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科学家中国养牛62年·都市快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06:50
她是《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她是核物理专家她是中国绿卡第一人 美国女科学家中国养牛62年 “我对我的一生很满意,没有遗憾” 2010-06-20   寒春生前近照   阳早、寒春夫妇在晚年拿出全部积蓄为奶牛场购置设备   1955年至1966年,阳早、寒春夫妇在西安市郊的草滩农场工作,三个子女分别取名为“和平”“建平”“及平”。

  前天上午10点,中国绿卡第一人寒春女士追思会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举行。

  6月8日凌晨,寒春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9岁。至此她已在华养了62年的奶牛。7年前,她的丈夫阳早在北京去世。

  阳早、寒春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献给了中国的奶牛事业。寒春逝世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发唁电表示哀悼,并对寒春在奶牛业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为信仰“诀别”核武器

  寒春1921年生于美国,是小说《牛虻》作者伏尼契的孙女。

  来华前,寒春是一名核物理专家,与杨振宁是大学同学,是美国参与首批原子弹研究和制造的少数女科学家之一。

  然而,投放到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炸伤了她的心。从日本带回的实况影像和照片,令她震惊。“那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血。”她感到被欺骗了,没有所谓“最高尚的纯科学研究”,科学技术被什么人来用很重要。她对“美帝国主义”很失望。

  “知道了不要什么,却还不知道要什么。”1948年,受到宋庆龄基金会的邀请,寒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辗转来到了中国。

  当时,寒春的哥哥韩丁和他的同学阳早受到斯诺《西行漫记》的影响,已经到了中国的延安。从他们的来信里,寒春得知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事,她对“白毛女”很感兴趣。

  寒春说,在陕北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尽管物质条件匮乏得几乎是一穷二白,但是精神很充实,心情很愉悦。“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理论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人与人之间很平等。”

  寒春渐渐感到,她找到了想要的东西,一种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949年,在延安的窑洞里,寒春和阳早结为夫妻,并从此追随“美国佃农”、康奈尔大学农牧专业毕业的丈夫养起了牛。

  寒春和阳早赶着83头荷兰奶牛,从延安来到位于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三边牧场,对牛进行改良。

  1955年,他们又带着1000多头牛落户西安草滩农场,并在这里度过10年时光。让新中国的第一代儿童喝上了他们生产的牛奶。

  曾有人提议她参加中国的原子弹研究,寒春拒绝了:“共产主义不需要原子弹,但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喝上牛奶。”

  

  她把研制原子弹的精神用到了培养牛上

  1982年,阳早和寒春都在位于北京沙河镇小王庄的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机试验站奶牛场从事牛群饲养和改良的工作。经过20年的经营,小王庄以优质、纯净、高产、低耗的奶牛闻名全国。2003年,每头牛的牛奶产量位居全国之首。

  寒春的家离奶牛场约五分钟的路程。20多年里,寒春每天早晨都要巡视牛群。不管刮风下雨,早上不吃饭也要到牛场去转一转,跟牛说说话,把发现的问题写成字条放在有关人员的家门口。

  奶牛场里一共700多头牛,每一头牛都是她的好朋友,她拥抱亲吻它们,用英文与它们交谈,她把手伸入小牛的嘴里,任由可爱的小家伙们吮吸手指。

  许多和寒春合作过的人都说,她把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功底和精神用到了培养牛上。阳早曾笑称,她就像一台“推土机”,无论科研遇到什么困难,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寒春说,养牛不仅是她的事业,也是她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方式。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原书记李维民说,60多年来,寒春和阳早耗尽毕生精力主要做了两件事:推进中国的养牛机械化和牛种改良。奶牛场的几乎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寒春夫妇的智慧和心血。寒春负责研制的直冷式奶罐,填补了国内空白。她和阳早负责的“奶牛场成套设备研制、牛场设计和中国实验项目”在全国许多奶牛场推广应用,并在中国率先实现了奶牛饲养机械化。

  

  要想享受,就不来中国了

  寒春的家,在北京郊区的昌平区小王庄农场,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农村常见的红砖平房小院。

  曾经,不少人对这个小院的简陋印象深刻。墙体年久失修,家具基本来自上世纪60年代,这似乎与寒春和阳早双双享受国家副部级待遇的级别不大相称。一张用两堆砖头和一块木板搭成的书桌,寒春用了25年。

  “要想享受,就不来中国了。”她最看重的是,不能搞特权主义。直到2007年,农机院的领导多次劝说,“现在大家都改善了,您年纪也大了,不能还住漏雨的房子。”寒春才勉强同意简单装修。

  但屋子的陈设依然奉行简约主义,内院的门框和过道的弧形门略带一点西式风格。客厅里,一套竹沙发,两张木桌,几个书柜。最引人瞩目的是,电视背后的墙上有一幅内容为“毛主席在长征路上”的油画。角落里的挂历也以毛主席为主题,书柜里的书名出现得最多的还是“毛泽东”三个字。寒春认为,毛泽东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物,毛泽东思想确实为全人类找到了一个可行的道路。那也是她和阳早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

  

  我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要回美国?

  寒春的两儿一女都出生在中国,1976年前后,三人相继赴美。她的二儿子阳建平说,“若在这个世界上找出像他们一样的理想主义者,比较难了。”

  2003年12月25日,丈夫阳早因病去世。在讣告上,有一句“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评语,是寒春执意添加上的。寒春解释此话:“我们在中国待了一辈子,是为了信仰而来的。”

  2004年,寒春从北京市公安局领到了中国首张“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关于为何始终未加入中国籍,她说:“我热爱的不是中国,而是中国革命。”

  当这名83岁高龄的老人出现在出入境管理处,有记者问她,“您有没有想过回美国?”她操着一口纯正的北京话,笑着回答,“我生活得很好,我和我养的牛在一起生活,为什么要回美国?” 

  2009年春,88岁的她对记者说:“我对我的一生很满意。没有遗憾。”

  今年6月6日晚上9点半,寒春腹痛难忍,被120送到了306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后,无法确定病情,于是在7日的凌晨3点送往北京协和医院。寒春一直待在急诊室,在早上8点医院上班后,才开始做了第一个检查。医生依然无法确定寒春的病因。

  下午5点,她终于住进了急诊室旁边的观察室。可1个小时不到,突然病情恶化,陷入昏迷。8日凌晨3时,经抢救无效逝世。

  一直陪伴她离开这个世界的司机老赵说,老人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话,但她叮嘱他说,让他早点赶回去,看看农场。

  

  据京华时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