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果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13:11
关于张果老的乡里身世,史书记载不详,或者说“不知何人也”,或者说“晦乡里世系以自仙”,一直不太清楚。根据考证,邢台张果老山上唐代唐玄宗御敕古碑记载,张果老乃邢州广宗人,即今邢台市广宗县人。《全唐诗》第八百六十卷中录有张果老的一首诗《题登真洞》:“修成金骨炼归真,洞琐遣踪不计春,以草漫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风摇翠条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

尘。”  据张果老自称,他是帝尧时代的侍中,到唐初,已活了三千多岁。他出入常乘一匹白驴,每倒骑之,日行万里,休息时,便把这驴像纸一样折叠起来,置于巾箱中,乘则以水喷之,便又成了真驴。  唐人宗、高宗闻其名召之,皆不去。后来,武则天又派入去请他,不得已,他跟着使臣上了路。当走到一名叫“妒女庙”的地方时,又假装死去,直挺挺倒在路上,不一会儿,尸体也腐烂了。使臣只好如实向武则天报告。唐去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听人报告说张果老没有死,便派使臣裴晤去中条山清他。裴晤见张果梁齿落发白,很不起眼,有点看小起他。张果老见状,便又来了个气绝身死,吓得裴晤赶紧焚看相求,张果老这才苏醒过来,但仍不肯进宫。唐玄宗闻奏后,认为裴晤办事不中用,又命中书舍人徐峤带玺书相请。  张果老进宫,唐玄宗问他:“先生得道者也,何故齿发衰朽如此?”张果老回答:“我是齿落发落发稀时得的道,只好这副样子。今陛下见问,不如把齿发尽去了更好。”说罢,把自己的头发拔了个精光,又将牙齿敲掉。唐玄宗忙说:“先生何故如此?且去歇息。”但一会儿,张果老又走了出来,面貌大变,“青鬓皓齿,愈于壮年”,唐玄宗十分惊奇。  唐玄宗十分佩服张果老,就授他“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唐玄宗还有个好道的女儿,叫玉真公主,唐玄宗就想把她嫁给张果老。不料,张果老却坚辞有受,还唱道:“娶妇得公主,十地升公府。人以为可喜,我以为可畏”。唱完大笑不止,然后掏出纸驴,吹气成形,倒骑驴背走了。  此后,张果老去游四方,敲打着渔鼓筒扳,在民间传唱道情,劝化世人。于是,人们便将张果老说成唱道情的祖师爷了。所谓道情,源于唐代的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恩想。明清流传甚广。题材也更广泛,在各地同民间歌谣结合而发展成多种曲艺如陕北道情、义乌道情、湖北渔鼓、山东渔鼓、四川竹琴等。

 张果老山

  张果老山,又名仙翁山,位于邢台市西部15公里处。据山上的唐代古碑记载,此山原名五峰山,广宗道人张果在此隐居修行成为八仙之一。唐明皇李隆基奉老子为自己的祖先,抑佛兴道,便敕封张果为仙翁,改邢州五峰山为仙翁山,并为张果修建了一座栖霞观,改观后的山洞为仙翁洞。远在明朝时“仙翁古洞”便被誉为邢州八景之一。  张果老山的松柏堪称一绝,山阳遍布拧劲柏,山阴箭头柏又独成一景。山腰一棵以槐的千年“苦梦树”更为奇物,它每逢农历三月初八庙会凌晨开花,花香袭人。待到傍晚庙会散场时,花也同时凋落,给一年一度的庙会平添了几分神奇色彩。苦梦树的花香能使人神清气爽,健身益寿,此树亦被视为镇山之宝。  

·

张果老山海拔虽449米,但相对高度很大,山势显得格外高峻挺拔。北面是断壁悬崖,幽深莫测;南坡稍缓,呈坡状倾斜,形成坐北向南之势。山坡上纽纹古柏(俗称拧劲柏)苍翠劲拔,躯干纽缠,条条粗粗根扎结在坚硬的岩缝之中,山花遍野,的确是一大奇观。  在翠柏如黛的掩映下,有座古庙,隐显在山坳松林之中。游人在此游览,诗情画意油然而生。登着崎岖的山路,走上栖霞观,南天门至达顶峰,实有曲径通幽之感。顶上有一块开阔地,建有一座小庙,横匾上题曰:“至高无上”。清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栖霞观即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庙。观后有古洞,原名登真洞,现名张果洞,《全唐诗·第二十四册卷八百六十》载有张果《题登真洞》诗一首:  “修成金骨练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  野草漫随青山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  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  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  洞前有一奇异的水池,称为“圣水池”也叫水帘洞。水从洞上滴入,不涸不溢终年叮当作响,水色晶莹,清彻见底。此外还有石驴、八仙洞、通天桥、白鹿洞等古迹十余处。  特别是山腰有一棵似槐非槐,似椿非椿的“古树”,古老苍劲。有一道人说这是一棵“苦梦树”,该树遂由此而得名。它每逢农历三月初八庙会凌晨开花,花香袭人。待到傍晚庙会散场时,花也同时凋落,给一年一度的庙会平添了几分神奇色彩。苦梦树的花香能使人神清气爽,健身益寿,此树亦被视为镇山之宝。  民间对此山曾流传着许多美妙的神话传说,来此览胜之游客,眼观其景,再闻其事,俨如进入仙境。明代邑人傅来鹏在此秋夜饮酒后作诗一首:  秋仲寻真紫府宫,霜天曙色景分明。  

风恬翠柏苍岩静,月映寒潭碧水清。  几度猿啼惊雪岭,数声鹤唳过松棚。  洞中夜半相传斝,身世恍疑在玉京。  地址: 邢台市西部15公里景刘庄村

 张果老墓

  张果老,本名张果,唐朝时人,生于邢州(今邢台市)广宗县张固寨村,法号广宗道人,在邢州五峰山修行。因玄宗皇帝抑佛兴道,敕封其为仙翁,御封张果老为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张果老要求返回山林,唐玄宗乃御赐邢州五峰山为张果老的修道场所,并为其修建了一座栖霞观,命二人做他的弟子,侍奉他,又赠他布绢三百疋,并命令沿途驿站,护送他到邢州。邢州刺史还为其开辟了仙翁山到邢州城的道路,并搭建了仙翁桥一座,方便张果老出入和百姓香客进香朝拜,栖霞观内的山洞原名登真洞(张

·

果老仙去后被称作仙翁洞),张果老曾题诗其上:  修成金骨练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  野草漫随青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  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  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  天宝年间,唐玄宗又招张果老,远在邢州的张果老听说之后忽然死掉了。他的弟子埋葬了他,但是后来开棺一看,原来只是一口空棺材。就这样张果老不知所终。后来,唐玄宗下诏改邢州五峰山为仙翁山(俗称张果老山),以栖霞观作祭祀张果老之所。自此仙翁山成为邢州的一方名胜,远在唐宋时‘仙翁古洞’便被誉为邢州八景之一。  张果老的传世著作有:《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一卷,《气诀》一卷,《休粮服气法》一卷。《阴符经太无传》一卷,《阴符经辨命论》一卷,《神仙得道灵药经》一卷,《罔象成名图》一卷,《阴符经注》一卷,《道体论》和《太上九要心印妙经》等。  根据《顺德府志》和《广宗县志》记载,邢台市广宗县有张果老墓、张果老井等古迹,今遗迹尚存。

 仙翁古洞

  仙翁古洞,明清时期的邢州八景之一,即张果老山的仙翁洞,原名登真洞,为张果老修道的地方,果老去世后改做仙翁洞。张果老山又名仙翁山,位于邢台市城西三十里,七里河上游。据《顺德府志》记载:“仙翁山在城西北三十里,唐张果老尝憩山上,因名。山半有果老祠,祠后有洞,洞有池,大不盈尺……有八仙洞碑记尚存。”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因为此山有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所以海拔仅449米的小山,却闻名遐尔。因此山处于平原地区,故而显得高峻挺

拔,幽深莫测。北面是悬崖断壁,南坡稍缓,山势呈坡状倾斜。山坡上生长多年的纽纹古柏(俗称拧劲柏)苍劲挺拔,盘根错节,缠伏于山石岩缝之间。在苍松翠柏掩映下,几座古庙隐约于山峦之间。沿着崎岖山路,走进栖霞观、南天门直达顶峰,在一块开阔地上建有一座古庙,庙门匾额上书“至高无上”四个大字。栖霞观即张果老庙,庙后有一古洞,洞前有一水池,人称“圣水池”,水从洞顶滴落,终年叮咚作响,不涸不溢。水色晶莹,清澈见底。山坡上还有八仙洞、石驴、通天桥、白鹿洞、等十多处古迹。在山腰处有一棵古树,它似槐非槐,似椿非椿,古老苍劲,长势奇特,人称“苦梦树”。象征道家苦心修练,羽化升仙和人生如梦之含意。元至正年(1341年),括修了顺德府至张果老山的道路,并在张果老山下修建“仙翁桥”,系石拱桥,由是仙翁古洞作为一方名胜闻名四方,早在元明时期,就是邢州八景之一。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行了维护重修。明朝时,邢台县县令朱诰因连年干旱来张果老山剃发求雨,当夜邢州大地便普降甘霖,朱县令心花怒放,赋诗一首赞美仙翁古洞有灵:  仙翁古洞  明代 朱诰  蕴隆千里乾封禅,天际栖霞涌碧泉。  信是仙灵祷有应,甘霖一夜满山川。  毕寻民瘼拜古洞,诚为苍生祈丰年。  西岭桑麻应澍雨,仙家原本有真元。  明代顺德府知府李京曾为张果老山题诗曰:  仙翁山  明代·李京  开元天子好神仙,蝙蝙飞来玉殿前。  一自罗公推甲子,纸驴踏破太行颠。  上世纪八十年代仙翁山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其优美的风光迎接四方游客。

唐玄宗敕封仙人张果记

  唐玄宗敕封仙人张果记  唐代·佚名  仙翁张姓果名,邢州广宗人也,隐于襄阳条山,常往来邢洺间。昔人传其乘一白驴,日行千万里,修则叠之,置巾箱中,其厚如纸。乘则以水喷之,如故。初邢州西北三十里许有山,翁常游玩,见内有溜射之水出,又见有云梦山下左右居民苦水,翁一指,顾井泉益涌,一方永赖,因名井曰“指圣”。一夕曾至赵州过桥,问土人曰:桥可渡否?众人大笑曰:此桥车马犀象走如无物,奚难一驴?翁至桥,桥即动摇,再步即解散矣!至今帽迹蹄痕犹在。开元二十三年,神益显著,玄宗闻之,遣通士舍人裴晤驰馹迎之,肩舆入宫,果试仙术,殊不能穷,日加礼遇。时有道士叶法善者,亦多知之,玄宗曰:果何人也?法善对曰:混沌未分,即有果之神也。玄宗曰:果信神已随南行,果化云而去。遂降旨封其山为仙翁山,建一观为栖霞观,立庙祭祀,至今香火不绝。又为本住持道人置焚田三顷,北至圣井,地一十五亩,井东地一十亩,打驴岭地五十亩,东南至小孤山,西南至百花山,西北至龙门峡,东北至山,四至为界附焉。道士叶法善门人李山童主其祀焉!  ~~~~~~~~~~~本文原出自邢台市张果老山上的唐代开元二十三年的古碑刻记载,邢台县志有记。

 果老之老

  在八仙中,张果老最为奇特的地方,就是“老”。《新唐书·方伎传》中,唐朝初年,张果老隐居于恒州中条山一带深得仙道,常在汾、晋间往来,世传数百岁人。唐玄宗时,他应召入朝,自称:“我生于尧丙子年,位侍中。”。据此,张果老的年岁,至少要上推三千多年。还有一说:唐代有一个道士叶静能,自称天上、地下全知,在唐玄宗面前很得宠,玄宗向他问及张果老的来历时,叶回答说:“张果老是混沌初分时的蝙蝠精。”,而“混沌”是道教中指世界天地尚未形成前的状态,由此,张果老几乎与天地同寿,可见他之老了。然这只是后世传说之言,不足信也,根据邢台市《顺德府志》记载,张果老高龄140岁寿终,当属比较可靠,也属比较长生的人了。  张果老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便是他的坐骑和他的骑法,他骑的是一匹纸驴,而且是面朝后,倒骑在驴背上。此驴非同普通的驴,它能“日行数万里”,休息时,还可以将驴折叠起来,放入口袋里,若需要时,“则以冰噀之,还成驴矣。”,此驴更可以飘洋过海,真是无所不能。古时有诗赞张果老:  举世多少人,  无如这老汉;  不是倒骑驴,  万事回头看。

 上洞八仙

  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即《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李玄/李洪水}、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何晓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  传说八仙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贵、贫、贱,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晚近为道教中相当重要的神仙代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八仙宫,迎神赛会也都少不了八仙。俗称八仙所持的檀板、扇、拐、笛、剑、葫芦、拂尘、花篮等八物为“八宝”,代表八仙之品。文艺作品中以八仙过海、八仙献寿最为有名。今邢台市张果老山有唐玄宗御诏修建的栖霞観,是张果老的修炼道场,山上有八仙洞,殿内奉八仙神像。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是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回程时铁拐李(或吕洞宾)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此时李铁拐抛下自己另一项法器铁拐(或说葫芦),汉钟离扔了芭蕉扇,张国老放下坐骑“纸驴”,其他神仙也各掷法器下水,横渡东海。由于八仙的举动惊动龙宫,东海龙王率领虾兵蟹将前往理论,不料发生冲突,蓝采和被带回龙宫(亦说法器被抢)。之后八仙大开杀戒,怒斩龙子,而东海龙王则与北海、南海及西海龙王合作,一时之间惊涛骇浪。此时曹国舅拿出玉板开路,将巨浪逼往两旁,顺利渡海。最后由南海观音菩萨(或说如来佛)出面调停,要求东海龙王释放蓝采和之后,双方才停战。

 有关传说

张果老受封

  唐玄宗数次召见他,求长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见到张果老老态龙钟。就问:「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何发疏齿落,老态龙钟 ? 」张果老说:「衰朽之岁,也没有什么道术可依慿,所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实在令人羞愧。不过今天如果把这些疏发残齿拔去,不就可以长出新的出来吗 ? 」于是便在殿前拔去鬓发,击落牙齿,玄宗有点害怕,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一会而张果老回殿,果然容颜一新,青鬓皓齿。于是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争相拜偈,求教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他拒绝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将其奇闻上奏皇上,玄宗召之,张果又再次装死,气绝很久才苏醒,使者不敢进逼。玄宗闻知,再次派徐峤去邀请。张果只得进京。据说唐玄宗对其传闻有疑,曾叫善算夭寿善恶的邢和璞给张算命,邢却懵然不知张的甲子,又有道师“夜光”善视鬼,玄宗令他看张果,他却问:“张果在哪?”居然对面而看不见。从史传所记来看,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要不何以数次装死以避征召呢?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所以有关他的仙话,全都是道教凭借民间传闻,夸大其词,为了宣传需要而编造的。《太平广记》还记张果老自称是尧帝时人,唐玄宗问术士“叶法善”张的来历,叶法善说:“臣不敢说,一说立死。”后言道:“张果是混沌初分时一白蝙蝠精。”言毕跌地而亡,后经玄宗求情,张果才救活他。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猎,捕获一头大鹿,此鹿与寻常的鹿相比,稍有差异。厨师刚要开刀宰鹿,张果老看见了,就连忙阻止,说「这是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初汉武帝狩猎时,我曾跟随其后,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把它放生了。」玄宗说:「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时迁境异,你这么知道他就是你说的那头鹿呢 ? 」张果老说:「武帝放生时,用铜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标志。」于是玄宗命人查检。果然有一个二吋大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是哪年 ? 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 ? 」张果老说:「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对,果然无误。  张果老回山后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为他建「栖霞观」。张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骑着一头白毛驴,日能行万里,当然这驴子也是一匹「神驴」,据说不骑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折迭起来,放在皮囊里。

张果老登真洞

  张果老登真洞位于两当县城东南的灵官峡白皮松自然保护区内。出两当县城15公里就来到了著名作家杜鹏程笔下的灵官峡。灵官峡东西贯通整个公园,峡中高峰耸峙,溪流沉割,云蒸霞蔚,松涛啸风,全区景色宜人,十分独特,代表景观有“镜峰捧日”、“张果老登真洞”、“故道松涛”、“仙山”等,还有全国乃至世界面积最大的天然白皮松4万多亩,灵官峡森林公园已列为国家级白皮松保护区和省级森林公园。  鸑鷟山就位于灵官峡东侧,往南跨越琵琶崖,故道水与蜀道相连,登上鸑鷟山远眺群山蜿蜓连绵,森林气象万千,云山雾海,美不胜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竞秀,文化内涵深厚。虽无华山之险峻,庐山之雄奇,却以其清秀明丽,奇松遍野闻名于当地,更有张果老在登真洞里修炼成仙的神话传说为鸳蔫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在灵宫殿往下100米处,国道316线南侧,抬眼即见修葺后的“登真洞”,攀阶梯拾级而上百米处,悬空亭扑面而来,一柱攀天的八角亭与悬空亭成崎角,悬空亭后石柱陡立,与殿后登真洞一字排开,明暗互补气势万千。登真洞,即“张果老洞”。是唐通玄先生张果修真处。张果是我国道教中八大仙之一,有关八仙的神话故事,数百年来在我国和东南亚、日本、朝鲜、越南及西方各国广为流传,张果俗称张果老,唐代武则天、玄宗时人,新旧《唐书》中均有文字记述。《全唐诗·第二十四册卷八百六十》载有张果《题登真洞》诗一首:“修成金骨练归真,洞锁遗踪不计春。野草漫随青山岭秀,闲花长对白云新。风摇翠筱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鳞。 自是神仙多变异,肯教踪迹掩红尘”。诗后附一小传:“张果,两当人。先隐中条山,后于鸑鷟山登真洞往来。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礼致之,肩舆入宫,银青光绿丈夫,赐号通玄先生,未几还山”。又据《两当县新志·名迹篇》:城东十五里鸑鷟山有“登真洞”,相传唐通玄先生张果修真处,洞高一丈深百尺,有水自顶注入石池中,旁石震之有声,又名石鼓洞。崔熙碑载:“两当邑之东有鸑鷟山,一洞嵌深流水冷然,唐张果先生隐居所也……”,登真洞由三洞一阁相嵌而成,叠连成轴。其中二洞与三洞皆幽深莫测,内塑果老倚塌,八仙聚会与董真人造访等群塑,形象逼真,谈笑风趣,各具姿态,意趣盎然。洞顶“三清阁”有果老的宗师元始天尊,灵官天尊和太事老君道德三位天尊。还有一观一庙,即集休观、樵夫庙,毁于战乱,遗迹尚存。张果洞出土唐三彩和琉璃建筑物残虫及部分钞币,千年变故依稀可见。但洞内还保存着唐、宋以来各代记述张果老在此修仙悟道、造楼建阁的记述碑文和历代文人墨客为登真洞题写的诗碑。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年)秦风提举咏“登真洞”。  三千行满末骖鸾,闲卧空山不计年。  云锁洞门清扣玉,石流甘液泠飞泉。  青驴去踏红尘裹,白鹤夹归玉柱前。  试看高真栖隐处,此中疑似蔚蓝天。  明马在田诗云:  洞口烟霞五色文,洞深一窦杳难分。  桃花乱落涧中水,芝草自生石畔云。  去去白驴何日返,寥寥石鼓几回闻。  谁人传得长生术,我欲相从一问君。  清邑人罗璋《果老遗迹》  古洞馀仙迹,空名只是浮。  杵声山久寂,(棋)局岭徒留。  烂斧失柯影,残碑没记游。  往来街道珞,瞻眺几时休。  登真洞现已成为著名的道教活动中心,每年国内外朝拜者甚多。

 民间年画艺术中的《张果老》

  武强年画《张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