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张三丰是否是邵武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4:02:59
000
析张三丰是否是邵武人
2008年7月《福建电视台》的《发现档案》节目,播出《在邵武发现张三丰遗址》之后;许多地方人来电来信,询问张三丰是不是邵武人?在邵武都有那些让人信服的证据?
张三丰是不是邵武人,在邵武可以找到这四大证据:
一是明朝嘉靖年间编的《邵武府志》,清朝咸丰年间编的《邵武县志》,有关张三丰的记载,共有八处之多。
二是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里《张家族谱》,邵武市金坑乡大常村《张家族谱》,有张三丰的出生年月,朝廷封赐,及其子孙的记载。
三是在邵武市和平镇的罗前村条石,有明代的摩崖石刻记载张三丰的活动。在邵武市和平镇的坎下村翠云庵志上,有张三丰事迹记载。
四是在邵武市邵南一带,有许多关于张三丰的传说,其中的一些传说,更是老幼皆知。
在志书记载方面:《邵武府志》,的旧志,认为张三丰生于宋、封于元,仕于明;而新志上认为生于唐,仕于宋,显迹于历代,是千年不死的神仙。武当山的传说是,在明朝朱棣靖难之变时,张三丰已有480多岁。他离开武当山,再也没有回山。在《邵武府志》和《邵武县志》仙释卷上,有张三丰传。“张子冲,号三丰,俗名张邋遢,邵武坎下人。家贫,负薪养母,性好道,常自言曰,一心无挂碍,愿见吕先生(即北宋的八仙之一吕洞宾)。一曰,樵采未归,有道人至其家,以饥告。其妻方炊秫(糯米)酿酒,令食少许,道人尽食之,妻恚甚。道人命汲水满缸,投余粒其中而盖之,拂袖去。倾之,子冲归,妻以告视缸中,则酒且熟,心知其为纯阳(吕洞宾字)也。追而遇诸山涧小桥边,凡两与之期,而后得度。张母卒,殡于北胜寺,遂弃妻子葺翠云庵居焉。踪迹无常,远近竟传其异,县令以为妖,械至京师,及开槛车则不见矣。三丰异迹甚多,所不知所终”。
在福建省省志《闽书》的仙释卷中(636页),一样有记述吕洞宾超度张三丰成仙的记载。但这一段记载,与邵武志略有些不同。即张三丰在家中见到米成酒后,发现是吕纯阳所为,便追到山涧小桥边,张三丰要求吕纯阳马上超度他成仙,而吕纯阳却要求张还要两度相遇,才能超度张成仙。冲恳度道,道答无缘,期于明年中秋,如建阳龙游桥中相遇,三人共一目为记。冲依期,见二瞽者搭少一目人,肩已过桥,道责,迟,复期。又明年,冲复往,偶桥中相遇,道乃曰:“汝母今日死矣,无棺”遂于掌中画一屋,令子冲视,似何所?冲答似北胜寺(在邵武坎下),道曰“我寄棺在彼西廊,汝取敛母”。冲过掌到家,僧俗不知,其中冲弃妻儿寄迹北胜寺,并建翠云庵居,址无定处”。从《邵武府志》、《福建省志》中,都明确记载在北宋时,张三丰遇到吕洞宾,张母去世,殡于邵武坎头北胜寺等事。
在《邵武县志》的31页中,“有翠云庵,张子冲炼丹处”。114页中有“神仙桥,在旧墟街(现和平村)尾,俗传张三丰飞升处”。128页中有“仙婆墓,在旧墟南关外升仙桥,葬张子冲之母”。240页中有“北胜寺,道者张子冲尝居此”。“翠云庵,张子冲建,有题樑二十字:金谷翠云峰,开山张子冲,官添儿择日,王朗墨渑工”。在439页中还记载“张子冲食马蜂”等。
在《张家族谱》中,明确地记载着张子冲为邵武市坎下村坑池里人,共有三兄弟,他是老大,他年轻时被县令以异人械押京师,再也没有回坑池里。只生一子,名叫张五十。族谱中还记戴,在元朝的至正五年,被朝廷赐封为三丰仙神,并修建宗族祠堂,祀张三丰神位。在明朝嘉靖年间之前,家族是不能随便修祠堂的,因为祠堂要有朝廷的封赐,才可以修建,乱修祠堂要被治重罪的。张家祠堂现在还完好的保留下来。在张家的祖训中,还有“耕读为本,莫学神游”。这段祖训,就是针对张三丰讲的,讲张三丰年轻时,不是走耕读为本的仕途经济之路,而是学做神仙,游手好闲。张家人对张三丰被赐封为神仙,并不高兴。他们认为学做神仙,是误人子弟。对张三丰并不宣扬,认为祖上有张三丰,也不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要当大官,做大富翁,才是光宗耀祖的事。
在张三丰的遗迹方面,其一,张三丰修炼的翠云庵,经过几度荒废,现在还存在,在该寺院中,至今仍保存着元朝至正年间的石柱柱础,石雕等。相传就是张子冲被赐为三丰神仙后,由官府对翠云庵进行了重修,也许是庵的规格提高了,所以各种建筑构件,也高规格化。现在还可也见到用花岗岩做的柱础,在天井处还有元代石雕,在厨房边还有石水缸,石槽等。
其二,明朝在和平镇条石材通往翠云庵的路上,刻了一方摩崖石碑,记载在宋朝绍兴四年,张子冲等人,在山上念佛的有关经过。过去的道士,是念道教有关的箴言,而不去念佛。佛教和道教在南宋江西鹅湖集会以前,是你争我斗,互相攻击,水火不容。在鹅湖集会时,朱熹、陆九渊等人倡议,道、儒、释三教,都是国教。所以,从此以后,才三教同时存在,可以同一山,不再相斗。这方摩崖石刻,记载张子冲作为一名道士,也参加念佛,有着特殊的意义,所以被人们很好的保存下来。
其三,在和平的留仙峰上,有一方明代的石碑,碑文中有记载张三丰,在留仙峰闭关修炼的文字,这方石碑现在被砌在留仙峰上的一间石屋中央。就在1987年,人们又在石屋的记碑前,垒上石台,在石台上塑了观音像,古碑一半被埋入土中,避免被人偷盗。
其四,当年张三丰把井水变成酒水的水井,今还保存完好,只不过现在流出的是泉水,而不是当年流出的是酒水。
其五,张三丰出生的房子,经过几经修建,目前还保存比较完好。因为,现在张家人都盖了新房,祖房已没人居住。
其六,在张厝乡洋半天村还有三丰观(也叫灵济宫),有元朝至正年间把一块石头刻上御印,认为是朝廷给张三丰的印。
在张三丰的遗迹方面,在近几十年被破坏的有升仙桥、仙婆墓,北胜寺等。
在传说方面,那就太多,无法一一举例。但有五个传说,却是当地人家喻户晓。一是碎铜茶,相传在张三丰居住过的几个庵、观,经过张子冲点化的茶树,生长出来的茶叶,经过加工的绿茶,及没有经过加工的青茶叶,只要把一撮茶叶放在口中,与唾沫嚼匀后,然后把铜钱(板)放进口中,与茶叶轻轻咀嚼,几分钟后,轻轻一咬,铜钱就能破裂成铜渣,每每试验都成功。
其二,是张子冲把死去的母亲殡在张家书院北胜寺,自己出去学道,其母亲迟迟得不到入土,把北胜寺搞得臭气熏天。张家在安葬张母后,把北胜寺卖给了上官家族。结果就在宋代,上官家出了63名进士,而张家一名也没有;张家都责怪张三丰,要不然,张家子弟在这个风水宝地的北胜书院读书,也可以出进士。因此,张家对张三丰这个祖宗,没有什么好感,也不愿去提及这个不务正业的先祖,这也是许多人不知道张三丰年轻时,就在邵武的原因。
其三,清朝乾隆年间,和平乡成立邵武分县。由邵武县韦县丞去和平分县任职,韦县丞想起在家乡时,就有传说张子冲帮助家乡治蜇人的马峰的事迹,到了和平任职后,便到了张家拜访,让张家人充任公职,还重修了张三丰的母亲墓等。一时,张家也风光了一回。
其四是张三丰为家乡百姓治病,传说张三丰什么病都能治,但就只给老百姓治,而不给当官的人、有钱的人治,结果招来祸害,被县令械到京师,从此再没又回到邵武。
其五,是张三丰帮助寻找丢失的牛羊,甚至是丢失的小孩,特别灵。失主只要把丢牛羊的时间报给他,张三丰掀起自己的衣角,就能在衣角上读出丢失物和方位、地点,以及用什么办法去领取,每每有验等。
张三丰是不是邵武人?从以上的证据说明,张三丰就是邵武人。只是年轻时在邵武,自从二十岁左右被县令押械到京师后,再没有回邵武,在全国各地漂流。有人问,邵武这个张三丰是不是武当山传授太极拳的太极宗师张三丰?按武当山的传说,当年的张三丰已480多岁,生于宋,封于元,仕于明,那邵武的年青张三丰,就是武当山的张三丰。但全国各地还有许多记载,说张三丰是沙陀人、宝鸡人、义州人、辽阳人、辽东人、闽县人、羊城人、天目人、平阳人、黄平人、金陵人等,但就是无法知道其出生地,也无法找到其宗谱,只是在志书上简单的写几个字,更没有其年轻的时代的踪迹。张三丰是哪里人,读者可以自己去分析。
(作者为地方文史学者)
张三丰,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辽东懿州人 。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若无人。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逛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也”。或三五日—餐,或两三月一食;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行住无常,“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并遍游诸山,搜奇览胜。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但粗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宫”(永乐十年改建为玉虚宫);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曰“会仙馆”(永乐间改建为遇真宫)。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他拂袖长往。不知去向。同年湘王朱柏(公元1371—1399年)朝谒武当山天柱峰。寻张三丰不得。写有《赞张真仙诗》一首。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这些材料足以证明,明洪武年间张三丰曾在武当山修道传教。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因闻其名,故特意叮嘱使者:“有张玄玄。可请来”。但始终未找到张三丰。
明太宗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 。祟尚神异之说,奉祀武当玄帝。张三丰是明初武当山最有名的道士,也祟尚玄帝,因此,朱棣非常想把民间影响很大的“真仙”张三丰,“延请诣朝”,一则可以点缀升平。收揽民心,二则可求道法仙药,以养生延寿。朱棣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遣淮安王宗道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此后又多次派人寻访,如永乐五年(公元1408年)邀请真仙张三丰;次年.再命张宇清寻访;十年命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到武当山建遇真宫,并有致张三丰《御制书》云: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肤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之怀,敬奉书。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同时还有《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朕敬慕真仙张三丰老师”。据明代笔记和方志记载,永乐十五年.朱棣又命龙虎山上清宫提点吴伯理“钦奉太宗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同年.再遣宝鸡医官苏钦等斋香书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虽然成祖并未访到张三丰.但由以上记载可明显看出他渴见及仰慕张三丰的心情。
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 封赠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武当山保存有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河南南阳府邓州信士募资铸造的《贻赐仙像》铜碑,碑首为篆额、中为英宗之制,下为张三丰像。制云:朕惟仙风道骨,得天地之真元;秘典灵文,集阴阳正气。顾长生久视之术。成超凡入世之功。旷世一逢。奇踪罕见。尔真仙张三丰,芳姿颖异,雅思孤高,存想专精,炼修坚完。得仙家之玉诀,饵金鼎之灵膏,是以名隶丹台,神游玄圃。去来倏忽,岂但烟霞之栖;隐显渺茫,实同造化之妙。兹特赠尔为通微显化真人,锡之诰命。以示褒崇。于戏!蜕形不老,永惟物外之逍遥;抱道绝伦,益动寰中之景慕。尚期指要,式惠来英。天顺三丰四月十三日。或称天顺间张三丰曾晋谒英宗。恐不足信。《颖州志》载:“至英庙封为‘通微显化真人'。益追祟之。原未召见,传召见者讹也”。封赠一事是可信的。
',1)">


您已欣赏本篇