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蹦垫床事件”不要成为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2 15:45:41
愿“蹦垫床事件”不要成为故事
毛牧青/文
刚刚看完今晚央视《焦点访谈》节目。
这个节目是讲述我们青岛不久前发生在开发区的一件事情:家境贫困的杨晓辉夫妇,经营一个蹦垫床为身患白血病幼女杨帆凑资医治。经营十几天后的一场意外大风,将蹦垫床刮起砸伤三名行人。两位受伤老者李平、范庆芳准备寻找失踪肇事经营者索赔时,发现杨晓辉早已在另一伤者床前,并要动用为孩子治病的医疗押金为伤者付医药费。受伤者得知杨的困境后不但悄然自己结帐出院,还主动捐款送物帮助杨晓辉夫妇为女儿治病。李、范二人还通过老年大学为小杨夫妇筹集了一笔治病资金,经媒体宣传又迅速成为全社会合力救助小杨帆爱心大奉献活动。目前各界募捐近9万元。而范、李与杨三家成为亲密朋友。
这个故事使人感动了一阵——真心的感动!
但又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近些年来,类似“蹦垫床事件”的事件还真发生不少,人们耳熟能详举出一大把例子来。事态发展往往是:受伤者借机或敲诈或勒索或要挟;肇事者或逃避或抵赖或推诿,结果导致闹得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
令人大跌眼镜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
而“蹦垫床事件”为什么没有形成一场官司纠纷?
仔细想来,这大约这与当事者双方都遵守了诚信、宽容和爱心有关。
人与人交往都能主动抱以诚信、宽容和爱心姿态,那这种力量往往会打动一切的。
当然,它的前提必须是良知和道德没有泯灭!
其实,诚信、宽容和爱心应该是每个善良公民起码应具备的“人本”标准。能够做到这些并不值得大肆炫耀大泼笔墨,它更多的是凸现是起码人性真谛的反映。否则,我们无法解释“青岛小哥”(即我市市民称“社会上的小混混”的绰号)也能主动为老弱病残幼孕让座的动机。
当大家传颂并唏嘘“蹦垫床事件”时,是否看看我们自己的做人标准又如何呢?
传诵“蹦垫床事件”不错,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太缺少这样的“事件”;唏嘘“蹦垫床事件”应该,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样的“事件”。
道德与文明、和谐有关,但具备起码的道德底线并非就是真正的文明、和谐。文明和谐的社会决不会满足只具备道德底线这个层次上的成就而沾沾自喜。
然而,现实的冷漠和无奈,又逼迫我们不得不在此层面上自做多情而沾沾自喜!
文明,应该是高于起码道德底线的文化的、信念的更高标准;和谐,应该是高于道德底线的社会的、自然的环境氛围。
在一些法治健全、信仰笃定并和谐相处的社会里,人们恪守这些起码的本性,呈现的是不足挂齿的应该和沉默。
在这种国度里,类似“蹦垫床事件”,只能是“理应如此”的起码人性的无数个流露。
在一个人治横行,意志涣散并各自盘算的社会里,人们高调那些空泛的说教,呈现的是司空见惯的表率和炫耀。
在这种国度里,类似“蹦垫床事件”,就有可能演化成一个“样板推销”的动人故事。
——这就是差别。
可能我这样比较道德底线与文明和谐关系有点高标准严要求般苛刻——尤其是拿“蹦垫床事件”衡量我们目前现实。
其实,对青岛来说,它只是区域营造文明氛围刚绽放的一朵花蕾;
然而,对全国而言,它似乎还不具备“一花引来百花开”的功能。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人本”苗圃里有过“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荒芜和“西风残照,汉家陵阕”的萧条。
因此,期待满园的姹紫嫣红后的累累果实,似乎还有待时间——一段漫长的播种间苗、施肥浇水、嫁接修整的劳作时段!
当人们哀叹我们社会道德底线早被突破、局限为低标准和浊氛围里的拔高,“蹦垫床事件”能划出如此圆满句号,既显得那么宝贵,又让人感到那么的心酸,还能引起亢奋么?
——有点悲观。
毕竟我们这个社会还有许多人恪守人性、信仰,弘扬着人类的真善美秉性。就拿我们这座城市来讲,近几年不是也涌现许多像葛路那样的舍己救人的英雄、“感动中国”的外地在青打工魏青刚那样的险境救人的典型、“微尘”那样不留姓名助人为乐的个人和群体的典范……它又能唤醒我们的良知而振奋精神!
——还有希望。
“看看感动,听听激动,过后无行动”,这是30多年前的一句老话。
此话我们至今是不是仍在轮回?——特别表现在那些“公仆”们高演技的“秀”上!
真心希望“蹦垫床事件”不要成为故事;
诚心企盼“蹦垫床事件”变为更多现实!
2006年11月16日晚草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