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专题:定义公民社会-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9:34:38
2010年4月6日◆招聘:.Net网站开发工程师◆本站“特稿”页面上线◆本站招聘英文兼职翻译

首页 >>公民文化 >>公民行动 >>公民观察 >>全球公民
BBC专题:定义公民社会
作者:BBC中文网
来源:BBC中文网
来源日:2002-2-5
本站发布时间:2009-1-3 10:09:01
阅读量:871次
公民社会是近年来越来越时兴的一个理论概念。它不仅出现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争论中,甚至同改善教育、医疗、保护环境等问题相关联。这一主张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的思想概念从古希腊、罗马时期起,一直发展演变至今。那么,它为何同当今世界各地人的生活相关?这套十二集的系列节目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音响和采访介绍这一理论的产生演化争论及运用。
第一集:定义公民社会
从二十年前的八十年代开始,公民社会的理念就再度流行起来,并成为当代西方学者和公众共同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公民通过各种志愿性社团所形成的互惠与合作,是维系民主和促进发展都不可或缺的资本。)那么,是不是每一个社会里,人们都能发挥同样的作用呢?本集节目向您介绍公民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公民社会?
现实意义
每一个社会成员不仅出现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争论中,而且它同改善教育、医疗环境等大众关心的问题也是密切相关的。主张社会独立于国家而存在的理念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经萌发,并且得到不断的拓展。那么,公民社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每一个社会成员又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或许人们每天都会遇到相关的问题和概念,但是真的要给公民社会下个定义,恐怕就不是人人都能回答的了。不过,这没有关系,下面讲话的是戴维路易斯博士,他是伦敦经济学院专门研究公民社会问题的学者。
路易斯博士:"给公民社会下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政府和商界以外的团体与组织汇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个联合体。在这样的一个联合体中,每一个人都能够通过加入某一个团体的方式去表达自我价值观和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比如野生动物保护或者救济穷人等等。所以,公民社会的一个标志就是,把个人的力量汇集起来,形成一股集体的力量去实现不同的目标。"这里面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所有的行动都是自愿和自发的,人们自愿组织起来,经过集体的努力去完成一个共同的心愿。可是,从实际生活的层面来看,普通的老百姓怎样才能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呢?
路易斯博士的建议说:"我们周围的各种活动太多了,比如每天的报纸上就有很多同公民社会相关的内容,政府经常鼓励非政府组织或团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比如,为当地的教育、卫生和环境保护做些工作,或许是来自当地居民的自发行动,联合起来反对政府的某项土木工程计划,如修建铁、路公共或机场等等。虽然,没有公民社会的字眼,但是,上述这些举动都是属于公民社会这一范畴之内的、而且也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纸上谈兵不如看看社会的实际运作。
实际运作
下面是几个公民团体的活动实例:1999年的十一月,在美国西北部的西亚图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当时世界贸易组织正在召开年会,代表不同压力团体的示威者聚集起来,共同抗议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名示威者向记者们解释了他为什么来参加抗议活动:
示威者:"我来参加游行的目的是要说,集权专制已经够了、集权法西斯主义已经够了。现在已经到了我们联合起来的时候了,工人、环境保护者、还有很多很多其他团体组织起来,共同反对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庞然大物的时候了,它践踏了民主和我们的人民。"这些示威抗议活动不仅仅在西亚图出现,在世界许多大城市也都出现了示威,而且互联网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团体,可以利用互联网分享信息、讨论对策,并且为举行一次全球性的反世贸组织的抗议活动进行策划。
一家网站的创始人约翰莫博斯说:“抗议团体自称为电子嬉皮士,这些人从未见过面,他们都住在不同的国家,也许他们永远都不会有相互见面交谈的机会。不过,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站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记者问: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
莫博斯回答说:"意义在于,这种交流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能够及时交流看法,并商讨统一的行动对策。这在以前是根本做不到的。"除了抗议之外,还有许多人道救援团体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不懈地工作着;
2001年一月印度的古吉拉特邦发生大地震之后,支援救护人员把一名妇女从坍塌的瓦砾中抢救出来。当时,帮助印度政府的不仅有印度国内的救援机构,还有许多来自其它国家的人道救援团体。其中一个叫基督教儿童基金会的组织也前往灾区。
该组织的发言人华兹华斯介绍了他们的作用:"基督教儿童基金会的工作是进入灾区,设立一个儿童中心。一般是先搭个帐篷,一个向普通教室那么大的帐篷。然后邀请周围的孩子们来,摆上玩具和书本,让孩子们尽快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来,我们向更大的范围扩展,着手解决儿童的营养、健康和卫生问题。"
形式多种多样
公民社会的工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菲律宾就有一个叫维萨严的誓愿团体,专门帮助儿童。他们的具体目标是为那些报酬低廉、在艰苦条件下为富人家作佣工的儿童争取权益。一个渴望自由的孩子用歌声来表达她的心声。歌词唱的是一个受虐待的童工,住不好、吃不饱,还遭毒打受体罚的女孩子的诉说。
下面讲话的这个女孩子叫玛丽贝尔,十一岁就开始在一个陌生的大宅院里干活了。她的经历同歌中的孩子非常相似。玛丽贝尔说:"我的雇主从一开始就伤害我,逼我没完没了的干活。我不仅得不到应有的休息,而且连一分工钱也拿不到,很痛苦。我现在明白了,那样的家务活根本就不应该让一个孩子去干。"
玛丽贝尔得到了维萨严誓愿团体的帮助。该组织主席赛西丽娅介绍了这些孩子的处境:"他们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这些孩子要二十四个小时随叫随到才行,他们都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来到大城市,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无依无靠,特别又都是女孩子,容易受到性骚扰。可是,这种家庭雇用和剥削的情况,很难从外部得到监督和制约。"反对全球一体化的示威、地震灾区的救援和帮助儿童摆脱剥削的努力,所有这些都是公民社会在运作中的实例。由此可见,公民社会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是实实在在地一种社会活动,而这种活动几乎无所不及,而且也在慢慢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不断交流
正如伦敦经济学院路易斯博士所指出的。公民社会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我认为,通常情况下公民社会的活动是滴水穿石那样的过程,开始人们不太意识到某一个问题的存在,不过,渐渐地,就会出现一些变化。有时,人们只是感觉到需要社会变革,但是又拿不出具体的办法,这时,就要通过不断的交流、甚至辩论才能使一个目标具体化。"
记者问:这么说来,公民社会本身也是一个论坛了?
路易斯博士回答说:"绝对是一个论坛。实际上,讨论和辩论是公民社会的灵魂所在。有人曾形容说,公民社会是不同思想和价值观汇展的大集市。
可是为什么公民社会的概念在过去几年里显得更为突出起来?是不是因为,世界政治的变化,比如所谓西方与共产主义阵营之间冷战的结束?是不是因为人们更关心自己的权力和自由?是不是,科技、贸易和通讯的发展,使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这些问题将在下一集的节目中进行探讨。看看公民社会的历史渊源和几千年的演变过程。
第二集:起源与发展
第三集:反抗专制政府
第四集:宗教与公民社团
第五集:公民社团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