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25:27

第一部分:自律

1.1 问题和痛苦

  •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
  •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
  •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让我们自己,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
  • 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使心灵变得健康。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过自律,我们就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
  •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 实践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敢于面对痛苦而非逃避。

1.2 推迟满足感

  •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按:这也是许多时间管理方法中强调的先做好一件最令你不愉快的事情的理念依据,用台湾的时间管理专家twshi的话说就是:每天起床吃掉青蛙)
  •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大部分人拥有足够的自制力,能避免贪图一时安逸的恶果,却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懂得推迟满足感,最终成为失败者?但大部分迹象表明,在这方面,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1.3 父母的过错

  • 父母本身难以自律,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 父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并奉之为最高准则。
  • 让孩子学会自律,也需要时间。
  • 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
  • 聪明的父母决不会这样做。他们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哪怕孩子犯了大错,他们也恰当运用敦促、鼓励、表扬,或必要的警告和责备。他们灵活调整孩子的发展方向,认真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吃蛋糕、做功课、撒谎、欺骗、逃避任务……他们也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在对孩子的管教上,他们掌握分寸,张弛有度。他们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适时亲吻、拥抱、爱抚他们,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
  • 毋 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要,做出理性、客观的 判断。他们也可能在面临痛苦抉择时,与孩子一道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当然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陪着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他们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却 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
    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 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假如懂得自我珍惜,我们就会合理安排时间。
  • 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养成自律意识,对安全感产生信任,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这些心灵的财富,来自父母表里如一的爱,来自父母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

1.4 解决问题的时机

  • 许多人都没付出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知识、社交、心理方面的问题
  • 和那些缺乏耐心、想让问题马上解决的态度相比,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更低级,也更有破坏性,那就是希望问题自行消失。(按:值得警醒,反思自己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心态)。人人都有这样的倾向:问题一旦出现,就要立刻解决,不然他们就会思绪烦乱、寝食不安,这样的心态显然不切实际,但一厢情愿地等待问题自行消失,这种心态更为可怕,通常不会带来任何好结果。
  • 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我说过: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问题降临,必将带来程度不同的痛苦体验。尽可能早地面对它们,意味着推迟满足感,放弃暂时的安逸和程度较轻的痛苦,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如此才会得到回报。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得到更大的满足感;而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1.5 承担责任

  • 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避之惟恐不及,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显然一点好处也没有;指望别人解决,也不是聪明的做法。惟一的办法———我们应该勇敢地说:“这是我的问题,还是由我来解决!”相当多的人只想逃避,他们宁愿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个问题,不是我而是别人的原因,是别人拖累了我,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应该由别人或者社会替我解决。这绝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按:操之在我的积极心态)

1.6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

  • 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大多数人,不是有神经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调。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其表现症状却恰恰相反:神经 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 人生一世,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评估责任归属,必然让我们感觉痛苦,从而产生回避倾向。从内心出发,做出权衡,当事人须自我反省,其中的痛苦和折磨,令不少人望而却步。
  •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1.7 逃避自由

  • 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又想极力规避这种痛苦。
  • 我们力图把责 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上司。埃里克·弗洛姆将其所著的讨论纳粹主义和集权主 义的专论命名为《逃避自由》,可谓恰如其分。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 一般病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感觉自己不能够‘对付’或者改变现状,因此产生恐惧、无助感和自我怀疑。”大多数病人力不从心的根源,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不能够为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生活承担责任。他们感到乏力,在于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治疗,他们就会知道,作为成年人,整个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他们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永远都会感到自己是个牺牲品。

1.8 尊重事实

  •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 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 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 就会迷失方向。
  • 绘制人生地图的艰难,不在于我们需要从头开始,而是惟有不断修订,才能使地图内容翔实和准确。
  • 一 旦新的资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需要对地图大幅度修正,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宁可对新的资讯视而不见。我们的态度也变得相当奇特———不只是被动抗拒新的 资讯,甚至指责新的资讯混淆是非,说它们是异端邪说,是来自邪恶势力。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地图。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 地图本身多得多),去捍卫过时而陈腐的观念,却不去考虑如何更新旧的地图,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1.9 移情:过时的地图

  • 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漠然置之,是构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这种情形,心理学家称之为“移情”。不夸张地说,有多少心理学家,就有多少关于移情的定义,而我的定义是:把产生于童年时期,并似乎一直适用的对于现实的观念和反应(它们通常具有特殊的意义,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当地转移到成年人的世界里,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移情”。
  • 逃避现实的痛苦和不幸,是人类的天性,只有通过自律,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我们必须尊重事实,尽管这会带来痛苦,但远比我们的个人利益和暂时的舒适更为重要。我们必须淡化暂时的不适之感,应该追求真理而不是幻象,并愿意承受所有的痛苦。要让心灵获得成长,让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尽全力,永远尊重事实,乃至献身真理。

1.10 隐瞒真相

  • 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努力,不断修订人生地图,方能使心灵获得成长。与过于封闭者相比,开放的人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更美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开诚布公,不必文过饰非,因此少了很多忧愁和烦恼。他们不需掩饰过去的假象,不必编造更多的谎言,以便掩盖过去的谎言。一个人越是诚实,保持诚实就越是容易,正如谎言说得越多,就越是要编造更多的谎言自圆其说。敢于面对事实的人,能够心胸坦荡地生活在天地间,也可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

1.12 保持平衡

  • 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1.13 抑郁的价值

  • 抑郁是一种显著的信号———想适应新的状况,就要做出重大改变。他们的潜意识渴望面对事实,而且在潜意识层面上,已开始了放弃与成长的过程。潜意识总是走在意识之前———对于某些读者而言。

1.14 放弃与新生

  • 自律,包含具有积极意义的四种人生原则,目标都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痛苦。综上所述,这四种原则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种原则相互影响,有时甚至需要使用其中两三种乃至全部原则,使用它们的力量和动力,这些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心中蕴藏的爱。只要持之以恒地实践,任何人都能够使精神、心理和灵魂达到更高的层次。

第二部分:爱

1、爱的定义

  •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 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 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爱,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
  •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 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

2、自我界限

  • 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关联。陶醉在爱的情感里,我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

3、依赖性

  •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 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想让别人真正爱你,恐怕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4、精神贯注

  •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父母应该成为值得尊敬的领导者、指挥官,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依据理性的判断,而不能仅凭直觉,必须经过认真思考和周密计划,甚至是做出令人 痛苦的决定。

5、“自我牺牲”

  • 不合理的给予以及破坏性的滋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给予者以“爱”做幌子,只是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
  • 爱得过分,还莫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 我 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在于我们渴望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 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充,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真正的爱,能使自我更为完善。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的追求则是自我完善。当然,自私 与否,不是判定爱的标准,惟一的判断标准是: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6、爱,不是感觉

  • 真正的爱,须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献,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爱的对象得到成长,就必须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不然爱的愿望就会落空。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献,才是实现爱的最有效的方式。
  • 真正的爱,其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这远远大于转瞬即逝的感觉或者精神贯注。真正的爱出自自我意愿,只能依靠实际行动来证明。爱是行动,不是空想,爱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头脑的主观意象。

7、关注的艺术

  •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是出自自我意愿、摒弃惰性的行为。
  • 体现关注,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
  •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能够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尽可能地体会说话者的感受。说话者和倾听者都能感受到爱的力量,进而都能实现自我完善。

8、死亡的风险

  • 爱,意味着自我完善,即让自我进入陌生领域,塑造出不同的、崭新的自我。在此过程中,我们接触的是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并由此获得改变。不熟悉的环境、不同的规章制度、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动,都可能使我们面对痛苦,并由此而产生畏惧。
  • 人人都有对抗畏惧的方式,我们宁可拒绝改变,也不愿忍受改变带来的痛苦,此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在某种意义上,心智的成熟(也即爱的实质)需要勇气,也需要冒险。
  •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选择了生活与成长,也就选择了面对死亡的可能性。
  • 我们应该坦然接受死亡,不妨把它当成“永远的伴侣”,想象它始终与我们并肩而行。我们甚至应该像唐璜那样,把死亡当成“最忠实的朋友”。
  • 在“死亡”的指引下,我们会清醒地意识到:人生短暂,爱的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把握。不敢正视死亡,就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无法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永远无法体味生命宏大的意义。

9、独立的风险

  • 一个人必须大踏步前进,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冒险进入未知领域,才能够活得自由自在,且使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
  • 放弃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无法进入爱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亦步亦趋、墨守成规,不是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10、承诺的风险

  • 家长的角色和心理医生相似。聆听子女的心声,满足他们的需要,有助于家长实现自身完善,而不是盲目坚守权威,颐指气使。恰如 其分地做出改变,使人格和心灵不断完善,才能担负起做父母的职责。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和自我完善过程中,也会跟着一并走向成熟,对于双方都是大有益处。
  • 父母进行自我调整,适应子女的变化,就不会与时代脱节,对其晚年人生也大有益处。

11、 冲突的风险

  • 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 富有爱心的人,经常处于两难境地———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
  • 勤 于自省,才能走出这种境地。如果你具有爱心,而且想帮助对方,首先必须进行自我反省,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有价值。“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吗?”“我的动机是 为对方着想吗?”“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出于模模糊糊的假想?”“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爱的人?”“他的选择是否可能是正确的,我却因经验有限才觉得他 的选择不够明智呢?”“我想给所爱的人提供指导,是否出自一己的、自私的目的?”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应该经常反思上述问题。
  • 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 真 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总是致力于自我完善,让自己具备起码的道德和智慧,然后才会行使批评权。他们深知肩负的责任。爱,使他们勇气倍增,敢于面对任何考 验。相应地,强大的责任感,会使人更加谨慎而沉稳。也可以这样说,惟有真爱带来的谦逊和诚实,才能使我们勇气倍增,使我们行使权力时游刃有余,也更加接近 我们心中的上帝。

12、爱的自律

  • 只有真正的爱,才能帮助你自我完善。你的爱越深,自我完善的程度也就越大。真正的爱,在促进对方心智成熟的同时,也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成长,你会体验到莫大的喜悦,幸福感会越发真实和持久。

13、爱与独立

  • 帮助他人心灵的成长,也可以滋养我们的心灵。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由此导致身心的痛苦乃至严重的疾病。

14、爱与心理治疗

  • 心理治疗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不是依靠单纯的激励,不是借助于任何“符咒”或采取特殊治疗方式,而是医生与病人之间,要彼此做 出承诺,要进行卓绝的努力。治疗者必须为了病人的成长而进行自我完善,承受没有退路的风险。他们要始终如一地关心病人,愿意为此付出更多的精力。换句话 说,真正的爱,是让心理治疗顺利进行的最重要因素。
  • 人际交往是彼此学习和教育的机会,也就是给予治疗和接受治疗的机会。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我们既不能学到什么,也不能教给别人什么。

15、爱的神秘性

  • 关于爱,有许多至今难以了解的方面。单纯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和观点出发,未必能解答这些问题。普通心理学提供的关于自我界限的知识,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真正了解爱的秘密的人,也许是那些潜心研究宗教的人。

2.0、boaidashi 少有人走的路精彩书摘

书籍摘录与体会: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自律)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激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就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有的人不断拖延时间,等待问题自行消失;有的人与麻醉药和毒品为伴,想把问题排除在意识以外,换得片刻解脱。我们总是规避问题,而不是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只想远离问题,却不想经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解决问题原则(自律原则):(结合《生命的七大精神法则》中的最省劲法则)

1.       顺受(尊重事实)

首先接受现实,不要去对抗现实,对抗只会伤害自己,也可以说是一种自虐吧,接受现实需要勇气。

比如抱怨服务员服务态度差就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自虐,我们可以通过其它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导致我们用餐不愉快。

顺受的最高境界是老子的“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妄为”。顺着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不对抗,不胡作非为。

2.       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意味着不因为我的情况而怨天尤人。意味着对目前这样一个情况的创造性的应对能力。

3.       不做辩护

辩护就是想证明自己多重要,而这个重要从来不会因为辩护而获得。当我们谋求权力和对他人的控制或者企求他人的认可时,我们就是在浪费精力,而这些精力没有任何有效的产出。

4.       保持平衡

失去生活的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不管是谁,经过人生旅途的急转弯,都必须放弃某些快乐,放弃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比如你想去 看电影同时又想听音乐剧,但是它们是在同一个时间,你就必须选择放弃某样,然后尽情地享受所选择的,而不是选择之后还在思考自己是否选错了,如果选择另一 样会怎么样,这种思考方式带给你的只有痛苦。

失衡的表现比如:我们常常依赖别人,让自己“忙”,不愿去面对挑战。再比如:男女朋友关系的失衡,一方在拼命的付出,另一方在 沉重地接受。又比如:我们不懂得如何生气,其实恰当地表达生气的情绪: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接;有时需要心平气和;有时不妨火冒三丈;如何生气是我们 需要掌握的本领。

5.       推迟满足感

推迟瞒住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自尊自爱的感觉,是自律的基础。自律的核心,就是学习自我照顾,承认自我的价值的重要性,并采取一切措施照顾自己,这是走向自立的关键。

作业:我们每个人都在逃避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一直纠缠着你,让你不快乐,现在请你停下阅读,列举出5件你一直在逃避的对你又比较重要的事。想想这5件事情带给你的快乐和痛苦,然后决定是否去解决它们!!!

出于爱而去做的事情最省劲,因为大自然是靠爱的能量聚集起来的。—-《生命的七大精神法则》

爱是进入另一个人最深人格核心的唯一方法。没有一个人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精髓,除非爱他。—-《追寻生命的意义》

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爱,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

爱的本质是自我完善,所以爱从某个角度来说是自私的。如果说一个人不懂得自爱,那么就不会存在爱。自私与否,不是判定爱的标准,唯一的判断标准是:爱——永远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爱。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自爱的过程中必然会和其他人交流,如果想让自己完善,必然伴随着他人的完善。我 们常见那些只为自己着想的人,一生都很难成就大业。那些只想着别人的人,这个社会很少。成就事业的人更多的是我为你着想,同时也为自己着想。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就如一个运转的八卦。

既然人如此,爱自然就如此,完善自己的同时完善了别人,完善别人的同时完善自己。这让我想起老子的一句话:“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思就是说: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取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所以说爱自己与爱他人的界限很模糊不清,甚至最后泯灭。

我们常见的爱情中,良性的爱情就能促使双方更加成熟,使彼此成为天使。而恶性的爱情就促使彼此成为魔鬼,走向坟墓。

1.       爱与自律

前面提到自律的原动力是爱。

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以此促进对方心智的成熟。

2.       爱与依赖性、独立

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爱”的只是“宠物”。我们看重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

这个世界没有谁离不开谁,依赖本身不是爱情,那只能算是一种懦弱。

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你们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你们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才结合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只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甚至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就如饥肠辘辘者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不能拿出食物帮助别人。他们寂寞和孤独,永远无法体验到满足感。

母亲把孩子永远当成婴儿来爱,同样也是一件可悲的事。

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亦步亦趋、墨守成规,也不是被动、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3.       爱与自我牺牲

不合理的给予以及破坏性的滋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给予者以“爱”做幌子,只是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心智成熟当一回事。

爱得过分,还莫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感,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夫妻双方以爱为出发点,为对方的成长尽心尽力,甚至适当做出牺牲,才会获得同等乃至更大的进步。夫妻任何一方登上人生的顶峰,都可以大幅度提高婚姻质量,将感情和家庭提升到更高层次。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4.       爱与感觉

爱,不是感觉。

爱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

真正的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是奉献全部身心的重大决定。

5.       爱与关注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关注对方的心情,关注对方的成长,关注对方的工作。我相信大家都会去关注身边的人,关键在于是否用“心”去关注。

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倾听”。一个出色的企业管理人员,每天大约用一个小时阅读,两个小时谈话,八个小时倾听。我们从小的教育只有阅读和说话,没有更多的倾听。

6.       爱与冲突

当我们和某人发生冲突,我们实质上是告诉对方:“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冲突时问问自己:“我看清问题的本质了吗?”“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

富有爱心的人,经常处于两难境地—–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

7.       爱来自何方?

这个问题作者在本部分没有讲,而在书的第四部分提到。

爱的本质是自我完善的意愿。那么爱是否就是人的一种原始的本能呢?而动物也有爱,那么爱是否就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呢?“物竞天 择,适者生存”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所有的动物必须要进化,要趋利避害,才能在大自然中生存和繁衍。而爱是趋利避害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爱就是动物的本性, 也是人的本性。

那么人进化的目的地就是心智的自我成熟。它的阻力是什么?作者在本书的第四部分给出了答案。爱的最大阻力就是懒惰。用图表达如下:

人在不断的自我心灵论辩中成长,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坚强的意志。人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革自己的命。心灵论辩的核心阻力就是懒惰。

懒惰与你多少时间工作,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没有多少关系。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当我们面临难题时,我们害怕做大量的工作,害怕改变现有的思维模式。这些抵抗显示的动机,源于恐惧,而恐惧的基础是懒惰。

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

爱是懒惰的对立面,一般意义上的懒惰,无非是消极地失去爱的能力。

人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病态的,一个是健康的;一个走向生存,一个走向死亡。人的进化过程就是健康的自我对抗变态自我的过程。

成长与宗教

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与信念,只是未必说出来而已。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信仰,只是不一定信仰有形的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而是信仰自己组合起来的教派,它没有名字,这对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我看来,这更像是对世界观的定义。

孩子对所谓信仰的了解,往往来自父母的人性——父母充满爱心,悲天悯人,孩子们就会相信上帝充满爱心、普度众生。这 样,即便到了成年,在他们的心中,世界仍和童年时一样,充满爱和温暖。假如父母言而无信、睚眦必报,孩子成年后,就会感觉世界充满邪恶。从小得不到关心的 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对世界和周围的人充满戒心和敌意。

我们对于世界观的认识,大多来自父母,所以是“二手”的,科学技术可以是“二手”的,因为它有标准答案;但是自己的信仰没有标准答案,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思辨和探索,因为这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想要真正地活着,就必须拥有自己的语言,拥有独一无二的怀疑和挑战的意识。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宗教与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心智的成熟,其实就是从家庭这个小宇宙进入社会这个大宇宙的历程。

最有活力、最适合我们的宗教,理应从我们对现实的经验和认识中产生。经由质疑、挑战、检验的宗教,才是属于我们的宗教。

家庭对人的影响程度,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我同学到国内某知名企业面试,回来说,面试官几乎问了他祖宗八代的事情。很有道理,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太深了。现在就可以验证:父母感情不太和的家庭,子女或多或少有一些负面影响。不信你现在想想你周围的朋友。

第二个例子:前不久看了一部电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父亲从小就偏爱松子的妹妹,松子为了获得父亲的爱,经常做一个 古怪的动作。小时候的影响,导致松子的一生都在为了获得别人的爱而努力,特别害怕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对于男朋友的选择上,因为害怕失去,所以她不在乎男 朋友是怎样的人,她的男友包括自杀的作家、前男友的对手、黑社会分子。最后松子潦倒一生地死去。松子的一生一直为了迎合别人,而失去了自我。

神奇的力量

作者在本书的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潜意识。潜意识占了我们所有意识的95%,梦就是潜意识的一种表现,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利用好梦这个工具,梦是我们现实的写照。对于这部分的具体应用,强烈建议大家读一下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潜意识是人类进化的本能,是我们生存中的自我防卫机制。

心智的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即便有先知的告诫,你仍需独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