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两岸亲情的董氏宗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13:48:28
见证两岸亲情的董氏宗祠 【石狮新闻网 http://www.ssrb.com.cn】来源: 发表时间: 2008-03-28 00:00:00 .NoUser {}.Title {FONT-FAMILY:}.SubTitle {FONT-FAMILY:}.IntroTitle {FONT-FAMILY:}.SmallTitle {FONT-FAMILY:}.Author {FONT-FAMILY:}.Source {FONT-FAMILY:}.Abstract {FONT-FAMILY:}

    在永宁镇沙堤村老人协会会长董伦阔和86岁董伦的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日前来到始建于明代董氏宗祠,领略了这一座素有“泉郡名祠”美誉的古建筑物。董氏宗祠是在清嘉庆十年 1805年 扩建,民国十九年 1930年 重修的,由于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闽南宗祠的古建筑风格,被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列为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古迹研究单位。

  董伦阔告诉记者,和其他宗祠相比,董氏宗祠中最令人称奇的是祠堂天井左侧耸立一天然“石笋”,这个天然石笋高约3.5米,最大直径约1.5米,形同春笋。据董伦老人的介绍,这个石笋是天然生成的,连着地表有四五米高,由于石笋吸取了日月的精华,具有灵性,在永宁有着“永宁18宝,不敌玉笋好”的说法,因此沙堤董氏也以“玉笋传芳”为荣。

  除此之外,董氏宗祠还有两块珍贵的匾额,记录着两岸的骨肉情深,这两块匾额分别题写:“玉笋宗祠”与“振我宗风”,记录着沙堤董氏和金门董氏之间不可分割的骨肉亲情。沙堤董氏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祖谱资料,能比较清楚地了解这个家族的由来。据了解,沙堤董氏的入闽始祖叫董思安,是王审知的一名部将。到了宋朝,董思安的后代董兴立下军功,宋朝皇帝赐他“开国伯”的爵位,其子孙八世相袭,而且出了很多人才。沙堤董氏宗祠至今仍保存一副对联,记载着他们祖先的光荣历史,对联是这样写的:“八世袭封光祖德,五庚科甲振宗风。”而在元代时,由于朝政腐败,社会混乱,董思安第十四世孙善顺和善应为了躲避元兵骚扰,就从晋江青阳迁出来,善顺迁居到永宁沙堤乡,而他弟弟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由此可见,沙堤董氏与金门董氏的先祖系同胞骨肉,血脉相连。每逢清明时节,金门董氏都会派人回家乡扫墓。

  在闽南,家家户户都要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祭祖和祭祀活动,但沙堤董氏、金门董氏则是在农历的七月十四这天举行祭祖和祭祀活动,这个风俗之所以提前一天就是因为要缅怀先人搬迁之难、创业之艰:善顺和善应两兄弟是在农历七月十四这天被迫迁居到石狮和金门的。

  说到沙堤董氏,还必须提到一个著名的人物,那就是郑成功。大家都知道,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元配夫人姓董,正是永宁沙堤董飏先的女儿。董飏先是明朝的进士,曾经在广州等地做过官,到他退休的时候,已经是天下大乱了,他没有办法回到故乡永宁,于是决定到金门定居,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郑成功是以金门为抗清复台的基地,另一方面是因为石狮永宁董氏和金门古坑董氏是骨肉同胞,董飏先到金门可以直接联系那里的董氏宗亲。董飏先在做官时非常清正廉明,所以也认识了很多有本事的人,而他也有意识地搜罗人才,举荐给郑成功。比如,明朝时的武举人董惟哲参加了郑成功的抗清活动,率军在仙霞关与清军作战时,牺牲在仙霞关,还有就是隆武丙戌科武举人董惟卿也追随郑成功驰骋沙场。就连董飏先的儿子董腾也加入抗清队伍,后追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曾长期率水师驻扎澎湖。可以说沙堤董氏家族和金门董氏家族都曾经为郑成功抗清和收复台湾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

  当年董飏先移居金门时,怕一些有关沙堤董氏的历史资料会遗失,就将他所知道的沙堤董氏的历史记载下来,这些资料后来都被沙堤的董氏族谱收录进去,为后人了解石狮和金门之间的历史提供了翔实的依据。董伦的老人告诉记者,他25岁那年,也就是1947年,金门的宗亲曾组团回到沙堤举行祭祖仪式,而且带来了一块“玉笋宗祠”的匾额敬献给董氏宗祠,以示两岸骨肉同胞的亲情。在1991年,沙堤董氏宗祠再次举行庆典活动,金门古坑董氏宗亲再一次组团返乡祭祖,并敬献题为“振我宗风”的匾额,寄托了金门同胞和沙堤宗亲团结振作的愿望。(董清辉记者李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