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阙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5:28:27

巨阙

  

[编辑本段]巨阙剑

  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所铸。干将,莫邪,巨阙,辟闾号称四大剑。钝而厚重。阙:通“缺”意为残缺,但其坚无比故号“天下至尊”就是其他宝剑亦不敢以之争锋
  有关于巨阙的记载如下:
  巨阙: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宝剑,第一为巨阙,其余依次名为纯钩、湛卢、磐郢(又名胜邪)、鱼肠,全都锋利无比,而以巨阙为最。(巨阙剑〕刃长三尺有三,柄长七寸,刃宽约五寸,重约五斤,挥动时剑气纵横,乃越国名匠欧冶子所铸,上好须非的宝剑,亦是旷世利器。
  传说〔巨阙剑〕初成时,越王句坛践坐于露上,忽见宫中有一马车失控,横冲直奔,惊吓了宫中的伺养的白鹿。于是越王句践拔出欧治子刚铸成的一剑,指向暴走中的马车,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却在这拔剑一指时,手中的剑气却将马车砍为两节。当抛上了半空的车厢,滖落在地上时,越王句践拔才发觉手中宝剑的剑气已砍断了马车。于是越王句践拔又命人取来一个大铁锅,用此剑一刺,便将铁锅刺出了一大个缺口来。这一剑毫不费力,就好像切米糕一样轻易。因此越王句践拔便将此剑命名为巨阙。不折不扣的大剑。挥之,则剑气纵横而巨阙剑,能“穿铜釜,绝铁粝 ,胥中决如粢米,故曰巨阙”。巨阙剑利可刺铜锅,一个个决口就像切米糕一样。其两把宝剑的威力,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亦多有描写。
  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位著名的铸剑大师叫欧冶子,他平生铸了五把宝剑,,三长两短五把剑全都锋利无比。历史上有专诸刺王僚的故事,说的是剑客专诸,受吴公子光收买,要刺杀吴王僚。僚王爱吃烤鱼,专诸就假扮厨师,手托鱼盘,鱼肚子里就暗藏利刃,趁机刺杀了僚王。那把锋利的短剑就被后人称作鱼肠剑,三长两短则成了意外灾祸的代名词。

[编辑本段]巨阙穴

  巨阙穴,出《脉经》。属任脉。心之募穴。
  穴义:
  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名解:
  (1)巨阙。巨,大也。阙,通缺,亏缺也。巨阙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位处胸腹交接处的凹陷部位,任脉上、下二部皆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为来自胸腹上部的天部湿热水气,此气因其热,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巨大的空缺一般将外部的水气聚集,故名巨阙。巨缺名意与巨阙同。
  (2)巨送穴。巨,大也。送,送出也。巨送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之气全部输向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来自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因其性湿热,既不能循任脉上行又不能循任脉下行,唯有输向与此气血同性的心经天部层次,本穴气血的变化特点是来多少送多少,故名巨送。
  (3)心之募穴。理同巨送名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亦即是血。
  运行规律:
  由本穴外输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巨阙穴位于人体的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之处,再向下二指宽即为此穴。
  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脏;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
  此穴为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胃肠疾病很有疗效。另外可医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
  配伍:
  配内关穴治心绞痛,配章门穴、合谷穴、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治呃逆,配足三里穴、膻中穴、内关穴、三阴交穴、心平穴、心俞穴。治疗急性心肌梗塞,配内关穴、人中穴。治癫狂痫证,配神门穴。
  刺灸法: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