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粪工、蚁族与2亿大学生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7:43:37
淘粪工、蚁族与2亿大学生熊丙奇    发表于2010年03月16日 06:00 阅读(61295) 评论(138) 分类: 个人日志 举报       
两会期间,大学毕业生就业再成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其中,大学生淘粪工与蚁族现象,可谓今年讨论大学生就业出现频率最高的两大“热词”。

在全国政协委员青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央视“名嘴”、全国政协委员朱军在被问到如何看待“大学生当掏粪工”时,笑着回答道:“我为他们鼓掌!”朱军这一笑、一鼓掌,态度非常明确,但网友就不干了,一家网站,还为此开设专题进行调查,投票结果显示,反对大学生当淘粪工的占绝大多数。

而蚁族成为热词,是意料之中的。民盟中央一份提案就指出,要关注蚁族。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导葛剑雄认为,“如果在城市化变革中,‘蚁族’现象只是短时间的、局部的,就不值得大惊小怪。”目前,对“蚁族”这一社会现象,媒体缺乏基本的社会学分析。

是的,从所占比例来看,淘粪工和蚁族,在大学毕业生中只占少数——五个大学毕业生当淘粪工,相对于全国610万(去年毕业生数)大学毕业生,那只是百万分之一,10万大学生蚁族,也只是其六十分之一,这还只是以一年的大学毕业生数作为分母。但是,这“少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生存状态,却令人揪心,缘何?就在于大学生的群体形象,日益变得模糊。

这或许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与10年前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猛增了2500万,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时代的天之骄子,这么多的大学生到社会各个行业去,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用意所在——通过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各行业,提高各行业的发展水平,由此提升整体社会文明。

问题显然不在于大学到各行各业去施展才华,而在于在这各行各业,大学生能否真正促进行业的提升,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的尊严。换句话说,如果大学生去淘粪,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环卫行业的技术革新联系在一起,那么,他们的价值可以在这一行业得到体现;而如果他们始终只能与小学毕业生一样,一根扁担两个粪桶,而不能通过自己所学,改造淘粪技术,则可能是高等教育回报率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受挫和行业没有合理使用人才的“多输”。在韩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很高,很多出租车司机都是大学毕业生,但大学毕业生干出租就不一样,可以会多国语言,可以兼做国际导游。

现实似乎并不乐观。从媒体的报道看,这几个大学生淘粪工,挑着粪桶走街串巷,很是刺激大家的眼球。如果看着照片,还告诉大家,他们会改变这个行业的局面,多少缺乏说服力(估计很多网友就是受照片的影响,强烈反对大学生去淘粪)——当然,他们未来可能改变,只是大家还没看到——对于大学生的这种工作状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蚁族现象是时代的特殊产物,说明过去几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含金量已经跟民工差不多了。

朱清时委员说对了一半,淘粪工和蚁族,确实反映出大学教育的回报率降低,但是,与高等教育回报率密切相关的因素,还有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发展。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迅速贬值,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或者说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很大关系。统计资料显示,我国GDP中,服务业的比重只占40%,而大家知道,服务业是容纳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产业,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美国现代服务业产值已占到GDP的74%,创造了80%的就业机会。这就是我国大学生比例不高,但难找到合适工作,政府号召大学生去农村(第一产业)、去中小企业(第二产业)就业的根本原因。但怎么号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实难给大学毕业生那么多用武之地。

是减少大学生培养规模,还是调整产业结构,这就是面对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必须做出的选择。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们注意到,未来1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预计增加600万,每年在校规模增加50万左右,这与前10年相比,扩招幅度大大减小,几乎可以认为不扩招,但考虑到当前高校计划内招生规模每年已达630万(不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自考助学),未来10年,新增的大学生人口将比现在翻一番,大学学历人口到2020年将达2亿。

这新增的近1亿大学生,到哪里去就业,等待退休人员腾出岗位?等待政府创造村官、特岗教师岗位、社工岗位?还是靠学生自己创业来解决?这些似乎都是杯水车薪、远水难解近渴。俞敏洪先生不就说了,大学毕业生要谨慎创业,事实也是,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低,成功的比例更低。真正管用的途径,只有一个,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包括改造传统产业、行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大学生创造就业机会。这其实才是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回报率提高、大学生学以致用、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果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做好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准备,那么,就必须调整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包括具体的规模和层次——未来10年的发展规模,就可能不是不扩招,而是逐渐减招(这也符合适龄人口减少的现实),不要盲目追求高等教育规模和毛入学率;未来1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就可能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或大学本科教育,而是重点发展职业教育。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明确要求,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新一轮教育改革,那么,对于社会需求,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切实以之为导向了么?而另外,社会需求,又是否根据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的变动了呢?这是亟需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