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亲子沟通的八个问题(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6:18:31


  钟丽娟

  问题5:孩子喜欢异性同学怎么办?

  在我对上海地区1000名初中生做的调查里,孩子烦恼的来源19.6%是情感问题。从家长层面看,15%的家长禁止,78.3%的家长建议现在不要交男女朋友,无一人赞同孩子交男女朋友。但是,如何建议呢?这里面有个策略问题。

  事实证明,淡化处理是解决早恋的好办法。

  我:是的。有的家庭碰到孩子早恋,家长捕风捉影,弄得满城风雨。您能够很好处理这件事,别的家庭应该借鉴您理性的处理方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与异性朋友交往,家长不要大惊失色,捕风捉影,要淡化处理,仔细观察,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和真挚的爱。

  问题6:孩子为什么总嫌大人烦?

  几乎每位家长都会碰到孩子对自己的不耐烦。为什么呢?请家长们想一想,您与孩子交流一般是什么时间呢?

  我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基本上都在饭桌上,不仅中国,连国外也是这样。因为白天大家不见面,很忙,好像唯一的沟通时间就是晚上吃饭的这段时间。很多家长会在吃饭的时候,询问孩子的学校的情况、考试情况。

  事实上,饭桌时间沟通并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为什么?很多家长都明白,吃饭的时候如果吃得不开心,影响消化。其次,如果吃晚饭受气,还影响到孩子吃完晚饭之后做功课。至少在饭后半小时,他脑子里一定想着吃饭时你的那些话,这会干扰他。而且你知道,一边心里不痛快,一边让他做功课,一是效率不高、正确率不高,二是将学习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学习就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自然而然地“厌学”了。

  而且,晚饭时间的沟通是随意的。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或者理由,或者办法没想好,千万不要轻率地跟孩子沟通。跟孩子沟通,一定是要打有准备的仗,要有准备地谈。如果你草率地开谈,就像谈判一样,如果谈僵掉的话,第二次再继续谈,那就难度增加了。要谈,一定要有一次就谈成功的把握。如果你第一次谈不成功,第二次,第二次不行,第三次……孩子反感了,你的效果也没有。很多妈妈就是这样,心里想要跟孩子交流,想要将正确的想法告诉给孩子,可最后孩子不听,他们认为你这是“唠叨”。

  所以说,孩子嫌家长烦,是家长自己随心所欲引起的。家长要深思熟虑,打有准备之仗。

  问题7:怎样面对叛逆的孩子?

  我认识这样一位母亲,是大学里某个学院的总支书记。她科研、党务工作都很出色,就是自己的儿子不争气。不仅成绩差,还随时给她添麻烦。谈起儿子,她连连叹气。很显然,这是个不听话的,让人头疼的孩子。

  事实怎样呢?我与他儿子交流时,儿子说:“她整天关在实验室,我不给她找点事,她还记得有我这个儿子?”

  孩子的回答让我震惊。这个母亲可能表面看上去驾驭得了家庭和孩子,但实际上,孩子以一种他所特有,他的能力所及的方式在反抗母亲。很遗憾的是,这个母亲跟我探讨了很多孩子的问题,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意思到,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是她自身需要改变,如果她不改变,孩子很难走出“困境”。

  还有一类隐性叛逆的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看起来很听话的孩子。他把叛逆藏在心底,不表露出来,压抑下去。他的叛逆家长关注不到,以为孩子很乖,很平稳。其实这类看上去不叛逆的孩子反倒很危险,因为他们的内心压抑的情绪没有发泄的通道。外显的叛逆可以通过跟父母吵闹,通过玩网络游戏发泄,而不叛逆的孩子他不会发泄,也不懂得发泄,不发泄最可怕的结果,就是一遇上挫折,就想不开。

  其实,孩子的叛逆是一种有力量,有能量的表现。叛逆,反抗父母,其实是孩子想告诉家长,他们想长大了。跟父母“反抗”是需要力量的,叛逆就是一股力量。可更加糟糕的现象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一点都不会“反抗”。这个时候,家长倒是应该着急的。

  叛逆是一个信号——表明孩子在成长,在改变的同时,它告诉家长有一些东西需要改变了,有时候是整个家庭都需要做改变的。或者说,孩子的叛逆呈现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教育的契机。假如你的孩子沉迷网络,我们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一是网络至少让你的孩子还留在你的身边,他没有离家出走,没有自杀,他还是好好的,如果没有网络,这个孩子可能就真出问题了

  所以说,“叛逆”并不可怕,你甚至可以欣赏“叛逆”。

  问题8: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谁大?

  这个问题是针对我们家长的,但它却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

  男人们在外面忙碌挣钱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可以多少天不回家,或者在书房里熬许多通宵。女人则不行,如果她们像丈夫那样,孩子怎么办呢?但是,女人在单位里,尤其是能力强的,学历高的女人,与男同事一样,他们支撑起单位的半边天。女人最好能像孙悟空一样变成两个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于是,这段时间是女人们最为内外交困的阶期。往往,女人在事业与孩子之间,她的天平倒向孩子,如果倒向事业,则造成丈夫和孩子的不满,打破这种平衡,有可能失去婚姻。

  既然把生活的重心转向家庭(至少在孩子读中学阶段),母亲需要耗费大量的心血,她需要情感寄托,孩子便成了理所当然的寄托对象。她牢牢地抓住孩子的一切,事无巨细管理着孩子的衣食住行,孩子的学习更成了她关心的头等大事。

  在这样的心态下,她能管理好孩子吗?

  我曾碰到一位母亲,孩子读初一。她的丈夫开了一家工厂,事业很成功,为了集中精力管孩子,丈夫要她辞职了。她是哈工大毕业的,为了家庭,只好这样。但是,她管得越多,孩子对她越反感,成绩直线下降。丈夫对她也有意见。由于她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孩子身上,丈夫被忽略,优秀的丈夫身边出现了更年轻的女孩。家庭出了问题,孩子更成了母亲的救命稻草。她为了孩子,同意从家里搬出去,条件是丈夫回家管孩子。这个把青春和心血都献给家庭的母亲,竟然无法与儿子相处。这个故事真的很让人同情和反思。

  我听一位心理学教授说过,人一生中,要经历几次分离。第一次是“分娩”;第二次“分离”是与妈妈“分手”。这个分手是打引号的。这大概就是学前阶段。据说幼儿的意识中,他跟妈妈不是两个分开的个体,而是合而为一的。有孩子拒绝上幼儿园,其实就是不愿意跟妈妈分离的表现。让孩子跟妈妈分离,这个过程中,父亲的参与很重要,父亲可以帮助孩子渐渐地独立起来。这个不具体展开。第三次“分离”,那就是与“家”的分离。这个过程很漫长,有位心理学家说:它从进入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变成成人才基本结束。当然,有些人一辈子都完不成这个过程。

  青春期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准备阶段。因为在中国,孩子开始住读也就意味要与家分离了。与家的三种分离模式。第一种是拒绝分离:恋家,无法独立,啃老族。第二种是单纯分离: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这种情况很多,而且很多青春期的女孩子纷纷离家出走,在外面寻求家庭里寻找不到的温暖,而且会组成临时家庭。第三种是成熟分离:爱家,但又喜欢独立。这种才是健康的成长。其实,与家分离的过程中,还多见家长不愿意跟孩子“分离”。爱变成了一种“控制”。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则称,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在美国,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分离为目的,这一条几乎大部分的美国家长都知道,可是,很多中国的家长却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心理上不愿意孩子离开自己。

  事实上,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如果家长把孩子完全看成自己的全部,那么问题会很大。

  有个外来媳妇。丈夫没有固定工作,常常白天搓麻将,晚上去做一些生意,很晚回来。喝酒后脾气暴躁,常常打妻子。这个妻子看到儿子学习不好,就常常动手打孩子。但她当然是爱孩子的,她不跟丈夫离婚,忍辱负重,以她的说法,就是“为了孩子我才这样”。可是,当这个妈妈动手打儿子的时候,这个儿子也会发狠,反手打母亲耳光。这个时候,这个妈妈觉得,出现问题了,才意识到寻求帮助。

  这样的案例太常见了。不仅在这样的低收入家庭里存在,就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里,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了孩子勉强维持婚姻。

  其实,“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实际上,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孩子其实不愿意父母为他们作“牺牲”,这种牺牲带给孩子的压力很大。

  夫妻关系有问题,孩子很容易出问题。比如夫妻吵闹。孩子会对父母离婚极度恐惧,他可能生了一种永远都不能好的病。这样父母就永远不会离婚了。当然,孩子生病,这不是他有意识的行为,而是无意识的做法。但这种生病、学习下降等方式,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一种“调解”方式,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例子:父母在家里吵吵闹闹,女儿的学习反而学得非常非常好,后来我们了解,她希望通过自己学习好,来挽救这个家庭,可是后来父母还是离婚了,父母离婚后,这个女孩子就“心灰意冷”,她不学习了,用她的说法,我这么努力,你们都看不到。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刚才举到的例子,当夫妻关系出现裂痕的时候,亲子关系常常过于亲密,她会把孩子看作她的希望,最爱。其实这是要警惕的。

  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将成人的的秘密告诉孩子。

  我上次碰到过一个学习情况很糟糕的孩子,这个女孩子不但学习情况糟糕,而且还有许多不好的倾向,比如乱交男朋友,逃夜等等。后来学校老师发现,是因为女孩子知道了父亲有外遇,而且这个情况还是她的妈妈告诉她的。

  母亲或父亲告诉孩子成人的秘密,这对孩子其实是非常伤害的。因为孩子没有责任来承担成人的责任。否则孩子会承受不了。

  所以说,夫妻恩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1.糟糕的婆媳关系;2.严重的恋子情结。恋子情结不仅对夫妻关系不好,而且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压力。

  不管你多么爱儿女,他们也终究要离开你,去过他们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为了儿女的健康,我们也不要太恋他们,认为自己爱他们胜于爱配偶。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最多的资源留给配偶。相反,当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时,我们必须要把更多的资源给他们。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送大家四句话:

  如果是儿子,就要对自己说,爸爸才是妈妈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儿,就要对自己说,妈妈才是爸爸最爱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亲,就要对女儿说,我爱你,但妈妈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人;

  如果是母亲,就要对儿子说,我爱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人。

  在三口之家,夫妻关系应该大于亲子关系,那么在那些单亲家庭呢?有人说,在单亲家庭里,那个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母亲或者父亲,将自己的爱全部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没错吧?事实也不是如此。

  那作为跟孩子在一起的那一方家长该怎么做?那就是做一个快乐的家长。其实孩子会反过来安慰妈妈或爸爸,这个时候,如果妈妈是一个快乐的人,那孩子也才会快乐。反之,就是两个人都不快乐,幸福。

  上次我遇到一位单亲母亲,她很真诚地跟我说:我觉得亏欠了女儿的父爱,所以我要加倍给孩子爱。这个妈妈说得合情合理吧,而且我相信很多的单亲妈妈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我的看法是,这位单亲妈妈将加倍的爱给孩子,孩子未必会感到快乐和幸福,她反而会感觉沉重而难以承受。

  那么,单亲家庭里,母亲和女儿如何定位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这位妈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离异女人。只有这样,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爱女儿了。这位妈妈将自己照顾好,让自己快乐,女儿也才能快乐,女儿才能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然后,将来女儿也才能开始她幸福的婚姻。否则的话,她跟异性交往可能会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