死灰复燃。并藉由康熙皇帝的谕旨,使禁淫祀令持续推行,更推广到直隶及各省,「海内五通庙悉行毁」,很大程度抑制了江南五通神信仰。

【汤斌禁毁禁五通寺】

  到了康熙朝,民间借结神聚帮,苏州巡抚汤斌上山拆了五通神庙。百姓怕神灵发怒,聚集阻止,汤大人很是勇敢,把那铁链一头栓在自己颈中,另一头套到木偶头上,硬是把这邪神拉出庙宇,一脚踹进了太湖。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顺治、康熙年间名臣。当年江苏山东一带到处都是五通神庙,已有数百年历史。所谓五通神就是五个民间的神,各种女巫庙祝借助这神庙大肆扰民,人民不甚其苦。康熙年间汤文正公(汤斌)任扬州道,下令火烧境内所有五通神祠。这里香火最旺,一万多香客跪在庙外庙里护着,恳求留下这座庙。汤文正就在这庙院当众折香砸炉,要立碑永禁五通淫祠。对众人说,如果十八匹健骡拖不倒中间的神像,他就收回成命。结果真的套了骡子,偏就是拖不倒中间‘大通’神。汤文正公就在这株柏树下祈告上天,说允许淫神蛊惑百姓,是上苍不明;今邪神植立不倒,是汤某人非正人:非此即彼!今愿与邪神同归于尽,为上天祛邪框正,为后来者鉴!他老人家祈告罢,起身提刀大喊:‘我先砍大通神,再砍自己!’话没说完,原本纹丝不动的神像俯身仆地就倒了下来——碗口粗的定身柱儿是铁的,齐齐断了,和刀劈了似的齐整!五通神就此绝矣!从此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   山上的庙没了,还债的阴影却留下了,上方山成为吴地的不祥所在,没有必要城里人是不会踏上一步的,游历太湖还是要去洞庭的东山西山两岛。例外的只有一天,每岁的八月十八,来石湖边的行春桥看串月奇观,或者还有未还的阴债。

【文献记载】

  《龙城录》曰:‘柳州旧有鬼,名五通。余始到,不之信。一日偶发箧易衣,尽为灰烬。乃为文醮诉于帝,帝恳我心,遂尔龙城绝妖邪之怪。’   《武林闻见录》曰:‘嘉泰中大理寺决一囚,数日,见形狱吏云:泰和楼五通神虚位,某欲充之,求一差檄,言差充某神位,得此为据可矣。如其言,经数月,人闻楼上五通神日夜喧哄。吏乃泄前事,为增塑一像,遂寂然。’按,今委巷荒墟多建矮屋,绘版作五神像祀之,谓之五圣。   《畱青日札》云:即五通神也。或谓明太祖定天下,封功臣,梦阵亡兵卒千万请恤。太祖许以五人为伍,处处血食。命江南家立尺五小庙,俗称为五圣堂。然则五圣与五通不同矣。   《陔余丛考》三十五曰:‘钮玉樵谓五通起于明祖,则未必然。按夷坚志,刘举将赴解,祷于钱塘门外九里西五圣行祠,遂登科。为德兴尉,到任奠五显庙。知为五圣之祖祠也。则五圣之祠,宋已有之。七修类稿又谓五通神即五圣也。然则五圣五显五通,名虽异而实则同。夷坚志所载,韩子师病祟,请客以符水治之。见五通神销金黄袍,骑马而去。(中略)如此之类,不一而足。而陈友谅僭号,亦在采石五通庙。则五圣者,宋元已有之。而非起于明祖矣。’   郑愚《大沩虚佑师铭》:“牛阿房,鬼五通,专觑捕,见西东。”   宋洪迈《夷坚丁志.江南木客》:“大江之南地多山,而俗禨鬼,其神怪甚佹异,多依岩石树木为丛祠,村村有之。二浙江东曰五通,江西闽中曰木下三郎,又曰木客,一足者曰独脚五通,名虽不同,其实则一。”   清褚人获《坚瓠八集.毁淫祠》:“苏俗酷尚五通神,供之家堂。楞伽山鼓乐演唱,日无虚刻,河南汤公抚吴,严为禁止。乙丑九月公往淮上,值神诞,画船箫鼓,祭赛更甚于昔。公归闻之,立拘僧至,将神像沉于河。茶筵款待,一概禁绝。” 【财神五路神】  五通神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财神,旧日民间盛行於今天举行「接路头」的仪式。   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从一个变成五个。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这名称又和民间流传的五路财神不同, 但原理是相似的. 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关键不在通,而是易经以五为鬼,财即是鬼.   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 " 祖道 " 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於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古时财神即是灾神.有灾才会有财.财神也和恶鬼有关.另外有人也把五路神和路上遇到的美女拉在一起.总之,中国人认为五就是鬼.   又五也是和土相关.易经洛书以五居中,所以五为中,也是鬼.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民间信奉五通神】  在民间的原始宗教中,人们塑造出一尊尊能使人致富的巨神,财神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神灵。从唐宋至明清,广为江南民间信奉的五通神,虽没有财神那样高的知名度,信奉者没有像财神那样的普及、广泛,但也有众多的“追随者”。人们只需虔诚供奉,“凡财货之出入亏赢,必先阴告”,五通神对人说:“苟能祀我,当使君毕世巨富”、“能使人乍富”(《夷坚丁志》卷一三)。但这方神灵也很小气,得罪不起,如果得罪了他,所有财富立时就会“移夺而之他”、“所积之钱,飞走四出,数里之内,咸有所获”(《夷坚支癸》卷三)。古籍上说五通神能使人巨富,也能让人一贫如洗,这位反复无常、心胸狭隘、意气用事的小气神,真让人琢磨不透、哭笑不得。虽如此,人们对他仍是信奉有加,顶礼膜拜。   宋代民间传说,五通神也称五显神,是民间一群神鬼的通称,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可单独称作五通神。其中,有一位“形如五六岁小儿,称安乐神”。《夷坚支志》卷十上说,南康建昌县云居山大禅刹所供奉的五通神“甚灵异,名为安乐神”,他经常与和尚们谈话聊天,“无见其形,其声全如五六岁儿”,更加神秘兮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