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久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3:27:34
  学习胡绳研究党史的治学精神  魏久明      胡绳同志是党在新时期党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1980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成立时,胡绳同志任副主任,1982年起至他逝世前,一直担任党史研究室主任。20年来,中央党史研究室撰写党史著作20部,收集整理党的文献、党史资料200多本,编辑出版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著作1000多种。这些成果,凝结着胡绳同志的心血。特别是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中共党史大事年表》(后改名《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多次增订出版,先后发行近800万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发行20多万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发行660万册。这些著作,是党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受到党中央及广大读者的好评,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几部重要著作,都是在胡绳同志亲自指导下、亲手撰写部分重要章节、亲自审稿统稿完成的。    我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10多年中,深深感到胡绳同志对党史研究的革命精神、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作风,是我们党史工作者的榜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胡绳同志坚持把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紧密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历史研究,又用历史发展的规律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对理论问题提出创新的认识和见解。他的许多历史著作,比如《二千年间》、《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中国近代史纲》和《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著作,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封建社会和中国近现代历史作出精辟分析的著述。他还专门写过一篇《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的文章,批判了现代中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某些历史学观。他在文章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应用到社会历史的研究上来,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发现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来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这样,就使得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同样,胡绳同志在他的许多重要理论著作中,都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来阐述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和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指导和推进中国革命与经济建设中的伟大作用。他用一百多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来论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他用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事实,来证实《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他用抗日战争我党斗争的历史经验,和建国后贯彻执行党的八大决议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分析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的政治风波的根本原因,来说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根据。胡绳同志这些重要文章,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执行党在新时期制定的基本路线与方针政策起了很大的作用。

        胡绳同志善于把历史问题的研究和现实问题的研究紧密结合。他运用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的经验教训来分析考察现实问题,对现实问题常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而同时,他对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精辟认识,反过来又加深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从更深的层次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胡绳同志的历史巨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到他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到近几年他指导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卷)》,都可看到他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不断深化的认识,其中有许多创新见解。1999年,胡绳同志发表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的长篇文章,虽然其中某些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不同看法,但这是他深化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内在联系的研究、总结历史发展中带规律性的经验教训的范文。

        胡绳同志总是把占有充分翔实的史料和严谨准确的史论紧密结合,从对客观事物发展本身的分析研究中,得出科学的历史结论。我记得1996年6月,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召开的全国党史系统表彰大会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上,胡绳同志作了《从党的历史看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的讲话。在讲话前,为了查清“伟大、光荣、正确的党”这句评价党的用语的来龙去脉,他自己、并要机关同志查阅了大量资料,我参加这项工作,还到中央组织部找了参与为1951年刘少奇同志主持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起草文件的同志,了解这句用语提出的背景和依据。胡绳同志在这次讲话中,一开头就说:“在我的印象中,这句对党的评价的话好像是刘少奇同志首先提出的,最近查了一下文献,才知道早在1951年2月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上就谈了这个问题。”可以看出,胡绳同志十分重视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研究,来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所以,我们阅读胡绳同志的历史著作和理论文章时,都有这样共同的感受,就是史料丰富,深入浅出,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从今年7月16日至11月初,我有幸陪伴胡绳同志,为他服务。他和我们谈,他15岁读高中时,就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和同学办过纪念马克思逝世50周年的壁报。16岁他上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他以胡绳的笔名写了一篇文章,批判北大哲学系老师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引起北大哲学系和北大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注意。当时,地下党派杨帆同志(当时也是北大学生)和他接触,“请胡绳先生吃饭”。在东单一家餐馆,杨帆见到胡绳时,才知道他原来是在北大读书的一位少年大学生。他们谈得很投机。此后,胡绳同志和中共地下党组织保持联系,并开始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1935年,胡绳回到上海,边工作边学习。这时,上海生活书店总编张仲实计划编辑出版一套《青年自学丛书》,共八本,约胡绳写一本关于人生观方面的青年读物。当时参与写这套丛书的作者有钱亦石、柳湜、艾思奇、何干之、钱俊瑞、茅盾、孙起孟等人。这样,他18岁开始写书,第二年,19岁出版了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写的《新哲学的人生观》的著作。他是《青年自学丛书》年龄最小的作者。从此,他一生和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结下不解之缘。《新哲学的人生观》,是胡绳同志在63年前“献给千万刻苦奋斗的青年”,激励青年革命和进步的书。63年后,胡绳同志的最后一部著作《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是今年7月15日脱稿的,10月27日,在他住进医院的前一天,看到这本书出版的样本,此后不到十天,他就与世长辞了。在这部著作中,胡绳同志论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论述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能在21世纪实现伟大振兴的坚定信心,这是他最后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胡绳同志8月8日到达上海休养治病。稍事休息后,8月14日他首次出去活动,参观中共一大会址。虽然他坐着轮椅,仍坚持上二楼看党的一大召开的会议室。当他看到会议室墙上挂着毛泽东、董必武等出席一大代表的照片,沉思了许久,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将近80年的风雨历程,感慨万分。党的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请他题词,他说:“让我回去好好想想,再给你们写。”他郑重地在签名簿上写下:“2000年瞻仰一大会址 胡绳8·14日”。回到住所后,他连续三天晚上睡不着觉,白天有时整个上午坐在那里沉思,提笔拟了三次稿子,有的写的很长。我们考虑胡绳同志视力不好,写字时手有些颤抖,建议他写短一点。后来他说,就写八个大字吧:“路道曲折,前途光明”。他又深思了一天,逐字斟酌,终于写了“曲折有时难免,前途定是光明”的题词。这是胡绳同志留下的最后的墨宝,是他对我们党在20世纪艰苦卓绝斗争历史看法的总结,是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光明前景充满信心的表达。

        今年国庆节后,胡绳同志的身体明显衰弱。10月28日下午,他住进华东医院。在以后的几天里,在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共上海市委的直接关怀下,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胡绳同志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11月5日,胡绳同志平静、安详地逝世了。

        胡绳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永远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发扬。                            本文是作者于2000年11月24日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召开的深切缅怀胡绳                                                           主任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原载《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